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米花之味》:傣族乡村的诗意救赎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敏 袁智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91-93,共3页
傣族题材电影《米花之味》在风格上大胆创新,以清新又不乏幽默的表现形式敏锐捕捉到"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全片以诗的逻辑来完成叙事,将明黄色作为视觉语言标识积极参与镜头表意,创新性地使用了主观窥视镜头,丰富了电... 傣族题材电影《米花之味》在风格上大胆创新,以清新又不乏幽默的表现形式敏锐捕捉到"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全片以诗的逻辑来完成叙事,将明黄色作为视觉语言标识积极参与镜头表意,创新性地使用了主观窥视镜头,丰富了电影的镜语形式,最终实现了剧中人物的心灵救赎,为新时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打破固有的"民俗-歌舞-景观"程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路径。但在诗歌与叙事两种艺术表现之间频繁跳跃,也使影片整体呈现割裂感,并带来一定的伦理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花之味》 傣族题材电影 诗意 救赎
下载PDF
从《米花之味》看审美知觉的构建 被引量:1
2
作者 潘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4-86,共3页
80后青年导演鹏飞执导的电影《米花之味》在各大影展和商业放映中均获得了广泛好评,可以看到观众对该片的接受与认可。影片聚焦于中国边境小寨的留守儿童情感问题,其清新明快的影像风格与相对沉重的话题之间产生的艺术冲突给观众留下了... 80后青年导演鹏飞执导的电影《米花之味》在各大影展和商业放映中均获得了广泛好评,可以看到观众对该片的接受与认可。影片聚焦于中国边境小寨的留守儿童情感问题,其清新明快的影像风格与相对沉重的话题之间产生的艺术冲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回味空间,导演试图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与表达方式,构建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审美风格。本文将从视听艺术、结构艺术、节奏把控和母题表达等方面探析影片所构建的审美知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花之味》 视听艺术 结构艺术 母题表达 审美知觉
下载PDF
写实主义在《米花之味》少数民族题材中的体现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贵媛 《传媒论坛》 2020年第6期156-157,159,共3页
傣族题材电影《米花之味》将云南沧源地区风土人情以清新明快的影像风格展现,保持着冷静且克制的视听语言结合克拉考尔写实主义电影理论,将留守儿童这一敏感话题背后隐藏的城乡冲突、传统与现代、出走与回归等社会议题彰显,传达出创作... 傣族题材电影《米花之味》将云南沧源地区风土人情以清新明快的影像风格展现,保持着冷静且克制的视听语言结合克拉考尔写实主义电影理论,将留守儿童这一敏感话题背后隐藏的城乡冲突、传统与现代、出走与回归等社会议题彰显,传达出创作者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听语言 《米花之味》 写实主义电影理论 少数民族电影
下载PDF
《米花之味》:另一种中国乡村影像
4
作者 郑世琳 《作家天地》 2020年第6期188-189,共2页
相较于以往电影对中国农村的惯常描述,如穷山恶水,田园牧歌,或社会主义新农村,电影《米花之味》呈现出了另一种中国乡村影像:许多矛盾存在着,却又如此融洽自然,温和包容地交汇于乡村的日常生活里。为国产电影刻画中国农村提供了新的可... 相较于以往电影对中国农村的惯常描述,如穷山恶水,田园牧歌,或社会主义新农村,电影《米花之味》呈现出了另一种中国乡村影像:许多矛盾存在着,却又如此融洽自然,温和包容地交汇于乡村的日常生活里。为国产电影刻画中国农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力图通过对《米花之味》里传统与现代、故乡与异乡、性别壁垒这三层维度的探析,并且以这部电影之内的细节、整体作为具体文本,之外的其它农村题材电影作为广阔坐标系,以及创作者的历史背景作为深入途径,加以分析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花之味》 乡村 现代性
原文传递
鹏飞导演的喜剧性表达和悲剧化内核
5
作者 董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4,共3页
鹏飞是中国内地新锐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米花之味》关注到了留守儿童和返乡者群体,《又见奈良》在中日两种社会文化语境中讨论战后遗孤的社会议题,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学性质。他通过喜剧化、幽默化的叙事手法展现个体生... 鹏飞是中国内地新锐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米花之味》关注到了留守儿童和返乡者群体,《又见奈良》在中日两种社会文化语境中讨论战后遗孤的社会议题,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学性质。他通过喜剧化、幽默化的叙事手法展现个体生活困境,从另一个维度实现了对于社会议题的阐释和解读。本文试以鹏飞最为大众所知晓的两部影片《米花之味》和《又见奈良》为例,分析他在影片中的喜剧化表达和悲剧性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的悲剧内核 鹏飞 《米花之味》 《又见奈良》
下载PDF
寻找与失落:鹏飞电影中的漂泊意识
6
作者 王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6-129,共4页
中国新生代导演鹏飞,在他所创作的《地下·香》《米花之味》和《又见奈良》三部电影中,持续关注和审视个体身份认同的多重危机、家园坍塌的无尽苍凉和心灵归宿的无望追寻,不断指涉和关照社会底层人在漂泊之途中的寻找与失落,深入探... 中国新生代导演鹏飞,在他所创作的《地下·香》《米花之味》和《又见奈良》三部电影中,持续关注和审视个体身份认同的多重危机、家园坍塌的无尽苍凉和心灵归宿的无望追寻,不断指涉和关照社会底层人在漂泊之途中的寻找与失落,深入探讨和省思“我是谁”“何为家”以及“路在哪儿”的哲学议题。不仅展示出导演极强的艺术创造思维和影像掌控能力,还体现出其满怀悲悯的人文主义关怀和现实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鹏飞 《地下·香》 《米花之味》 《又见奈良》 漂泊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