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读龙其林《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
1
作者 李珂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8-83,共6页
中国生态文学发展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从宏观层面对其进行跨文化观照逐渐成为新趋势。《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以下简称《生态中国》)一书,系统分析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与西方生态文化、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从美学角度考察了中... 中国生态文学发展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从宏观层面对其进行跨文化观照逐渐成为新趋势。《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以下简称《生态中国》)一书,系统分析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与西方生态文化、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从美学角度考察了中西生态文学的异同,突破了以往中国生态文学研究过于倚重西方理论资源和单一讨论文学作品思想主题的局限。《生态中国》视野宏阔,材料丰富,观点深刻,立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视角审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独特性,对于推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批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生态文学 文化研究 生态批评
下载PDF
《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
2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F0004-F0004,共1页
《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龙其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荣获广东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本书对不同历史时间和文化场域内作家的生态写作的重新分析,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供关于当下生态时代文化多元性的历史... 《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龙其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荣获广东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本书对不同历史时间和文化场域内作家的生态写作的重新分析,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供关于当下生态时代文化多元性的历史经验下,多种“生态文化”相互竞争的图景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生态写作 文学呈现 文化研究 文化多元性 生态时代 文化场域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下载PDF
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生态文学——评《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耿聃聃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I0005-I0005,共1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生态危机成为了影响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生态文学的创作在历史潮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生态危机成为了影响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生态文学的创作在历史潮流中诞生,至今已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版)是龙其林教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撰写的一部生态文学批评著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发展过程 中国生态文学 生态文学批评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呈现 文化研究 文化视域 十九大报告
下载PDF
全球视野下的生态文学审视——评《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
4
作者 杨思琪 《阴山学刊》 2021年第6期52-55,104,共5页
中国生态文学发展时间不长,但其根脉复杂,现有研究虽然对生态文学的表里有所厘清,但尚未在中西对照中阐述生态文学的共性问题。《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以全球视野对中国生态文学进行了深刻的审视,通过... 中国生态文学发展时间不长,但其根脉复杂,现有研究虽然对生态文学的表里有所厘清,但尚未在中西对照中阐述生态文学的共性问题。《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以全球视野对中国生态文学进行了深刻的审视,通过对中西生态文学的全面观照、直面生态写作的精神互动、构建多维的生态文学图景,深入探究中西生态文学在发展进程中的精神互动与文化对话,从而寻求中国生态文学在时代话语之下的文学定位和身份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 文化研究 全球视野 《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
下载PDF
从《中国奇谭:鹅鹅鹅》看数字人文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叶麟婧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50-61,共12页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一国的国情直接挂钩,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民族遗产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和重要支柱,将优秀中华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表现和文化战略。本文着重讨论数字人文背景下动画短篇《...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一国的国情直接挂钩,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民族遗产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和重要支柱,将优秀中华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表现和文化战略。本文着重讨论数字人文背景下动画短篇《中国奇谭:鹅鹅鹅》的跨文化传播与研究,通过对原型《鹅笼书生》的溯源、“文本—动画”的跨媒介演变及海外平台的跨文化传播状况进行阐述分析,进行多元衍生的跨文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奇谭:鹅鹅鹅》 文化传播与研究 数字人文 中国经典文学和优秀文化
下载PDF
跨文化视界的变焦与“中国学派”建构的虚实——中国比较文学研究70年回眸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晓红 邓海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2-182,192,共12页
在70年发展历程中,中国比较文学走出沉寂期的徘徊,邂逅欧风美雨,融汇古今中外文化,创新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在学科专业和理论建设以及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日趋完善,学科理论建设在深度和广度层面... 在70年发展历程中,中国比较文学走出沉寂期的徘徊,邂逅欧风美雨,融汇古今中外文化,创新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在学科专业和理论建设以及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日趋完善,学科理论建设在深度和广度层面持续推进,研究视野不断拓展,研究范式日益更新,“中国学派”的理论构建形成气候。以跨越性为特征的研究领域渐趋扩大,中外文学关系得到较好的梳理和描述,中国文学的特色及其在世界文学版图中的地位得到确认,对中西诗学的认识不断深入,在跨学科、跨文化、译介学、形象学以及海外华人文学等领域硕果累累,出版了大量集思想性、学术性和创新性为一体的丛书和论著。跨文化视界的变焦与“中国学派”建构的虚实,构成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张力和活力。然而比较文学研究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摆脱失语困境方面仍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70年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70年 中国文学研究 学科建设 文化研究 中国学派
下载PDF
还鱼于水:文学生态中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评刘明华先生等《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阐释》
7
作者 赵天一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3-194,共2页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文学阐释 文化视野 文学生态 刘明华 先生 《阐释》
下载PDF
跨文化认知与多元互动——美国汉学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简评
8
作者 黄发有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35,共4页
讨论美国汉学对于大陆学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无法绕过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本深受“新批评”影响的著作以“文学性”为其核心价值,提供了与同时期大陆文学史犬异其趣的视角和趣味。作者对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 讨论美国汉学对于大陆学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无法绕过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本深受“新批评”影响的著作以“文学性”为其核心价值,提供了与同时期大陆文学史犬异其趣的视角和趣味。作者对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等一批在大陆被长期遮蔽的作家的艺术成就的高度肯定,具有一种补偏救弊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汉学界 文化认知 多元互动 美国 中国现代小说史》 简评 核心价值
下载PDF
建构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形象”——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序
9
作者 吴义勤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7年第1期125-125,共1页
2003年春夏的“非典”可以说是中国人新世纪面临的第一场灾难,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得不笼罩在它的阴影里。在这一年,山东师范大学的博士招生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也只能在一种“特殊”的气氛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 2003年春夏的“非典”可以说是中国人新世纪面临的第一场灾难,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得不笼罩在它的阴影里。在这一年,山东师范大学的博士招生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也只能在一种“特殊”的气氛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考生们冒着“危险”参加了笔试和面试。那种场景,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有悲壮的感觉,作为老师,我们真的很希望考生们个都有一个好的结果,但由于山师的博士名额向来有限,最后的结果当时也不敢多想。幸运的是,“非典”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名额,我们专业一下子招进了22名博士,算是创了一个“全国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主题研究 30年代 文学形象 中国现代 小说 李钧 山东师范大学
下载PDF
中国语言文学发展与跨文化传播研究——评《语言文学发展与跨文化交流》 被引量:2
10
作者 袁泉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5-105,共1页
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语言文化和文学发展的研究通常是最直接的部分.在当今时代,对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本国文化和文学的传承问题,而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它的跨文化传播和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是... 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语言文化和文学发展的研究通常是最直接的部分.在当今时代,对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本国文化和文学的传承问题,而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它的跨文化传播和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语言文化起点.由中国人民大学在2009年至2011年间的40多场语言文化类讲座文稿选编而成的《语言文学发展与跨文化交流》(2012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囊括了现代最新的中国语言文学发展的研究成果,以及跨文化语境下中国语言文学的境外传播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中国语言 文学发展 传播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化发展 中外文化交流 语言文化
下载PDF
中国网络文学产业跨文化传播研究:维度、视角与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侯瞳瞳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14-118,共5页
当下,国内学界有关网络文学产业的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都比较丰富,但关于中国网络文学产业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则相对匮乏。网络文学产业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纷繁错杂,因此需要我们通过对相关研究现状的爬梳,来探寻其跨文化... 当下,国内学界有关网络文学产业的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都比较丰富,但关于中国网络文学产业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则相对匮乏。网络文学产业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纷繁错杂,因此需要我们通过对相关研究现状的爬梳,来探寻其跨文化传播的可能路径:文化、媒介机制、他国经验是中国网络文学产业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三个维度;宏观视野与微观视点的结合是可行视角;理论交融,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是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网络文学产业 文化传播 研究维度 研究方法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长足进展——评《跨文化的对话与想象:现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接受》
12
作者 李文思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70-172,共3页
杨四平教授是中国著名诗歌评论家,曾荣获“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称号,先后应邀赴印度、墨西哥和美国出席“世界诗人大会”,并获世界文化艺术学院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作为一位有着丰富海外文化交流经验的研究者,杨四平教授不仅... 杨四平教授是中国著名诗歌评论家,曾荣获“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称号,先后应邀赴印度、墨西哥和美国出席“世界诗人大会”,并获世界文化艺术学院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作为一位有着丰富海外文化交流经验的研究者,杨四平教授不仅仅局限于诗歌研究领域,而是放眼世界文学,长期浸淫于现代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研究,倾尽心血著就了《跨文化的对话与想象:现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接受》一书,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贡献出了自己的硕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海外传播 传播与接受 传播研究 文化 想象 对话 诗歌研究
下载PDF
以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促进跨文化交流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丽娣 《电影评介》 2013年第6期95-97,共3页
世界语言、文化接触使跨文化交流加强,中国国力的增强使文化交流由中国单纯吸收外来文化的单一流向变成双向交流。输出中国本土文化,发挥中国文明古国的文化影响力成为文化界重任。传统文化瑰宝——中国典籍作品应成为输出本土文化的先... 世界语言、文化接触使跨文化交流加强,中国国力的增强使文化交流由中国单纯吸收外来文化的单一流向变成双向交流。输出中国本土文化,发挥中国文明古国的文化影响力成为文化界重任。传统文化瑰宝——中国典籍作品应成为输出本土文化的先驱,以语言为媒介,将中国文学典籍进行英译并输出具有重大意义。了解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研究现状,探索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研究途径既有助于中国典籍英译研究走向深入,又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典籍文学作品 英译研究 文化交流
下载PDF
文学理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对话——中国“外国文化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三届研讨会评述
14
作者 李河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当代文学理论学科,呼应于“全球化时代”,已酝酿出跨越传统文学学科研究自身、跨文化的知识生产场域;中国文学研究已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中穿越诸多学科论域的界限,获得本土性的问题意识和自觉、自主的表达话语。
关键词 中国社会 文化 诗学研究 外国文化 文学理论 学科 对话 中国文学研究
下载PDF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学术专题全国研讨会在我校成功召开
15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第4期109-111,共3页
6月9-10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学术专题全国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200余位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6月9-10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学术专题全国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200余位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文研究》联合举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中国话语 比较文学 专题 学术 《外国文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下载PDF
“双语教学”:高校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12期48-56,共9页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贯通中外文学、具有比较视野的比较文学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师资队伍、教学体系、学生素质、教材编写、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建设,通过"双语教学"...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贯通中外文学、具有比较视野的比较文学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师资队伍、教学体系、学生素质、教材编写、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建设,通过"双语教学"的推行与实践,逐渐缩小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在比较文学专业领域的差距。本文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为例,重点探讨了"双语教学"在高校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教育理念、重要地位、实施目标、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语教学 中国高校 比较文学 研究生培养模式 北京 外国语学院 文化研究 Higher Education LITERATURE Comparative Teaching Model Studies International Beijing Based 世界一流大学 研究生教学 全球化语境 专业人才 专业领域
下载PDF
《占据生态位:学术研究中的文化间性、跨文化性和去文化性》评介
17
作者 朱神海 赵平静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57,共3页
1.引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使用作为通用语的英语发出中国声音成为对当今中国学者的必然要求,然而,实际上他们面临多重问题与挑战(黄萍、赵冰,2010)。近年来,非英语国家学者的国际发表问题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 1.引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使用作为通用语的英语发出中国声音成为对当今中国学者的必然要求,然而,实际上他们面临多重问题与挑战(黄萍、赵冰,2010)。近年来,非英语国家学者的国际发表问题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徐昉2014;王敏、刘丁,2013),但鲜有研究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审视。波兰西里西亚大学英语学院Andrzej·yda和Krystyna Warcha两位教授2013年编辑出版的最新力作,《占据生态位:学术研究中的文化间性、跨文化性和去文化性》集聚多位研究者的13篇成果,对学术研究中的文化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本文对该书进行评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非英语国家 中国声音 通用语 刘丁 学术研究 间性 黄萍 生态 学术写作
下载PDF
东亚视点与中国文学的重审——读藤田梨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跨文化书写》
18
作者 杨义 龙其林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年第6期77-78,共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近年来颇为流行比较研究的方法,不少研究者通过引入他国的视野与材料,在对照性的解读中发现异域文明的碰撞与影响。当运用比较文学视野切入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成果逐渐增多时,也逐渐暴露出这种方法的浮面性和简单化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近年来颇为流行比较研究的方法,不少研究者通过引入他国的视野与材料,在对照性的解读中发现异域文明的碰撞与影响。当运用比较文学视野切入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成果逐渐增多时,也逐渐暴露出这种方法的浮面性和简单化的缺陷。两国文学之间的比较固然有许多异同之处,但普遍的差异性如何贴近文学创作的现场?换言之,即比较文学研究如何突破国别本身的文化差异,而在跨越性的视野中发现不同文学之间对话的文化细节与深度的精神交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文化 中国文学 比较文学研究 书写 视点 东亚 文学创作
下载PDF
走向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后记
19
作者 曹顺庆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37-140,共4页
关键词 世界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研究 文化比较 发展比较 外国文学 文学 异质文化 国家社科基金 西方文学
下载PDF
彰显知识分子的睿智和良知——评丁晓原的《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
20
作者 李斌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21-124,共4页
上世纪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热退潮之后,学术界对报告文学的讨论热情亦为大减,研究专著更是寥若晨星。而丁晓原以一种青春的激情三十年来执着地关注着报告文学的发展,甘于寂寞,潜心专研,先后撰写了(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热退潮之后,学术界对报告文学的讨论热情亦为大减,研究专著更是寥若晨星。而丁晓原以一种青春的激情三十年来执着地关注着报告文学的发展,甘于寂寞,潜心专研,先后撰写了(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论》(上海书店2004)等极具学术价值的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告文学 文化生态 中国 知识分子 视镜 研究专著 安徽大学 学术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