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7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落实主干知识教学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初中化学《空气》主干知识及其教学试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郑振勤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 2011年第8期53-56,共4页
化学课程主干知识是学生学习与运用化学知识的重点、形成化学(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的基础。提炼主干知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实现教学优化的给力抓手。通过《空气》示例其主干知识提炼及其教学的基本思路,即在《化学课程标准》... 化学课程主干知识是学生学习与运用化学知识的重点、形成化学(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的基础。提炼主干知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实现教学优化的给力抓手。通过《空气》示例其主干知识提炼及其教学的基本思路,即在《化学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深入分析、筛选教材中对学生化学(科学)素养提升具有较大影响的重要知识,并结合学生实际落实于教学,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程 《空气》主干知识 学习能力 科学素养 教学优化
下载PDF
陈银淑中国笙协奏曲《空气》的节拍与节奏
2
作者 刚妍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2-180,共9页
本文以陈银淑中国笙协奏曲《空气》的节拍与节奏技术为研究对象,主要阐述节拍的基本形态、横向节拍运动的“镜像对称”现象以及对“中莫里长短”节奏的改写等,剖析作曲家将西方音乐节拍节奏写作技术与朝鲜民族传统音乐节奏融合的成功案... 本文以陈银淑中国笙协奏曲《空气》的节拍与节奏技术为研究对象,主要阐述节拍的基本形态、横向节拍运动的“镜像对称”现象以及对“中莫里长短”节奏的改写等,剖析作曲家将西方音乐节拍节奏写作技术与朝鲜民族传统音乐节奏融合的成功案例,提炼总结其节拍与节奏特点,以期对当代作曲家在节拍与节奏的写作构思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银淑 中国笙协奏曲《空气》 节拍 节奏 个性化
下载PDF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从初中化学《空气》的教学设计谈新课程理念
3
作者 石碧希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2期5-6,共2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学生学习 新课程理念 《空气》 三维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 助学 社会发展 发展需要 基本过程
下载PDF
《空气》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4
作者 童海云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年第5期32-34,共3页
单元概述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是以空气为研究对象的主题单元,学习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空气的物质属性和资源属性。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有三个方面的意图。一是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向主要概念的教学。
关键词 《空气》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 资源属性 物质属性 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
下载PDF
《空气》单元试教体会
5
作者 孙婕婷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年第5期40-42,共3页
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共有8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二是具体研究空气的基本特征(第2~7课),三是总结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主题单元,既有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又涉及了地球和宇宙科学领... 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共有8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二是具体研究空气的基本特征(第2~7课),三是总结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主题单元,既有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又涉及了地球和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 试教 科学领域 三年级上册 整体感知 地球
下载PDF
空气是什么样的——科学课《空气》教学案例与反思
6
作者 王志凤 王正馨 《黑龙江教育(小学版)》 2005年第4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教学案例 《空气》 科学课 反思 同学
下载PDF
初中化学《空气》中德育渗透的案例分析
7
作者 田茵 《新课程》 2017年第14期227-227,共1页
随着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推进,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教学本来就应该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来进行的,本应该既要实现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又要渗透德育。所谓德育,并不仅仅指的是让学生学会帮助他人... 随着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推进,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教学本来就应该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来进行的,本应该既要实现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又要渗透德育。所谓德育,并不仅仅指的是让学生学会帮助他人、热爱祖国,它还包括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德育渗透 《空气》教学
下载PDF
以需求为导向的《空气动力学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8
作者 徐兆可 张海军 +1 位作者 张翰伟 傅文广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9-94,共6页
针对中国民航大学行业院校特色以及航空器适航审定工程专业特色,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建设、条款、行业和学生需求四个方面进行空气动力学基础课程的需求解析,将空气动力学知识和适航知识深度融合,以问题教学法,结合需求将课程内容分解... 针对中国民航大学行业院校特色以及航空器适航审定工程专业特色,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建设、条款、行业和学生需求四个方面进行空气动力学基础课程的需求解析,将空气动力学知识和适航知识深度融合,以问题教学法,结合需求将课程内容分解为不同的问题,基于雨课堂教学工具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和思考借助CFD数值实验辅助教学的可行性,采用注重过程和能力的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适航审定与验证工程技术能力,最终满足专业建设、条款、行业和学生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动力学基础》 需求导向 问题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 多维度考核评价
下载PDF
《空气》的教学设计
9
作者 李春超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4年第1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空气》 教学设计 初三 化学教学 认知规律 人教版 上册
原文传递
在“做、导、演”中学习——从探究《空气》谈起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萍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1-23,共3页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新课程标准以及据此所编的教材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究、合作、自主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让学生进行手脑并用的...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新课程标准以及据此所编的教材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究、合作、自主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让学生进行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和乐趣,以做促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导促学;让学生以表演为载体,在合作、交流、梳理知识中升华,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以演促学。我结合自己开设过的一堂公开课《空气》,谈点粗浅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 自主学习 科学课程 新课程标准 科学素养 知识结构 探究活动 手脑并用
原文传递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mechanism of removal of indoor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y plants
11
作者 LI Fangwei CUI Long +2 位作者 CHENG Yan XUE Yonggang HUANG Yu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583-595,共13页
Background,aim,and scope Owing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isation and urbanisation,living standards have gradually improved.However,the widespread use of high-energy-consuming indoor appliances and furniture ha... Background,aim,and scope Owing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isation and urbanisation,living standards have gradually improved.However,the widespread use of high-energy-consuming indoor appliances and furniture has made indoor environments a primary environmental problem affecting human health.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and building-related illness(BRI)have occurred,and indoor air conditions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Common indoor pollutants include CO,CO_(2),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such as the formaldehyde and benzene series),NOx(NO and NO_(2)),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VOCs have replaced SO_(2)as the“The Fourteenth Five-Year Plan”urban air quality assessment new indicators.Indoor VOCs can cause diseases such as cataract,asthma,and lung cancer.To protect human health,researchers have proposed several indoor air purification technologies,including adsorption,filtration,electrostatic dust removal,ozonation,and plant purification.However,each technology has drawbacks,such as high operating costs,high energy consumption,and the generation of secondary waste or toxic substances.Plant degradation of VOCs as a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cost,high efficiency,and sustainability,thereby becoming a potential green solution for improving indoor air quality.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mechanism of plant removal of indoor VOCs and provides an experimental basis and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analysing the mechanism of plant degradation of pollutants.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study reviews studies on the harm caused by indoor pollutants to human health and related sources,mainly investigating the degradation of indoor formaldehyde,BTEX(benzene,toluene,ethylbenzene,and xylene)plant mechanisms,and research results.Results Plants can remove VOCs via stomatal and non-stomatal adsorption,interfoliar microbial,rhizosphere microbial,and growth media.Benzene,toluene,and xylene(BTX)are adsorbed by pores,hydroxylated into fumaric acid,and then removed into CO_(2)and H2O by TCA.Formaldehyde enters plant leaves through the stomata and epidermal waxy substances and is adsorbed.After the two steps of enzymatic oxidation,formic acid and CO_(2)are generated.Finally,it enters the Calvin cycle and removes glucose and other nontoxic compounds.Discussion The non-stomatal degradation of VOCs can be divided into adsorption by cuticular wax and active adsorption by plant surface microorganisms.The leaf epidermal waxy matter content and the lipid composition of the epidermal membrane covering the plant surface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non-stomatal adsorption of indoor air pollutants.The leaf margin of a plant is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aining various microbial communities.The endophytic and inoculated microbiota in plant buds and leaves can remove VOCs(formaldehyde and BTEX).Formaldehyde can be directly absorbed by plant leaves and converted into organic acids,sugars,CO_(2)and H2O by microbes.Bioremediation of indoor VOCs is usually inefficient,leading to plant toxicity or residual chemical substance volatilisation through leaves,followed by secondary pollution.Therefore,plants must be inocul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lant degradation of VOCs.However,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foliar microbial removal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and several microorganisms are not culturable.Therefore,methods for collecting,identifying,and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must be developed.As the leaf space is a relatively unstable environment,the degradation of VOCs by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is equally important,and formaldehyde is absorbed more by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at night.The inoculation of bacteria into the rhizosphere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plants in degrading VOCs.However,most of thes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in simulation chambers.To ensur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se conclusions,the ability of plants to remove indoor air pollutants must be further verified in real situations.Conclusions Plant purification is an economical,environment-friendly,and sustainable remediation technology.This review summarises the mechanisms of VOC plant degradation and presents its limitations.Simultaneously,it briefly puts forward a plant selection schem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mperatures,light,and specific VOCs that can be absorbed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plant species.However,some studies have denied the purification effect of plants and proposed that numerous plants are required to achieve indoor ventilation effects.Therefore,determining the ability of plants to remove indoor VOCs requires a combination of realistic and simulated scenarios.Recommendations and perspectives Plants and related microorganis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indoor air quality,therefore,the effect of plants and the related microorganisms on improving indoor air quality must be studied further and the effect of plants on indoor VOCs will be the focus of futur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S VOCS removal mechanism indoor air purification MICROORGANISM
下载PDF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应当改一改
12
作者 滕国斌 《小学教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51,共1页
关键词 《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改革 实验设计 人教版 六年制 小学 自然课 第五册
下载PDF
生成,使课堂鲜活起来——“空气有质量”教学片段反思
13
作者 史国栋 《江苏教育》 2008年第18期55-56,共2页
“空气有质量”是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占据空间》中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要求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性质之一——空气有质量,培养学生细心实验、注重证据、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 《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片段 质量 鲜活 课堂 科学态度 四年级 学生
下载PDF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改进
14
作者 范蔚波 《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2001年第2期43-43,共1页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化学课本<空气>一节中采用钟罩、水槽等仪器进行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关键词 氧气含量 《空气》 实验改进 初中化学 九年义务教育 育人 课本 仪器 测定 教学实践
下载PDF
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教学
15
作者 韦秀明 《成才之路》 2011年第33期I0020-I0020,共1页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对照、分析实验原理和现象,并对实验出现的误差进行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关键词 实验教学 《空气》 氧气含量 测定 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原理 学生观 九年级
下载PDF
对《空气进入莫菲氏滴管以下的处理》一文的商榷
16
作者 钱海秋 俞群亚 《护理研究》 2002年第11期623-623,共1页
关键词 《空气进入莫菲氏滴管以下的处理》 临床输液 学术争鸣 操作程序
下载PDF
独特的叙述方式——读常新港长篇新作《空气是免费的》 被引量:2
17
作者 孟久成 《文艺评论》 2004年第2期72-73,共2页
关键词 《空气是免费的》 常新港 长篇小说 叙述方式 艺术风格
下载PDF
《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教学设计
18
作者 胡进进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第2期45-46,48,共3页
教学内容 粤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教材第28到31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入手,为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的学习打下基础。空气是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
关键词 《空气的成分》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化学物质 教学内容 初三化学 粤教版
下载PDF
《空气中有水吗?》教学片断及评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夏子玫 石黎 《江苏教育》 2004年第04B期43-44,共2页
说明: 本案例设计是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冰易拉罐饮料置于常温中,罐外有水珠这一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通过引入一个相同的现象:在一空玻璃瓶中加入冰块,盖上瓶盖,用纸巾将瓶子外壁擦干,待会儿发现与易拉罐一样的现象出现:瓶外也... 说明: 本案例设计是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冰易拉罐饮料置于常温中,罐外有水珠这一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通过引入一个相同的现象:在一空玻璃瓶中加入冰块,盖上瓶盖,用纸巾将瓶子外壁擦干,待会儿发现与易拉罐一样的现象出现:瓶外也有水珠,让孩子对此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分析得出结论:水珠来源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发现并明确探究的问题——猜想与假设——通过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解释、得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中有水吗?》 小学 自然常识 思维方式
下载PDF
他者想象下的自我误认——精神分析视域下的空气人偶
20
作者 郑泽 雷晓艳 《东南传播》 2020年第6期54-56,共3页
《空气人偶》以其诗意化的表达方式为观众提供了多种释义可能。该片讲述了在日本"无缘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孤立和隔绝,同时也富含对个体精神困境的反思。本文从拉康镜像理论出发,对《空气人偶》中人偶小望寻找"自我&qu... 《空气人偶》以其诗意化的表达方式为观众提供了多种释义可能。该片讲述了在日本"无缘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孤立和隔绝,同时也富含对个体精神困境的反思。本文从拉康镜像理论出发,对《空气人偶》中人偶小望寻找"自我"做出详尽的分析,探究镜像关系中的"自我"与他者、镜像阶段的自我建构再到镜像困惑下的自我毁灭中不断完成的"主体"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人偶》 镜像 自我 他者 主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