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里奥兰纳斯》中的暴力书写与共和制政治伦理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兆凤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06-108,119,共4页
莎士比亚在其罗马剧《科里奥兰纳斯》中,深刻地揭露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危机,展现了贵族与平民之间尖锐的矛盾与不断升级的暴力书写(对立、冲突乃至战争)。本文将着重分析这些暴力书写,并结合柏拉图的共和思想探讨其中蕴含的共和制政治... 莎士比亚在其罗马剧《科里奥兰纳斯》中,深刻地揭露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危机,展现了贵族与平民之间尖锐的矛盾与不断升级的暴力书写(对立、冲突乃至战争)。本文将着重分析这些暴力书写,并结合柏拉图的共和思想探讨其中蕴含的共和制政治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科里奥兰纳斯》 柏拉图 共和制 政治伦理
下载PDF
贝多芬式莎士比亚悲剧:透过奏鸣曲理论解析《科里奥兰序曲》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嘉玥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期21-23,共3页
贝多芬与莎士比亚的相遇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后期,当时德国正在进行一场被称为“狂飙突进”的文学解放运动。这场运动将莎士比亚视为“天才”,自此,莎剧成为众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灵感源泉。贝多芬共创作了五部以莎剧为背景的作品,《科里奥... 贝多芬与莎士比亚的相遇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后期,当时德国正在进行一场被称为“狂飙突进”的文学解放运动。这场运动将莎士比亚视为“天才”,自此,莎剧成为众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灵感源泉。贝多芬共创作了五部以莎剧为背景的作品,《科里奥兰序曲》是其中的唯一一部管弦乐作品。该序曲以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罗马史诗悲剧《科里奥兰纳斯》为叙事基础,再现了英雄科里奥兰纳斯与其母亲的冲突与最后的自我破灭。本文采用赫珀科斯基和达西的《奏鸣曲理论》观点,来探究贝多芬是如何通过奏鸣曲曲式结构表现这两种戏剧性内容的。在正式进入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在第一章里论述了莎士比亚在十九世纪的发展情况,继而揭示了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与莎士比亚产生联系的。接下来,在第二章中,通过对莎剧原作的整理与迄今为止对《科里奥兰序曲》的重要讨论,建立起对这部序曲的基本理解。最后,本文将运用《奏鸣曲理论》,分析贝多芬在《科里奥兰序曲》中使用了怎样的创作手法,最终总结出贝多芬是如何把莎士比亚的戏剧元素转化为具有奏鸣曲曲式结构的悲剧故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多芬 莎士比亚 《科里奥兰序曲》 《科里奥兰纳斯》 《奏鸣曲理论》
下载PDF
林译《欧史遗闻》:一部被封存的《科里奥兰纳斯》译本 被引量:1
3
作者 安鲜红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1-149,共9页
林纾与陈家麟合译的《欧史遗闻:罗马克野司传》,是莎剧故事《科里奥兰纳斯》在中国的最早"汉译"。该译文先后两次刊出,之后便淡出读者视野。林纾对科里奥兰纳斯故事的误读与"顺应式"改译,与时代语境龃龉难合,林纾... 林纾与陈家麟合译的《欧史遗闻:罗马克野司传》,是莎剧故事《科里奥兰纳斯》在中国的最早"汉译"。该译文先后两次刊出,之后便淡出读者视野。林纾对科里奥兰纳斯故事的误读与"顺应式"改译,与时代语境龃龉难合,林纾不合时宜的"意识凸显"是《欧史遗闻》遭遇冷落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欧史遗闻》的遗忘开启莎剧《科里奥兰纳斯》在近代中国的去经典化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欧史遗闻》 《科里奥兰纳斯》 顺应 去经典化
原文传递
论《科利奥兰纳斯》中罗马平民驱逐科利奥兰纳斯的不义性——莎士比亚与柏拉图共同体思想的再次对话
4
作者 吴兆凤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8期106-108,共3页
本文结合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共同体思想和国家正义观,认为科利奥兰纳斯被逐,直接原因是他揭露了代议制民主与多数决民主机制的弊端;间接原因是罗马共和政体扭曲了柏拉图的国家三分模型,使罗马平民从政体的四肢上升至头部,获得了最终... 本文结合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共同体思想和国家正义观,认为科利奥兰纳斯被逐,直接原因是他揭露了代议制民主与多数决民主机制的弊端;间接原因是罗马共和政体扭曲了柏拉图的国家三分模型,使罗马平民从政体的四肢上升至头部,获得了最终的政治话语权。然而,在代议制民主制之下,平民的权力却被护民官挪用,以满足个人的私利。因此,护民官煽动罗马平民驱逐科利奥兰纳斯的行为是国家正义缺失的体现,属不义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里奥兰纳斯》 柏拉图 共同体思想 国家正义
下载PDF
古罗马社会的女性、身体与政治——以莎士比亚笔下的伏伦妮娅形象为中心
5
作者 于艳平 李伟昉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23,共11页
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对莎士比亚罗马历史剧《科里奥兰纳斯》有深刻影响。不过,普鲁塔克笔下以母亲和罗马好公民双重身份三次出现在“家”和“敌营”两个空间的伏伦妮娅形象略显单薄,止于一种笼统的静态之美,而莎士比亚笔下以... 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对莎士比亚罗马历史剧《科里奥兰纳斯》有深刻影响。不过,普鲁塔克笔下以母亲和罗马好公民双重身份三次出现在“家”和“敌营”两个空间的伏伦妮娅形象略显单薄,止于一种笼统的静态之美,而莎士比亚笔下以女人、母亲、国家政治的隐性操手三重身份六次显性在场、三次隐性在场的伏伦妮娅,展现出多维空间下的悖论之美,表现出一种理性、欲望、激情与活力交织下的女性动态之变与灵魂之美。莎士比亚从生活真实出发,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典型环境下通过对伏伦妮娅形象的重塑,反映女性在家庭领域和政治领域的生存现状。他围绕女性—身体—政治这一脉络,通过对伏伦妮娅的隐性政治参与与其家庭教育方式之间关系的想象与构建,将家庭伦理与国家政治有机联系在一起,以彰显其家国同构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罗马名人传》 《科里奥兰纳斯》 伏伦妮娅 家庭伦理 政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