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存在之思——《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的比较 |
饶道庆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2
|
不同文化生存背景下的畸形母爱——关于《生活在别处》与《寒夜》的比较 |
王敬艳
张蓉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3
|
知性大气 清新脱俗——《生活在别处》解读 |
张伟
|
《阴山学刊》
|
2019 |
2
|
|
4
|
昆德拉小说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以《生活在别处》和《告别圆舞曲》为例 |
韩娟
赵谦
|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1 |
1
|
|
5
|
人生的存在之思:昆德拉《生活在别处》论 |
汪保忠
|
《社科纵横》
|
2011 |
1
|
|
6
|
静水深流 清莹秀澈——读《生活在别处》随感 |
卢志娟
|
《阴山学刊》
|
2019 |
0 |
|
7
|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中的创伤叙事 |
赵谦
|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0 |
|
8
|
昆德拉《生活在别处》中主人公的悲剧性解析 |
于丽
李金燕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0 |
|
9
|
重压下的无望反抗——论《生活在别处》中雅罗米尔毁灭的悲剧 |
储慧静
|
《宿州学院学报》
|
2015 |
2
|
|
10
|
诗人的成长之殇——《生活在别处》解读 |
李新美
|
《戏剧之家》
|
2017 |
0 |
|
11
|
文学场域下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在美国的接受研究 |
杜亚鑫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25 |
0 |
|
12
|
双重叙事进程视域下《生活在别处》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
赵谦
|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5 |
|
|
13
|
网络美食纪录片的文化指涉和情感建构研究——以《生活如沸2》为例 |
吴帆
骆志伟
|
《传播与版权》
|
2024 |
1
|
|
14
|
《生活大爆炸》中双关语的概念整合认知阐释 |
李怡帆
邱智晶
|
《海外英语》
|
2024 |
0 |
|
15
|
选择与适应视角下的杂合:《生活的艺术》的跨文化解读 |
黄春梅
|
《闽江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6
|
从会议记录看生活书店的民主管理——一个“非常事件”的启示 |
毛真好
|
《中国出版史研究》
|
2024 |
0 |
|
17
|
《生活的艺术》的日译及其影响 |
张奕嫔
|
《鄂州大学学报》
|
2024 |
0 |
|
18
|
语用预设视角下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的言语幽默研究 |
王雨鑫
|
《现代语言学》
|
2024 |
0 |
|
19
|
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艺术 |
肖从彬
|
《道路交通管理》
|
2024 |
0 |
|
20
|
招徕有法·经营见道:摭谈《生活周刊》的广告理念与策略及其当代镜鉴 |
施欣
|
《现代广告》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