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传释词》“为”字条辨析
1
作者 孙洪伟 《嘉应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2-76,共5页
《经传释词》在虚词研究上的贡献和不足,前人多有论述,但对其中的义项和例句,则缺乏全面详细的辨析。本文选取其中义项较多的“为”字条,对其义项和例句逐一进行检视,观察其例句的分析是否正确,义项的设立是否合理。文章认为“犹用也”... 《经传释词》在虚词研究上的贡献和不足,前人多有论述,但对其中的义项和例句,则缺乏全面详细的辨析。本文选取其中义项较多的“为”字条,对其义项和例句逐一进行检视,观察其例句的分析是否正确,义项的设立是否合理。文章认为“犹用也”“犹使也”“犹则也”“犹与也”“犹有也”五个义项是不能成立的;“犹于也”“犹谓也”“语助也”虽可成立,其中部分例句分析有误。文章还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犹将也”“犹如也”“语助也”三个义项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传释词》 “为” 义项 准系词 语法化
下载PDF
《经传释词》的排序法及其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于广元 周星莹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1-124,共4页
《经传释词》创立了按上古声纽排序的方法,这种排序法体现了高邮王氏父子以声为纲的训诂主张,有利于训释虚词,比前人有很大进步,对后人有很大影响,并与西方拼音文字的排序法具有一致性,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经传释词》 排序法 声纽 虚词
下载PDF
训诂学与语法学 被引量:13
3
作者 蒋绍愚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0-24,共5页
训诂学与语法学蒋绍愚训佑学是中国语言学各部门中发展得最早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统训诂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段王为代表的清代训诂学家不但对汉语中一大批词语作了精辟的解释,而且提出了不少有关词汇的正确理论观点。认真总结... 训诂学与语法学蒋绍愚训佑学是中国语言学各部门中发展得最早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统训诂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段王为代表的清代训诂学家不但对汉语中一大批词语作了精辟的解释,而且提出了不少有关词汇的正确理论观点。认真总结并继承传统训诂学的成就,对于我们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家 传统训诂学 “之” 同义词 王引之 《经传释词》 《马氏文通》 “也” “其” 语义指向
下载PDF
《经传释词》作者考证 被引量:3
4
作者 于广元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68,共5页
《经传释词》署名王引之,其实应是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二人合作。这在《经传释词》全书的训释中,在王引之自己的多次说明中,在当时诸贤的评说中,在王念孙手校本和其他稿本中,都可以得到证实。
关键词 《经传释词》 作者 王念孙 王引之 合作
下载PDF
《经传释词》简论 被引量:4
5
作者 单殿元 《辞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6-135,共10页
《经传释词》是王引之语言研究的代表作 ,而其父王念孙的见解占有很大成分 ,故应视为父子二人合璧之著。书名不但显示内容 ,还揭示作者语言观念。书中新解多于成说 ,究其原因 ,在于作者善于把古音学和语法学运用到虚词研究中来。该书主... 《经传释词》是王引之语言研究的代表作 ,而其父王念孙的见解占有很大成分 ,故应视为父子二人合璧之著。书名不但显示内容 ,还揭示作者语言观念。书中新解多于成说 ,究其原因 ,在于作者善于把古音学和语法学运用到虚词研究中来。该书主要缺点在于 :义项分合不尽合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传释词》 语法学 虚词研究 义项 古音学 语言研究 王念孙 见解 简论 代表作
下载PDF
《国语》中的“为之名”结构及其他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利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3-67,共5页
《国语》中的“为之名”结构及其他刘利1.0先秦汉语“为之名”结构中的“之”是否等于“其”,这是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老话题。前人早已注意到这一现象。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说:“故《孟子·公孙丑》篇:‘天下之民,皆悦而... 《国语》中的“为之名”结构及其他刘利1.0先秦汉语“为之名”结构中的“之”是否等于“其”,这是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老话题。前人早已注意到这一现象。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说:“故《孟子·公孙丑》篇:‘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周官·载师注》引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宾结构 《国语》 “之” “其” 双宾语结构 《马氏文通》 间接宾语 义位 《经传释词》 上古汉语
下载PDF
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吴礼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年第4期39-45,共7页
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吴礼权王引之是清代著名学者,一代训诂学大师。其著作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其中《经传释词》是一部虚词研究专著,其研究之精湛,为历代学者所交口称誉。历代学者都认为"实字易训,虚字难释... 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吴礼权王引之是清代著名学者,一代训诂学大师。其著作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其中《经传释词》是一部虚词研究专著,其研究之精湛,为历代学者所交口称誉。历代学者都认为"实字易训,虚字难释",所以自汉代训诂学兴起、直至元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传释词》 王引之 虚词研究 因声求义 一声之转 语法思想 王氏 训诂学 《马氏文通》 训释
下载PDF
《马氏文通》对清代经学家语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2
8
作者 白兆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8-103,共6页
马建忠撰写《文通》,既吸收了清代经学家四种训诂著作有关语法思想的有益解说,也批评了其中他认为不合理的分析。这既反映《文通》与古代训诂学的渊源关系,又表明了文法学家与经学家的不同眼光。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助字辨略》 《虚字说》 《经传释词》 《古书疑义举例》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对李春平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渗透 被引量:3
9
作者 戴承元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4-67,共4页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文学创作 李春平 古代文化典籍 中国古典文学 《二十四史》 《经传释词》 《经籍纂诂》 当代作家 高中毕业
下载PDF
略论训诂和语法和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向熹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5,45,共6页
一、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源远流长。它的主要内容是解释词义,大致相当于现代语义学的范围。古代汉语语法是古代汉民族语言的结构规则,包括词法和句法。训诂学和语法学之间关系如何,学者观点不完全相同。在这篇文章里,我... 一、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源远流长。它的主要内容是解释词义,大致相当于现代语义学的范围。古代汉语语法是古代汉民族语言的结构规则,包括词法和句法。训诂学和语法学之间关系如何,学者观点不完全相同。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马氏文通》 《文通》 动字 王引之 代字 句法 《经传释词》 《助字辨略》 小雅
下载PDF
中国传统语文学的治学方法探析——以语法研究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启光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7,共6页
中国传统语文学的治学方法探析——以语法研究为例杨启光以语言本体论和语言实践论为理论基座和以语言人文主义为理论核心的中国传统语文学,①在面对着具有浓烈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汉语汉字,势必导致其人文主义的治学方法。这主要表现为... 中国传统语文学的治学方法探析——以语法研究为例杨启光以语言本体论和语言实践论为理论基座和以语言人文主义为理论核心的中国传统语文学,①在面对着具有浓烈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汉语汉字,势必导致其人文主义的治学方法。这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语文学在进行汉语汉字各个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学 语法研究 治学方法 中国传统 汉语语法 人文主义 《经传释词》 虚词研究 语法意义 神摄人治
下载PDF
古汉语虚词研究史述略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志明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86-88,共3页
古汉语虚词研究史述略陈志明我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法学,可是古人对汉语语法中一个重要的现象──虚词,很早就引起了注意,并进行了相当的研究。秦汉时的训诂学家毛亨,他研究《诗经》并为之作注释时,对于《诗经》中许多处在句首或句... 古汉语虚词研究史述略陈志明我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法学,可是古人对汉语语法中一个重要的现象──虚词,很早就引起了注意,并进行了相当的研究。秦汉时的训诂学家毛亨,他研究《诗经》并为之作注释时,对于《诗经》中许多处在句首或句尾的词,均未作实在意义的解释,而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虚词 《虚字说》 汉语语法 《马氏文通》 《助字辨略》 《说文解字》 《经传释词》 语气词 “辞” 《楚辞章句》
下载PDF
高邮王氏研究《尚书》的成就与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单殿元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61,共6页
高邮王氏的家学,以《尚书》研究为其发端。考证《尚书》文字,不是拿不同版本来互校,而是以小学为依据,判以义理之是非。解读《尚书》经义,没有采用传统的注疏或章句的方式,申述成说,而是针对前人的误释,另立新说。研究《尚书》虚词,除... 高邮王氏的家学,以《尚书》研究为其发端。考证《尚书》文字,不是拿不同版本来互校,而是以小学为依据,判以义理之是非。解读《尚书》经义,没有采用传统的注疏或章句的方式,申述成说,而是针对前人的误释,另立新说。研究《尚书》虚词,除了分析句式,以例求义而外,因声求义之法随处可见。王氏能够超越前人,原因无他,在于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王氏 《尚书》 《经义述闻》 《经传释词》 考证 训诂 虚词
下载PDF
《商君书》中的常用介词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杰群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6-78,共3页
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或后,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的词。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因此,它所带的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是它的宾语。关于介词的范围,各家的... 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或后,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的词。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因此,它所带的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是它的宾语。关于介词的范围,各家的看法不一,有的划分较宽,划入介词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君书》 常用介词 动作行为 《经传释词》 “以”字 名词性词组 马建忠 《马氏文通》 “与” 用法比较
下载PDF
《经传释词》语料断限辨正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广元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5-117,共3页
《经传释词》的语料断限,王引之自己说是至西汉。人们一般都沿用此说。我们考察后发现,《经传释词》运用了大量东汉的语料,尤其是《汉书》中的语料,对《汉书》中的语料,不仅运用的量大,而且运用的方式多样。由此可见,《经传释词》的语... 《经传释词》的语料断限,王引之自己说是至西汉。人们一般都沿用此说。我们考察后发现,《经传释词》运用了大量东汉的语料,尤其是《汉书》中的语料,对《汉书》中的语料,不仅运用的量大,而且运用的方式多样。由此可见,《经传释词》的语料断限应该是至东汉。这与清代其他一些学者的做法是一致的。王引之所说的"西汉",可能是"两汉"之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传释词》 语料 西汉 东汉
下载PDF
《孟子译注》商兑三则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贞干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6-88,共3页
《孟子译注》商兑三则汪贞干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是一部名著,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该书批判地吸收了古代学者研究的精华,又充分地体现了作者自己的科学创见,注解精确允当,译文明白流畅,既为一般读者阅读古书开路,又为专业人员研... 《孟子译注》商兑三则汪贞干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是一部名著,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该书批判地吸收了古代学者研究的精华,又充分地体现了作者自己的科学创见,注解精确允当,译文明白流畅,既为一般读者阅读古书开路,又为专业人员研究古籍搭桥。其禅益学界沾溉青年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经传释词》 得其所 《古书虚字集释》 “与” 商兑 译注 “所” “是” 灵台
下载PDF
《经传释词》“不”“丕”助词说辨误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瑞明 《励耘语言学刊》 2006年第1期192-207,共16页
《经传释词》说“不”“丕”是助词。杨树达、俞敏既肯定此观点又对他的部分例句曾有否定。笔者本文证明,此条的观点完全是错误的,全部例句都不能成立。它们属四种不同情况,都是有词汇意义的。第一类,“丕”的意思是:大。“不”是... 《经传释词》说“不”“丕”是助词。杨树达、俞敏既肯定此观点又对他的部分例句曾有否定。笔者本文证明,此条的观点完全是错误的,全部例句都不能成立。它们属四种不同情况,都是有词汇意义的。第一类,“丕”的意思是:大。“不”是“丕”的通假。第二类,例句实际是反问句,“不”字是否定副词的常义。第三类,句子是单纯否定,“不”字也是表示否定。第四类,是衍文、复辅音等杂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传释词》 “不” “丕” 助词说 辨误
下载PDF
从《经传释词》的虚词分类看其系统观和语法观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彦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20-26,共7页
本文以《经传释词》的词类名为依据和线索,整理出《释词》中所包含的虚词词类系统,共有叹词、助词、代词、连词、副词、介词等几大类,其中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类。从这个词类系统可以看出,在系联语词并将之归类的过程中,《释词》已体现... 本文以《经传释词》的词类名为依据和线索,整理出《释词》中所包含的虚词词类系统,共有叹词、助词、代词、连词、副词、介词等几大类,其中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类。从这个词类系统可以看出,在系联语词并将之归类的过程中,《释词》已体现了一定的语言系统思想;能从语法意义和功能分布的角度来区分词类,这又是一种进步的语法观念。这两方面的结合促成了《释词》词类研究上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传释词》 虚词 分类 系统观 语法观 叹词 助词 副词
下载PDF
“用”应释为“由”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兴才 《学语文》 2003年第1期47-47,共1页
《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王力《古代汉语》译“用心一也”一句为“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用心一... 《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王力《古代汉语》译“用心一也”一句为“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用心一也”为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又释“用心躁也”谓:是因为性情浮躁,用心不专一。朱振家《古代汉语》更以其“用”为常义,而未加任何注语。众家皆以为“用”是动词,而其后跟宾语“心”。其实,引例中的“用”并非常义,亦不能将“用心”当作动宾结构。笔者认为,“用”在这里应训“由”,是“因为”的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字 古代汉语 训诂 “自由” 注释 《苟于·劝学》 《经传释词》 王引之
下载PDF
古代汉语虚词研究纵谈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霞村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Z1期23-28,共6页
古代汉语虚词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一、古代汉语虚词虽然数目并不算多,但是使用却很经常。刘淇《助字辩略》(1711年)收入虚词470多个,王引之《经传释词》(1798年)收入虚词160个,杨树达《词诠》(1928年)收入虚词480多个。如果加上复音虚词... 古代汉语虚词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一、古代汉语虚词虽然数目并不算多,但是使用却很经常。刘淇《助字辩略》(1711年)收入虚词470多个,王引之《经传释词》(1798年)收入虚词160个,杨树达《词诠》(1928年)收入虚词480多个。如果加上复音虚词和虚词固定结构,大约也就七八百个,其中经常用到的实际仅有四五百个。比起浩如烟海的实词,虚词数量是极其有限了。就这几百个虚词和固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虚词 虚词研究 复音虚词 《经传释词》 《马氏文通》 语气助词 《助字辨略》 “其” 固定结构 诗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