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米格尔大街》的狂欢化特征
1
作者 苏漩 王佳英 《理论观察》 2014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米格尔大街》是V?S?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反映了前殖民地地区人民的生存状态,是一部狂欢化程度很高的作品。本文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小说的狂欢化语言、人物形象、世界感受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小说内部的狂欢化世界,以及狂欢背... 《米格尔大街》是V?S?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反映了前殖民地地区人民的生存状态,是一部狂欢化程度很高的作品。本文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小说的狂欢化语言、人物形象、世界感受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小说内部的狂欢化世界,以及狂欢背后所折射的严酷的生存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格尔大街》 狂欢化语言 狂欢化人物形象 狂欢式世界感受
下载PDF
《米格尔大街》中"属民"身份的后殖民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宇杰 《海外英语》 2020年第8期258-259,共2页
《米格尔大街》作为后殖民作家奈保尔的成名作,描绘了生活在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的底层属民的生存状况和对身份认知的追寻.殖民暴力将米格尔大街属民生活摧残得千疮百孔,但米格尔大街中的小人物对身份的追寻却从未停歇.在《米格尔大街》... 《米格尔大街》作为后殖民作家奈保尔的成名作,描绘了生活在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的底层属民的生存状况和对身份认知的追寻.殖民暴力将米格尔大街属民生活摧残得千疮百孔,但米格尔大街中的小人物对身份的追寻却从未停歇.在《米格尔大街》中,殖民者的认知暴力是殖民地属民身份迷失的文化根源,殖民地的知识分子在对属民进行身份重塑和他者书写的过程中沦为殖民统治者的共谋,但被殖民者凭借模仿策略的顺从与颠覆的张力为自我的杂糅性身份找到了栖身之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米格尔大街》 奈保尔 后殖民主义 属民
下载PDF
《米格尔大街》中的文化身份解读
3
作者 舒进艳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15-17,共3页
英国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社会中像他一样的边缘人和无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寻找家园和文化身份时所处的困境,对帝国强加给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进行了成功的颠覆和解构。《米格尔大街》主要描写了处于社会... 英国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社会中像他一样的边缘人和无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寻找家园和文化身份时所处的困境,对帝国强加给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进行了成功的颠覆和解构。《米格尔大街》主要描写了处于社会边缘的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在寻找文化身份及自身价值时所表现的无奈与无助,为了得到主流社会认同,他们不得不去模仿宗主国的语言﹑生活方式及习俗。本文从后殖民视角出发,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对小说人物的文化身份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格尔大街》 文化身份 模仿
下载PDF
制造模仿者的国家机器:《米格尔大街》中的殖民教育 被引量:3
4
作者 胥维维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1-147,共7页
奈保尔小说《米格尔大街》中的殖民教育被揭示为将殖民意识形态进行再生产的国家机器。英国殖民者的语言文化及其代表的种族和社会的优越性被极力宣扬,被殖民国家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传统被一再贬抑而被迫处于被压制的从属地位。接受殖民... 奈保尔小说《米格尔大街》中的殖民教育被揭示为将殖民意识形态进行再生产的国家机器。英国殖民者的语言文化及其代表的种族和社会的优越性被极力宣扬,被殖民国家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传统被一再贬抑而被迫处于被压制的从属地位。接受殖民教育的殖民主体在不同语言文化的杂交裂缝中生存,文化界限混乱,对本源语言文化产生自卑心理,并不自觉地内化想要无限趋同于殖民者的驱动力,极力模仿殖民文化。他们表面看来与殖民者极其相似,却只能处于劣等的从属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仿 趋同 《米格尔大街》 殖民教育
原文传递
试析奈保尔《米格尔大街》反讽叙事的美学意蕴
5
作者 王怡菲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29-130,共2页
维·苏·奈保尔的《米格尔大街》是一部很奇特的小说:有明显的回顾性叙事风格,通篇由17个小故事组成,并使用第一人称,备显亲切。而反讽效果明显是《米格尔大街》的一大亮点,在作品的小故事里,主人公的言行举止都带有特定的意味... 维·苏·奈保尔的《米格尔大街》是一部很奇特的小说:有明显的回顾性叙事风格,通篇由17个小故事组成,并使用第一人称,备显亲切。而反讽效果明显是《米格尔大街》的一大亮点,在作品的小故事里,主人公的言行举止都带有特定的意味,细细品茗能营造出不一样的喜剧效果。本文将通过了解奈保尔的经历,来探析《米格尔大街》中的反讽叙事的美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苏·奈保尔 《米格尔大街》 叙事风格
原文传递
因含蓄而愈显深刻《米格尔大街》译本序
6
作者 于晓丹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8-89,共2页
1932年8月7日,祖籍印度的V.S.奈保尔出生在特立尼达中部查瓜那城他母亲家的“狮子别墅”中。奈保尔是家中的第一个儿子。他父母的婚姻并不和谐,他降世时,父亲西波萨德即离开了他母亲,在邻镇上居住。1929年。
关键词 《米格尔大街》 V.S.奈保尔 特立尼达 译本 萨德 不和谐 母亲 婚姻 印度 祖籍
原文传递
《米格尔大街》之“逃离”主题研究
7
作者 侯守松 《作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77-78,共2页
《米格尔大街》是V·S·奈保尔的早期代表作。研究这部作品不仅可以揭示奈保尔的创作心理,亦可对其作品进行整体研究。本文通过对《米格尔大街》中的人物形象具体的细读分析,总结出其"逃离米格尔大街"这一共同的结局... 《米格尔大街》是V·S·奈保尔的早期代表作。研究这部作品不仅可以揭示奈保尔的创作心理,亦可对其作品进行整体研究。本文通过对《米格尔大街》中的人物形象具体的细读分析,总结出其"逃离米格尔大街"这一共同的结局,从而上升到对奈保尔诸多作品中重复出现的"逃离"主题进行审美关照。并在揭示其逃离的深层原因的同时,结合作者的多部作品,对于其逃离之后的归属和去向进行分析,最终实现对作者作品整体上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格尔大街》 奈保尔 逃离
原文传递
从《米格尔大街》看殖民文化
8
作者 胡平 《芒种(下半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58,共2页
当代著名作家奈保尔是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写作风格引起了作家们对后殖民文学的研究热潮。本文以《米格尔大街》这部作品为代表,分析了奈保尔对殖民文化的追寻历程,对后殖民文化中个体生存以及人的存在意义的多重思考进行了深入... 当代著名作家奈保尔是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写作风格引起了作家们对后殖民文学的研究热潮。本文以《米格尔大街》这部作品为代表,分析了奈保尔对殖民文化的追寻历程,对后殖民文化中个体生存以及人的存在意义的多重思考进行了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格尔大街》 奈保尔 殖民文化
原文传递
米格尔大街
9
作者 维·苏·奈保尔 《可乐》 2009年第11期42-43,共2页
一天下午,大约4点钟的时候,来了一个令人奇怪的流浪汉。我已经放学回家,刚刚换好便服,听到他在叫我:“小弟弟,我可以进你家的院子吗?”
关键词 《米格尔大街》 外国文学 故事 作品
原文传递
奈保尔与后殖民文学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昕 张冬贵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83-86,97,共5页
V.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复杂的身份背景、寻找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方面的难题,都反映在其作品中。其作品《米格尔大街》展示了后殖民地人真实的生活状况;《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反映了后殖民地人对个人独立与身份的追... V.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复杂的身份背景、寻找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方面的难题,都反映在其作品中。其作品《米格尔大街》展示了后殖民地人真实的生活状况;《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反映了后殖民地人对个人独立与身份的追求。在多部作品中,奈保尔以犀利的笔锋描述了殖民地制度带来的恶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文学 V.S.奈保尔 殖民主义 小说 人物塑造 《米格尔大街》 《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
下载PDF
矛盾与困境:奈保尔早期小说狂欢化品格初探
11
作者 郑志华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7-140,共4页
奈保尔于1950年代初登文坛,创作了三部他称之为学徒期作品、“社会喜剧”的加勒比市井与政治小说。1957年的《灵异推拿师》次年获得约翰·里斯纪念奖,1958年的《埃尔维拉的选举权》,1959年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大街》于1961年获... 奈保尔于1950年代初登文坛,创作了三部他称之为学徒期作品、“社会喜剧”的加勒比市井与政治小说。1957年的《灵异推拿师》次年获得约翰·里斯纪念奖,1958年的《埃尔维拉的选举权》,1959年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大街》于1961年获毛姆奖。1961年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喜剧色彩骤退,中后期创作的悲观冷峻的文风开始凸显,成为奈保尔小说创作的一道分水岭,客观上也使其早期小说成为风格相对独立的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小说 奈保尔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狂欢化 《米格尔大街》 品格 困境 矛盾
原文传递
奈保尔,冰与火--在南京大学的小说课
12
作者 毕飞宇 《钟山》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8-195,共8页
一 一个诗人,穷困潦倒,以讨乞为生,一直梦想着完成他最伟大的诗篇,而最终,他孤独地死去了。——这就是《布莱克·沃滋沃斯》,是奈保尔的《米格尔大街》中第六篇。
关键词 奈保尔 南京大学 《米格尔大街》 说课 布莱克 第六篇 诗人
原文传递
掩不住的光芒——谈《20世纪外国文学精粹丛书》
13
作者 林青华 《花城》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0-194,共5页
事隔二十年谈《20世纪外国文学精粹丛书》的策划编辑过程,给了我回忆作为“花城人”的幸福时光。1989年夏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楼肇明来广州开会,约我社社长兼总编辑范汉生见面。楼肇明是《花城》的作者,自《花城》创刊始就... 事隔二十年谈《20世纪外国文学精粹丛书》的策划编辑过程,给了我回忆作为“花城人”的幸福时光。1989年夏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楼肇明来广州开会,约我社社长兼总编辑范汉生见面。楼肇明是《花城》的作者,自《花城》创刊始就与花城有联系,并予撰稿,可以说是《花城》的老朋友。他们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见面后,楼肇明说他同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的一些朋友聚谈,均感现在有许多外国文学优秀之作国内没有介绍,是个很大的缺失与遗憾,因此建议花城出版社编辑出版一套20世纪外国文学精粹丛书。这套书要有开创性,要坚持三个一,即第一流的作品,第一次在国内翻译介绍,第一次在国内出版;并说他们初步设想的选题中,很可能有一两个作者会获诺贝尔文学奖。楼肇明的这个建议吸引了老范,老范当即请他回京后与有关学者初拟一个编辑与组稿方案。楼肇明、陈众议等初拟的方案在花城出版社译文室有争议,有同志认为初拟编委中有的成员不是专攻外国文学的,一些译者不是翻译“大家”,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盛行出版大厚本的“文化积累”热潮中,出版不起眼的以中短篇小说和诗歌为内容的小开本意义不大,老范坚持这个选题,并要我任这套书的责任编辑(我当时任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 《米格尔大街》
原文传递
接待奈保尔的那两天
14
作者 麦家 《西湖》 2014年第11期39-44,共6页
我最早看奈保尔的一本书是《米格尔街》,那时的译本叫《米格尔大街》。好像是浙江文艺社出版的,白底子封面,黑体字书名,没有腰封,没有宣言,简单至极的设计,默默无闻的登场,暗示这不是一本出版社力推的书。我看它是因为有朋友推荐,说这... 我最早看奈保尔的一本书是《米格尔街》,那时的译本叫《米格尔大街》。好像是浙江文艺社出版的,白底子封面,黑体字书名,没有腰封,没有宣言,简单至极的设计,默默无闻的登场,暗示这不是一本出版社力推的书。我看它是因为有朋友推荐,说这是一部"轻松又聪明"的小说,写贫穷、落后的一条街、一群人,有第三世界的"体温"。吸引我的是"聪明"之说。我一直觉得自己小说写得笨,想变聪明。有一天,我把这本书和几十瓶蓝墨水一起买了回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保尔 《米格尔大街》 第三世界 出版社 黑体字 聪明 蓝墨水 小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