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8篇文章
< 1 2 1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变迁与文化重构》序
1
作者 施惟达 《贺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04-105,共2页
通过重新梳理《阿诗玛》,对"阿诗玛"这一极具民族符号意义的形象给出合理可靠的解读,分析了《社会变迁与文化重构》聚焦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事例,认为有多个创新和贡献。
关键词 《社会变迁与文化重构》 民族符号 贡献
下载PDF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心理与行为变化专刊序言
2
作者 蔡华俭 傅小兰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45-846,共2页
探寻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化规律是科学亟待研究的基本任务(Kennedy&Norman,2005),也是文化心理学当今前沿研究热点(Varnum&Grossmann,2021)。中国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化转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史无前例的经济高速发... 探寻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化规律是科学亟待研究的基本任务(Kennedy&Norman,2005),也是文化心理学当今前沿研究热点(Varnum&Grossmann,2021)。中国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化转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史无前例的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为研究人类文化、心理和行为变迁的基本规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心理学 现代化转型 心理与行为 前沿研究 中国社会变迁 快速转型 起源和演化 心理和行为
下载PDF
社会变迁语境下海丝文化的历史嬗变、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卢允庆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0,共8页
海丝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进行商贸交往和文化交流活动而呈现的观念形态。其生成具有内在规律和物质生活根据。面向生活的产业发展是海丝文化生成的内生动力,较为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是海丝文化形成的技术保障,社会... 海丝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进行商贸交往和文化交流活动而呈现的观念形态。其生成具有内在规律和物质生活根据。面向生活的产业发展是海丝文化生成的内生动力,较为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是海丝文化形成的技术保障,社会安定、政策开明是海丝文化形成的制度保障,文明开放包容是海丝文化形成的理念支撑。挖掘海丝文化的生成逻辑,能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海丝文化的产业发展价值、技术引领价值、文明发展价值以及人文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视角,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强文化自信、创造人类新文明形态而言具有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丝文化 社会变迁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故乡》中的文化批判与人性探索——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交织视角下的剖析
4
作者 李雪静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7-59,共3页
鲁迅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时代精神的镜鉴,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从封建迈向现代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挣扎。作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选篇,《故乡》不仅是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一扇窗口,也为思考文学与社会、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提供了... 鲁迅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时代精神的镜鉴,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从封建迈向现代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挣扎。作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选篇,《故乡》不仅是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一扇窗口,也为思考文学与社会、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视角和重要的资源。鲁迅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细致描绘,精妙地将文化批判寓于人性探索之中,展现了个体在社会剧变面前的脆弱与坚韧,以及人性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复杂多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乡》 社会变迁 个体命运 文化批判 人性探索
下载PDF
社会变迁视角下唐卡艺术的传承与文化产业的开发
5
作者 孙闯 《可持续发展》 2024年第6期1386-1394,共9页
从传统地方社会的宗教圣物到现代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唐卡的商品化和非遗化推动了唐卡艺术的保护传承,使唐卡的内容、题材日益丰富,传承方式也愈加多元。唐卡艺术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于使唐卡重新嵌入并服务于现代经济社会生活,发... 从传统地方社会的宗教圣物到现代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唐卡的商品化和非遗化推动了唐卡艺术的保护传承,使唐卡的内容、题材日益丰富,传承方式也愈加多元。唐卡艺术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于使唐卡重新嵌入并服务于现代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唐卡文化产业是其有效形式之一。对甘孜州唐卡传承与发展现状的调查显示,现阶段唐卡产业是一种手工作坊模式下的小众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应当采取鼓励唐卡艺术创新、培育唐卡文创品牌、建设唐卡文化产业园、规范唐卡文化市场等措施来推动现代性的唐卡文化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卡 社会变迁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产业
下载PDF
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安徽花鼓灯和泗州戏艺术重构研究
6
作者 朱虹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5-89,95,共6页
基于“社会变迁”的语言环境、视域下对安徽花鼓灯、泗州戏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形成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与归纳,对全球化、世界化的语言环境下对各种创新创造形式进行审视与分析,深度探索与研究安徽花鼓灯和泗州戏的传承发展与发展文... 基于“社会变迁”的语言环境、视域下对安徽花鼓灯、泗州戏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形成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与归纳,对全球化、世界化的语言环境下对各种创新创造形式进行审视与分析,深度探索与研究安徽花鼓灯和泗州戏的传承发展与发展文艺,指出:安徽花鼓灯和泗州戏在当前大发展与大调整的时代背景,其艺术的重构中需以增强文化认同感、自信心为基本导向,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调整与适宜的文化选择,不断提高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最终与“和而不同”的多元化、多样化文化发展格局有机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安徽花鼓灯 泗州戏 艺术的重构
下载PDF
社会变迁中红色文化集体记忆的重构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婷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3期53-55,共3页
在社会变迁背景下,红色文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解构、选择性记忆及认同危机。通过符号化、物质化、仪式化及互联网等多种传承方式,构建和重塑红色文化的集体记忆,实现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价值回归。
关键词 社会变迁 红色文化 集体记忆 重构
下载PDF
论社会变迁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的变迁 被引量:8
8
作者 黄龙光 杨晖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7-142,共6页
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是民族文化体系中的源生内涵及重要内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带来剧烈的社会变迁,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经历一系列变迁。作为一个整体的水文化生态共同体,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的变迁主要体现在水环境、水信仰、水... 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是民族文化体系中的源生内涵及重要内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带来剧烈的社会变迁,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经历一系列变迁。作为一个整体的水文化生态共同体,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的变迁主要体现在水环境、水信仰、水技术与水制度的变迁。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具有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社会生态三重重要生态功能,应全面调查、深入分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中爱水、养水、惜水、护水、管水等极富生态价值的内涵及其实践进行传承与教育,以推进边疆少数民族生态和谐社会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视域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 生态和谐社会
下载PDF
社会变迁视阈下的农村体育文化透视 被引量:3
9
作者 何波 周富贵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 CAS 2014年第2期93-96,4,共4页
阐述了社会变迁视域下农村体育文化面临的机遇,分析了农村体育文化的现实困境(农村体育在部分县市以及乡镇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仍然较低;部分乡镇机构改革导致农村体育管理部门职能弱化出现管理的"真空";社会流动"... 阐述了社会变迁视域下农村体育文化面临的机遇,分析了农村体育文化的现实困境(农村体育在部分县市以及乡镇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仍然较低;部分乡镇机构改革导致农村体育管理部门职能弱化出现管理的"真空";社会流动"空巢"家庭的增多导致农村体育缺乏一定生机和活力;农村经济、文化、体育资源的滞后和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差异性导致体育文化发展的失衡和不全面),并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探讨了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几点措施(组织上要兼容、社会资源要利用;传承本土特色、弘扬传统精华;因地制宜推广民族体育;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方法上做到切实有针对性;态度上要开放,要打破城乡的壁垒,促进城乡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农村体育文化 机遇 现实困境[
下载PDF
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从民众心理认知看古今中西之争 被引量:2
10
作者 韦庆旺 时勘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14,共14页
从社会心理学的两种内隐理论出发,通过考察民众对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信念,解释近代以来古今中西文化论争所反映的几种对中国文化和现代化的主要态度。民众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从过去到未来变迁的认知具有三种特征:传统与现代逐渐融合;积极... 从社会心理学的两种内隐理论出发,通过考察民众对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信念,解释近代以来古今中西文化论争所反映的几种对中国文化和现代化的主要态度。民众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从过去到未来变迁的认知具有三种特征:传统与现代逐渐融合;积极指标总体线性增长;好与坏相互激荡凸显社会活力。民众的中国文化本质论由实体论和不变论两个维度构成,实体论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本质的不同,不变论认为中国文化不可改变;实体论是对中国文化持积极态度的基础,但只有结合不变论,才能解释对中国文化的否定和肯定态度。社会变迁认知和中国文化本质论,从内隐理论的不同角度共同揭示了中国人在近代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背景下,应对中国文化认同危机的心理机制及其对全球化时代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文化认同 内隐论 本质论 中国文化
下载PDF
社会变迁视域下的民族体育文化表征脉络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庆霞 武延辉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91-93,共3页
运用文献资料和历史分析法,探索民族体育文化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传播与发展之路,从社会学、文化学和历史学视角,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表征脉络进行梳理,回溯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民族体育文化的历史表征经历了原始期、源... 运用文献资料和历史分析法,探索民族体育文化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传播与发展之路,从社会学、文化学和历史学视角,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表征脉络进行梳理,回溯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民族体育文化的历史表征经历了原始期、源远流长期、危机存亡期和勃兴期;民族体育文化在表征文化形态上经历了自然体育文化形态、亚体育文化形态和独立体育文化形态。指出应积极采取措施,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改造和创新,使民族体育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促进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得以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民族体育文化 表征文化形态
下载PDF
社会变迁中的回族女性文化环境 被引量:10
12
作者 骆桂花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6年第6期105-109,共5页
本文从民族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社会变迁中回族女性传统文化环境研究所涉及的诸多层面进行梳理,指出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回族女性在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经历了困境、迷惘与抉择,回族女性传统社会文化在传统社会变迁的... 本文从民族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社会变迁中回族女性传统文化环境研究所涉及的诸多层面进行梳理,指出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回族女性在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经历了困境、迷惘与抉择,回族女性传统社会文化在传统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地调适、重构,并随着文化自觉、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回族女性 文化环境
下载PDF
皤滩文化与江南社会变迁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飞 安贵臣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39-43,共5页
皤滩文化是指以皤滩为中心的多元文化组合。从文化分布来看,文化遗存点多面广,从远古到近代形态兼备,成为浙东南社会变迁的"活化石";从历史演变来看,其兴衰过程正和浙东南内陆山区的变迁过程相一致;从文化特点来看,它反映了... 皤滩文化是指以皤滩为中心的多元文化组合。从文化分布来看,文化遗存点多面广,从远古到近代形态兼备,成为浙东南社会变迁的"活化石";从历史演变来看,其兴衰过程正和浙东南内陆山区的变迁过程相一致;从文化特点来看,它反映了江南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规律。因此,皤滩文化折射出江南尤其是浙东南内陆山区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皤滩文化 江南 社会变迁 移民文化 开放精神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社会变迁与中国女性的再社会化——以海外新移民作家的创作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怡 李铁生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3-158,共6页
“全球化”和“文化研究”是当今国际国内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海外新移民作家的创作为例,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社会变迁与中国女性的再社会化问题,并借此回顾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历程,探讨了我们可... “全球化”和“文化研究”是当今国际国内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海外新移民作家的创作为例,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社会变迁与中国女性的再社会化问题,并借此回顾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历程,探讨了我们可能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冲突 社会变迁 社会
下载PDF
文化社会学视野中的多元文化互动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骏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6-69,共4页
21世纪的多元文化互动已经具有全方位、多领域多因素连动、内容和形式都灵活多样的特点,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面也更广、程度也更深,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也更多。当前社会变迁的速度不断加快,区域化倾向不断增强,社会形态的单一性不断削弱,社... 21世纪的多元文化互动已经具有全方位、多领域多因素连动、内容和形式都灵活多样的特点,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面也更广、程度也更深,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也更多。当前社会变迁的速度不断加快,区域化倾向不断增强,社会形态的单一性不断削弱,社会风险不断加大。文化鸿沟的人为扩大与文化的无序互动是实现社会和谐变迁的最大障碍。实现社会和谐变迁必须正视多元文化的全球性互动,增强参与文化互动的主体意识,注意多元文化互动的和谐性,及时化解互动中的不和谐因素,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社会 多元文化互动 社会变迁 和谐社会
下载PDF
社会变迁:高校体育文化脉络及其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方新普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9-393,共5页
社会变迁:我国从单位制刚性体育文化向多样化变化,从单一性体育文化活动向多样化转变;进入后奥运时代单纯的为国争光的竞技体育,同时向体育休闲审美活动、全民健身运动协调发展;公众精神生活促进了体育多元文化发展,高校体育渗透着物质... 社会变迁:我国从单位制刚性体育文化向多样化变化,从单一性体育文化活动向多样化转变;进入后奥运时代单纯的为国争光的竞技体育,同时向体育休闲审美活动、全民健身运动协调发展;公众精神生活促进了体育多元文化发展,高校体育渗透着物质体育文化与精神体育文化,中国高校体育融合了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电器时代的劳动智能化发展,生产流水线的电器生产"工具手"取代了人的体力"劳动手",人的体力劳动得到释放,体育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与休闲、求新求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体育文化 表达 高校体育 对接
下载PDF
社会变迁与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发展——以梅山村落武术文化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惠新 彭健民 《浙江体育科学》 2015年第1期47-49,77,共4页
文化冲突与文明共存是当今的世界课题,社会问题起源于文化失调,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乡土文化的生态发展是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砥柱。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以梅山村落武术个案研究为基础,采用田野观察等研究方法对社会变迁与中国... 文化冲突与文明共存是当今的世界课题,社会问题起源于文化失调,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乡土文化的生态发展是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砥柱。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以梅山村落武术个案研究为基础,采用田野观察等研究方法对社会变迁与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发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生存形态可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以及后生形态。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社会再生产土壤、社会再生产方式、社会再生产功能等方面的变迁,这一系列变迁导致了中国乡土武术文化在生态传承的内容、传承动力、传承方式及评判标准等方面发生若干变化。因此,中国乡土武术文化发展出路在于增值或扩大自身的文化内涵,以适应民众正在改变或已经改变的生态文化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乡土文化 生态发展
下载PDF
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新农村文化与社会变迁——对农民上网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成林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64-1067,共4页
互联网正在迅速进入中国农村,其作为一种发生在农村的新技术现象有着特定的文化和社会意蕴。具体而言,上网正成为农村文化新景观,并改变着农村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分布结构,加剧了农民文化活动由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迁移的趋势;网络世界的... 互联网正在迅速进入中国农村,其作为一种发生在农村的新技术现象有着特定的文化和社会意蕴。具体而言,上网正成为农村文化新景观,并改变着农村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分布结构,加剧了农民文化活动由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迁移的趋势;网络世界的多元文化被传播到农村后在重构着农村文化;互联网作为持续性的技术社会力量及其产生的文化影响正推动农村场域的社会关系结构、观念结构和行动结构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农民上网现象 农村 文化重构 社会变迁
下载PDF
社会变迁侵蚀家文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叶敬忠 贺聪志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71,共2页
"月儿弯弯照新房,十家新房九家荒。新郎打工去城市,留下新娘守空床。新娘新娘在家忙,家里家外挑大梁……"这首由商丘市睢县留守妇女朱冬梅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民谣《新娘歌》,在网络上走红。再度引发人们对农村"留守"... "月儿弯弯照新房,十家新房九家荒。新郎打工去城市,留下新娘守空床。新娘新娘在家忙,家里家外挑大梁……"这首由商丘市睢县留守妇女朱冬梅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民谣《新娘歌》,在网络上走红。再度引发人们对农村"留守"群体的关注。"留守"的家文化已经形成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文化 家庭伦理道德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老年人 侵蚀 法制建设
下载PDF
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播中的建筑文化互动——以贵州天柱县三门塘村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蔡凌 邓毅 姜省 《华中建筑》 2012年第8期169-172,共4页
不同民族建筑文化的互动是民族建筑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以贵州三门塘村多元建筑文化共存的现象为例,分析了清政府对黔东南地区进行区域开发、确立"当江"制度带来的社会变迁对建筑产生的影响,进而对文化传播中汉、侗建筑文化... 不同民族建筑文化的互动是民族建筑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以贵州三门塘村多元建筑文化共存的现象为例,分析了清政府对黔东南地区进行区域开发、确立"当江"制度带来的社会变迁对建筑产生的影响,进而对文化传播中汉、侗建筑文化互动影响的形式和机制进行了阐述,反映了建筑文化的差异表象后面包含的区域历史与文化互动,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建筑文化变迁以及民族建筑文化多样性的深层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开发 社会变迁 建筑文化互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