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8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存在之思——《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的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饶道庆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1-138,共8页
曹雪芹与米兰·昆德拉是两位可以走到一块进行对话的作家 ,他们的小说从思想到艺术都有不少因素可以进行比较研究。《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这两部诗性小说都在探勘人的存在问题 ,关怀人的生存价值 ,思考人生的对立、矛盾、冲突... 曹雪芹与米兰·昆德拉是两位可以走到一块进行对话的作家 ,他们的小说从思想到艺术都有不少因素可以进行比较研究。《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这两部诗性小说都在探勘人的存在问题 ,关怀人的生存价值 ,思考人生的对立、矛盾、冲突、悖谬和悲剧 ,在许多方面都敞开了互相印证、阐释的可能性。人的存在的对立境况是两部小说共同关注的命题 ,其中母子对立与父子冲突、真与假或现实与梦想两个世界的对立等成为两位作家思考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在别处》 小说 《红楼梦》 作家 父子冲突 曹雪芹 米兰·昆德拉 人的存在 人的生存 对立
下载PDF
不同文化生存背景下的畸形母爱——关于《生活在别处》与《寒夜》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敬艳 张蓉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4-238,共5页
本文以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和巴金的《寒夜》为例 ,将个人的、本能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东西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去考察 ,从一个广阔的视角 ,辨析出相同的文学母题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不同变种 ,即冲突模式的不同 ,在《... 本文以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和巴金的《寒夜》为例 ,将个人的、本能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东西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去考察 ,从一个广阔的视角 ,辨析出相同的文学母题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不同变种 ,即冲突模式的不同 ,在《生活在别处》中表现为“母亲—儿子”的矛盾冲突模式。在《寒夜》中 ,则表现为“婆婆—媳妇”矛盾冲突模式。玛曼的悲剧是一种走不出自我的悲剧 ,汪母的悲剧更多的是一种“他者”造成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爱 米兰·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 巴金 《寒夜》 矛盾冲突模式 文化背景
下载PDF
知性大气 清新脱俗——《生活在别处》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伟 《阴山学刊》 2019年第6期29-35,共7页
吴建荣的散文随笔集《生活在别处》是一部优秀作品集。读书随笔,见证其阅读品质,以感觉还原感觉,是描述,不是阐释,或者说,是在描述中阐释,描述其理解、接受的过程,构成与作者的对话关系,真正有一种“理解之同情”在里面。吴建荣的散文... 吴建荣的散文随笔集《生活在别处》是一部优秀作品集。读书随笔,见证其阅读品质,以感觉还原感觉,是描述,不是阐释,或者说,是在描述中阐释,描述其理解、接受的过程,构成与作者的对话关系,真正有一种“理解之同情”在里面。吴建荣的散文知性大气,清新脱俗,举重若轻。一扫起承转合之类的八股气,脱略绳墨,潇洒、随性地书写,没有刻意经营的痕迹,极练似不练。吴建荣写作的路径很宽展,有几副笔墨,各臻其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建荣 《生活在别处》 知性 清新 写作路径
下载PDF
昆德拉小说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以《生活在别处》和《告别圆舞曲》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韩娟 赵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61-64,共4页
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两部作品糅合了不同的美学质素,实践了这位文学巨擘的艺术雄心。人生的错位、人性的恶俗和人格的分裂,包括基于此而产生的怀疑态度和离别情怀,共同促成了小说中精神生态和美学的联姻。以精神生态... 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两部作品糅合了不同的美学质素,实践了这位文学巨擘的艺术雄心。人生的错位、人性的恶俗和人格的分裂,包括基于此而产生的怀疑态度和离别情怀,共同促成了小说中精神生态和美学的联姻。以精神生态理论为视角,探讨作品中的荒诞之美、意象之美、悖谬之美,启迪人们关注现实社会的精神失衡问题,凸显了文学艺术干预生活的实践意义,也为小说的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意蕴 精神生态 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 《告别圆舞曲》
下载PDF
人生的存在之思:昆德拉《生活在别处》论 被引量:1
5
作者 汪保忠 《社科纵横》 2011年第9期103-104,121,共3页
米兰.昆德拉是20世纪西方文学享有盛誉的法籍捷裔作家。其小说《生活在别处》以存在主义理念阐释了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境遇问题。在逼狭的生存空间里人们幻想逃离现实的、平庸的日常生活,向往远方异域的"别处",既是诗人雅罗米... 米兰.昆德拉是20世纪西方文学享有盛誉的法籍捷裔作家。其小说《生活在别处》以存在主义理念阐释了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境遇问题。在逼狭的生存空间里人们幻想逃离现实的、平庸的日常生活,向往远方异域的"别处",既是诗人雅罗米尔热心沸腾的体现,也是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 境遇选择 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
下载PDF
静水深流 清莹秀澈——读《生活在别处》随感
6
作者 卢志娟 《阴山学刊》 2019年第6期36-41,共6页
吴建荣《生活在别处》中的散文能够让人在奔忙琐屑的生活中谛视自己的内心。其文真挚动人,读之,是与作家的邂逅,也是与自己的重逢。她的散文中既有展现普通人情感世界质朴淳厚的叙事言情篇章,也有闪烁着智性灵光的生活随感和阅读体悟,... 吴建荣《生活在别处》中的散文能够让人在奔忙琐屑的生活中谛视自己的内心。其文真挚动人,读之,是与作家的邂逅,也是与自己的重逢。她的散文中既有展现普通人情感世界质朴淳厚的叙事言情篇章,也有闪烁着智性灵光的生活随感和阅读体悟,“情”、“智”合一,既给人以情的触动,又给人以智的启迪。她善于撷取日常生活中平实却动人的片段,有寥寥数语的勾勒,也有不事雕琢的白描。她的散文有鲜明的中年情味,叙事散文,她对往事的书写中投注了更多温情,也渗入了更多省思;读书随笔,她对阅读的体悟显现出浓郁的书卷气和独到的见地。她散文中体现出的立足于生活,心系别处的人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切实,也更具人情味的参照和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建荣 《生活在别处》 情智合一 中年情味
下载PDF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中的创伤叙事
7
作者 赵谦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88-91,共4页
在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中,创伤叙事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物产生创伤心理的主要原因包括身体衰老、情感背叛和相互攀比等。在遭受创伤打击后,当事人通常会变得虚荣、自私和偏执,对生命也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在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中,创伤叙事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物产生创伤心理的主要原因包括身体衰老、情感背叛和相互攀比等。在遭受创伤打击后,当事人通常会变得虚荣、自私和偏执,对生命也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小说中,遭受创伤的群体主要借助逃避和报复的方式来治疗创伤。这些疗伤之法在短时期内具有一定的功效,却无法从根本上治愈创伤,最终反而让当事人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 创伤叙事
下载PDF
昆德拉《生活在别处》中主人公的悲剧性解析
8
作者 于丽 李金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94-98,共5页
在《生活在别处》中,作者昆德拉通过描述早夭的捷克诗人雅罗米尔短暂的一生,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人性的哲学性思考。在昆德拉看来人生是荒诞且处处充斥着压抑的。人永远无法认清自己也无法彻底地解脱自己,这是人性的弱点。对小说产生... 在《生活在别处》中,作者昆德拉通过描述早夭的捷克诗人雅罗米尔短暂的一生,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人性的哲学性思考。在昆德拉看来人生是荒诞且处处充斥着压抑的。人永远无法认清自己也无法彻底地解脱自己,这是人性的弱点。对小说产生背景以及其中人物刻画的抽样分析,对于理解这篇小说的深刻含义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在别处》 昆德拉 文学研究 捷克文学
下载PDF
重压下的无望反抗——论《生活在别处》中雅罗米尔毁灭的悲剧 被引量:2
9
作者 储慧静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56-59,75,共5页
《生活在别处》中主人公雅罗米尔的短暂人生始终处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追求的不得之中。母亲畸形的爱的控制使他无法逃脱,也直接阻碍了他正常的情爱之路。然而因为自身个性的缺憾、情感的错位、良知的泯灭,雅罗米尔并没有完成作... 《生活在别处》中主人公雅罗米尔的短暂人生始终处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追求的不得之中。母亲畸形的爱的控制使他无法逃脱,也直接阻碍了他正常的情爱之路。然而因为自身个性的缺憾、情感的错位、良知的泯灭,雅罗米尔并没有完成作为一位独立男性的反抗。雅罗米的悲剧启示人们:人生应慎重对待自我认知、生存境遇和价值追求;欧洲社会主义历史需要重新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在别处》 雅罗米尔 毁灭 悲剧
下载PDF
诗人的成长之殇——《生活在别处》解读
10
作者 李新美 《戏剧之家》 2017年第2期258-259,共2页
作为20世纪享有盛誉的作家,米兰·昆德拉有着敏锐的哲学家思维。他一向坚持自己的小说只关注人的存在,但是,其作品隐含着的哲学思考却是发人深省,昆德拉善于用幽默的笔调,表面诙谐、实质严肃,其作品从表面看是通俗的,随意的,实质是... 作为20世纪享有盛誉的作家,米兰·昆德拉有着敏锐的哲学家思维。他一向坚持自己的小说只关注人的存在,但是,其作品隐含着的哲学思考却是发人深省,昆德拉善于用幽默的笔调,表面诙谐、实质严肃,其作品从表面看是通俗的,随意的,实质是深刻的,精心的。小说《生活在别处》,通过一名诗人的成长之殇,向读者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哲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在别处》 米兰·昆德拉 诗歌 命运
下载PDF
文学场域下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在美国的接受研究
11
作者 杜亚鑫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7-64,共8页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20世纪在美国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英文书,该书一经出版就获得不同读者群的广泛认可,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必读书目。本文试图在动态的场域中再现它的生成路线,由此路线探究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在美国的接受,同...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20世纪在美国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英文书,该书一经出版就获得不同读者群的广泛认可,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必读书目。本文试图在动态的场域中再现它的生成路线,由此路线探究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在美国的接受,同时此书的接受也为中国文化的外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场域 接受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下载PDF
双重叙事进程视域下《生活在别处》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2
作者 赵谦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86-89,共4页
在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中存在着一显一隐双重叙事进程。显性叙事和隐性进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并置推进,成为小说叙事的一大亮点。以申丹的“隐性进程”理论为视角,分别从显性叙事和隐性进程两个维度对作品中的... 在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中存在着一显一隐双重叙事进程。显性叙事和隐性进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并置推进,成为小说叙事的一大亮点。以申丹的“隐性进程”理论为视角,分别从显性叙事和隐性进程两个维度对作品中的三位主要人物进行研究,可以管窥双重叙事进程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在别处》 显性叙事 隐性进程 人物形象
下载PDF
网络美食纪录片的文化指涉和情感建构研究——以《生活如沸2》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帆 骆志伟 《传播与版权》 2024年第1期26-29,共4页
近年来,网络美食纪录片呈现题材细分化发展趋势。纪录片《生活如沸2》以火锅为切入视角,聚焦新时代普通女性,呈现中国式家庭温暖以及探寻人物乡愁情缘,形成独特视听表达。同时,该纪录片在内容上推陈出新,通过板块叙事和应用质朴方言强... 近年来,网络美食纪录片呈现题材细分化发展趋势。纪录片《生活如沸2》以火锅为切入视角,聚焦新时代普通女性,呈现中国式家庭温暖以及探寻人物乡愁情缘,形成独特视听表达。同时,该纪录片在内容上推陈出新,通过板块叙事和应用质朴方言强化观众对地域文化的认同。网络美食纪录片若要推陈出新,就需要注重题材细分化,增强节目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以及凸显观众自我意识憬悟,打造更具传播价值的内容。在创作过程中,纪录片创作者要注重将此类纪录片的美食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避免因二者不平衡导致纪录片内容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美食纪录片 《生活如沸2》 文化指涉 情感建构 传播理念
下载PDF
《生活大爆炸》中双关语的概念整合认知阐释
14
作者 李怡帆 邱智晶 《海外英语》 2024年第1期70-72,82,共4页
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字游戏,双关在各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广告之中屡见不鲜。双关的使用是作者认知活动的文字体现,它包含着作者想要传达的幽默、讽刺或者是深层含义,因此,成功理解双关是解读作者认知活动的关键。美剧作为文化传播的一... 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字游戏,双关在各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广告之中屡见不鲜。双关的使用是作者认知活动的文字体现,它包含着作者想要传达的幽默、讽刺或者是深层含义,因此,成功理解双关是解读作者认知活动的关键。美剧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它所包含的美国本土文化对于语言学习者理解作者的认知活动也至关重要。文章从认知语言学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角度出发,以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双关语为语料,根据概念整合网络类型对双关语进行解读,并探讨与双关语关系密切的文化背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美剧中的双关及其文化背景,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说话人的认知活动,帮助学习者从认知角度理解双关,同时促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关 概念整合 《生活大爆炸》 文化
下载PDF
选择与适应视角下的杂合:《生活的艺术》的跨文化解读
15
作者 黄春梅 《闽江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8-77,共10页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对20世纪30年代风靡美国的中国文化经典《生活的艺术》的译介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大萧条期间,为“工业文明病”所困的美国民众从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发现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并从中感悟到了生活的...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对20世纪30年代风靡美国的中国文化经典《生活的艺术》的译介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大萧条期间,为“工业文明病”所困的美国民众从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发现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并从中感悟到了生活的智慧。而林语堂也在赞助人的推动下,希望延续该书的成功从而达到“治病救人”的交际目的,为此他开始了《生活的艺术》的创作。林语堂通过使用汉语句式和未被广泛接受的音译词汇、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和中西文化对照、语录体引进这3种方式,实现了《生活的艺术》一书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其在语言、文化和文学手法上呈现出明显的杂合特征,以适应当时复杂的翻译环境。研究表明,针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多维度转换,实现作品的适度杂合,有利于中国文化的译介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翻译适应选择论 杂合
下载PDF
从会议记录看生活书店的民主管理——一个“非常事件”的启示
16
作者 毛真好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4年第3期176-182,共7页
本文通过一桩“集体怠工”的非常事件引发的领导层与职工之间的不同立场与不同解决方式,展现了生活书店制度化、人性化的民主管理以及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一事件的发生、发展直至最终尘埃落定,有助于后人走近邹韬奋等一代知识分子,也对... 本文通过一桩“集体怠工”的非常事件引发的领导层与职工之间的不同立场与不同解决方式,展现了生活书店制度化、人性化的民主管理以及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一事件的发生、发展直至最终尘埃落定,有助于后人走近邹韬奋等一代知识分子,也对当今的出版管理、经营和决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书店 邹韬奋 《生活书店会议记录》 民主管理 出版
下载PDF
《生活的艺术》的日译及其影响
17
作者 张奕嫔 《鄂州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65-66,105,共3页
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还是一种文化交流形式。译者通过翻译获取他者文化,再对他者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和再现。作品的他译既含有译者的个人情感,也含有不同语境的文化阐释。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在日本有... 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还是一种文化交流形式。译者通过翻译获取他者文化,再对他者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和再现。作品的他译既含有译者的个人情感,也含有不同语境的文化阐释。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在日本有多种译本。文章试图从版本学的视角,探讨其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的艺术》 日译本 传播 影响
下载PDF
语用预设视角下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的言语幽默研究
18
作者 王雨鑫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5期150-155,共6页
幽默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作为经典的情景喜剧之一,因其幽默诙谐的语言魅力,广受全球人民的喜爱。同时,它也作为幽默载体之一,为幽默在语用学方面的研究提供... 幽默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作为经典的情景喜剧之一,因其幽默诙谐的语言魅力,广受全球人民的喜爱。同时,它也作为幽默载体之一,为幽默在语用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文从语用预设的特征出发,选取《生活大爆炸》中的文本进行研究,发现语用预设在《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人们通过违反语用预设的共知性和适切性,或者利用语用预设的可撤消性和可追加性,来实现幽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预设 幽默 《生活大爆炸》
下载PDF
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艺术
19
作者 肖从彬 《道路交通管理》 2024年第11期92-92,共1页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代汪洙的名句,道出亘古不变的真理。多年来,我早已形成了读书的习惯,也在读书中获益匪浅。重阳节,儿子送给渐入花甲之年的我一本林语堂老先生的著作——《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共分十四章,其中进...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代汪洙的名句,道出亘古不变的真理。多年来,我早已形成了读书的习惯,也在读书中获益匪浅。重阳节,儿子送给渐入花甲之年的我一本林语堂老先生的著作——《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共分十四章,其中进行了“人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亘古不变 《生活的艺术》 万般皆下品 重阳节 林语堂 读书
下载PDF
招徕有法·经营见道:摭谈《生活周刊》的广告理念与策略及其当代镜鉴
20
作者 施欣 《现代广告》 2024年第21期56-64,共9页
《生活周刊》是一份民国时期畅销一时、博得盛名的生活指导类期刊,因其公共阅读性和大众悦读性而取得不同凡响的传媒业绩和拥有十分可观的受众市场,同时创造了颇佳的传媒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情趣、大众审美等多重价值和社会效益,是普... 《生活周刊》是一份民国时期畅销一时、博得盛名的生活指导类期刊,因其公共阅读性和大众悦读性而取得不同凡响的传媒业绩和拥有十分可观的受众市场,同时创造了颇佳的传媒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情趣、大众审美等多重价值和社会效益,是普通民众的良师益友和读者日常生活的精神粮食。在社会主义市场不断完善、数字经济的高度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生存与发展、通行与畅销、崛起与辉煌离不开行之有效市场营销手段亦离不开畅通顺遂的广告推广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告及其产生的收益,是维系和撑持大众传播媒体的基石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周刊》 徐伯昕 广告达人 广告经营与策略 广告传媒与市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