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的一滴》标题商榷
1
作者 孙荪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94-96,共3页
《瓦尔登湖》原著共19篇,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节选的部分为第10篇《湖》中极小的一部分,题目《神的一滴》是编者所加。编者以《神的一滴》为题,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值得商榷。解读文本应客观公允,而译者在翻译时,往往掺入个人主观因素,... 《瓦尔登湖》原著共19篇,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节选的部分为第10篇《湖》中极小的一部分,题目《神的一滴》是编者所加。编者以《神的一滴》为题,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值得商榷。解读文本应客观公允,而译者在翻译时,往往掺入个人主观因素,因此博采众家之长更利于把握原文的要义,译为"天宫甘露",似乎更为形象生动,宜于把握原文的要义,令人遐思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尔登湖》 《神的一滴》 “天宫甘露” 翻译风格
下载PDF
精神世界的求索——对比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梭罗《神的一滴》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卓一 《文教资料》 2017年第10期6-7,24,共3页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梭罗的《神的一滴》的创作时间相差了一百多年,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两篇课文,海子和梭罗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他们都远离人群,遗世独立,都是精神世界的求索者。但两人的思想存在明显的个人特色,海子强调生...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梭罗的《神的一滴》的创作时间相差了一百多年,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两篇课文,海子和梭罗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他们都远离人群,遗世独立,都是精神世界的求索者。但两人的思想存在明显的个人特色,海子强调生活和生命,梭罗更关注生存和存在;海子是先验主义的化身,梭罗是超验主义的真正实践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神的一滴》海子梭罗比较
下载PDF
让“超验主义”在语言活动中起舞--《神的一滴》教学探微与实践
3
作者 高爱敏 《作文(高中版)》 2019年第9期77-79,共3页
《神的一滴》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板块“湖山沉思”中的第一篇,节选自梭罗的作品《瓦尔登湖》。学习这篇文章,“超验主义”始终是无法绕开的话题。作为美国的一个重要思潮,超验主义对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它却并没有明... 《神的一滴》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板块“湖山沉思”中的第一篇,节选自梭罗的作品《瓦尔登湖》。学习这篇文章,“超验主义”始终是无法绕开的话题。作为美国的一个重要思潮,超验主义对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它却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完整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思想都是融在作品之中的。所以,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以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介绍“超验主义”的核心思想,导致大多数学生听得似懂非懂,甚至一头雾水,更不用说让学生去理解文字背后的哲学思想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验主义 多媒体展示 《瓦尔登湖》 教学探微 《神的一滴》 理解文字 似懂非懂 苏教版
下载PDF
由《神的一滴》浅谈美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4
作者 孟苏 《语文天地》 2019年第25期7-8,共2页
《神的一滴》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全文以拟人化手法赋予瓦尔登湖以生命,作者真切细致地描绘了瓦尔登湖自然风光的美和荡涤人类灵魂的人格美。朴素的文字和细节化的描述包含着作者无尽的哲思,表... 《神的一滴》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全文以拟人化手法赋予瓦尔登湖以生命,作者真切细致地描绘了瓦尔登湖自然风光的美和荡涤人类灵魂的人格美。朴素的文字和细节化的描述包含着作者无尽的哲思,表达了作者悠远的生命感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读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拟人化手法 人格美 写景散文 《神的一滴》 人类灵魂
下载PDF
语言的理解与建构偶得——以《神的一滴》为例
5
作者 薛新洪 《中学语文》 2020年第29期78-80,共3页
一、课堂再现师:今天,我们学习《神的一滴》。读了课文题目,请用"神"组词,你会组哪些词语?生:神奇、神圣、神秘……师(边听边板书):好,但这些都是形容词。能不能组成名词呢?譬如描写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描写人的什么?生:神情、... 一、课堂再现师:今天,我们学习《神的一滴》。读了课文题目,请用"神"组词,你会组哪些词语?生:神奇、神圣、神秘……师(边听边板书):好,但这些都是形容词。能不能组成名词呢?譬如描写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描写人的什么?生:神情、神态。师:对。请大家读第一小节,看看文章写了什么?生(读课文,略)师:文章第一句:"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这句话起什么作用呢?请大家讨论。师(学生讨论后):这句话是对湖的一个总的概括与评价。行文采用的是总分的写法,先总说,再用比喻来详细描写,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词 《神的一滴》 自然风景 课文题目 理解与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