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5篇文章
< 1 2 1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马克思到当代:社会主义观具体化的逻辑进程
1
作者 宋朝龙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7,共9页
把对价值形式的利用纳入公有制的经济体系中,这构成了从马克思到当代的社会主义观具体化的核心线索。现实的社会主义是从边缘地带的民主革命对金融资本帝国的局部替代开始的。列宁对社会主义观进行了初步的具体化,社会主义变成了一种积... 把对价值形式的利用纳入公有制的经济体系中,这构成了从马克思到当代的社会主义观具体化的核心线索。现实的社会主义是从边缘地带的民主革命对金融资本帝国的局部替代开始的。列宁对社会主义观进行了初步的具体化,社会主义变成了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制度形式。这种制度形式在公有制主导之下对价值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加以利用,即对商品、货币、资本、国家资本主义等加以积极利用。斯大林中断了列宁对社会主义观具体化的逻辑线索,他虽然强调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经济交换中利用价值规律的内容,但基本否定了对价值形式及其转化形式的利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但在根据地的实践中,利用了价值、商品、货币、资本等形式服务根据地建设,更在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把对价值形式的利用引入公有制经济自身的运行机制中,使社会主义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并有能力与国际金融资本展开竞争和博弈,从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21世纪,把社会主义引向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主义 具体化 现实逻辑
下载PDF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
2
作者 张曼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年第2期61-64,共4页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大学生则是这一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主要内容通过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方法深刻理解其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大学生则是这一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主要内容通过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方法深刻理解其内涵,破解其教育教学困境并激发学生的生态担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政课教育教学要着重从深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生态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大意义,重点理解超越资本逻辑重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纬度进行生态治理,通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人民性启发学生生态担当四个层面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进行讲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自然 思政课教育教学 生态担当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新境界——论江泽民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3
作者 陈承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5-7,共3页
江泽民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进一步概括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完整准确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内涵 。
关键词 江泽民 邓小平 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运用 发展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下载PDF
总结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思想历程——评李屏南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观:从马克思到江泽民》丛书
4
作者 湘文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6-128,共3页
关键词 书评 李屏南 《社会主义:从马克思到江泽民 社会主义 江泽民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从嵌入到互嵌:中华传统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性分析
5
作者 潘俊杰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10期5-17,共13页
对“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和对结合中契合的学理性探索,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立足道德观契合的视角,中华传统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契合,是中华传统道德基因从“隐性在场”到“显性自为”的时代要求,是... 对“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和对结合中契合的学理性探索,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立足道德观契合的视角,中华传统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契合,是中华传统道德基因从“隐性在场”到“显性自为”的时代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道德观从“原生态”到“再生态”的理性呼唤,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文化认同”到“理论自觉”的必然结果。中华传统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在道德本体论、道德认识论、道德方法论等方面形成了对话交流、融通互促的内嵌式结构,使得二者的高度契合成为可能。面向新时代道德实践,必须把握好根与魂、古与今、内与外、体与用的逻辑关系,坚守文化叙事定力,增强文化建设动力,彰显文化传播魅力,凝聚文化发展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传统道德 科学社会主义价值 “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文化自信
下载PDF
新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论江泽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6
作者 苏戎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5,共5页
江泽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大变动、中国大变动新形势新实践的产物 ,是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全面继承与发展创新 ,实现了党的基本理论新的历史性飞跃 。
关键词 江泽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篇章——学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7
作者 姜汉斌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6,18,共7页
最近,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出版发行。它是江泽民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分析国内国外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刻总结党和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 最近,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出版发行。它是江泽民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分析国内国外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刻总结党和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正确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并阐明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代表 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邓小平理论
下载PDF
“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里程碑——读《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
作者 丁晋清 《南方论刊》 2002年第11期4-7,共4页
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记录了这一探索的艰辛和收获.这一探索... 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记录了这一探索的艰辛和收获.这一探索的最伟大成果就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里程碑,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个理论的历史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主要应该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人类在历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根本利益 最广大人民 第一要务 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代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执政兴国 和平与发展 江泽民 党的先进性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十三届四中全会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真谛 被引量:4
9
作者 李艳 刘同舫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6-32,共7页
马克思将社会主义揭示为一种科学理论、社会制度和现实运动,这三者的理论展开及其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真谛。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空想的、虚假的社会主义观,它是在回应和批判各种"社会主义观"... 马克思将社会主义揭示为一种科学理论、社会制度和现实运动,这三者的理论展开及其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真谛。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空想的、虚假的社会主义观,它是在回应和批判各种"社会主义观"的过程中形成并完善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提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科学构想,将社会主义视作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度。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不仅包含理论解释,还指向现实的社会实践,即"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作为科学理论、社会制度以及现实运动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陷入纯粹话语斗争而无法准确指引人类未来道路的抽象理论和社会思潮。进入新时代,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理论继承和丰富发展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主义 个人所有制
下载PDF
辨正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 被引量:23
10
作者 智效和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马克思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实现了社会所有制 ,不存在商品经济、阶级和国家。这些预见是科学的逻辑结论 ,并无空想成分。马克思是从劳动者获得彻底解放的高度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 ,社会主义是以过渡时期完成了消灭阶级的任务... 马克思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实现了社会所有制 ,不存在商品经济、阶级和国家。这些预见是科学的逻辑结论 ,并无空想成分。马克思是从劳动者获得彻底解放的高度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 ,社会主义是以过渡时期完成了消灭阶级的任务为前提的。 2 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远未完成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 ,离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尚远 ,不能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角度 ,用对现实社会主义的认识 ,混淆、取代甚至否定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 现实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公有制 阶级差别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解释力 被引量:10
11
作者 智效和 《当代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共6页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是企图通过商品生产实现劳动者彻底解放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商品生产永恒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而不是完全否认在争取劳动者彻底解放的过渡时期存在商品生产。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马克思所讲的过渡时期的比较...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是企图通过商品生产实现劳动者彻底解放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商品生产永恒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而不是完全否认在争取劳动者彻底解放的过渡时期存在商品生产。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马克思所讲的过渡时期的比较初级阶段,实行改革、重视商品生产、发展商品经济,包括利用资本主义,是我们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主义 中国 解释力
下载PDF
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兼述我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被引量:87
12
作者 刘思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18-30,共13页
本文概述了作者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所创立的生态文明与四大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理论,尤其是在我国学术界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命题;并把它纳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生态... 本文概述了作者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所创立的生态文明与四大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理论,尤其是在我国学术界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命题;并把它纳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当代新形态。通过作者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梳理,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生态文明新理论从学界马克思主义视野,进入政界马克思主义视野的历史轨迹,深刻阐明了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观念,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巨大进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理论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 治国理政新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与时俱进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屏南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共4页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在发展中。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始 ,经过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在经验和教训中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在发展中。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始 ,经过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在经验和教训中与时俱进。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与时俱进
下载PDF
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民生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 被引量:2
14
作者 贺方彬 刘开法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4,20,共5页
江泽民的社会主义民生观主要表征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民生、怎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解答上。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民生,江泽民着重从发生论、本质论、特征论、价值论等方面作了解答。关于怎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江泽民主要... 江泽民的社会主义民生观主要表征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民生、怎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解答上。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民生,江泽民着重从发生论、本质论、特征论、价值论等方面作了解答。关于怎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江泽民主要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循序渐进,采取科学的民生战略步骤,制定合理的民生战略目标;强化实践本位,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科学处理关涉民生的各种重要关系;采取正确的民生工作态度和方法。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民生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反映了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实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泽民 社会主义民生 基本问题 科学解答
下载PDF
对马克思的资本观与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再认识 被引量:5
15
作者 廖进球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2期13-20,共8页
作者认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再认识资本范畴,应把握三个层面:一是概念范畴,能否为我所用;二是运行规律,有哪些基本习性;三是内在功能,即资本具有哪些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 社会主义 资本范畴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探析——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 被引量:6
16
作者 汪钏 付维 程宇昌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41-45,共5页
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众文化建设方案,应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科学把握三者的互动品质;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众文化建设方案,应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科学把握三者的互动品质;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价值,促进人的本质的自由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大众文化 马克思人的本质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曹玉涛 《求实》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10,共4页
当前,研究马克思的社会正义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有助于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新自由主义正义论的意识形态本质;二、必须把社会正义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三、必须运用马克思有关社会普遍调剂的思想;四、必... 当前,研究马克思的社会正义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有助于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新自由主义正义论的意识形态本质;二、必须把社会正义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三、必须运用马克思有关社会普遍调剂的思想;四、必须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的制度正义原则,大力推进我国的制度改革和创新;五、既要重视形式正义的规则制定,更要重视实质正义的有效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正义 社会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载PDF
论习近平对马克思社会主义法治观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本纲 胡凯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50-56,共7页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马克思社会主义法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透视而得出的科学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中国"作了重要论...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马克思社会主义法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透视而得出的科学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中国"作了重要论述,强调要"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习近平的法治思想得到党内外的认同,在坚持马克思社会主义法治观指导的同时,对其进一步升华,高举全面依法治国大旗,统筹谋划、积极推进,必将为引领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社会主义法治 习近平 法治思想 法治中国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途径——兼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渗透观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奇 周向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00-108,共9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备条件,它主要通过文化创作和生产、传播体系、不同文化生态环境、科学普及、传承体系和大众文化生活等多个渠道融入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备条件,它主要通过文化创作和生产、传播体系、不同文化生态环境、科学普及、传承体系和大众文化生活等多个渠道融入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建设中。只有保证这些融入渠道和融入方式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以及保持这些融入渠道的畅通性,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精神渗透到社会主义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的各领域、各层次和各环节,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融入 社会主义文化 途径 渗透
下载PDF
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与当代社会实践 被引量:4
20
作者 彭瑚 吕志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20-124,共5页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活的灵魂。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可能提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完整答案。马克思逝世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留下了许多"空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活的灵魂。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可能提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完整答案。马克思逝世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留下了许多"空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对这些"空白"的不断填补,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坚持正确的有序的可持续改革和健康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