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死十日谈》中的乡村伦理危机与精神救赎 |
邓寒梅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0 |
|
2
|
“非虚构”小说的乡村叙事艺术——以孙惠芬《生死十日谈》为例 |
周春英
刘阳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20 |
0 |
|
3
|
生与死的观照——论《生死十日谈》中的乡村世界 |
杨惠敏
|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6 |
0 |
|
4
|
乡村致死之疾——论《生死十日谈》 |
叶君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5
|
关于死亡的女性书写——《生死场》与《生死十日谈》比较研究 |
王艳丽
|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6
|
意识形态建构与乡村救赎——从《中国在梁庄》到《生死十日谈》 |
叶君
|
《郑州师范教育》
|
2015 |
2
|
|
7
|
近年非虚构女性乡土文学辨析--以《妇女闲聊录》《中国在梁庄》《生死十日谈》为例 |
刘婧婧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8
|
进入现场的写作与知识分子的自我观照——从邵丽、孙惠芬看女性作家乡村书写的一种路向 |
陈晨
|
《写作》
|
2019 |
0 |
|
9
|
学者与作家“非虚构”写作的“异质同构”——从梁鸿、孙惠芬的两部新作的历史叙事说起 |
杜若松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10
|
孙惠芬长篇创作经验来源的思考 |
刘颖慧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