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道家智慧与生命关怀——读《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
1
作者
方国根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43-144,共2页
关键词
道家
哲学
生命
观
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哲学
出版发行
《老子》
人文精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道家生命哲学研究的新创获——读《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
2
作者
尹选波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60-160,共1页
关键词
《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
李霞
选题
研究
方法
道家
哲学
原文传递
论佛家的死亡智慧——兼及佛、儒、道死亡观之区别
被引量:
2
3
作者
郑晓江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3-90,共8页
佛教创立的基础,是对世俗生活本质的探究和透悟。相传出身豪富且尊显之家的佛祖释迦牟尼在一次出游过程中,相继遇上“天神”变化成的病人、老人、死人,深为俗世人生之痛苦所震憾,故决心出家寻求解脱之路,由此便有佛教的诞生。“死”既...
佛教创立的基础,是对世俗生活本质的探究和透悟。相传出身豪富且尊显之家的佛祖释迦牟尼在一次出游过程中,相继遇上“天神”变化成的病人、老人、死人,深为俗世人生之痛苦所震憾,故决心出家寻求解脱之路,由此便有佛教的诞生。“死”既然是佛家创立的“催化剂”,那当然会成为佛学深究的大问题。事实上,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学,都对死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主要的观念是:“死”是世俗人轮回“六趣”的环节,只有潜心修行、深悟佛理,由“圆寂”(涅槃)超脱生死,成就佛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智慧
死亡
观
“生”
生死
轮回
真如
佛教
世俗生活
道家
地狱
为人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传统生死智慧
4
作者
袁阳
《中华文化论坛》
1994年第4期13-17,共5页
中国传统生死智慧袁阳以儒道二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死智慧,包含着两重基本主题。其一是生与死的实在与否?这是本体论的主题。其二是生与死的意义何在?这是价值论的主题。一方面,儒道两家都承认死的实在性,但道家同时保留了长...
中国传统生死智慧袁阳以儒道二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死智慧,包含着两重基本主题。其一是生与死的实在与否?这是本体论的主题。其二是生与死的意义何在?这是价值论的主题。一方面,儒道两家都承认死的实在性,但道家同时保留了长生的希望,因而道家在第一主题内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
智慧
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
终极关怀
道家
生命
超越
《庄子·逍遥游》
儒家
终极价值
工具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珍惜生命 提升人生——感悟《生死两安》
5
作者
徐佩印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4期127-128,共2页
郑晓江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深厚的学问功底使他在探索中国哲人的生死智慧的课题上一鸣惊人,不同凡响,硕果累累。他的《中国死亡智慧》、《中国死亡文化大观》、《生死智慧》等专著相继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他成了我国...
郑晓江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深厚的学问功底使他在探索中国哲人的生死智慧的课题上一鸣惊人,不同凡响,硕果累累。他的《中国死亡智慧》、《中国死亡文化大观》、《生死智慧》等专著相继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他成了我国学术界在这一领域中卓有成就的学者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死亡
由死
观
生
死亡
智慧
生死
观
念
“生”
人生理念
生死
互渗
生死
智慧
生理
生命
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吕氏春秋》的养生观探析
被引量:
3
6
作者
姜守诚
《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8-41,共4页
《吕氏春秋》是秦代黄老新道家的代表作 ,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史学、民俗学以及养生学的重要文献之一。本文从养生学的角度 ,深入探讨了《吕氏春秋》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等内容 ,具体分析了书中所包含的大量...
《吕氏春秋》是秦代黄老新道家的代表作 ,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史学、民俗学以及养生学的重要文献之一。本文从养生学的角度 ,深入探讨了《吕氏春秋》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等内容 ,具体分析了书中所包含的大量的养生思想和生命智慧 ;另外 ,还总结、归纳了该书养生观的几个特点及其对人体保健的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养生
观
养生思想
生命
智慧
秦代
黄老新
道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被引量:
1
7
作者
王成方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3期 29-30,共2页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的阶段。社会的这种变革来得比任何时候更加深刻的地方在于:由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由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在由技术和商品支配一切的现代社会里,...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的阶段。社会的这种变革来得比任何时候更加深刻的地方在于:由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由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在由技术和商品支配一切的现代社会里,人不得不更加功利化,人不得不更加发展“计算之心”,而由此带来的后里是人的茫然和失落以及人对外在世界的身不由已的神秘感、疏离感和异化感。而对现代社会的这一弊病,人们自然想起道家恬谈平静的心境,与自然亲近以至合一的生活情趣。于是道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以及人的精神追求就具有了特定的价值。对此,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思想
现实价值
生态
智慧
价值追求
生命
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探究与开发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教育精神与智慧
8
《福建教育》
2018年第52期6-6,共1页
叶澜在叶教育研究曳2018 年第6 期上撰文指出袁中国的哲学传统,是一种与实践密切相关的智慧哲学的思维方式,也是面对人的生命历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情况所需的智慧哲学。它教人坦然面对生死,学会与不同人相处,事业受挫时不气馁,成功时不...
叶澜在叶教育研究曳2018 年第6 期上撰文指出袁中国的哲学传统,是一种与实践密切相关的智慧哲学的思维方式,也是面对人的生命历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情况所需的智慧哲学。它教人坦然面对生死,学会与不同人相处,事业受挫时不气馁,成功时不张狂,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复杂问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泰然、自重的君子之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传统
智慧
教育精神
中国
教育
研究
思维方式
生命
历程
生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道教人生观中的生死智慧
9
作者
宇汝松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31-33,共3页
关键词
道教
人生
观
生命
观
生死
智慧
教义
人生态度
原文传递
提升学生观察智能 陶养儿童生命智慧
10
作者
张伟峰
《华人时刊·校长版》
2014年第7期60-61,共2页
观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是认识事物之源。它激励人们提出问题,帮助人们回答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今天的科学课,随着从自然到科学的转变,观察活动显得更加宽泛、更加新颖、更加丰富,要把学生从被动的观察、有预定答案的观察和独...
观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是认识事物之源。它激励人们提出问题,帮助人们回答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今天的科学课,随着从自然到科学的转变,观察活动显得更加宽泛、更加新颖、更加丰富,要把学生从被动的观察、有预定答案的观察和独立观察为主的格局中解脱出来,突出参与观察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观察活动的实用性和开放性。从发展学生观察智能的角度.注重系统的培养与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观
智能
智慧
生命
儿童
科学
研究
提出问题
科学精神
原文传递
身心并重、形神俱养的生命智慧(二)
11
作者
王杰
《月读》
2022年第9期34-41,共8页
二、道家对人的身体和心灵之间关系的探究讲完了儒家,再看看道家。在道家哲学里,人的生命也同样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可以用“重身贵生”来概括道家的身心观,教导人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炼养生命。《道德经》中共有“身”字23处,主要是指...
二、道家对人的身体和心灵之间关系的探究讲完了儒家,再看看道家。在道家哲学里,人的生命也同样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可以用“重身贵生”来概括道家的身心观,教导人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炼养生命。《道德经》中共有“身”字23处,主要是指人生命存在的形态。老子提出了“贵身”与“爱身”的主张,他说:“贵大患若身。”就是说,重视身体就要像重视大患一样,切不可掉以轻心。为什么呢?因为人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人有自己的身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
生命
热爱
生命
贵大患若身
生命
智慧
道家
哲学
尊重
生命
身心
观
《道德经》
原文传递
儒、道生死观异同论
被引量:
1
12
作者
胡木贵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67-74,共8页
“此岸的永恒”是儒、道生死观的合命题。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都用彼岸世界的永恒性弥补此岸现实人生的有限性,导致宗教,而中国的儒道则不然。儒家和道家对于死都坦然处之,但推论则不相同。儒家把理性个体自我融入群体“自我”,用德行、...
“此岸的永恒”是儒、道生死观的合命题。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都用彼岸世界的永恒性弥补此岸现实人生的有限性,导致宗教,而中国的儒道则不然。儒家和道家对于死都坦然处之,但推论则不相同。儒家把理性个体自我融入群体“自我”,用德行、功业克服感性存在的有限性;道家则是用否定的方法,探寻自我的解放,一旦重返生命的本真状态,与道同一,生命自我就有了永恒归宿,获得了最高价值。儒、道获得永恒的途径也于印度和西方不同,只须在现实人生中获得,但两家又有“伪世”与“游世”的差异。儒、道生死观使中国人没有沉湎宗教的迷狂,甚至中国佛教也受到影响而具有此岸性。这有着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同时也导致了疏异科学,鄙夷感性而高扬理性,轻视物的价值和逻辑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
观
最高价值
中国
智慧
道家
儒家
有限性
生命
彼岸世界
现实人生
宗教
原文传递
林兆恩以虚空为本体的哲学思想探析
13
作者
蒋维锬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89年第4期27-31,84,共6页
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勋,号龙江,倡道以后自号子谷子、心隐子、尔虚子等.福建莆田人.祖父林富,官至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两广总制.父林万仞,荫太学生.兆恩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十八岁入邑痒,试皆高等,但其后竟屡应省试而不...
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勋,号龙江,倡道以后自号子谷子、心隐子、尔虚子等.福建莆田人.祖父林富,官至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两广总制.父林万仞,荫太学生.兆恩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十八岁入邑痒,试皆高等,但其后竟屡应省试而不第,遂于而立之年毅然弃举子业,锐意心身性命之学,倡明“三教合一”宗旨.自三十五岁始收徒,至八十二岁逝世,从事哲学思想研究和布道、养生实践几半个世纪.其全部著述由弟子卢文辉编纂为《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凡三十六册,近百万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研究
三教
儒家
道家
太虚
养生
生命
观
佛教
性本善
真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老庄的生命哲学
被引量:
5
14
作者
吴根友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67-72,共6页
老庄生命哲学,长期以来是一个被人忽视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本文试图通过剖析老庄生命哲学的范畴及其与儒、佛生命哲学的异同,来揭示其生命哲学的特点。
关键词
生命
观
道家
文化
儒家文化
养生思想
生命
哲学
养生论
佛教
任继愈
气功
生死
观
原文传递
中学教师怎样做教学研究
15
作者
杨泽学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09年第1期51-52,共2页
中学教师怎样做教学研究?这里所讲的研究,是指在常态教学下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研究。这种研究源于我们的教学实践,源于我们自己或身边同事遇到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种研究最直接、
关键词
中学教师
教学
研究
教育
智慧
教学
观
教师专业素质
课前预设
生命
之树
身心发展规律
人格魅力
课堂
原文传递
题名
道家智慧与生命关怀——读《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
1
作者
方国根
机构
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
出处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43-144,共2页
关键词
道家
哲学
生命
观
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哲学
出版发行
《老子》
人文精神
分类号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道家生命哲学研究的新创获——读《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
2
作者
尹选波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60-160,共1页
关键词
《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
李霞
选题
研究
方法
道家
哲学
分类号
B08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G236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佛家的死亡智慧——兼及佛、儒、道死亡观之区别
被引量:
2
3
作者
郑晓江
机构
江西大学哲学系
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3-90,共8页
文摘
佛教创立的基础,是对世俗生活本质的探究和透悟。相传出身豪富且尊显之家的佛祖释迦牟尼在一次出游过程中,相继遇上“天神”变化成的病人、老人、死人,深为俗世人生之痛苦所震憾,故决心出家寻求解脱之路,由此便有佛教的诞生。“死”既然是佛家创立的“催化剂”,那当然会成为佛学深究的大问题。事实上,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学,都对死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主要的观念是:“死”是世俗人轮回“六趣”的环节,只有潜心修行、深悟佛理,由“圆寂”(涅槃)超脱生死,成就佛果。
关键词
死亡
智慧
死亡
观
“生”
生死
轮回
真如
佛教
世俗生活
道家
地狱
为人生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传统生死智慧
4
作者
袁阳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1994年第4期13-17,共5页
文摘
中国传统生死智慧袁阳以儒道二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死智慧,包含着两重基本主题。其一是生与死的实在与否?这是本体论的主题。其二是生与死的意义何在?这是价值论的主题。一方面,儒道两家都承认死的实在性,但道家同时保留了长生的希望,因而道家在第一主题内用力...
关键词
生死
智慧
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
终极关怀
道家
生命
超越
《庄子·逍遥游》
儒家
终极价值
工具性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珍惜生命 提升人生——感悟《生死两安》
5
作者
徐佩印
机构
江西省电力职工大学管理系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4期127-128,共2页
文摘
郑晓江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深厚的学问功底使他在探索中国哲人的生死智慧的课题上一鸣惊人,不同凡响,硕果累累。他的《中国死亡智慧》、《中国死亡文化大观》、《生死智慧》等专著相继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他成了我国学术界在这一领域中卓有成就的学者之...
关键词
超越死亡
由死
观
生
死亡
智慧
生死
观
念
“生”
人生理念
生死
互渗
生死
智慧
生理
生命
中国哲学
分类号
G236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吕氏春秋》的养生观探析
被引量:
3
6
作者
姜守诚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出处
《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8-41,共4页
文摘
《吕氏春秋》是秦代黄老新道家的代表作 ,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史学、民俗学以及养生学的重要文献之一。本文从养生学的角度 ,深入探讨了《吕氏春秋》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等内容 ,具体分析了书中所包含的大量的养生思想和生命智慧 ;另外 ,还总结、归纳了该书养生观的几个特点及其对人体保健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养生
观
养生思想
生命
智慧
秦代
黄老新
道家
分类号
R16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被引量:
1
7
作者
王成方
机构
新乡粮校
出处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3期 29-30,共2页
文摘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的阶段。社会的这种变革来得比任何时候更加深刻的地方在于:由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由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在由技术和商品支配一切的现代社会里,人不得不更加功利化,人不得不更加发展“计算之心”,而由此带来的后里是人的茫然和失落以及人对外在世界的身不由已的神秘感、疏离感和异化感。而对现代社会的这一弊病,人们自然想起道家恬谈平静的心境,与自然亲近以至合一的生活情趣。于是道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以及人的精神追求就具有了特定的价值。对此,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关键词
道家
思想
现实价值
生态
智慧
价值追求
生命
观
分类号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探究与开发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教育精神与智慧
8
出处
《福建教育》
2018年第52期6-6,共1页
文摘
叶澜在叶教育研究曳2018 年第6 期上撰文指出袁中国的哲学传统,是一种与实践密切相关的智慧哲学的思维方式,也是面对人的生命历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情况所需的智慧哲学。它教人坦然面对生死,学会与不同人相处,事业受挫时不气馁,成功时不张狂,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复杂问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泰然、自重的君子之态。
关键词
哲学传统
智慧
教育精神
中国
教育
研究
思维方式
生命
历程
生死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道教人生观中的生死智慧
9
作者
宇汝松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31-33,共3页
关键词
道教
人生
观
生命
观
生死
智慧
教义
人生态度
分类号
B95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提升学生观察智能 陶养儿童生命智慧
10
作者
张伟峰
机构
江苏省吴江区坛丘小学
出处
《华人时刊·校长版》
2014年第7期60-61,共2页
文摘
观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是认识事物之源。它激励人们提出问题,帮助人们回答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今天的科学课,随着从自然到科学的转变,观察活动显得更加宽泛、更加新颖、更加丰富,要把学生从被动的观察、有预定答案的观察和独立观察为主的格局中解脱出来,突出参与观察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观察活动的实用性和开放性。从发展学生观察智能的角度.注重系统的培养与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键词
学生
观
智能
智慧
生命
儿童
科学
研究
提出问题
科学精神
分类号
Q10 [生物学—普通生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身心并重、形神俱养的生命智慧(二)
11
作者
王杰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中国实学研究会
出处
《月读》
2022年第9期34-41,共8页
文摘
二、道家对人的身体和心灵之间关系的探究讲完了儒家,再看看道家。在道家哲学里,人的生命也同样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可以用“重身贵生”来概括道家的身心观,教导人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炼养生命。《道德经》中共有“身”字23处,主要是指人生命存在的形态。老子提出了“贵身”与“爱身”的主张,他说:“贵大患若身。”就是说,重视身体就要像重视大患一样,切不可掉以轻心。为什么呢?因为人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人有自己的身体.
关键词
人的
生命
热爱
生命
贵大患若身
生命
智慧
道家
哲学
尊重
生命
身心
观
《道德经》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儒、道生死观异同论
被引量:
1
12
作者
胡木贵
机构
江西省委党校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67-74,共8页
文摘
“此岸的永恒”是儒、道生死观的合命题。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都用彼岸世界的永恒性弥补此岸现实人生的有限性,导致宗教,而中国的儒道则不然。儒家和道家对于死都坦然处之,但推论则不相同。儒家把理性个体自我融入群体“自我”,用德行、功业克服感性存在的有限性;道家则是用否定的方法,探寻自我的解放,一旦重返生命的本真状态,与道同一,生命自我就有了永恒归宿,获得了最高价值。儒、道获得永恒的途径也于印度和西方不同,只须在现实人生中获得,但两家又有“伪世”与“游世”的差异。儒、道生死观使中国人没有沉湎宗教的迷狂,甚至中国佛教也受到影响而具有此岸性。这有着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同时也导致了疏异科学,鄙夷感性而高扬理性,轻视物的价值和逻辑实证。
关键词
生死
观
最高价值
中国
智慧
道家
儒家
有限性
生命
彼岸世界
现实人生
宗教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林兆恩以虚空为本体的哲学思想探析
13
作者
蒋维锬
机构
莆田县委党史办
出处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89年第4期27-31,84,共6页
文摘
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勋,号龙江,倡道以后自号子谷子、心隐子、尔虚子等.福建莆田人.祖父林富,官至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两广总制.父林万仞,荫太学生.兆恩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十八岁入邑痒,试皆高等,但其后竟屡应省试而不第,遂于而立之年毅然弃举子业,锐意心身性命之学,倡明“三教合一”宗旨.自三十五岁始收徒,至八十二岁逝世,从事哲学思想研究和布道、养生实践几半个世纪.其全部著述由弟子卢文辉编纂为《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凡三十六册,近百万言.
关键词
思想
研究
三教
儒家
道家
太虚
养生
生命
观
佛教
性本善
真我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老庄的生命哲学
被引量:
5
14
作者
吴根友
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系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67-72,共6页
文摘
老庄生命哲学,长期以来是一个被人忽视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本文试图通过剖析老庄生命哲学的范畴及其与儒、佛生命哲学的异同,来揭示其生命哲学的特点。
关键词
生命
观
道家
文化
儒家文化
养生思想
生命
哲学
养生论
佛教
任继愈
气功
生死
观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学教师怎样做教学研究
15
作者
杨泽学
机构
罗平县教育局教研室
出处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09年第1期51-52,共2页
文摘
中学教师怎样做教学研究?这里所讲的研究,是指在常态教学下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研究。这种研究源于我们的教学实践,源于我们自己或身边同事遇到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种研究最直接、
关键词
中学教师
教学
研究
教育
智慧
教学
观
教师专业素质
课前预设
生命
之树
身心发展规律
人格魅力
课堂
分类号
G632.4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道家智慧与生命关怀——读《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
方国根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道家生命哲学研究的新创获——读《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
尹选波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0
原文传递
3
论佛家的死亡智慧——兼及佛、儒、道死亡观之区别
郑晓江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传统生死智慧
袁阳
《中华文化论坛》
199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珍惜生命 提升人生——感悟《生死两安》
徐佩印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吕氏春秋》的养生观探析
姜守诚
《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略论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王成方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探究与开发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教育精神与智慧
《福建教育》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道教人生观中的生死智慧
宇汝松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0
原文传递
10
提升学生观察智能 陶养儿童生命智慧
张伟峰
《华人时刊·校长版》
2014
0
原文传递
11
身心并重、形神俱养的生命智慧(二)
王杰
《月读》
2022
0
原文传递
12
儒、道生死观异同论
胡木贵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
1
原文传递
13
林兆恩以虚空为本体的哲学思想探析
蒋维锬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8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略论老庄的生命哲学
吴根友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
5
原文传递
15
中学教师怎样做教学研究
杨泽学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0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