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为工人的农民——约翰·伯格《第七人》中移民工人的生存困境
1
作者 崔玮崧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6期60-72,共13页
与将乡村浪漫化的英国文学作品不同,英国马克思主义作家约翰·伯格在纪实作品《第七人》中记述了欧洲农民离开故土成为移民工人的过程,揭开了欧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段隐秘历史。移民工人在战后欧洲重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他们却像... 与将乡村浪漫化的英国文学作品不同,英国马克思主义作家约翰·伯格在纪实作品《第七人》中记述了欧洲农民离开故土成为移民工人的过程,揭开了欧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段隐秘历史。移民工人在战后欧洲重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他们却像隐形人一样为了生存忍受剥削。伯格通过追踪和审视移民工人的生存困境,揭露了发达国家依靠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积累下巨额财富的进程和机制,批判了“自然不平等导致社会不平等”的观念,击了因经济全球化而加剧的贫富不均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伯格 《第七人》 人口流动 移民工人 经济全球化
原文传递
“左手荒诞,右手温情”——《西西弗神话》在戏剧《第七天》中的接受探究
2
作者 赵稳稳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4期11-13,共3页
戏剧《第七天》以余华原著为基础,融入了古希腊西西弗斯的哲学思想,呈现了一场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表演,成为中国文学作品迈向国际舞台的重要里程碑,它鼓舞了更多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创造了广阔的天地,也为研究西... 戏剧《第七天》以余华原著为基础,融入了古希腊西西弗斯的哲学思想,呈现了一场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表演,成为中国文学作品迈向国际舞台的重要里程碑,它鼓舞了更多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创造了广阔的天地,也为研究西西弗斯精神在中国文学中的接受提供了经典案例。通过对《第七天》的深度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西西弗斯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呈现,还看到中国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天》 西西弗斯哲学思想 中国文学 国际传播
下载PDF
论余华《第七天》中的时间美学
3
作者 刘晓艳 蔡爱国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期85-87,共3页
目的:余华在他的小说《第七天》中,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剪裁时间、利用时间,使文本展现出独特的美学意蕴。文章着重论述《第七天》所呈现的时间美学,探讨作品中时间的建构、解构与绵延,并试图解析其产生的美学效果。办法:文章以小说中的时... 目的:余华在他的小说《第七天》中,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剪裁时间、利用时间,使文本展现出独特的美学意蕴。文章着重论述《第七天》所呈现的时间美学,探讨作品中时间的建构、解构与绵延,并试图解析其产生的美学效果。办法:文章以小说中的时间为切入点,结合文本分析等方法,分三部分论述《第七天》中的时间美学。第一部分探讨小说中时间的建构,第二部分研究时间在朦胧体验中的被解构,第三部分论述延长的时间感受带来的审美效果。结果:第一,小说《第七天》以现实世界的时间为参照,建立起了亡灵世界的时间秩序,同时以准确的时间为刻度,衡量现实世界的人情冷暖,使读者更快抵达审美彼岸。第二,小说通过暧昧的时间营造出朦胧的时间体验,不仅展现出了亡灵世界的扑朔迷离,也通过长度不定的时间单位拉长了审美体验。第三,小说不仅在文本内部有延长的审美效果,在文本外部同样具备绵延的审美感受。结论:时间是《第七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小说各种各样的时间中,“死亡”与“爱”始终是主要的探讨对象。作者巧妙地使时间静止、延宕、断裂,在文本内外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时间美学
下载PDF
浅析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
4
作者 吴宇欣 《艺术家》 2024年第4期89-91,共3页
《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其通过大量的弱起节奏和短促的跳音深刻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展现了贝多芬敢于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拼搏精神。本文通过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特点的分析,深度剖析《第七钢琴奏鸣曲... 《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其通过大量的弱起节奏和短促的跳音深刻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展现了贝多芬敢于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拼搏精神。本文通过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特点的分析,深度剖析《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一、贝多芬及其钢琴奏鸣曲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被称为“音乐的圣人”,他是世界音乐文化长河中一位传奇音乐家,他精通钢琴奏鸣曲和交响曲等多个领域,有着非凡的个人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音乐文化 德国作曲家 《第七钢琴奏鸣曲》 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 跳音 贝多芬 顽强拼搏精神
下载PDF
美国非裔艺术家群体的困境、觉醒、与反抗--《第七号魔咒》中的异质空间探析
5
作者 程硕妍 《海外英语》 2024年第2期199-201,共3页
恩托扎克·尚治的配舞诗剧《第七号魔咒》聚焦于种族与女性问题,反映了在白人主权社会之下黑人群体的生活状态,尤其是黑人艺术家们的生活困境,同时也打破社会主流声音对他们的偏见,展现其丰富多彩的内在世界。文章将运用福柯的异质... 恩托扎克·尚治的配舞诗剧《第七号魔咒》聚焦于种族与女性问题,反映了在白人主权社会之下黑人群体的生活状态,尤其是黑人艺术家们的生活困境,同时也打破社会主流声音对他们的偏见,展现其丰富多彩的内在世界。文章将运用福柯的异质空间形态中的文化建构性、结构异质性、内部排他性和空间超越性对剧本的叙事结构进行解读,从而立体地展现黑人艺术家在困难面前的意识觉醒以及想要反抗的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号魔咒》 异质空间 乌托邦 女性困境
下载PDF
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下余华《第七天》的生命意识之诗性书写
6
作者 马会莹 《河池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4-30,共7页
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以死观生,背后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从社会历史批评视域对余华《第七天》中生命意识的诗性书写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第七天》在荒诞之中洞见真实,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本相,使真... 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以死观生,背后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从社会历史批评视域对余华《第七天》中生命意识的诗性书写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第七天》在荒诞之中洞见真实,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本相,使真实广阔的社会现实在小说中亡灵的游荡中层层展开;其次,《第七天》用诗性精神构建乌托邦,为冰冷枯燥的社会增添温情与诗意,是作家诗性人格的体现;最后,《第七天》无论是形式的创新还是背后的价值指涉,都体现了作者试图唤醒人们对于个体生命的思考和鼓励人们追寻人生意蕴的殷切希冀,对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历史批评 《第七天》 生命意识 诗性精神
下载PDF
论余华《第七天》的意象叙事
7
作者 唐书晴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3-97,共5页
余华的《第七天》回归了魔幻又现实的先锋文学,但回归时将更多的笔墨置于温情主题的叙述,形成他书写苦难的文学风格中未曾出现过的“反叛”意识。这样的异质性主要通过意象的运用来实现。余华选取大量富有暗示意味的意象,尖锐地批判了... 余华的《第七天》回归了魔幻又现实的先锋文学,但回归时将更多的笔墨置于温情主题的叙述,形成他书写苦难的文学风格中未曾出现过的“反叛”意识。这样的异质性主要通过意象的运用来实现。余华选取大量富有暗示意味的意象,尖锐地批判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构建起抚慰群体心理的大型乌托邦,从多侧面委婉地表达出重拾正义与人性本真的愿望,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感染力。主要表现为:第一,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隐喻了社会的荒凉氛围以及时代症候;第二,二元对立的意象隐晦地展现出现实世界复杂的社会冲突;第三,意象的解构形成了对现实的巨大讽刺。结合意象叙事,余华不仅揭示了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更抒发出对弱者群体的关注与关怀,完成其拯救受难者于水火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天》 意象 类型 二元对立 解构
下载PDF
虚拟世界中的荒诞现实——以余华《第七天》为例
8
作者 胡璇 《戏剧之家》 2023年第33期193-195,共3页
余华沉寂七年的长篇力作《第七天》同样继承了其以往小说的“余式风格”——处处充斥着苦难、温情与荒诞,其中荒诞艺术贯穿全篇。作者似乎构建了一个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中既存在真实,又存在荒诞,即真实中暗含荒诞,而荒诞里又呈现出... 余华沉寂七年的长篇力作《第七天》同样继承了其以往小说的“余式风格”——处处充斥着苦难、温情与荒诞,其中荒诞艺术贯穿全篇。作者似乎构建了一个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中既存在真实,又存在荒诞,即真实中暗含荒诞,而荒诞里又呈现出真实。本文以“荒诞”为中心,结合小说其他主题特点,着重从其叙事艺术方面对《第七天》的荒诞性进行再透视,并对小说“荒诞性叙写”所引起的社会反思进行再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天》 荒诞 叙事艺术 社会反思
下载PDF
余华小说对鲁迅文学创作的传承――以《活着》《第七天》为例
9
作者 姜艳雪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论丛》 2023年第3期22-27,共6页
在当代文学领域中,余华是和鲁迅同样有着浙江籍且文学影响力较大的作家之一。从余华的文学作品里不难发现鲁迅对其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无论是早期的作品《活着》,还是后来的《第七天》,均体现出了其对鲁迅文学精神的进一步继承与发... 在当代文学领域中,余华是和鲁迅同样有着浙江籍且文学影响力较大的作家之一。从余华的文学作品里不难发现鲁迅对其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无论是早期的作品《活着》,还是后来的《第七天》,均体现出了其对鲁迅文学精神的进一步继承与发扬,二者的小说皆善于通过塑造悲剧人物形象、描写人类生存苦难体现作品的悲剧意识;均善于以锐利的笔锋对人性或环境加以批判,同时都着力于展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鲁迅 《活着》 《第七天》
下载PDF
仿真现实与临界写作——论余华的《第七天》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博 史丹丹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5-160,共6页
余华的《第七天》延续了《兄弟》对日常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强化了仿真现实的表现,从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当下性和现实感。《第七天》是余华一次有意的临界写作,他通过向心式的叙事结构将故事不断地推向现实又不断地拉回虚无,从而引... 余华的《第七天》延续了《兄弟》对日常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强化了仿真现实的表现,从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当下性和现实感。《第七天》是余华一次有意的临界写作,他通过向心式的叙事结构将故事不断地推向现实又不断地拉回虚无,从而引起了现实的眩晕和死亡的眩晕。只是余华在处理文学与仿真现实、借尸与还魂的关系时略有不足,进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魅力。余华的现实是二元性的,这让他能够在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对比中观照现实的荒诞并表现尚存的温情。通过写作,余华为亡灵找到了归宿,终结了死亡,也终结了存在和表象的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仿真现实 死亡 二元性 荒诞 《第七天》
下载PDF
余华《第七天》小说叙事及其伦理问题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仕华 杨红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8-111,共4页
在死无葬身之地的社会性伤痛悲剧与"死无葬身之地"的文学化温情梦境之间,余华小说《第七天》以简洁叙述、诗性想象与超然同情、直面现实促成其以轻带重、化繁为简的叙事法则,显示着独特的伦理意义。对《第七天》小说叙事的研... 在死无葬身之地的社会性伤痛悲剧与"死无葬身之地"的文学化温情梦境之间,余华小说《第七天》以简洁叙述、诗性想象与超然同情、直面现实促成其以轻带重、化繁为简的叙事法则,显示着独特的伦理意义。对《第七天》小说叙事的研究需要突破仅仅从素材角度评判其大众新闻植入特点,进一步审视其文学意义生成,关注其文本话语汇聚的小说人物、作者与读者多元主体对话所形成的文学伦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死无葬身之地 叙事伦理
下载PDF
“鬼魂书写”的后死亡叙述及其精神限度——论余华新作《第七天》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丽军 计昀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46,共6页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发表后遇到较大的质疑。这与他"迄今为止最为满意的作品"的自我评价形成强烈反差。因此,对《第七天》进行合理的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通过《第七天》的"鬼魂书写"阐释了余华在后现代...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发表后遇到较大的质疑。这与他"迄今为止最为满意的作品"的自我评价形成强烈反差。因此,对《第七天》进行合理的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通过《第七天》的"鬼魂书写"阐释了余华在后现代语境下进行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野心。其次,从余华的创作历程分析了其创作转型,即从死亡叙述到后死亡叙述的"鬼魂书写"。"后死亡叙述"的新维度反映了作者对灵魂自我救赎主题的关注。最后,探讨《第七天》文学野心实现的程度及其内在的精神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天》 余华 鬼魂书写 灵魂救赎 精神限度
下载PDF
音乐是最好的证词──从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的音乐形象说到《见证》的真伪 被引量:6
13
作者 钱仁平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18-22,共5页
文章在梳理分析了战争状况下肖斯塔科维奇的言行、《第七交响曲》的创作背景、《第七交响曲》演出后的大量评论、肖斯塔科维奇不同时期针对自己作品相一致的评论与叙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对应分析,揭示了在炮火纷飞中诞... 文章在梳理分析了战争状况下肖斯塔科维奇的言行、《第七交响曲》的创作背景、《第七交响曲》演出后的大量评论、肖斯塔科维奇不同时期针对自己作品相一致的评论与叙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对应分析,揭示了在炮火纷飞中诞生、经过血与火洗礼的《第七交响曲》,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对祖国、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深切关注的艺术家,对发生在他面前的、并亲自参加的战争的音乐化描述与思考。从而论证《见证》最起码在关于《第七交响曲》音乐形象问题方面是不真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斯塔科维奇 《第七交响曲》 创作背景 音乐结构 音乐形象 《见证》 真伪
下载PDF
虚构与非虚构:论余华的《第七天》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31,共6页
继续了在《活着》中展现得非常充分的才华,余华《第七天》成功的地方在于,尝试着以新的方式处理新的现实,并再次率先表现了对小说和现实之间关系的特殊敏感;失败的地方在于,余华还没真正找到支配社会新闻这种新材料的恰切技艺。在虚构... 继续了在《活着》中展现得非常充分的才华,余华《第七天》成功的地方在于,尝试着以新的方式处理新的现实,并再次率先表现了对小说和现实之间关系的特殊敏感;失败的地方在于,余华还没真正找到支配社会新闻这种新材料的恰切技艺。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余华尝试着跨界写作以追求现实与艺术之真,但最后还是不幸滑落到了虚构一边。如何艺术地把捉两者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余华以及所有当代中国小说家面临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第七天》 余华 虚构 非虚构 现实
下载PDF
当先锋“沉降”大地——余华《第七天》底层写作的伦理困境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少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3-167,共5页
如何介入现实,是先锋文学"沉降"大地之"当代性"写作不可回避的问题。《第七天》是余华秉承先锋文学"现实干预"的精神,再次向关注小人物的底层写作的回归。小说在抗拒对苦难的遗忘中使魂灵得到慰藉、使人... 如何介入现实,是先锋文学"沉降"大地之"当代性"写作不可回避的问题。《第七天》是余华秉承先锋文学"现实干预"的精神,再次向关注小人物的底层写作的回归。小说在抗拒对苦难的遗忘中使魂灵得到慰藉、使人生的牵挂之痛得到深切体认、使精神对现实的作用得到守护,体现出作者难能可贵的坚持,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旁观者"底层写作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 “当代性”写作 《第七天》 伦理困境
下载PDF
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审父”叙事——再论短篇小说《第七个男人》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丽芳 沈媛媛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63-168,共6页
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第七个男人》在其作品贯有的"丧失与恢复"的表层叙事下,隐藏了父子关系这一"审父"叙事。本文通过对《第七个男人》暗藏的"从父——反父——离父——寻父"这一叙事结构的分析,探讨了... 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第七个男人》在其作品贯有的"丧失与恢复"的表层叙事下,隐藏了父子关系这一"审父"叙事。本文通过对《第七个男人》暗藏的"从父——反父——离父——寻父"这一叙事结构的分析,探讨了小说主人公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一解读方法对进一步理解村上春树后期作品中"审父"叙事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上春树 《第七个男人》 “审父叙事” 自我成长
下载PDF
简论1998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政治意义——读《第七次革命》有感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卫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57-60,共4页
近来,在贯彻、落实中共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精神的浪潮中,通俗型政论类书籍颇为畅销,充分反映了目前国人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现实中存在的热点问题的高度关注。由刘智峰主编的《第七次革命———1998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备忘录》... 近来,在贯彻、落实中共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精神的浪潮中,通俗型政论类书籍颇为畅销,充分反映了目前国人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现实中存在的热点问题的高度关注。由刘智峰主编的《第七次革命———1998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备忘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就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评 《第七次革命》 刘智峰 中国 政府机构改革
下载PDF
英籍汉学家白亚仁的译者惯习探析——以余华小说《第七天》英译为中心 被引量:9
18
作者 汪宝荣 崔洁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第4期47-56,共10页
本文尝试探讨余华作品主要英译者、英籍汉学家白亚仁的译者惯习,具体体现在翻译选材、翻译观、翻译策略三方面。白亚仁偏爱翻译反映普通中国人生活或真实描写或批判当代中国、人情味较浓、语言幽默生动、简洁朴实的作品;他主张译作应忠... 本文尝试探讨余华作品主要英译者、英籍汉学家白亚仁的译者惯习,具体体现在翻译选材、翻译观、翻译策略三方面。白亚仁偏爱翻译反映普通中国人生活或真实描写或批判当代中国、人情味较浓、语言幽默生动、简洁朴实的作品;他主张译作应忠于原作的内容和思想,但不宜过分拘泥于原作的形式和结构;他在翻译《第七天》时采用的个性化翻译策略包括:删繁就简,将间接引语改为直接引语,针对中国文化专有词总体上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亚仁 译者惯习 翻译观 《第七天》 翻译策略
下载PDF
超越苦难与生死的高尚书写——评余华新作《第七天》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霞云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77-83,139,共8页
近日,搁笔七载的余华新作《第七天》问世。顿时,新作遭遇了毁誉参半、两极分化的批评。网络读者指责新作语言苍白、思想无力,缺乏文学性;但学院派学者却从新作的主题、语言、思想等角度肯定了作品。对此批评现状,笔者以冷静的态度、客... 近日,搁笔七载的余华新作《第七天》问世。顿时,新作遭遇了毁誉参半、两极分化的批评。网络读者指责新作语言苍白、思想无力,缺乏文学性;但学院派学者却从新作的主题、语言、思想等角度肯定了作品。对此批评现状,笔者以冷静的态度、客观的立场细读作品,分别从多重主题的丰富表达、对人生苦难与生死的深层理解、对语言、细节的精心设置以及呈圆心辐射状的叙事方式和出神入化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等多方面来评价作品,认为新作的确不失为一部最能代表余华全部风格的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超越 苦难与生死 高尚书写
下载PDF
“死无葬身之地”是真正的安息地——论余华的《第七天》中理想型生存状态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国元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58-61,共4页
余华的《第七天》保持了以往作品中关注死亡的特征,但与先前作品不同,它是一部展开死亡的人文幻想小说,向读者敞开了"死无葬身之地"与所谓的安息地两种死后生存空间。通过呈示人类的理想型生存状态,尤其是弱者在活着时无法企... 余华的《第七天》保持了以往作品中关注死亡的特征,但与先前作品不同,它是一部展开死亡的人文幻想小说,向读者敞开了"死无葬身之地"与所谓的安息地两种死后生存空间。通过呈示人类的理想型生存状态,尤其是弱者在活着时无法企及的存在氛围,作者吟述了理想社会小人物的人际关系建构并直指人的灵魂向度,表征了"死无葬身之地"才是真正的安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天》 死无葬身之地 安息 死亡 孤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