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识、诗意与革命的复调——试析老舍的《离婚》
1
作者 周晓娣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老舍小说《离婚》的第一重调性体现为张大哥所代表的常识与老李所代表的诗意,前者周旋于人情世故,后者则要求保有理想主义的追求。没有危机时,常识的生活庸俗但温情,诗意反而显得空幻;危机一旦发生,常识的生活便暴露出弊病,而诗意的生... 老舍小说《离婚》的第一重调性体现为张大哥所代表的常识与老李所代表的诗意,前者周旋于人情世故,后者则要求保有理想主义的追求。没有危机时,常识的生活庸俗但温情,诗意反而显得空幻;危机一旦发生,常识的生活便暴露出弊病,而诗意的生活则呈现出革命性。但诗意的革命性根源于虚无,切实改善现实则需要决断与行动,从而出现了第二重调性,即诗意的革命与行动的革命。《离婚》中的“革命青年”马克同与边缘人丁二爷,前者自诩革命者而不革命,后者不符合革命者形象却做出了真正的革命行动。但《离婚》并没有止步于此,老李与丁二爷隐遁乡村成了第三重调性,构成了对前两种调性的否定。在重重否定中,《离婚》以诙谐的语调勾勒了悲凉的精神群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离婚》 常识 诗意 革命
下载PDF
《离婚》的“家庭”意象分析
2
作者 邱路悦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9期16-18,共3页
《离婚》历来被视为老舍幽默风格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但对于它的研究并不充分。《离婚》以北平城中几个家庭的琐事为主要内容,以几对夫妇想离婚却未离为主线,揭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市民的文化心理及文化传统。通过对《离婚》中“家庭”... 《离婚》历来被视为老舍幽默风格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但对于它的研究并不充分。《离婚》以北平城中几个家庭的琐事为主要内容,以几对夫妇想离婚却未离为主线,揭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市民的文化心理及文化传统。通过对《离婚》中“家庭”这一意象的分析,可以发现当时的人们都在有意无意地受传统文化和常识影响,这是导致他们不能离婚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离婚》 家庭 意象
下载PDF
从评价理论视域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方言英译——以蓝诗玲《离婚》译本为例
3
作者 应璐璐 孙维 +1 位作者 郭玉屏 郑梓昕 《海外英语》 2023年第22期53-55,共3页
语言学家马丁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分析模式基础上研究新词汇语法框架,对人际意义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拓展,使得评价理论进一步发展。方言作为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力和感染力不言而喻。但是方言因其所承载的浓厚文化含义,在不同语言和... 语言学家马丁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分析模式基础上研究新词汇语法框架,对人际意义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拓展,使得评价理论进一步发展。方言作为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力和感染力不言而喻。但是方言因其所承载的浓厚文化含义,在不同语言和文化间译介时会产生不小的挑战。本文基于评价理论,分别从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分析鲁迅小说中方言的英译,以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语篇中话语使用者的态度立场,评估方言文化内涵传达的完整性,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理论 绍兴方言 《离婚》 翻译策略 蓝诗玲
下载PDF
“抒写自己的心”:鲁迅、老舍、潘汉年的同题小说《离婚》
4
作者 倪婷婷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131,共11页
鲁迅、老舍、潘汉年的同题小说《离婚》均以有距离的观照方式,在面向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以“抒写自己的心”的真诚,返顾了自我历史。鲁迅在爱姑的命运里,植入了自己对爱恋走向的焦虑,其清醒包含了可敬的自省和自我超越;老舍在老李等人的... 鲁迅、老舍、潘汉年的同题小说《离婚》均以有距离的观照方式,在面向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以“抒写自己的心”的真诚,返顾了自我历史。鲁迅在爱姑的命运里,植入了自己对爱恋走向的焦虑,其清醒包含了可敬的自省和自我超越;老舍在老李等人的苦闷里,嫁接了自己的无助和矛盾,他以初恋记忆承载“诗意”并探索生命的意义;潘汉年借助于“妇人”的离婚申诉,寄托解放的想象,为刚经受了高强政治压力又深陷婚恋困局的自己找寻到灵魂的栖息地。《离婚》里的意象及其隐喻性书写,分别融入了作者各自的情感体验,它们不仅限于指涉作者个人史中的具体事迹或心情,而且具有超越时空抵达更深邃高远的思想和审美境界的寓意,是《离婚》对自由包括婚姻自由命题的形象而生动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 鲁迅 老舍 潘汉年
下载PDF
论老舍《离婚》的听觉叙事
5
作者 方晓雨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96-101,106,112,共8页
《离婚》中有许多关于声象和听觉事件的书写,它们不仅极大地提升、拓展了小说自身的艺术价值和表意空间,在推动情节演进,强化、建构人物个性与心理状态,传达深层寓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折射出作家本人超越时代的思维特性和坚守传... 《离婚》中有许多关于声象和听觉事件的书写,它们不仅极大地提升、拓展了小说自身的艺术价值和表意空间,在推动情节演进,强化、建构人物个性与心理状态,传达深层寓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折射出作家本人超越时代的思维特性和坚守传统的写作态度。但长期以来,受视听失衡现状和理论缺失的影响,老舍小说中的听觉叙事艺术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重“听”《离婚》,既有助于呈现文本广阔的探索空间,让经典焕发出新的活力,也有利于针砭学术研究的“失聪”痼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 听觉叙事 情节演进 人物塑造 深层寓意
下载PDF
《离婚》——伊文·金与老舍译本比较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曼 查诗怡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60,共9页
译本的内在构成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译本的文化交流意义,一方面是译本在译入语社会中的时代意义。两者兼顾地解读《离婚》伊文·金与老舍、郭镜秋合译本,前者在政治/社会化改写背后依然潜藏着译者刻意传递的审美,后者在忠实再现... 译本的内在构成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译本的文化交流意义,一方面是译本在译入语社会中的时代意义。两者兼顾地解读《离婚》伊文·金与老舍、郭镜秋合译本,前者在政治/社会化改写背后依然潜藏着译者刻意传递的审美,后者在忠实再现原文背后也依然潜藏着译者无意识的政治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伊文·金英译本 《离婚》老舍、郭镜秋合译本 政治里的审美 审美里的政治
下载PDF
《离婚》、《懒得离婚》、《中国式离婚》——一份现代中国文化启示录 被引量:7
7
作者 吴小美 古世仓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5-123,共19页
中国现代一些最优秀的作家,往往对后代的作家及创作具有不可忽视的内在暗示力量。引进本文研究视野的三位作家和三部小说,在极接近的视点中共同关注着我们民族的某种生存状态和文化心理。这足以使他们共同奉献出一份现代中国文化启示录... 中国现代一些最优秀的作家,往往对后代的作家及创作具有不可忽视的内在暗示力量。引进本文研究视野的三位作家和三部小说,在极接近的视点中共同关注着我们民族的某种生存状态和文化心理。这足以使他们共同奉献出一份现代中国文化启示录,呼唤民族文化心理的改善与提高,期盼我们当前的文艺创作在继承现代文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启示录 《离婚》 中国式 民族文化心理 中国现代 研究视野 生存状态 良性循环 优秀传统 现代文学 文艺创作 作家 小说
下载PDF
《离婚》中绍兴方言词翻译规范探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汪宝荣 潘汉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68-73,共6页
本文运用Lefevere的"话语世界"概念及Toury的翻译规范理论,以《离婚》中的绍兴方言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原文及其四种英译本的比较,考察译者各自采取的翻译规范。文本考察发现,四种译本均表现出翻译行为的规律性变化,即译文在倾... 本文运用Lefevere的"话语世界"概念及Toury的翻译规范理论,以《离婚》中的绍兴方言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原文及其四种英译本的比较,考察译者各自采取的翻译规范。文本考察发现,四种译本均表现出翻译行为的规律性变化,即译文在倾向于充分性或可接受性方面有规可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 绍兴方言 翻译规范 充分性 可接受性 “话语世界”
下载PDF
《离婚》的叙事分析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5
9
作者 袁盛勇 张桂芬 袁盛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48,共5页
关键词 《离婚》 叙事分析 文化意蕴 文学研究 鲁迅 小说 故事结构
下载PDF
绅权与中国乡土社会:鲁迅《离婚》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11
10
作者 袁红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4-148,160,共5页
关于鲁迅小说意义的阐发不能脱离对其所展现的社会空间的准确认知。借鉴社会史研究视野来认识小说《离婚》中的人物关系,爱姑与七大人其实处于乡土社会的绅-民关系格局中。围绕爱姑的婚姻纠纷调解事件,小说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形态... 关于鲁迅小说意义的阐发不能脱离对其所展现的社会空间的准确认知。借鉴社会史研究视野来认识小说《离婚》中的人物关系,爱姑与七大人其实处于乡土社会的绅-民关系格局中。围绕爱姑的婚姻纠纷调解事件,小说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尤其是绅权的基础、特征与运作的过程。对于鲁迅小说中"士绅"这一人物类型及其嬗变尚有待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 “士绅” “绅权” 乡土社会
下载PDF
从《离婚》看老舍的小说叙事艺术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德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0-102,共13页
关键词 老舍小说 《离婚》 小说叙事 文学特质 文学理论 诗学 文艺 艺术 叙述
下载PDF
伦理困境与欲望叙事——审鲁迅的《离婚》 被引量:4
12
作者 罗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0-33,共4页
关键词 《离婚》 欲望叙事 伦理困境 鲁迅 文学经典 郑敏 诗人 读解
下载PDF
鲁迅小说《离婚》中方言的功能与英译策略探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黄勤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第5期95-105,共11页
方言作为前景化的语言,在鲁迅小说《离婚》中起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社会地位以及展示地域风情等重要功能。本文统计出该小说原文本中的主要绍兴方言共73条,将其划分为人名与称呼语、詈言、风俗和地方特有表达用语共4类。基于阿克... 方言作为前景化的语言,在鲁迅小说《离婚》中起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社会地位以及展示地域风情等重要功能。本文统计出该小说原文本中的主要绍兴方言共73条,将其划分为人名与称呼语、詈言、风俗和地方特有表达用语共4类。基于阿克西拉的有关文化专有项的11种翻译策略分类法,具体对比分析了王际真、杨宪益夫妇、莱尔和蓝诗玲所译的4个英译本采取的翻译策略,认为对于方言翻译策略的选择,要以最大限度地准确再现原文的前景化效果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 方言 前景化 英译策略
下载PDF
时代潮流下的“增值无望”——老舍小说《离婚》的民国接受史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剑华 陈泽曼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5-173,共9页
《离婚》在1933年的出版,集"幸运"与"不幸"于一身。凭借幽默的标签和老舍的影响力,它在"幽默年"中应运而生,迅速赢得大众读者的热烈欢迎,却因无法符合"启蒙"与"救亡"的主旋律而备受... 《离婚》在1933年的出版,集"幸运"与"不幸"于一身。凭借幽默的标签和老舍的影响力,它在"幽默年"中应运而生,迅速赢得大众读者的热烈欢迎,却因无法符合"启蒙"与"救亡"的主旋律而备受精英们的"冷落"。学界一方面肯定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又认为其思想内涵明显落伍,故重功用而轻审美的社会倾向,最终将《离婚》打入了历史的"冷宫"。20世纪40年代末,老舍及其友人希望通过域外翻译和电影改编,扩大小说《离婚》的影响力。然而,两者的"双双失败",又使得《离婚》一再失去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历史机遇。由于《离婚》在民国时期的"增值无望",故只能静待着被读者重新去认识、接受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离婚》 民国接受 经典评判
下载PDF
解读《离婚》背后的故事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兵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20-23,共4页
鲁迅的《离婚》是最难解、也是长期被误读的小说。作品在夫妻离异的外观中隐藏着兄弟失和的内容,具有象征主义手法的模糊性与多义性。其中的"爱姑"、"施家"、"拆灶"等名称都具有多重喻义。鲁迅通过对婚... 鲁迅的《离婚》是最难解、也是长期被误读的小说。作品在夫妻离异的外观中隐藏着兄弟失和的内容,具有象征主义手法的模糊性与多义性。其中的"爱姑"、"施家"、"拆灶"等名称都具有多重喻义。鲁迅通过对婚姻关系和旧式裹脚女主人公形象的虚构,揭示了兄弟失和的情形与本质,也消解了在苦闷中郁积的负面情绪,完成了从丑恶的现实到审美的艺术的精神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离婚》 兄弟失和 象征
下载PDF
“声音”的力量——鲁迅《离婚》的修辞性叙事艺术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海燕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6-89,共4页
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我们特组织了一组笔谈,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中,王本朝的《生存体验与知识趣味:鲁迅对朱光潜"静穆"说的批评》认为,1930年代鲁迅就批评过朱光潜的静穆美学观念,它不同于新文... 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我们特组织了一组笔谈,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中,王本朝的《生存体验与知识趣味:鲁迅对朱光潜"静穆"说的批评》认为,1930年代鲁迅就批评过朱光潜的静穆美学观念,它不同于新文学内部的其他论争,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丰富的美学意义,涉及到以美学理论解释文学对象的效度和限度,文学欣赏的局部与整体,当下想象与历史态度,文学观念的言说身份和价值立场,以及中国现代美学不同的建构方式等问题。杨剑龙的《娱乐化时代对于鲁迅的戏说与恶搞》认为,在娱乐化时代背景中,鲁迅成为被人戏说被人恶搞的对象之一。这是对"工具化鲁迅"的逆反,是学术界刻意创新的表达,是消遣休闲娱乐化的追求。我们对鲁迅作品的改编必须努力遵循原作原意,鲁迅研究必须注重史实和历史语境,对于鲁迅的戏说、恶搞应该有度。刘保昌的《鲁迅传统与干校文学》从鲁迅传统与干校文学的关系入手,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在较大程度上还原了干校作家的真实创作心态,认为干校文学创作需要从鲁迅传统中汲取创造的力量,尤其需要真正回归到鲁迅传统的本源之处。王海燕的《"声音"的力量——鲁迅〈离婚〉的修辞性叙事艺术解读》认为,在小说《离婚》的主人公爱姑和七大人各自的声音中,隐藏着颇值得读者重视的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内容,其叙述者的声音也引导着读者去领会隐含作者对于人物的态度及相应的价值判断,表达了作者对新的历史时期父权制之下妇女命运的深远忧虑和对"文化人"身份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 叙事艺术 《离婚》 修辞性 《作为修辞的叙事》 解读 鲁迅 力量
下载PDF
跻身经典的艰难与曲折——老舍小说《离婚》的当代接受史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剑华 陈泽曼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3-160,共8页
20世纪50-70年代,老舍小说《离婚》在精英界和大众读者中双双受冷落,这种状况主要受到审美标准和时代主流氛围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离婚》在精英界依然未受到重视,却得到了大众读者的热捧。形成这种落差的原因在于审美标准的不一... 20世纪50-70年代,老舍小说《离婚》在精英界和大众读者中双双受冷落,这种状况主要受到审美标准和时代主流氛围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离婚》在精英界依然未受到重视,却得到了大众读者的热捧。形成这种落差的原因在于审美标准的不一致:精英界秉持的是"重思想轻艺术"的批评标准,而大众读者却以"文学性"和"时代性"的标准肯定《离婚》的价值,并赋予小说以新的意义。《离婚》在当代并未获得完全的肯定,它什么时候能够成为精英界和大众读者都"需要"的作品,才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地位。这需要精英界跳出固有的批评思维,重新思考何为"好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离婚》 当代接受史 经典认证
下载PDF
受众视角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以《离婚》和《四世同堂》的翻译过程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海林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470-475,共6页
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老舍两部作品《离婚》和《四世同堂》的翻译过程中反映出的普遍性翻译策略为启示,从受众需求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实性与迫切性。提出了在推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将受众的需求放在首位,阐... 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老舍两部作品《离婚》和《四世同堂》的翻译过程中反映出的普遍性翻译策略为启示,从受众需求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实性与迫切性。提出了在推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将受众的需求放在首位,阐述了适用于当今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普遍性翻译策略,对于提炼围绕受众的有效翻译策略,提升中国文化传播效力,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众视角 中国文学“走出去” 老舍 《离婚》 《四世同堂》
下载PDF
离不去的和离去了的——评老舍《离婚》中的二元观念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旭梅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26-131,共6页
在以张大哥和老李结构成一个参照系之后 ,《离婚》引申出了一种二元观念 ,一系列的二元关系由此生发开来 :常识与诗意、群体与个体、秩序与混乱、现实自我与理想人格、得救与陷入等 ,在联系与对立中表现了人生无可奈何的矛盾与纠结。离 ... 在以张大哥和老李结构成一个参照系之后 ,《离婚》引申出了一种二元观念 ,一系列的二元关系由此生发开来 :常识与诗意、群体与个体、秩序与混乱、现实自我与理想人格、得救与陷入等 ,在联系与对立中表现了人生无可奈何的矛盾与纠结。离 ,是分离 ,是背离 ,是距离。老舍在对离的辩证理解中从一种深度上表达了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现存秩序欲离而未离的粘滞状态 ;现实自我向着理想自我靠拢却最终越来越远的相互背离 ;以及在生命琐碎的快乐与痛苦中耗干了自己的人们 ,渴望得救的隐秘愿望与横亘在面前的现实之间的距离。偏偏离不掉和恰恰离去了的人生事实又构成了一种潜在的二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离婚》 二元观念 现实自我 理想人格 群体 个体 小说 文学评论
下载PDF
试析“小赵”在《离婚》中的叙事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宇红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4,共4页
《离婚》被视为老舍艺术创作成熟的标志,小说尝试的"拴桩法"是作家"人与事相互为用"的"灵的文学"这一诗学理念在叙事结构中的具体实践。本文试以"小赵"为"桩"分析其对文本叙事的结... 《离婚》被视为老舍艺术创作成熟的标志,小说尝试的"拴桩法"是作家"人与事相互为用"的"灵的文学"这一诗学理念在叙事结构中的具体实践。本文试以"小赵"为"桩"分析其对文本叙事的结构符号作用和功能符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 "拴桩法" "小赵" 叙事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