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1篇文章
< 1 2 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现性评价”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实践探索——以《红楼梦》林黛玉专题研讨为例
1
作者 欧阳荣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8-32,F0003,共6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与评价改革的重要课题。作为能够评估高阶思维、合作沟通等多方面素养,并与教学和学习有着密切关系的表现性评价,近年来成为促进素养发展与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评价方式。该文以高二《红楼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与评价改革的重要课题。作为能够评估高阶思维、合作沟通等多方面素养,并与教学和学习有着密切关系的表现性评价,近年来成为促进素养发展与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评价方式。该文以高二《红楼梦》专题研讨教学为例,从表现性评价的目标依据、表现任务进阶以及评价规则制定等方面,探讨课堂教学运用表现性评价的具体教学实施样态与可行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性评价 教学评一致 素养进阶 《红楼梦》林黛玉专题研讨
下载PDF
读戏、看戏与听戏:《红楼梦》女性对戏曲的接受方式及林黛玉的情感启蒙
2
作者 李云杰 《曹雪芹研究》 2024年第2期70-82,共13页
明清以来,随着印刷文化的发展,戏曲艺术的传播逐渐呈现为“舞台表演”和“案头传播”并重的状态,《红楼梦》中女性对戏曲的接受方式也以“读”戏、“看”戏和“听”戏三种模式为主。女性在集体和私人两种场合中欣赏戏曲,同时,阅读、观... 明清以来,随着印刷文化的发展,戏曲艺术的传播逐渐呈现为“舞台表演”和“案头传播”并重的状态,《红楼梦》中女性对戏曲的接受方式也以“读”戏、“看”戏和“听”戏三种模式为主。女性在集体和私人两种场合中欣赏戏曲,同时,阅读、观看和倾听因感官不同也带来了欣赏效果的差异。全面考察林黛玉对戏曲的接受情境,可发现她存在偏重阅读与聆听而轻视舞台的倾向。黛玉通过阅读、点评戏曲文本拥有了对戏曲的阐释权,同时,在私人场合聆听“清唱”的行为使她与优伶形成情感共振。这一倾向将黛玉从闺媛集体甚至女性群体中剥离出来,其“越轨”行为带来了情感的启蒙,这一情感启蒙正与爱情悲剧同步,也代表了明清时期读戏、听戏的女性在性别和阶层双重制约下的情感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 女性 戏曲接受 情感启蒙
下载PDF
《后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对原著的异化与同化
3
作者 谢雅琴 宋巧燕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6-61,共6页
《后红楼梦》以林黛玉为叙事中心,一改原著中黛玉所呈现的清新脱俗之态,着力展现她的雍容华贵及其出色的治家才能。她以儒家礼教规范约束自我情感,对爱情的态度从情胜于理转变为以理御情。小说对黛玉形象的重构借鉴了原著中薛宝钗的贤... 《后红楼梦》以林黛玉为叙事中心,一改原著中黛玉所呈现的清新脱俗之态,着力展现她的雍容华贵及其出色的治家才能。她以儒家礼教规范约束自我情感,对爱情的态度从情胜于理转变为以理御情。小说对黛玉形象的重构借鉴了原著中薛宝钗的贤良淑德、王熙凤的精明能干以及贾探春的胸有大志等人物形象特征。归根究底,推崇富贵双全、妻妾成群的世俗价值观、追求大团圆的民族文化心理及迎合主流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是黛玉形象世俗化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后红楼梦 林黛玉 人物塑造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五形人理论剖析《红楼梦》中的经典形象林黛玉
4
作者 胡潇 孟晓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19期125-128,共4页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经典人物之一,此文用《黄帝内经》中的五形人理论来分析这一经典人物形象。从中医角度出发,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用五形分类法对其形象从绛珠还泪的前世今生、祖籍为姑苏的地缘因素、病若西子的外貌特点、多愁善...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经典人物之一,此文用《黄帝内经》中的五形人理论来分析这一经典人物形象。从中医角度出发,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用五形分类法对其形象从绛珠还泪的前世今生、祖籍为姑苏的地缘因素、病若西子的外貌特点、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才情绝佳的形象特点、体弱多病的体质特点等维度进行剖析,发现人物的整体形象与五形人理论中木形人特点的契合度,归纳总结经典人物林黛玉的中医体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形人 木形人 《黄帝内经》 林黛玉 《红楼梦
下载PDF
将文化融入文学——论专题研讨式教学在《红楼梦研究》中的应用
5
作者 赵霞 《宜春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06-110,共5页
作为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红楼梦研究》本身具有典型性意义。囿于中华文化与作品文本密切的联系,如何权衡二者在课程中的比重成为一大难题。专题研讨式教学无疑成为解决问题的理想途径,通过展现课程特点,详尽阐释... 作为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红楼梦研究》本身具有典型性意义。囿于中华文化与作品文本密切的联系,如何权衡二者在课程中的比重成为一大难题。专题研讨式教学无疑成为解决问题的理想途径,通过展现课程特点,详尽阐释教学的应对策略与具体步骤,同时总结在使用专题研讨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思考,通过课堂教学环节的实际操作,针对学生的反馈做出调整,在做到将文化融于文学的授课目的之余,亦有以小见大、完善教学方法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学 《红楼梦研究》 专题研讨式教学
下载PDF
浅析《红楼梦》中诗词及人物塑造——以林黛玉为例
6
作者 吴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3年第3期119-123,共5页
《红楼梦》的研究中,诗词一直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风景,《红楼梦》中的诗词真正做到了“文备众体”。其中有些诗歌虽然伤时骂世,但是更多的却是诗即其人。林黛玉诗词共有二十五首,其中题材各种各样,有五律,七律,四言、七绝、歌行、五排... 《红楼梦》的研究中,诗词一直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风景,《红楼梦》中的诗词真正做到了“文备众体”。其中有些诗歌虽然伤时骂世,但是更多的却是诗即其人。林黛玉诗词共有二十五首,其中题材各种各样,有五律,七律,四言、七绝、歌行、五排、集句、词等八种题材,本论文以《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三首诗歌为切入点,探究诗词对林黛玉人物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论述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 人物塑造 诗词
下载PDF
音乐艺术与文学形象的融合——以二胡作品《红楼梦主题随想曲》中林黛玉形象的塑造为例
7
作者 王晓凤 《新传奇》 2023年第24期42-44,共3页
作曲家王立平以《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所描写的金陵十二钗各自的判词为灵感,创作了展现《红楼梦》不同人物性格的音乐作品,为全剧增添了感染力。随后,二胡演奏家于汉以《红楼梦》中宝黛的情感发展为主题,以插曲中的《枉凝眉... 作曲家王立平以《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所描写的金陵十二钗各自的判词为灵感,创作了展现《红楼梦》不同人物性格的音乐作品,为全剧增添了感染力。随后,二胡演奏家于汉以《红楼梦》中宝黛的情感发展为主题,以插曲中的《枉凝眉》《葬花吟》为音乐素材,创作出二胡作品《红楼梦主题随想曲》。全曲通过四个小标题:金玉良缘、两小无猜、惊闻噩耗、香消玉殒串联而成。此曲在创作中将完整的叙事手法和现代作曲手法相结合,加入二胡独特的演奏技法,使音乐作品生动再现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本文对《红楼梦主题随想曲》以及87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进行概述,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作品的四个小标题结合原著分析林黛玉的文学形象和音乐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 音乐艺术 文学形象
下载PDF
素心无奈天上月——《红楼梦》林黛玉形象的再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曹小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75-78,共4页
林黛玉的前世身份、现世遭遇及地位注定了她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人物,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诗人气质,以“情”主生,不以俗事为务;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自我情结,具体表现为既自尊优越、又自卑焦虑。林黛玉虽然已初具近代的自我人格意识,但... 林黛玉的前世身份、现世遭遇及地位注定了她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人物,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诗人气质,以“情”主生,不以俗事为务;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自我情结,具体表现为既自尊优越、又自卑焦虑。林黛玉虽然已初具近代的自我人格意识,但因与宝玉以共同叛逆仕途经济之道为基础的爱情梦想、人生定位无法实现,最终被种种无形的关系和氛围挤压而致毁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黛玉 红楼梦 人物性格 文学评论
下载PDF
以媒介资源助力名著阅读——以《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教学为例
9
作者 王保卫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24年第4期39-41,共3页
名著作品往往已被改编为多样化的影视作品,也有各种个性化的评说与解读。巧用媒介资源助力名著阅读教学,不仅能为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度理解。教学中,可以借助影视媒介,在对比中理解作品主题与细节;借助音... 名著作品往往已被改编为多样化的影视作品,也有各种个性化的评说与解读。巧用媒介资源助力名著阅读教学,不仅能为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度理解。教学中,可以借助影视媒介,在对比中理解作品主题与细节;借助音频媒介,在评说中引导个性化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资源 名著阅读教学 《红楼梦 林黛玉进贾府》
下载PDF
从林黛玉的语言看《红楼梦》语言的艺术成就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萍 李姗姗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75-77,共3页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之一,是作者赋予情感,倾其心血塑造的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典型形象。林黛玉的语言不仅丰富真实,而且精练简洁,是丰富多样化与鲜明个性化的统一,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人物语言描写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林黛玉 《红楼梦 语言 性格
下载PDF
略论《红楼梦》人物的“魏晋风度”——以林黛玉形象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小松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5-28,共4页
古琴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嵇康作为中国魏晋时期精于古琴的名士代表,展现了当时高标于世的"魏晋风度",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红楼梦》在对林黛玉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对嵇康的名士形象进行了艺术的临摹,通过对林黛... 古琴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嵇康作为中国魏晋时期精于古琴的名士代表,展现了当时高标于世的"魏晋风度",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红楼梦》在对林黛玉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对嵇康的名士形象进行了艺术的临摹,通过对林黛玉有关古琴研习与品论的生动描写,展现了林黛玉"玄心、洞见、妙赏、深情"的"名士风流"之美,也巧妙地勾连了嵇康与林黛玉的人生命运,进而从一个侧面呈现了《红楼梦》深厚而高雅的艺术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 嵇康 古琴 魏晋风度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在人物语言翻译上的体现——以霍译《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言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革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41-43,共3页
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忠实于作者,忠实于读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容易被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研究霍译《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言和性格,... 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忠实于作者,忠实于读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容易被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研究霍译《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言和性格,旨在说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及人物性格在译入语中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红楼梦 林黛玉 性格刻画
下载PDF
论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矗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64-81,共18页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巅峰性不仅表现在它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和主题意蕴诸方面都达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至境,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无与伦比的"奇妙性",其最大的"奇妙"处不是别的,而是用一个人物&...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巅峰性不仅表现在它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和主题意蕴诸方面都达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至境,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无与伦比的"奇妙性",其最大的"奇妙"处不是别的,而是用一个人物"扛鼎"起红楼梦世界,这个人物就是林黛玉。《红楼梦》的轴心人物不是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而是林黛玉。作者特意赋予林黛玉许多奇特的禀赋,如"草"、"神女"、"玉石"、"花神"、"帝妃"、"玄珠";"报恩"、"情恋"、"乡愁"、"诗性"、"本真"等,使她成为一个全局化的"结构轴心",目的是要在整体上为其"为史作传"的新人学建设提供一个"一而统万"的"阿基米德点"。与之配套的是小说人物的"立体幻影互文结构",它保证了林黛玉"轴心论"的有效实施、贯彻。林黛玉是中国历史上"新人学"范型的一次辉煌而壮丽的日出!她的神奇之光完全可以与西方现代、后现代的"美学人学"共契圆舞,交相辉映!她是中国的维纳斯、海伦和贝亚德丽齐;是中国近世人学拯救的人格化的诺亚方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黛玉 《红楼梦》轴心 新人学拯救
下载PDF
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死亡意识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永泽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36-40,共5页
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飘零与孤独,使她喜散不喜聚,在日常生活中爱哭流泪,经常说"死"。林黛玉诗词抒写其内心的哀伤凄怆、抑郁不平、苦闷颓伤的情感,孤傲高洁的性情,对自己生离死别的命运有强烈的预感,蕴含着强烈的... 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飘零与孤独,使她喜散不喜聚,在日常生活中爱哭流泪,经常说"死"。林黛玉诗词抒写其内心的哀伤凄怆、抑郁不平、苦闷颓伤的情感,孤傲高洁的性情,对自己生离死别的命运有强烈的预感,蕴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死亡意识使林黛玉成为最富有诗意也最凄美的生命,使《红楼梦》成为一曲女性生命的挽歌,一出旷世未有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研究 林黛玉 死亡意识
下载PDF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个性化语言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岑泽丽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9-12,共4页
林黛玉的个性化语言主要表现在她经常使用含讥带讽的语言,而这种讥讽语言又具有空灵巧妙、委婉婉曲的特点。她的个性化语言还具有风趣幽默、典雅雅致、率真率性等的特点。在她诗意的生存空间里,她喜欢写诗,并且语言也具有诗化特征。
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 个性化 语言
下载PDF
论《红楼梦》中林黛玉语言的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常淑丽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0年第2期90-92,共3页
刻意曲解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指语言使用者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或对方话语中的模糊性等特点,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刻意曲解的话语在交流中能起到特殊的语用作用。本文以《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言为语料,进而分析了其中刻意曲解... 刻意曲解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指语言使用者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或对方话语中的模糊性等特点,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刻意曲解的话语在交流中能起到特殊的语用作用。本文以《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言为语料,进而分析了其中刻意曲解的语言所起的语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意曲解 《红楼梦 林黛玉 语用功能
下载PDF
质本洁来还洁去——《红楼梦》悲剧人物之林黛玉个性因素评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艳敏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1年第12期29-30,共2页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悲剧中,林黛玉的悲剧最感人,这和她高洁的性格、叛逆的精神分不开。要考察这一点,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促使她性格形成及发展的情节。林黛玉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中支庶不盛的"书香之族"、"清贵之家",为官的父亲因...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悲剧中,林黛玉的悲剧最感人,这和她高洁的性格、叛逆的精神分不开。要考察这一点,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促使她性格形成及发展的情节。林黛玉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中支庶不盛的"书香之族"、"清贵之家",为官的父亲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把这个独生女儿提到男子的待遇抚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悲剧人物 林黛玉 个性因素 性格形成 金陵十二钗 高洁 荒凉
下载PDF
协调与张力——《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细节描写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平颖 《滨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40-43,共4页
比较分析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和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两个片段中的细节描写,解析两个片段中的"笑"与林黛玉悲剧命运形成的潜在因素,力图诠释这两片段中小说所显现出来的不同张力效果以及林黛玉和刘姥姥的一些行为在协... 比较分析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和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两个片段中的细节描写,解析两个片段中的"笑"与林黛玉悲剧命运形成的潜在因素,力图诠释这两片段中小说所显现出来的不同张力效果以及林黛玉和刘姥姥的一些行为在协调或不协调之间的微妙韵味,解释其中的涵义,以小见大,了解小说悲剧中的喜剧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部著名的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 刘姥姥 协调 张力
下载PDF
从林黛玉进贾府看《红楼梦》的典型环境描写
19
作者 郭占愚 谢福萱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1年第4期23-29,共7页
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不仅详细描述了贾府精美的房舍和布局,而且极力渲染了贾府的尊贵、豪华与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展示了《红楼梦》一书的典型环境。
关键词 环境描写 林黛玉 进贾府 《红楼梦 典型环境
下载PDF
不同的译者 不同的形象美——以《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文学形象再现为例
20
作者 杨春花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82-85,共4页
文化差异是导致翻译中文学形象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译者,对同一文学形象有着不同的美学体验。在文化差异的影响下,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和英国翻译家霍克斯在再现《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林黛玉的外貌美、... 文化差异是导致翻译中文学形象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译者,对同一文学形象有着不同的美学体验。在文化差异的影响下,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和英国翻译家霍克斯在再现《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林黛玉的外貌美、服饰美和语言美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因此,杨译和霍译所塑造出的林黛玉的文学形象美是不一样的。相比较而言,杨译中的林黛玉更符合曹雪芹所塑造的文学形象,而霍译中林黛玉的文学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差异 翻译 文学形象 林黛玉 《红楼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