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门槛叙事”的镜像隐喻与诗学哲思——评彼得·汉德克《痛苦的中国人》
1
作者 张帆 徐林峰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9-116,共8页
诺奖得主彼得·汉德克小说《痛苦的中国人》与地理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几无关联,作为叙事悬念的他者性身份是主人公克服内心痛苦的隐喻。"门槛"作为贯穿整部小说的叙事要素,兼具物象与意象内涵,承载了作者对... 诺奖得主彼得·汉德克小说《痛苦的中国人》与地理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几无关联,作为叙事悬念的他者性身份是主人公克服内心痛苦的隐喻。"门槛"作为贯穿整部小说的叙事要素,兼具物象与意象内涵,承载了作者对人类存在和精神境遇的现实关切与诗性哲思,在时空维度钩联古今东西,在自我与他者的交互映射中寻求主体性建构,进而在虚空的诗意世界中完成对异化生存空间的修复与救赎。极具反思性的"门槛叙事"创造出叙事行为的诗学隐喻与审美事件,开掘出新的叙事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汉德克 《痛苦的中国人》 门槛叙事
原文传递
一个“中国人”的诗意回归——汉德克小说《痛苦的中国人》的回归主题和中国意象初探
2
作者 林诗敏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62-69,共8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经历了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痛苦的中国人》是他创作于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流露出作家的复归倾向:思想上,他改变先前对政治问题的回避态度,回归社会公共事务;创作上,他不再排斥现实书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经历了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痛苦的中国人》是他创作于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流露出作家的复归倾向:思想上,他改变先前对政治问题的回避态度,回归社会公共事务;创作上,他不再排斥现实书写,回归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倒退,而是富有新意的努力,使现代与传统融合,从而达到作家现实与理想的完美统一。小说中的中国意象不仅是对主人公洛泽生存状态的隐喻,也是他精神动力的来源,帮助他克服内心矛盾并最终实现自我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德克 《痛苦的中国人》 回归 中国意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