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式与意蕴的织染:重读洛夫《石室之死亡》 被引量:3
1
作者 郑慧如 《江汉学术》 2016年第1期5-12,共8页
洛夫的《石室之死亡》为组诗/长诗,具有大致整齐的形式:64首,每首2段,每段5行,共640行。组成的每一首诗以标号为序次,从1、2、3……直至64,不另取诗题。《石室之死亡》以煞尾句营造崭截语势;以排比修辞形塑等待、栖止之感;以逗号作为所... 洛夫的《石室之死亡》为组诗/长诗,具有大致整齐的形式:64首,每首2段,每段5行,共640行。组成的每一首诗以标号为序次,从1、2、3……直至64,不另取诗题。《石室之死亡》以煞尾句营造崭截语势;以排比修辞形塑等待、栖止之感;以逗号作为所欲强调的分隔,或并两句为一句,处理本来可能增加的行数;在每小节五行的短秩之内表现唾手可得的警句;以"住于不住,不住于住"为内容与形式奇诡搭配的结果。因为固定的形式,飞奔辐射的各种想法不致于溃散无归;因为生灭变幻的生命情境,从一而终的结构不致于沉闷、僵固。这是一首攀缘于传统形式,在强烈的主体性与汪洋般的潜意识中释放紧张的诗。10行的最初设计经过丰约不一的剪裁,最后为了集结再统一为每首10行。就外部形式与思维意蕴检视,它不是以形式为先导再填入文字;更不是意念先行的创作,而是一个意念又一个意念,或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因宜适变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夫 《石室之死亡》 组诗 长诗 形式 意蕴
下载PDF
洛夫《石室之死亡》新探——兼论中国现代诗的“晦涩”倾向 被引量:1
2
作者 董正宇 樊水闸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39-43,共5页
"诗魔"洛夫诗歌创作的晦涩倾向历来有毁有誉,尤其表现在探索时期的诗作《石室之死亡》上。《石室之死亡》晦涩倾向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结构形式的"完整性"与"非完整性",语言构成的非逻辑性及修辞的繁复性... "诗魔"洛夫诗歌创作的晦涩倾向历来有毁有誉,尤其表现在探索时期的诗作《石室之死亡》上。《石室之死亡》晦涩倾向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结构形式的"完整性"与"非完整性",语言构成的非逻辑性及修辞的繁复性,意象的繁复与非理性联结,主题的放射性与多元性。西方现代主义诗风尤其是超现实主义诗风的影响,以及洛夫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其诗学观是主因。纵观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晦涩与或的争议。适当的晦涩是允许的,但过度的晦涩影响读者接受,也会阻碍中国现代诗的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夫 《石室之死亡》 晦涩 中国现代诗
下载PDF
《石室之死亡》中死亡主题研究
3
作者 朱祺 《艺海》 2016年第4期106-108,共3页
洛夫作为当代诗坛的杰出诗人,其早年表现手法近乎魔幻,被诗坛誉为"诗魔"。《石室之死亡》是其早期创作的对于生死展开讨论的代表作,文中对于死亡主题的展现贯穿全篇,奠定了作者在台湾诗坛中的地位,至今仍评论不断。本文将通... 洛夫作为当代诗坛的杰出诗人,其早年表现手法近乎魔幻,被诗坛誉为"诗魔"。《石室之死亡》是其早期创作的对于生死展开讨论的代表作,文中对于死亡主题的展现贯穿全篇,奠定了作者在台湾诗坛中的地位,至今仍评论不断。本文将通过对作品内容、结构、意象的研究考察作者对于死亡的深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夫 《石室之死亡》 死亡 意象
下载PDF
空间的想象与乡愁的流动——以洛夫《石室之死亡》《漂木》为中心
4
作者 胡余龙 《华文文学评论》 2019年第1期69-76,共8页
根据西方空间理论的一般观点,空间并非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通常包含一定的社会文化意蕴。洛夫诗歌里的乡愁在过去被研究者反复讨论,而乡愁与空间在洛夫诗歌中的缠绕共生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石室之死亡》《漂木》两首长诗... 根据西方空间理论的一般观点,空间并非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通常包含一定的社会文化意蕴。洛夫诗歌里的乡愁在过去被研究者反复讨论,而乡愁与空间在洛夫诗歌中的缠绕共生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石室之死亡》《漂木》两首长诗为中心,分析其中的乡愁书写和诗性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背后所潜藏的社会文化意蕴。从《石室之死亡》到《漂木》,洛夫笔下的乡愁和诗性空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折射出洛夫在诗艺上的不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夫 诗性空间 乡愁流动 《石室之死亡》 《漂木》
原文传递
台湾当代诗的命名效力与诠释样态——以“超现实”在台湾诗歌中的流变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郑慧如 《江汉学术》 2014年第3期47-52,共6页
在台湾当代诗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诠释力所涵盖的诗人群或诗潮相当程度地遮蔽了富于创造力与生命感却未必"与时俱进"的诗人个体。诗风或诗潮命名者的光环经常笼罩诗作的个别现象,时间久了,暂时性的权宜命名则鸠占鹊巢,变成恒常... 在台湾当代诗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诠释力所涵盖的诗人群或诗潮相当程度地遮蔽了富于创造力与生命感却未必"与时俱进"的诗人个体。诗风或诗潮命名者的光环经常笼罩诗作的个别现象,时间久了,暂时性的权宜命名则鸠占鹊巢,变成恒常的指谓。命名关乎对文学现象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用恰当的语词替诗作的各种元素命名,以建构诗史的诠释体系,则关系到诗体的认知选择与美学倾向。从名实问题入手,以洛夫为例,拈取具标杆性的超现实作品,可以讨论台湾当代诗中因诗潮而汇聚的诗风,并兼及因诗风涌现而累积的文学史议题——我们发现,洛夫在1950年代的《石室之死亡》,其"超现实"包裹着"事件的即兴演出"的"后现代诗"因子;1980年代之后方兴未艾的"后现代"时代,洛夫的《漂木》,不但显现"政治议题与文本交欢"的后现代特质,也涌动着"浮动在现实之上"的"超现实"影子。于是命名的权宜性与固着性令人深思,其中牵涉的命名效力与诠释样态,是我们应当思考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当代诗 命名 洛夫 《漂木》 《石室之死亡》 超现实 诗风 诗潮
下载PDF
从形式的套路与讨论空间到新诗之“新”精神与诗性意涵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翠瑛 《艺术广角》 2020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一、前言——回顾的时刻历史拉长的时间有助于现象的澄清与思考,进行学术理论之推演过程重新的分析、归纳、反推或再细究,许多浮出表面或是沉积于底部之议题,或者得以重新再推进。《中国新诗总论》六大卷中,搜罗新诗理论,以宏观角度看... 一、前言——回顾的时刻历史拉长的时间有助于现象的澄清与思考,进行学术理论之推演过程重新的分析、归纳、反推或再细究,许多浮出表面或是沉积于底部之议题,或者得以重新再推进。《中国新诗总论》六大卷中,搜罗新诗理论,以宏观角度看待新诗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新诗的历史中窥见轨迹,并思考新诗在内容与形式研究理论再建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派 现实主义 古典诗词 白话诗 《石室之死亡》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下载PDF
庄晓明的“回声写作法”及问题
7
作者 铁舞 《文学自由谈》 2023年第5期25-31,共7页
最近,看了一个报道:新一期加拿大《漂木诗刊》发了七百余行的长诗《石室的回声》,是洛夫先生《石室之死亡》的回声、注释或互文,是一个大型文本创造;作者是中国扬州诗人庄晓明。“庄晓明的文学世界”这些年一直在台湾地区和内地之间产... 最近,看了一个报道:新一期加拿大《漂木诗刊》发了七百余行的长诗《石室的回声》,是洛夫先生《石室之死亡》的回声、注释或互文,是一个大型文本创造;作者是中国扬州诗人庄晓明。“庄晓明的文学世界”这些年一直在台湾地区和内地之间产生影响。当庄晓明主动把这一消息传递给我的时候,我们就此事做了坦诚的交流。当他说到“我们的理解有差异,……难以同道”时,我才开始警觉。回过头来检查我说了些什么,时不时发现我的“不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夫 写作法 消息传递 《石室之死亡》 扬州诗人 回声 长诗
原文传递
诗人的典范——悼一代诗魔洛夫
8
作者 刘正伟 《华文文学评论》 2019年第1期61-68,共8页
洛夫先生曾于2016年秋季应曹顺庆院长邀请来四川大学举办文学讲座,与师生有学术交流^记得讲座之后就食午餐已经疲劳,四川大学“自在”诗社师生一行前来要求茶话交流.洛夫夫人陈老师在旁闻之面有难色,洛夫先生却微笑颔首,一口答应,强打精... 洛夫先生曾于2016年秋季应曹顺庆院长邀请来四川大学举办文学讲座,与师生有学术交流^记得讲座之后就食午餐已经疲劳,四川大学“自在”诗社师生一行前来要求茶话交流.洛夫夫人陈老师在旁闻之面有难色,洛夫先生却微笑颔首,一口答应,强打精神,往赴茶社,继续诗歌艺术讨论。其时先生已过八十八岁高龄.对诗歌艺术的虔诚与对后学的真诚、关爱,对两岸一家亲的重视与身体力行,思之都令人动容。本辑刊发两篇行文,一为台湾学者文情并茂的缅怀文字.一为四川大学博士生的专题研究论文,以此致敬洛夫先生在天之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室之死亡》 十大诗人 徐望云 石室之死亡 《边界望乡》 余光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