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璩《百一诗》之“百一”内涵新探
1
作者 胡永正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1-15,共5页
文章结合应璩生平及其创作、时人对《百一诗》的评价、《百一诗》的诸家注等对《百一诗》之“百一”内涵进行多方面探讨。文章认为李善注和五臣注中提到的“补于时政”的劝诫意味是“百一”的部分内涵,“百一”受佛教经典的影响,隐含着... 文章结合应璩生平及其创作、时人对《百一诗》的评价、《百一诗》的诸家注等对《百一诗》之“百一”内涵进行多方面探讨。文章认为李善注和五臣注中提到的“补于时政”的劝诫意味是“百一”的部分内涵,“百一”受佛教经典的影响,隐含着“百一病恼”的意义。应璩作为《百一诗》的作者,有受到佛教影响的可能,其诗文内容也与“百一病恼”相对应。而到了南朝天监时期,萧统等《文选》的编纂者将“百一”独列一诗目,其对“百一”的理解就包括了“百一病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璩 《百一诗》 百一 百一病恼
下载PDF
试论孙士毅和他的《百一山房赴藏诗集》 被引量:1
2
作者 顾浙秦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1-97,共7页
孙士毅所撰《百一山房赴藏诗集》,多角度、多层面摄取了"驱廓保藏"战争时藏区政治、历史、社会生活的画面,客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和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具有不容忽视的史料... 孙士毅所撰《百一山房赴藏诗集》,多角度、多层面摄取了"驱廓保藏"战争时藏区政治、历史、社会生活的画面,客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和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具有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这百余首咏藏诗作在艺术上也独具特色,充分体现清代前期咏藏诗创作之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士毅 《百一山房赴藏诗集》 文学价值 咏藏诗 中国
下载PDF
应璩及其《百一诗》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和为 卫佳 《史志学刊》 2015年第2期74-79,共6页
应璩乃建安七子之一应玚之弟,其所著《百一诗》原本有八卷之多,但唐代以后便颇多亡佚。梁昭明太子编纂《文选》,于诗专门列出一类,谓之"百一",而且只收入应璩一人的诗一首。本文主要就应璩的生平、家世、文章才能及其《百一... 应璩乃建安七子之一应玚之弟,其所著《百一诗》原本有八卷之多,但唐代以后便颇多亡佚。梁昭明太子编纂《文选》,于诗专门列出一类,谓之"百一",而且只收入应璩一人的诗一首。本文主要就应璩的生平、家世、文章才能及其《百一诗》的主旨作一考辨探微,以就教学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璩 《百一诗》 儒风熏染
下载PDF
《文选》所载应璩《百一诗》探微
4
作者 杨和为 卫佳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27-32,共6页
《文选》收录应璩《百一诗》一首,结合应璩其人所处时代及其生平才具,对于应璩写作此首《百一诗》之创作动机及心理作了一番探索。认为应璩写作此首《百一诗》,目的主要不在规箴曹爽,也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修为,而是在司马氏集团与曹爽... 《文选》收录应璩《百一诗》一首,结合应璩其人所处时代及其生平才具,对于应璩写作此首《百一诗》之创作动机及心理作了一番探索。认为应璩写作此首《百一诗》,目的主要不在规箴曹爽,也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修为,而是在司马氏集团与曹爽争夺权力的乱局背景下,出于朱建平死亡预言的恐惧,面对司马氏集团的侵诬行为,所作出的惊弓之言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璩 《百一诗》 死亡预言 创作心理
下载PDF
河北辛集方言“一百一”的词汇化
5
作者 焦浩 《焦作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21-22,共2页
辛集方言中的"一百一"除表示数量110外,还表示人品极好,或待人极好。后一意思是"一百一"词汇化的结果,其原因主要有三个:(1)数词可以表示主观量;(2)数词在认知上有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3)文化习俗因素对数词词汇化... 辛集方言中的"一百一"除表示数量110外,还表示人品极好,或待人极好。后一意思是"一百一"词汇化的结果,其原因主要有三个:(1)数词可以表示主观量;(2)数词在认知上有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3)文化习俗因素对数词词汇化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集方言 百一 词汇化
下载PDF
试论应璩《百一诗》和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6
作者 张朋兵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6-68,80,共4页
应璩《百一诗》和阮籍《咏怀》八十二首都以大型五言组诗的形式出现,创作动机也基本上都是为了劝谏讽喻。这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当时的浮华倾交风气的社会以及以子书为务的批评传统密切相关。
关键词 《百一诗》 《咏怀》诗 创作动机 批评传统 诗体结构
下载PDF
《百一羯磨》作者考
7
作者 华旦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1年第1期151-161,共11页
关于《百一羯磨》的作者学界一直存有争议,有功德光、律天说等。文章通过考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多种文献史料,对比两位论师的生平事迹、师承法脉、著作情况等,认为考虑到唐代赞巴耶坚与公元730年将该经译成汉语时律天大师在印度,... 关于《百一羯磨》的作者学界一直存有争议,有功德光、律天说等。文章通过考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多种文献史料,对比两位论师的生平事迹、师承法脉、著作情况等,认为考虑到唐代赞巴耶坚与公元730年将该经译成汉语时律天大师在印度,且其生前《百一羯磨》已经面世,由此,该经的真正作者只能是功德光大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一羯磨》 功德光 律天
下载PDF
继承与发展:《百一羯磨》两种藏译注疏本对比
8
作者 华旦 《攀登(藏文版)》 2022年第3期134-142,共9页
藏传佛教后弘期伊始,赞普时期律典《百一羯磨》藏译本得到西藏噶当派、萨迦派等不同教派学者的研究和注疏。其中,布顿大师《百一羯磨疏要》和班钦释迦乔登《百一羯磨难点解析》影响尤为广泛。对比这两种注疏本的基本内容、结构体例等,... 藏传佛教后弘期伊始,赞普时期律典《百一羯磨》藏译本得到西藏噶当派、萨迦派等不同教派学者的研究和注疏。其中,布顿大师《百一羯磨疏要》和班钦释迦乔登《百一羯磨难点解析》影响尤为广泛。对比这两种注疏本的基本内容、结构体例等,发现后期的注疏本在继承前人优点的同时,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容。根据这部律典的发展脉络,反映了藏传佛教戒律的发展,对研究藏传佛教各教派戒律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一羯磨》 典籍 比较 注疏本
下载PDF
祝泌一百一十二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9
作者 于上官 《励耘语言学刊》 2020年第2期43-57,共15页
"一百一十二声"首见于邵雍,是数术理念与韵字相结合的韵母系统.祝泌在邵雍理念的基础上将"一百一十二声"与"二百零六韵"相结合,初步构建了全新的"一百一十二声"格局.其后,在初步构建的全新天... "一百一十二声"首见于邵雍,是数术理念与韵字相结合的韵母系统.祝泌在邵雍理念的基础上将"一百一十二声"与"二百零六韵"相结合,初步构建了全新的"一百一十二声"格局.其后,在初步构建的全新天声格局基础之上,祝泌结合传统韵书韵图,撰作了一部特殊的韵图——《起数诀》.这个时期是祝泌"一百一十二声"格局的发展和应用阶段.通过梳理祝泌天声格局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发现,《起数诀》这部韵图是出于应用象数理论的目的而撰作的.这是其与传统韵图差异甚大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泌 百一十二声 《起数诀》
下载PDF
地黄及其传统复方防治抑郁症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月月 武占娟 +1 位作者 王君明 巫晓慧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7-140,共4页
滋阴清热中药地黄及其传统复方(百合地黄汤、一贯煎、天王补心丹、血府逐瘀汤)在临床上可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防治,然而其现代科学内涵尚不太清楚。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分析,探讨地黄及其以上传统复方... 滋阴清热中药地黄及其传统复方(百合地黄汤、一贯煎、天王补心丹、血府逐瘀汤)在临床上可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防治,然而其现代科学内涵尚不太清楚。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分析,探讨地黄及其以上传统复方在防治抑郁症的现代研究现状及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生地黄粗粉及其乙醇提取物均有显著的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可能部分涉及恢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障碍、增强单胺能神经系统以及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的表达等途径;地黄传统复方(百合地黄汤、一贯煎、天王补心丹、血府逐瘀汤)均能产生抗抑郁作用,其中百合地黄汤(含百合地黄粉)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进而提高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抑制炎症反应、以及提高脑内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从而起到神经元保护作用等有关,一贯煎(主要为其加味方)的抗抑郁药理机制涉及5-羟色胺1A受体(5-HT1A)mRNA转录功能,天王补心丹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涉及抑制HPA轴活性、上调海马磷酸化糖原合酶激酶3β(p-GSK3β)和BDNF的蛋白表达,血府逐瘀汤(含血府逐瘀口服液)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提高脑内5-羟色胺(5-HT)水平、上调海马5-HT1A和p-GSK3β的表达等有关。结合地黄及其传统复方在防治抑郁症方面的现代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深入开展地黄及其传统复方(百合地黄汤、一贯煎、天王补心丹、血府逐瘀汤等)防治抑郁症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的确认及其体内过程研究、分子机制及作用靶点研究"之对策,以期为地黄及其传统复方在防治抑郁症方面的科学、高效、合理的应用提供实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乙醇提取物 地黄复方 百合地黄汤 一贯煎 天王补心丹 血府逐瘀汤
下载PDF
《文心雕龙·明诗》应璩评语疏证
11
作者 王玉林 《运城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41-45,共5页
刘勰《文心雕龙》对应璩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结合时代文风与应璩作品来看,应璩《百一诗》为讽谏时事而作。刘勰认为其诗歌善用古语与典事,指意委婉,思想纯正。在玄风浮浅的氛围下,《百一诗》敢于批评、不惧权势,具有... 刘勰《文心雕龙》对应璩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结合时代文风与应璩作品来看,应璩《百一诗》为讽谏时事而作。刘勰认为其诗歌善用古语与典事,指意委婉,思想纯正。在玄风浮浅的氛围下,《百一诗》敢于批评、不惧权势,具有特立独行之貌。由诗品人,《百一诗》也表现出应璩正直耿介的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璩 《百一》 独立不惧 辞谲义贞 遗直
下载PDF
钟嵘《诗品》“陶潜诗源出于应璩”说所受批评考论
12
作者 杨和为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2期18-22,共5页
钟嵘《诗品》将陶潜列入中品,且以为其诗源出于应璩,这一断语至宋以后颇受人诟病指责。实际上,钟嵘此说之所以会导致宋以后普遍的批评,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应璩诗颇多亡佚,后人不得窥其全貌;二是陶潜诗由晦而显,至宋而极,后人遂以为应... 钟嵘《诗品》将陶潜列入中品,且以为其诗源出于应璩,这一断语至宋以后颇受人诟病指责。实际上,钟嵘此说之所以会导致宋以后普遍的批评,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应璩诗颇多亡佚,后人不得窥其全貌;二是陶潜诗由晦而显,至宋而极,后人遂以为应璩不足以笼罩陶潜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品》 陶潜 应璩 《百一诗》 苏轼和陶
下载PDF
论《律经》的性质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鸿 《中国藏学》 CSSCI 2008年第1期200-204,共5页
德光律师编撰的《律经》是一部用经体形式总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文献的作品,它包含实践性的内容但不是直接指导实践的经典,在僧团日常事务中起规范作用的是《百一羯磨》《律问》等实用性手册。
关键词 《律经》 德光律师 根本说一切有部 《百一羯磨》 《律问》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rought in the Belt and Road Area During 1998–2015 Based on TRMM Precipitation Data 被引量:7
14
作者 BAI Yongqing WANG Juanle +4 位作者 WANG Yujie HAN Xuehua Bair Z. Tsydypov Altansukh Ochir Davaadorj Davaasure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7年第6期559-570,共12页
Drought is a worldwide natural disaster that has long affect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s well as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Frequent droughts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e Belt and Road area, in which much of the ag... Drought is a worldwide natural disaster that has long affect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s well as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Frequent droughts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e Belt and Road area, in which much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is concentrated in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Satellite(TRMM) 3 B43 precipitation data, we used the Precipitation Abnormity Percentage drought model to study the monthly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rought in south region of N50° of the Belt and Road area. It was observed that drought during winter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east Asia, Southeast Asia, and South Asia, while it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Central Asia and West Asia during summer. The occurrence of historical droughts indicates an obvious seasonal cycle. The regional variations in drought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Breaks for Additive Season and Trend tool(BFAST) in six sub-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ix economic corridors in the Belt and Road area. The average drought conditions over the 18 years show a slight decreasing trend in Northeast Asia, West Asia, North Africa, South Asia,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nd a slight increasing trend in Central Asia. However, it was a fluctuating pattern of first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 in Southeast Asi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otal drought area in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 showed a general decreasing trend at a rate of 40,260 km^2 per year from 1998 to 2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ught distribution the Belt and Road TRMM Precipitation Abnormity Percentage BFAS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