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02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欧盟社会性科学议题开放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以ENGAGE科学教育项目为例
1
作者 邴杰 黄镜玮 刘恩山 《比较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5,共12页
创新驱动发展是21世纪科学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欧洲教育委员会在“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的价值引领下,开展了一系列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相关项目研究,其中ENGAGE项目的影响力最为深远,该项目聚焦6-8年级阶段学生认知,开发了... 创新驱动发展是21世纪科学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欧洲教育委员会在“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的价值引领下,开展了一系列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相关项目研究,其中ENGAGE项目的影响力最为深远,该项目聚焦6-8年级阶段学生认知,开发了覆盖物理、化学、地理和生物等领域的30个教学案例,结合5E教学模式,关注多维目标整合;重视负责任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基于探究实践、论证推理等科学实践活动组织教学内容;在评价上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针对我国科学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开发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资源时需锚定新兴领域,主题筛选聚焦社会性科学议题内涵特征;围绕课程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关注大概念和多维探究技能融合;要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科学探究组织灵活性、可行性的教学内容;实时做好追踪记录,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同时在借鉴国外开放教学资源时,要根据本土实际作出适合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调整,有选择性地筛选并能结合本土案例的适宜主题,围绕课程和教学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合理规划教学实践活动并及时反思改进教学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议题教学 科学教育 开放资源 教学案例
下载PDF
记录、理解与阐释: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三重“真实”
2
作者 孟庆延 《学海》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80,214,共20页
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本身的科学性、客观性是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又关系到研究资料本身的真实性。是否基于可信赖的、真实的资料,是否能够中立、客观地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都成为评价一项研究的重要标尺。不仅如此,通过研究... 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本身的科学性、客观性是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又关系到研究资料本身的真实性。是否基于可信赖的、真实的资料,是否能够中立、客观地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都成为评价一项研究的重要标尺。不仅如此,通过研究所提炼的理论、概念与规律又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也是研究者们争论不已的问题。本文认为,“真实”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三重不同的意涵,认识、理解进而把握这三重“真实”,有助于我们走出各种方法论误区,推进对社会现象的整全性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 客观性 社会事实 社会科学研究
下载PDF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自觉——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理论的批判
3
作者 竭长光 倪海军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41,共9页
形而上学思维的重要特点是把事物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形而上学者的理论旨趣是构建超时空的永恒真理。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批判蒲鲁东、杜林、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费尔巴哈等人,是因为这些人的理论都具有形而上学性。蒲鲁东沉溺... 形而上学思维的重要特点是把事物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形而上学者的理论旨趣是构建超时空的永恒真理。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批判蒲鲁东、杜林、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费尔巴哈等人,是因为这些人的理论都具有形而上学性。蒲鲁东沉溺于追求经济学中的“不变规律”和“永恒原理”,杜林迷恋于制造“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热衷于建立“永恒正义的王国”,费尔巴哈执着于阐释适合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道德准则。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形而上学理论的批判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其具有重要启示。为了构建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和历史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在思想方法上破除“永恒原理”情结、“一般规律”情结以及“抽象范畴”情结,还要在研究方法上拒斥“先验主义”的方法、“还原”的方法以及从“抽象的人”出发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形而上学 方法论 永恒真理
下载PDF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文本化:社会科学视域下的中国电影批评史
4
作者 蔡梦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7,共5页
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审视作为“元批评”的中国电影批评,通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电影批评史进行深度反思和剖析,揭示其内在逻辑和规律;并进而分别借助社会学与人类学视角对左翼时期到新时期电影批评,以及当下的电影批评进行分... 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审视作为“元批评”的中国电影批评,通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电影批评史进行深度反思和剖析,揭示其内在逻辑和规律;并进而分别借助社会学与人类学视角对左翼时期到新时期电影批评,以及当下的电影批评进行分析。通过多学科交叉实证研究对电影批评史进行再批评,有助于深入理解电影作为社会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本质,在跨学科视角中总结普遍适用的批评原理,为中国电影健康发展和社会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人类学 社会科学 电影批评史 元批评
下载PDF
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5
作者 龙倮贵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10,15,共6页
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是哈尼族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哈尼族传统舞蹈的缘起,没有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就没有哈尼族传统舞蹈。由于哈尼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因而各地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的舞名、舞种、表现场域和表现形式等有所差异,但... 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是哈尼族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哈尼族传统舞蹈的缘起,没有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就没有哈尼族传统舞蹈。由于哈尼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因而各地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的舞名、舞种、表现场域和表现形式等有所差异,但它们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是一致的,既具有积极追求理想生活与实现人神合一的理念、浓郁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意识、强烈的生存与发展的意识和意志等文化内涵,也具有祭祈奉祀语言、娱人悦神崇祖、顺势向上功利等社会功能,在哈尼族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民间信仰 舞蹈 表现形式 文化内涵 社会功能
下载PDF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首部恩格斯著作中译单行本的出版与意义
6
作者 马建强 贾秀羿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1,共10页
恩格斯所著《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著作,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1920年8月20日出版的《科学的社会主义》郑次川译本是该书最早独立成册出版的中译本,也是目前国内已知的恩格斯著作首部中译... 恩格斯所著《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著作,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1920年8月20日出版的《科学的社会主义》郑次川译本是该书最早独立成册出版的中译本,也是目前国内已知的恩格斯著作首部中译单行本。这一译本的出版是五四前后中国知识界、出版界对时代思想诉求的主动回应,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经典在传入中国伊始不仅有政党力量的推动,还有着社会层面的参与。郑次川所作的译者序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早期传播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以帮助其适应中国语境、扩大影响力的尝试。该书的底本来源和译本内容反映出日本渠道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深刻影响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对于“信、达、雅”的不懈追求。郑次川译本因其较高的文本质量、独立成书的出版形式、强有力的发行宣传得以迅速再版并在社会层面广泛传播,对后续译本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影响了众多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郑次川译本《科学的社会主义》与陈望道译本《共产党宣言》同期出版、“相辅而行”,一起将马恩著作传入了中国,引领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高潮。从引入传播先进思想、推动中国转型进步、实现社会改造理想的角度而言,二者具有同样的历史地位、共同的社会作用,应“等量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 郑次川 公民书局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下载PDF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初学者: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
7
作者 胡安宁 周森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5,I0003,共10页
如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社会科学研究是近期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从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需求出发,通过具体的实例考察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偏误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如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社会科学研究是近期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从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需求出发,通过具体的实例考察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偏误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总结和复现现有资料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其强大算力来预处理海量在线资料,可以帮助研究者节省信息搜索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但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难以对既有理论进行“阅读”后的“理解”,同时亦不擅长进行方法层面的优劣对比和新分析工具的开发。此外,在生成内容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偏见或者误差。背靠人类既有资料积累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谓站在巨人肩膀上,但由于其本身缺乏成熟的能动创新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术研究的意义上仍然是一位“初学者”。如何引导和培养这位“初学者”,是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思考和完成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社会科学研究 偏差 代码
下载PDF
我国人才研究特征与热点态势--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析
8
作者 王琳 黄娜 张朴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6期80-85,共6页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突出地位和作用。以1983—2023年295项国家社科基金人才研究项目为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立项数量方面,人才研究的年度立项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分为平稳阶段、波动增长阶...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突出地位和作用。以1983—2023年295项国家社科基金人才研究项目为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立项数量方面,人才研究的年度立项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分为平稳阶段、波动增长阶段、平稳增长阶段;学科分布方面,人才研究的交叉学科属性突出,广泛分布于23个基础学科中,主要集中在管理学、教育学、体育学3个学科;研究热点方面,以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重点关注高层次人才、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后备人才、国际人才,形成了人才培养、人才体制机制、人才流动、人才评价等热点研究版块。存在研究力量区域分布不均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人才服务和推动人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仍需不断调整和创新等问题。未来,国家社科基金应加大对人才项目的支持,人才研究将朝着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解决我国人才难题等新的热点相结合的方向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人才学 多维特征 热点分析
下载PDF
文化强国背景下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提升路径探析——以中国社会科学学科为例
9
作者 余波 邱均平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69,共10页
[目的/意义]目前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学术话语权正处在重要的发展阶段,学术话语权评价有助于促进中国学术应对新时代发展的挑战,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国际化和本土化,明晰未来中国学术话语权发展的总体方向与具体举措。[方法/过... [目的/意义]目前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学术话语权正处在重要的发展阶段,学术话语权评价有助于促进中国学术应对新时代发展的挑战,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国际化和本土化,明晰未来中国学术话语权发展的总体方向与具体举措。[方法/过程]本文采用文献与网络调研、比较研究、科学计量学等方法,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学术话语权的基本理论、实践脉络,立足于中国学术话语权国内外发展实践,基于学术主体视角,参照相关学术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社会科学学科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分析了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现实路径。[结论/发现]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的核心要素主要由学术引领力、学术竞争力、学术创新力和学术传播力4部分组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学科的多数学科在国际上的地位还比较低。最后提出了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国际影响和地位可从这4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强国 中国 学术话语权 评价体系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学科
下载PDF
运用宏微结合解决社会性科学议题 ——以“探究含硫物质对雾霾形成的影响”为例
10
作者 韩晓 王朝晖 江合佩 《中学理科园地》 2024年第1期43-45,89,共4页
以含硫物质对雾霾的形成影响这一社会性科学议题为切入点,从宏微结合的角度分析雾霾形成的原因,将内容分为3个环节“认识议题,探究成分”“宏微结合,探究机理”以及“模块融合,揭示机理”,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以及科... 以含硫物质对雾霾的形成影响这一社会性科学议题为切入点,从宏微结合的角度分析雾霾形成的原因,将内容分为3个环节“认识议题,探究成分”“宏微结合,探究机理”以及“模块融合,揭示机理”,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以及科学推理的关键能力,通过微观机理的探究为雾霾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社会科学议题 机理 宏微结合
下载PDF
文化自信自强视域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育人功能的探索与思考
11
作者 陈俊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7-81,共5页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是体现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高校作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之一,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先进的时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人...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是体现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高校作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之一,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先进的时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观都应该是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承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塑造共同的理想信念、明确的价值追求、内生的创新能力和不竭的进取精神等人才培养定位,才能进一步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自强 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 育人功能
下载PDF
人工智能和社会科学研究
12
作者 刘刚 李响 +1 位作者 李沁倩 刘捷 《理论与现代化》 2024年第2期80-91,共12页
人工智能属于通用目的技术,不仅能够引发产业变革,而且能够催生新科学研究范式。随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创新的前沿。数据的高维度、编程语言的强结构性和长程关联性、以... 人工智能属于通用目的技术,不仅能够引发产业变革,而且能够催生新科学研究范式。随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创新的前沿。数据的高维度、编程语言的强结构性和长程关联性、以参数形式表征的隐式知识库和预训练的结构重整带来新知识和模式发现,为社会科学研究创造出新的发展空间。同时,数据隐私、价值观和研究结论的“黑箱”化带来了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应用中的新挑战。如何把大模型的知识发现和基于研究者实践经验的探索式研究相结合,形成人机共生演进的知识生产方式,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人工智能应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模型 社会科学 对齐问题 隐私安全
下载PDF
新媒体视域下图书馆社会科学普及创新策略研究
13
作者 徐峻嵘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第7期59-62,共4页
社会科学普及是提高全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新媒体在社会科学普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大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精准的社会科学普及服务。图书馆是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场所,是推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 社会科学普及是提高全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新媒体在社会科学普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大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精准的社会科学普及服务。图书馆是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场所,是推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新媒体视域,研究图书馆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社会科学普及方式,提高大众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社会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文章通过文献调研、访谈等方式,搜集国内外图书馆在新媒体社会科学普及方面的相关资料,了解图书馆读者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科学信息需求,深入分析新媒体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科学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新媒体受众行为的变化以及图书馆在社会科学普及中的作用等,提出新媒体视域下图书馆社会科学普及的着力点、创新策略等,以发挥好图书馆社会科学普及的作用,更好地展现新时代的社会风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图书馆 社会科学 普及 创新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变”与“不变”
14
作者 杨永恒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105,共10页
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基础研究、知识创造将更加呈现跨学科交叉的趋势,形成了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对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和传播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数... 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基础研究、知识创造将更加呈现跨学科交叉的趋势,形成了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对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和传播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数据和算法全面赋能社会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显著改变着人类的行为和决策方式,引发了道德、伦理、隐私、规范等新的社会问题,使人工智能治理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当前,有必要在阐释人工智能赋能社会科学的深层次机理的基础上,剖析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科学的“变”与“不变”,并就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社会科学研究 赋能机制 人工智能治理 未来展望
下载PDF
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探索--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为例
15
作者 高光良 《西部素质教育》 2024年第6期159-164,共6页
文章首先对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传统科研模式,以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的必要性,接着论述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的方法,最后总结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 文章首先对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传统科研模式,以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的必要性,接着论述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的方法,最后总结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的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有组织科研” 高校
下载PDF
涉农高校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立德树人效能的路径探析
16
作者 樊凡 张晨辰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年第4期56-58,共3页
哲学社会科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的立德树人效能还比较低下。以涉农高校为例,究其原因主要是该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供给不足,教育教学的质量也不高。为有效提升涉农高校哲学社会科... 哲学社会科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的立德树人效能还比较低下。以涉农高校为例,究其原因主要是该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供给不足,教育教学的质量也不高。为有效提升涉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立德树人效能,有必要从强化对口支援,丰富课程多样性以及以课程为中心进行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 单向度发展 立德树人
下载PDF
试论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以收词原则为例
17
作者 温昌斌 《中国科技术语》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名词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理所当然的。文章以收词原则为例,阐述了为更好地完成上述任务,我国当前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 名词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理所当然的。文章以收词原则为例,阐述了为更好地完成上述任务,我国当前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要加快构建名词审定专职工作人员、兼职参加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的学科专家、术语学理论界专家一致认同的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科 名词审定工作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下载PDF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研究:历程、聚焦与反思
18
作者 韩云波 陈思思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29,共13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通过文献综述研究发现,2003年至今的研究历程,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回信以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等标志性事件为节...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通过文献综述研究发现,2003年至今的研究历程,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回信以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等标志性事件为节点,经历了“中国特色”的酝酿、正式概念的提出与阐释、加快着力构建与升华等研究阶段。目前学界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六个方面,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研究,以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本体研究、建构路径、“三大体系”、评价体系、期刊功能等。现有研究也存在着可持续性议题欠缺,研究内容同质化明显,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不协调,问题意识不够突出等问题。进一步研究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确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研究路径;二是直面中国当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三是深入具体学科深化、细化、精化对症下药;四是重视智库平台策划功能与学术期刊传播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献综述 学术期刊
下载PDF
自主与协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跨学科建构
19
作者 柯坚 李章鸿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5-15,141,共12页
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系统必须予以回答、予以回应的重大问题、前沿问题。环境与环境问题的话语生成和社会建构,既来源于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所遭受的来自自然环境的现实困扰和感性认知,更是通过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 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系统必须予以回答、予以回应的重大问题、前沿问题。环境与环境问题的话语生成和社会建构,既来源于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所遭受的来自自然环境的现实困扰和感性认知,更是通过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化及跨学科交叉的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得以建构。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实践的主体性,决定了基于国家和民族的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主性之必然。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在初始发展阶段,并未能够真正地深植到中国的实践土壤。建构中国环境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立足中国场域、面向中国实践,推进自主理论建构和知识创新。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学科之间存在着学科知识封闭、学科交叉不足的问题,学科之间尚未真正形成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和学科交叉的有效机制。推动环境人文社会科学自主协同知识体系的建构,是我国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化发展及其跨学科知识生产机制创新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知识体系 知识自主性 知识协同性 跨学科
下载PDF
社会性科学议题促进跨学科学习
20
作者 谭永平 《中小学科学教育》 2024年第2期18-21,共4页
在义务教育科学领域新课程的实施中,可以有机融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来解决跨学科实践活动这一难点,并借此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大概念。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与跨学科实践的属性高度重合,可以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社会性科学... 在义务教育科学领域新课程的实施中,可以有机融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来解决跨学科实践活动这一难点,并借此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大概念。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与跨学科实践的属性高度重合,可以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可以作为多学科间概念整合的切入点与黏合剂,以促进跨学科大概念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 跨学科 社会科学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