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萧红笔下日常生活书写的现代意义——兼与张爱玲比较
1
作者 郭剑卿 赵晓洁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49-51,69,共4页
萧红和张爱玲这两个看似并无直接关联的作家,其成长经历、人生轨迹却多有相似之处;就写作意义而言,彼此也有殊途同归之处。她们以其对十里洋场的"现代"日常生活和乡土中国的"前现代"日常生活的描绘,分别表达了对现... 萧红和张爱玲这两个看似并无直接关联的作家,其成长经历、人生轨迹却多有相似之处;就写作意义而言,彼此也有殊途同归之处。她们以其对十里洋场的"现代"日常生活和乡土中国的"前现代"日常生活的描绘,分别表达了对现代中国的"两极想象"。由张爱玲反观萧红,后者对中国乡村生活形式的描绘,为中国现代作家的现代性思考提供了具有启示意义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生死场》日常生活书写 现代缺席
下载PDF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生育书写
2
作者 王冬云 《文教资料》 2021年第21期22-23,49,共3页
“文学洛神”萧红的《生死场》有较强的自传体色彩,与作者的生命历程呈现出一定重叠与同构关系。《生死场》中的女性在生育过程中不仅要独自忍受身体痛苦,还要面临男权社会中的男性压迫,更有一部分女性要承受社会道德的精神重压,萧红通... “文学洛神”萧红的《生死场》有较强的自传体色彩,与作者的生命历程呈现出一定重叠与同构关系。《生死场》中的女性在生育过程中不仅要独自忍受身体痛苦,还要面临男权社会中的男性压迫,更有一部分女性要承受社会道德的精神重压,萧红通过描绘女性群体的生育,对女性的生育意义与生命价值进行了深度拷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场》 生育书写 生育意义
下载PDF
书写生命的华章——评话剧《生死场》
3
作者 陈吉德 《剧影月报》 2001年第2期16-16,共1页
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期间,我有幸观看了许多场戏剧演出,中央实验话剧团的《生死场》是惟一能使我落泪的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剧蕴含着的浓浓的生命意识深深地感染了我。
关键词 话剧团 戏剧演出 写生 中国艺术 观看 书写 《生死场》 生命意识 蕴含
下载PDF
荒野里的生与死——论《生死场》兼及一种乡村书写方式 被引量:5
4
作者 叶君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5-131,共7页
《生死场》全书7万余字,分为大大小小17章,数千字到数十字不等,几乎是一些片段的连缀。表面看来破碎、凌乱,内里却有一股独特的精神之气贯注始终,让它具有强大而经久不衰的阐释召唤力。在叙事动机上,除了透过金枝言说自己,萧红还极力传... 《生死场》全书7万余字,分为大大小小17章,数千字到数十字不等,几乎是一些片段的连缀。表面看来破碎、凌乱,内里却有一股独特的精神之气贯注始终,让它具有强大而经久不衰的阐释召唤力。在叙事动机上,除了透过金枝言说自己,萧红还极力传达出她所看到的乡村生存图景。女性经验与乡村经验的叠合,构成了《生死场》的核心关切,亦生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景观。20世纪20—30年代,以女性眼光关照自身早已有之,如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但纯然以女性视角观照乡村者则极为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场》 《莎菲女士的日记》 女性经验 生存图景 文学景观 叙事动机 女性视角 乡村书写
原文传递
荒野里的生与死——论《生死场》兼及一种乡村书写方式
5
作者 叶君 《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10期103-105,共3页
萧红《生死场》全书7万余字,分为大大小小17章,每章数千字到数十字不等,几乎是一些片段的连缀。《生死场》表面看来破碎、凌乱,内里却有一股独特的精神之气贯注始终,让文本具有强大而经久不衰的阐释召唤力。女性经验与乡村经验的叠合,... 萧红《生死场》全书7万余字,分为大大小小17章,每章数千字到数十字不等,几乎是一些片段的连缀。《生死场》表面看来破碎、凌乱,内里却有一股独特的精神之气贯注始终,让文本具有强大而经久不衰的阐释召唤力。女性经验与乡村经验的叠合,构成了小说的核心关切,亦生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景观。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女性眼光关照自身早已有之,但纯然以女性视角观照乡村者则极为罕见。比较而言,《生死场》的魅力或许在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场》 女性经验 文学景观 女性视角 乡村书写 乡村经验 萧红 女性眼光
原文传递
迟子建:极地之女 被引量:2
6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7-127,共1页
迟子建:极地之女戴锦华在《山花》1998年第一期上撰文指出,迟子建是一位极地之女。她带给文坛的,不仅是一脉边地风情,而且是极地人生与黑土地上的生与死:是或重彩、或平淡的底景上的女人的故事。尽管不再被战争、异族的虐杀所... 迟子建:极地之女戴锦华在《山花》1998年第一期上撰文指出,迟子建是一位极地之女。她带给文坛的,不仅是一脉边地风情,而且是极地人生与黑土地上的生与死:是或重彩、或平淡的底景上的女人的故事。尽管不再被战争、异族的虐杀所笼罩,那仍是一片“生死场”,人们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极地 女性体验 女性书写 生与死 无家可归者 王安忆 现代文明 生死 黑土地
下载PDF
论萧红作品韵味与文体的独特性
7
作者 游友基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5期47-51,共5页
萧红继丁玲之后崛起,她不倦追求作品韵味与文体的独特性,从而拓展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审美范畴.(一)淡而有味,韵味悠长萧红作品特殊的审美魅力还来自它的淡而有味、韵味悠长.淡,即平淡、清淡,无论取材、构思、表达方式、语言,都显得平... 萧红继丁玲之后崛起,她不倦追求作品韵味与文体的独特性,从而拓展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审美范畴.(一)淡而有味,韵味悠长萧红作品特殊的审美魅力还来自它的淡而有味、韵味悠长.淡,即平淡、清淡,无论取材、构思、表达方式、语言,都显得平淡无奇,朴素无华,然而这些“元素”所创造的形象、意境、情调都有某种韵味,经得起咀嚼和体味.第一,题材的日常生活化与主题意蕴的深刻性.作为左翼作家,她并不热衷于所谓重大题材、热门题材的创作,她的笔下没有革命与恋爱的冲突,也没有突变式的英雄人物,避免了初期左翼文学题材单一、观念大于形象的通病.从日常生活中取材,给人的不是新异感、奇特感、突兀感,而是平谈自然的美感.其近百篇的散文题材几乎是作家自我生活一鳞半爪的叙写.《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记叙自己无爱和寂寞的童年,祖父的善良与慈爱,使自己永远憧憬与追求温暖和爱.散文集《商市街》写两萧在哈尔滨的流浪生涯,他们为衣食住行而忧愁奔劳;他们相濡以沫,在琐事中渗透着爱情.《初冬》描写出走后的“我”与其弟的邂逅,弟弟劝“我”回去,“我”却有家归不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作品 《呼兰河传》 《生死场》 散文美 小说观念 日常生活 生活 文体 绘画美 主题意蕴
下载PDF
女性写真:对男性书写模式的逆反——东北沦陷时期女作家创作的另种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郑春凤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5-97,共3页
由于东北女作家的第一次崛起与东北沦陷这一惨痛的史实相关联,所以研究者往往为文本表层的意识形态强势话语所牵制。
关键词 东北沦陷 女作家创作 强势话语 萧红 男性话语 女性生命 书写策略 冯二 系列小说 《生死场》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萧红书写
9
作者 于文秀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2期63-65,共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萧红书写大体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时期,文学史成果的区域分布包括大陆和港台。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新时期初期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受制于文学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部分的文学史观影响,此时期的萧红书写基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萧红书写大体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时期,文学史成果的区域分布包括大陆和港台。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新时期初期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受制于文学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部分的文学史观影响,此时期的萧红书写基本注重从文学救亡视角,对《生死场》为主的前期创作进行重点解读,对其他代表性作品关注不够且批评多于肯定,没有完全呈现和诠释萧红创作的文学内涵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生死场》 萧红 文学史观 新时期初期 前期创作 重点解读 书写
原文传递
血色想象:民族国家叙事与抗战小说书写
10
作者 李波 《芒种》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4-15,共2页
一在现代中国,要想使国人在王朝崩溃之后还能自主地掌握自身的命运,就必须要有一个新的、能得到所有人公认的"共同体",而以民族主义思潮为基础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无疑适应了人们的这种普遍心理。而在被现代性历史... 一在现代中国,要想使国人在王朝崩溃之后还能自主地掌握自身的命运,就必须要有一个新的、能得到所有人公认的"共同体",而以民族主义思潮为基础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无疑适应了人们的这种普遍心理。而在被现代性历史冲击的中国,能为全民族所认同的就只能是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学界普遍认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是被历史惊醒的,是被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小说 民族国家叙事 现代性 国家共同体 想象 现代中国 书写 中国近现代文学 历史记忆 生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