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4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说《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悲剧成因探析
1
作者 刘小英 李涛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51-55,共5页
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讲述的是西方宗教禁欲主义压制下的爱情悲剧。男主人公牧师丁梅斯代尔与有夫之妇海斯特·白兰犯通奸罪,为了逃脱法律的制裁,丁梅斯代尔选择一条自我惩罚的救赎之路。霍桑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小... 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讲述的是西方宗教禁欲主义压制下的爱情悲剧。男主人公牧师丁梅斯代尔与有夫之妇海斯特·白兰犯通奸罪,为了逃脱法律的制裁,丁梅斯代尔选择一条自我惩罚的救赎之路。霍桑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亦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开拓者,他从社会、道德和心理三个层面探析了丁梅斯代尔从罪恶走向灵魂解脱的艰难痛苦的内心演变历程,进而追寻了主人公长达七年的漫长救赎之路的成因。作者借用丁梅斯代尔的悲剧人生发出了对宗教压抑气氛的控诉以及对人性解放的呼吁,同时也揭示了加尔文清教派的狭隘性和它的精神统治对人们心灵的蹂躏和摧残,使读者对清教徒道貌岸然的虚伪本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梅斯代尔 《红字》 爱情悲剧 禁欲主义 自我救赎
下载PDF
自我身份认同的丧失与构建——《红字》中的创伤叙事研究
2
作者 付岳梅 应世潮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7-69,共3页
从创伤理论视角解读霍桑的《红字》,可以发现海丝特、丁梅斯代尔和奇灵渥斯三位主人公都是创伤体验的受害者,三者受到“通奸事件”的影响,遭受了不同层面的心理创伤,并且在创伤中逐渐失去了自我身份的认同。面对这一情况,最终唯有海丝... 从创伤理论视角解读霍桑的《红字》,可以发现海丝特、丁梅斯代尔和奇灵渥斯三位主人公都是创伤体验的受害者,三者受到“通奸事件”的影响,遭受了不同层面的心理创伤,并且在创伤中逐渐失去了自我身份的认同。面对这一情况,最终唯有海丝特实现了自我身份的重新构建,不仅实现了自我救赎,更是在救赎中获得了成长。归根结底,造成三位主人公创伤的根源还是17世纪保守的清教思想尤其是婚姻观念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霍桑通过精准捕获小说人物的心理,加上略为夸张的情绪表达描述,营造出的创伤氛围以及重点书写的海丝特救赎之路,激发人们的思考,倡导人们以善行来洗刷罪恶、净化心灵,教导人们要勇于追求幸福与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撒尼尔·霍桑 《红字》 创伤 身份认同
下载PDF
野玫魂的生机与生存:《红字》中的爱情悲剧探赜
3
作者 周艳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39-141,168,共4页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于185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白兰“婚内出轨”行为遭到当时社会的唾弃,并被佩戴上红色A字示众,在此过程中白兰仍坚定自我,坚守自己的“爱情”。白兰虽然“背叛”了婚姻,但她坚守住了自己的爱情。旧社会中女...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于185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白兰“婚内出轨”行为遭到当时社会的唾弃,并被佩戴上红色A字示众,在此过程中白兰仍坚定自我,坚守自己的“爱情”。白兰虽然“背叛”了婚姻,但她坚守住了自己的爱情。旧社会中女性的婚姻与爱情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父权社会压制下,多数女性走向没有爱情的婚姻“坟墓”,但在这样的社会中,白兰选择反抗,勇于追寻自己的爱情,在嘲讽、唾弃中刚毅不屈地活着,虽然其生命在多重打压下趋向灭亡,但其勇敢坚强、百折不屈、勇于追求自我的精神仍熠熠生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玫瑰 生机与生存 《红字》 海斯特·白兰
下载PDF
困境中的抉择——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红字》的解读
4
作者 汤怡兰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1期33-35,59,共4页
《红字》作为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自发表以来男女主人公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的内心冲突和复杂的人物性格就引起广泛关注,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因为犯下通奸罪而面临着人性欲望和信仰的冲突。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文学... 《红字》作为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自发表以来男女主人公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的内心冲突和复杂的人物性格就引起广泛关注,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因为犯下通奸罪而面临着人性欲望和信仰的冲突。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觉,本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男女主人公的伦理身份、面临的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进行分析,发现陈腐的清教伦理对人性的压抑,但作者霍桑并不仅单纯地批判了陈腐的清教伦理,而是探究人们在违反社会规范后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以此警示和告诫后人遵守社会伦理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伦理身份 伦理困境 伦理选择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红字》汉译复杂定语研究
5
作者 陈一琦 《文教资料》 2024年第5期11-14,18,共5页
本文选取了5个《红字》非语言教学辅助类中文全译本,建立以“的”为标记的汉译复杂定语的双语语料库,对其历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运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探究成因。统计发现,5个译本中以“的”为标记的复杂定语随时间推移在数... 本文选取了5个《红字》非语言教学辅助类中文全译本,建立以“的”为标记的汉译复杂定语的双语语料库,对其历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运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探究成因。统计发现,5个译本中以“的”为标记的复杂定语随时间推移在数量上整体呈递减状态。从“翻译内”行为来看,译者注重原文所负载的意义之真,是民国时期以“的”为标记的复杂定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部原因;从“翻译外”行为来看,译者采取务实态度,受文化背景、翻译规范、语言政策历时变迁的影响,追求原文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事实之真,是以“的”为标记的复杂定语呈减少趋势的外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行为批评 《红字》中译本 历时性研究 复杂定语 语料库翻译研究
下载PDF
从小说《红字》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6
作者 刘海峰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4年第3期82-83,共2页
《红字》作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其语言特点具有深刻的英美文学传统影响。本文通过详细解读《红字》中的词汇、句式、修辞等语言元素,旨在探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并揭示这些特点如何影响并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达力和感... 《红字》作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其语言特点具有深刻的英美文学传统影响。本文通过详细解读《红字》中的词汇、句式、修辞等语言元素,旨在探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并揭示这些特点如何影响并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英美文学 语言特点
下载PDF
《红字》中的隐性叙事:家庭共同体叙写
7
作者 黄川 王丽君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13,共5页
以隐性叙事理论为视角,美国浪漫主义经典之作《红字》存在一明一暗的双重叙事进程。不同于以“原罪、救赎”为主题的显性情节,其隐性情节向读者呈现了三种家庭共同体形式——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共同体的崩溃、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共同体... 以隐性叙事理论为视角,美国浪漫主义经典之作《红字》存在一明一暗的双重叙事进程。不同于以“原罪、救赎”为主题的显性情节,其隐性情节向读者呈现了三种家庭共同体形式——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共同体的崩溃、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共同体的建立以及两者兼具的家庭共同体的新生;书写了海丝特四人在跌跌撞撞中寻觅家庭共同体的过程,表现出主人公强烈的家庭渴望。探究其隐性叙事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物的矛盾形象,发掘小说传递的另一重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叙事进程 家庭共同体 《红字》 霍桑
下载PDF
霍桑小说的视觉叙事与主体思想研究——以《红字》中珠儿的视觉建构为例
8
作者 段国重 黄靖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72-180,共9页
霍桑在其小说中大量运用视觉叙事,目的在于对话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中的神性视觉体验,以及西方二元对立视觉中心主义思想。霍桑在塑造珠儿这一令人费解的女童形象时,运用视觉叙事手段从主体延宕、主体构建,以及主体间伦理三个方面入手,... 霍桑在其小说中大量运用视觉叙事,目的在于对话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中的神性视觉体验,以及西方二元对立视觉中心主义思想。霍桑在塑造珠儿这一令人费解的女童形象时,运用视觉叙事手段从主体延宕、主体构建,以及主体间伦理三个方面入手,呈现了主体建构的视觉性特征,以及主体间视觉关系中所蕴含的社会、心理、伦理内涵,解构了超验主义式的本质主义主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珠儿 视觉叙事 主体思想 伦理距离
下载PDF
霍桑《红字》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9
作者 王孝会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4期191-193,共3页
生态女性主义将人与自然视作一个有机整体,而女性则与自然本身存在密切联系。这不仅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传统观念的深刻批判,同时也在原有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平等看待不同个体的全新思想。这种思想并非近几十年学术思潮的灵光乍现,... 生态女性主义将人与自然视作一个有机整体,而女性则与自然本身存在密切联系。这不仅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传统观念的深刻批判,同时也在原有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平等看待不同个体的全新思想。这种思想并非近几十年学术思潮的灵光乍现,而是父权社会逻辑下的必然结果,早在1850年发表的《红字》中就已经包含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桑 《红字》 生态女性主义
下载PDF
语言学视角下小说《红字》的语言特点分析
10
作者 马锦然 《新传奇》 2023年第8期22-24,共3页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850年。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小说以殖民地时期的美洲为背景,叙述了一段爱情悲剧。在撰写这篇小说时,作者运用了许多鲜明的叙述手法,语言特色别具一...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850年。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小说以殖民地时期的美洲为背景,叙述了一段爱情悲剧。在撰写这篇小说时,作者运用了许多鲜明的叙述手法,语言特色别具一格。根据不同的文化认知范畴,在语言学视角下对于小说中的语言特点的理解也会不同,分析《红字》中的语言特点,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了解其中主题和情感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语言学视角 语言特点
下载PDF
霍桑小说《红字》中的女性主义意识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小曼 王晓静 《今古文创》 2023年第20期28-30,共3页
以女性主义为视角,对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红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的女性主义意识进行了剖析。结果发现,海斯特的女性主义意识主要体现在她对婚姻和清教社会的反抗以及她的独立人格上。而霍桑对海斯特形象的塑... 以女性主义为视角,对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红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的女性主义意识进行了剖析。结果发现,海斯特的女性主义意识主要体现在她对婚姻和清教社会的反抗以及她的独立人格上。而霍桑对海斯特形象的塑造一方面是通过描写其在反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独立、坚韧的性格,另一方面是通过塑造丁梅斯代尔、齐林沃斯等虚伪懦弱的男性形象,以此来反衬海斯特的女性主义意识。希望研究结果能够为更好地探析女性意识在《红字》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其表现出的女性主义内涵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桑 《红字》 海斯特 女性主义
下载PDF
化身海斯特——霍桑在《红字》中的自我救赎
12
作者 胡娅婷 胡晓华 《今古文创》 2023年第41期16-18,78,共4页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开拓者,也是一位深受清教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家。《红字》作为霍桑探索人类罪恶与救赎的代表作,通过主人公海斯特的赎罪之旅批判了清教主义对人性的压制,并深刻探讨了“什么是罪恶”这一问...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开拓者,也是一位深受清教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家。《红字》作为霍桑探索人类罪恶与救赎的代表作,通过主人公海斯特的赎罪之旅批判了清教主义对人性的压制,并深刻探讨了“什么是罪恶”这一问题。细读《红字》,从中能够发现霍桑与主人公海斯特之间的密切联系:霍桑因祖先对清教徒的迫害一直负有羞愧和罪恶感,因此,海丝特在文中作为一个被谴责和孤立的形象,实则可以被认作是作者的化身;海斯特·白兰的犯罪与赎罪历程其实是霍桑的自我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霍桑 海斯特 化身 自我救赎
下载PDF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红字》译者主体性的比较研究
13
作者 丁森 石艳玲 《时代人物》 2023年第13期16-18,共3页
上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占据中心地位的逐渐变成了译文和译者。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与翻译相结合,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观。《红字》是世界文学史上体现女性主义思想的一部重要作品,迄今为止已有几十种中译本。... 上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占据中心地位的逐渐变成了译文和译者。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与翻译相结合,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观。《红字》是世界文学史上体现女性主义思想的一部重要作品,迄今为止已有几十种中译本。该文对其两个中译本进行研究,分析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指导下,由于译者主体性的差异而导致不同性别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特征和翻译策略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1)女性译者对原文的女性主义思想更敏感。(2)女性译者可以在语言特征层面上更好地体现人物形象和内心情感。本研究试图把性别因素和译者主体相结合,期望能给译者主体的研究提出全新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译者主体性 《红字》 语言特征 翻译策略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海斯特的“反叛”与“回归”——基于新历史主义的《红字》再解读
14
作者 张端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78-284,共7页
“颠覆”与“含纳”是指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在《红字》中建构“反叛性”女性话语时与清教父权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既对抗又依赖的矛盾思想。一方面,霍桑在《红字》中主要通过让女主人公海斯特诉诸于华丽的服饰、拥有神秘力量的波儿... “颠覆”与“含纳”是指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在《红字》中建构“反叛性”女性话语时与清教父权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既对抗又依赖的矛盾思想。一方面,霍桑在《红字》中主要通过让女主人公海斯特诉诸于华丽的服饰、拥有神秘力量的波儿以及沉默的生活姿态三种媒介重构本来象征罪恶的红字,试图颠覆、解构主流权力话语;另一方面,霍桑与清教父权主流话语之间存在着“共谋”关系,他勾勒海斯特如此反叛的新女性形象只是为更好地说明清教社会内部存在的运行机制:清教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收编”与“含纳”激进性力量来稳定和巩固自身意识形态的发展。霍桑通过海斯特“反叛”与“回归”双重形象特征展现出的“颠覆”和“含纳”,思考了清教新英格兰时期的社会运作模式,也为后世带来了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内部机制运作模式的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桑 《红字》 海斯特 “颠覆” “含纳” 社会运作机制
下载PDF
自我身份认同的丧失与构建:《红字》中的创伤叙事研究
15
作者 谢凤娇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23年第1期61-63,48,共4页
从创伤理论视角解读霍桑《红字》中的爱情悲剧,发现海丝特、丁梅斯代尔和奇灵渥斯都是心理创伤患者,“通奸事件”引发了他们的心理创伤,导致他们丧失自我确定感,出现身份认同危机,最终唯有海丝特顺利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构建,实现创伤... 从创伤理论视角解读霍桑《红字》中的爱情悲剧,发现海丝特、丁梅斯代尔和奇灵渥斯都是心理创伤患者,“通奸事件”引发了他们的心理创伤,导致他们丧失自我确定感,出现身份认同危机,最终唯有海丝特顺利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构建,实现创伤救赎。归根结底,17世纪保守的清教思想尤其是婚姻观念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是造成他们的心理创伤的根本原因,而正是通过书写个性独立、勇于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海丝特的最终胜利,霍桑痛斥了保守的清教思想,歌颂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撒尼尔·霍桑 《红字》 创伤 身份认同
下载PDF
《红字》中霍桑的性别观念
16
作者 宋泽妤 胡雨璇 《今古文创》 2023年第30期37-39,49,共4页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在《红字》中对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和亚瑟·丁梅斯代尔的塑造反映了作者自己的性别观念和理想的两性关系。本文以《红字》中小说所处的和作者霍桑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基础,通过对主人公海斯特·...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在《红字》中对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和亚瑟·丁梅斯代尔的塑造反映了作者自己的性别观念和理想的两性关系。本文以《红字》中小说所处的和作者霍桑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基础,通过对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和亚瑟·丁梅斯代尔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所展现出的角色形象进行分析,发现造成两人最终结局的因素不仅有两个人对社会道德的违反,犯下了“通奸”罪,还有他们没能遵守传统的性别角色,并认为《红字》体现出了作者霍桑的性别观念,即以当时的(19世纪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两性关系才能够得以维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撒尼尔·霍桑 《红字》 性别观念
下载PDF
论《红字》中荒野的象征与原型 被引量:23
17
作者 刘国枝 郑庆庆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纳撒尼尔·霍桑于 1 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红字》以其丰富的隐义和微妙的表现手法引起了一个多世纪的关注与评论。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森林与荒野”意象被作者赋予了善恶对立的二元意义。本文试图在分析这一意象象征意义的基础上 ,... 纳撒尼尔·霍桑于 1 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红字》以其丰富的隐义和微妙的表现手法引起了一个多世纪的关注与评论。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森林与荒野”意象被作者赋予了善恶对立的二元意义。本文试图在分析这一意象象征意义的基础上 ,从美国殖民地时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两方面挖掘其“荒野”意象的原型 ,并分析宗教意识对它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意象 荒野 纳撒尼尔·霍桑 原型 长篇小说 象征 善恶 社会历史 殖民地时期
下载PDF
走出阴霾——论《红字》中海丝特的形象 被引量:13
18
作者 黄立 白冰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7-101,共5页
女性对独立自主的追求长期以来都是众多作家关注的题材,纳撒尼尔·霍桑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塑造的海丝特·白兰可以算是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典范。在海丝特漫长的抗争中,她不仅完成了自身的追求,而且通过自身的行为改变了周... 女性对独立自主的追求长期以来都是众多作家关注的题材,纳撒尼尔·霍桑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塑造的海丝特·白兰可以算是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典范。在海丝特漫长的抗争中,她不仅完成了自身的追求,而且通过自身的行为改变了周围人们的看法和社会的观念,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对社会的改造,这也许就是霍桑在对社会罪恶的认识和寻求社会的出路的过程中找到的最理想的道路。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霍桑的个人经历,他把这一重任赋予了女性,使海丝特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英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丝特 女性 独立自主 社会改造 《红字》
下载PDF
救赎还是幻灭——试比较《红字》和《安娜·卡列尼娜》 被引量:9
19
作者 辛珏如 何海伦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2期72-76,123,共6页
《红字》和《安娜》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年代不相同 ,但它们发表的时间是美国和俄国各自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两位作者都以一个已婚女子寻求真挚爱情的悲剧来探讨人性。两位作者在人性探索中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观点 。
关键词 《红字》 《安娜·列尼娜》 人性 善和恶
下载PDF
简析霍桑《红字》中的珠儿 被引量:10
20
作者 冯红丽 王德利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39-143,共5页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撤尼尔·霍桑的创作大多以道德题材为主 ,往往借助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 ,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 ,匠心独具的人物命名 ,特殊的场景设置以及明暗对照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揭示人性恶这一古老而又...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撤尼尔·霍桑的创作大多以道德题材为主 ,往往借助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 ,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 ,匠心独具的人物命名 ,特殊的场景设置以及明暗对照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揭示人性恶这一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 ,达到他所提倡的“道德自新”。《红字》是他杰出的代表作 ,也是他的艺术天才达到空前高度和深度的作品。本文试从《红字》中珠儿形象塑造的角度来探讨霍桑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桑 《红字》 文学评论 美国 小说 珠心形象 象征手法 形象塑造 艺术特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