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9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构与建构的共存体--话剧《红色》剧本中的存在主义意味解读 被引量:2
1
作者 郭画 《戏剧之家》 2022年第8期51-53,共3页
话剧《红色》主要描述现代主义绘画大师罗斯柯在助理坎的协助下创作西格拉姆壁画的一段时期,借助两人的争辩阐述主人公的哲学艺术思考。剧中大量采用的象征和隐喻造成了一定的解读困难,却是互文性地点出作为对象的油画和文学剧本本身的... 话剧《红色》主要描述现代主义绘画大师罗斯柯在助理坎的协助下创作西格拉姆壁画的一段时期,借助两人的争辩阐述主人公的哲学艺术思考。剧中大量采用的象征和隐喻造成了一定的解读困难,却是互文性地点出作为对象的油画和文学剧本本身的存在主义意味,本文就此特征试做梳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 罗斯柯 存在主义 悲剧 共时性
下载PDF
原作与“本土化”戏剧之异同——以话剧《红色》为例
2
作者 夏占红 刘东咚 《西部广播电视》 2020年第11期101-102,共2页
在我国的戏剧发展过程中,将具有影响力和价值的戏剧进行"本土化"改编是一种常见的形式。本土化改编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地域文化、时代背景、民族习俗、社会文化等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戏剧语言方面。本文将以英国国家话剧院和... 在我国的戏剧发展过程中,将具有影响力和价值的戏剧进行"本土化"改编是一种常见的形式。本土化改编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地域文化、时代背景、民族习俗、社会文化等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戏剧语言方面。本文将以英国国家话剧院和中国国家话剧院两个版本的《红色》为切入点,浅谈原作与本土化改编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改编 《红色》 戏剧语言 艺术
下载PDF
以《红色》为例,分析中外戏剧表演差异
3
作者 冯丹丹 《艺术大观》 2019年第21期0251-0251,共1页
在戏剧创作过程中,演员居于核心地位。演员通过个人对于戏剧人物形象的理解,运用个人的表现方式,将剧本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此过程中,演员既是一个创造者,同时也是展现戏剧艺术属性的载体。演员通过对于角色的认知,运... 在戏剧创作过程中,演员居于核心地位。演员通过个人对于戏剧人物形象的理解,运用个人的表现方式,将剧本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此过程中,演员既是一个创造者,同时也是展现戏剧艺术属性的载体。演员通过对于角色的认知,运用个人的专业素质将角色展现出来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戏剧表演的过程。对于演员来说,在角色塑造的过程中如何梳理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演员与所表演的角色之间有一定的差异,甚至在性格特征上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演员只有克服与角色之间的差异,准确的把握住所塑造角色的特征,并且塑造更加立体化的角色,才是演员表演的最终目标。戏剧表演艺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无论是国内的戏剧表演还是中国的戏剧表演都强调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核心位置,但是两者在创造角色的过程中却有非常多的区别。本文将以话剧《红色》为例,分析中外戏剧表演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 中外戏剧 表演差异
下载PDF
革命芭蕾《红色娘子军》解读的“视差之见”——兼评《革命的身体:重新认识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的现代性逻辑
4
作者 刘柳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100,共12页
受知识考古学与新史学模式的影响,美国东亚舞蹈史专家魏美玲用《后殖民盲点:第三世界主义时代的中国舞蹈,1949—1965》(2018)一文,挑战了英语学术界长期将舞剧《红色娘子军》刻板化为“中国形象”背后的冷战意识,以《革命的身体:中国舞... 受知识考古学与新史学模式的影响,美国东亚舞蹈史专家魏美玲用《后殖民盲点:第三世界主义时代的中国舞蹈,1949—1965》(2018)一文,挑战了英语学术界长期将舞剧《红色娘子军》刻板化为“中国形象”背后的冷战意识,以《革命的身体:中国舞与社会主义遗产》这部历史民族志专著,彰显出区别于中国芭蕾的“中国舞”实践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遗产中的长期贡献、革命意义、重大分量与持续影响。值得肯定的是,透过“中国舞”对中国社会主义舞蹈语言之“民族形式”的重要贡献,纠正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社会主义舞蹈文化的刻板想象,逆写出一种既区别于西方舞蹈现代性逻辑,又有别于东方学逻辑的中国舞蹈实践。但一味诉诸“中国舞”在社会主义现代性进程中的优势位置,也将促使那些以反抗西方文化霸权为其标靶的研究者,落入另一套仍旧以同一化逻辑为其机制的中心之域。对此,国内学者张晴滟的《足尖上的“亮相”——样板戏与女性身体的解放》一文,在“实践论”与“矛盾论”的方法论启示下,透过“亮相”对该剧舞台形象“破旧立新”的创造性意义,确认了舞剧《红色娘子军》在身体形式与表达方式中那不应被低估的革命礼乐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娘子军》 文化视差 《革命的身体》 《足尖上的“亮相”》 魏美玲
下载PDF
新媒体背景下革命文物题材微纪录片故事性表达研究——以《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为例
5
作者 王晓旭 谢佳凝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8期17-22,共6页
【目的】《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是2022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共同打造的300集系列微纪录片。本文聚焦于微纪录片《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故事性表达,从视听语言应用、人物角色塑造、情节与... 【目的】《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是2022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共同打造的300集系列微纪录片。本文聚焦于微纪录片《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故事性表达,从视听语言应用、人物角色塑造、情节与矛盾处理三方面入手,分析其如何有效传递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及其文化价值。【方法】本文采用案例研究及新媒体传播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即时性和广泛性特点,在重构红色记忆的同时,激活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结果】通过对该纪录片的系统性分析和深入性思考,本文指出其在增强历史认知、推进文化情感共鸣及促进文旅融合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历史题材纪实作品在真实性、艺术性、思想性及创新性方面的综合价值。【结论】系列微纪录片《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作为一部在新媒体环境下成功传播红色文化的微纪录片,其成功之处在于精准把握了新媒体的传播特性,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视听语言,有效传递了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价值。该作品不仅提升了公众的历史认知与文化素养,还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和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下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 新媒体环境 文旅融合
下载PDF
土司书写的影视表达:隐喻、渐进与地方知识——以羌族电影《红色土司》为例
6
作者 夏懿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4-30,共7页
土司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地方治理的方式之一。近年兴起的关涉土司的文学书写和影视表达,引发了历史研究和跨学科探讨。在土司影视的成长过程中,2019年上映的《红色土司》成为反映羌族革命英雄主义的里程碑。本文从该片的背景介绍出发,重... 土司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地方治理的方式之一。近年兴起的关涉土司的文学书写和影视表达,引发了历史研究和跨学科探讨。在土司影视的成长过程中,2019年上映的《红色土司》成为反映羌族革命英雄主义的里程碑。本文从该片的背景介绍出发,重点分析影片中的隐喻意涵、线性叙事的渐进手法以及地方知识的嵌入。余论展望土司影视艺术,期待土司影视系统化的规制和发展;相关史料需要进一步做艺术和情感方面的处理,使历史时代的具体经验为今所用、于今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土司》 影视表达 隐喻 线性叙事 地方知识
下载PDF
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
7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2024年是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60周年。作为我国第一部原创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开启了中国民族芭蕾的艺术之路,已成为中国文艺史上的里程碑。首演60年来,该剧演出场次累计4000余场,“娘子军们”的足迹不仅遍... 2024年是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60周年。作为我国第一部原创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开启了中国民族芭蕾的艺术之路,已成为中国文艺史上的里程碑。首演60年来,该剧演出场次累计4000余场,“娘子军们”的足迹不仅遍及祖国大江南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娘子军》 演出场次 中央芭蕾舞团 芭蕾舞剧 艺术之路 文艺史 娘子军 里程碑
下载PDF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音乐与舞蹈的民族性分析
8
作者 张朦滔 《戏剧之家》 2024年第30期25-27,共3页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独立创作完成的第一部中国题材的红色芭蕾舞剧,是中国芭蕾舞剧史上一座傲人的里程碑。时隔六十年,中央芭蕾舞团仍将其作为经典剧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巡回演出,并且该剧一直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这部舞剧之...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独立创作完成的第一部中国题材的红色芭蕾舞剧,是中国芭蕾舞剧史上一座傲人的里程碑。时隔六十年,中央芭蕾舞团仍将其作为经典剧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巡回演出,并且该剧一直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这部舞剧之所以能够久演不衰,其原因之一在于它所蕴含的民族力量。本文从该舞剧的主题、音乐、舞蹈这三个角度出发,探讨该舞剧的民族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 民族性 音乐 舞蹈
下载PDF
试论《红色英勇勋章》中主人公的男性气质
9
作者 胡硕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2期53-57,共5页
《红色英勇勋章》是美国作家克莱恩于1895年发表的小说。小说以南北战争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农妇的独生子亨利·弗莱明由于对战争的奇妙幻想,渴望军旅生活,而不顾母亲的劝阻毅然参加了北方军的故事。作者从一个士兵的角度去描写战争... 《红色英勇勋章》是美国作家克莱恩于1895年发表的小说。小说以南北战争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农妇的独生子亨利·弗莱明由于对战争的奇妙幻想,渴望军旅生活,而不顾母亲的劝阻毅然参加了北方军的故事。作者从一个士兵的角度去描写战争,突出战斗环境中主人公的具体感受以及心理变化,把士兵们的恐惧和悲伤、懦弱和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小说完整地叙述了亨利由“男孩”到“男人”的蜕变过程,也就是其男性气质构建的过程。本文以红色这一意象为切入点,结合男性气质的构建过程,分析红色对于亨利男性气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英勇勋章》 男性气质 红色
下载PDF
思政元素在音乐课堂的运用--以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为例
10
作者 曾若丹 《剧影月报》 2024年第3期116-118,共3页
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以红色艺术作品的形式融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产生影响,是实现思政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以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为例,该作品是我国红色文化中极具代表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以红色艺术作品的形式融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产生影响,是实现思政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以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为例,该作品是我国红色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艺作品之一,兼具教育性与艺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娘子军》 思政教育 音乐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 钢琴组曲 艺术作品 文艺作品 教育性
下载PDF
红色经典芭蕾舞剧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以《红色娘子军》为例
11
作者 于嘉奇 《艺术评鉴》 2024年第13期128-133,共6页
“课程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艺术院校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亟需迈向新的高度,需优化原有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与多样性。舞... “课程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艺术院校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亟需迈向新的高度,需优化原有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与多样性。舞蹈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借助和运用“红色经典”元素来开展专业舞蹈教学,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其相结合,以此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 芭蕾舞剧 舞蹈教学 《红色娘子军》
下载PDF
浓烈色彩下的思想喷发——约翰·洛根《红色》的精神指向
12
作者 樊红红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7-100,共4页
本文从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两个方面,对《红色》中的思想内涵进行解析;并从生命张力的维度出发,探讨这部作品主题的精神指向。
关键词 戏剧《红色》 约翰·洛根 精神指向 生命意志
原文传递
一场遇见革命与爱情的朗读——评《红色恋人》文学意象
13
作者 谢滋 《艺海》 2023年第11期51-53,共3页
“太阳出来了,一只鹰从地面飞向天空,忽然在空中停住,仿佛凝固在蓝天上,谁也说不清楚,它为什么飞,它需要什么?”,这是电影《红色恋人》中的一段经典朗读,文字来自电影中一本名叫《俄罗斯的文学》的书。它通过倒叙、插叙的方式,在回忆与... “太阳出来了,一只鹰从地面飞向天空,忽然在空中停住,仿佛凝固在蓝天上,谁也说不清楚,它为什么飞,它需要什么?”,这是电影《红色恋人》中的一段经典朗读,文字来自电影中一本名叫《俄罗斯的文学》的书。它通过倒叙、插叙的方式,在回忆与现实两个时空轮番出现,不断勾连观众的情感,勾连观众对罗伯特、靳、秋秋、安霞四个年轻人的情感、命运的探寻和牵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意象 俄罗斯 《红色恋人》 勾连 年轻人
下载PDF
《红色印记》:融媒体背景下青少年在线红色研学的路径探究
14
作者 蔡蓉 莫岳云 《传媒》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82-84,共3页
《红色印记》是一套发挥济南红色文化和党史研究成果优势,为青少年在线红色研学量身定制的主题教育融媒体图书,其创新了青少年在线红色研学的方式,实现了红色文化“全覆盖”“新样态”和“精准化”的传播。通过以《红色印记》为基础开... 《红色印记》是一套发挥济南红色文化和党史研究成果优势,为青少年在线红色研学量身定制的主题教育融媒体图书,其创新了青少年在线红色研学的方式,实现了红色文化“全覆盖”“新样态”和“精准化”的传播。通过以《红色印记》为基础开展青少年在线红色研学,可以“嵌入式”选读线上红色艺术作品,“情景式”走读不同类型的红色馆藏,“体验式”重读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沉浸式”参与红色文化互动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 青少年 红色研学 《红色印记》
下载PDF
杜鸣心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艺术特征及演奏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三未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3年第4期129-131,共3页
钢琴诞生之后,以洪亮的音响、丰富的色彩和交响性织体的特点,在全球备受欢迎,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乐器。中国的钢琴音乐史只不过短短百余年,却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在创作水平、演奏技巧、欣赏水准等方面成就斐然,形成了独... 钢琴诞生之后,以洪亮的音响、丰富的色彩和交响性织体的特点,在全球备受欢迎,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乐器。中国的钢琴音乐史只不过短短百余年,却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在创作水平、演奏技巧、欣赏水准等方面成就斐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性,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作曲家们的努力。杜鸣心是一位真正有才华的作曲家,是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一面旗帜,他根据同名芭蕾舞剧改编的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融传统与现代创作技法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气韵。对《红色娘子军》的艺术特点和演奏进行研讨,将会对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民族化起到重要的指引和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鸣心 钢琴组曲 《红色娘子军》 艺术特征
下载PDF
电影《红色沙漠》中色彩的主客体方位
16
作者 卢琳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14期11-13,共3页
《红色沙漠》作为安东尼奥尼导演重要的作品之一,全片在色彩运用上有很强的荒诞特色。本文将基于对部分场景色彩运用进行分析调查,以普通观众视角对电影造成色彩主客体方位问题提出异议。探讨在一般创作中如何避免作品对观众造成断裂心... 《红色沙漠》作为安东尼奥尼导演重要的作品之一,全片在色彩运用上有很强的荒诞特色。本文将基于对部分场景色彩运用进行分析调查,以普通观众视角对电影造成色彩主客体方位问题提出异议。探讨在一般创作中如何避免作品对观众造成断裂心理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沙漠》 色彩运用 主客体 断裂心理
下载PDF
红色故事融入高专院校《红色文化十讲》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17
作者 张亿罕 艾琦 《炫动漫》 2023年第8期127-129,共3页
本课题以“红色故事”融入思政课为切入点,将高专院校学生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将《红色文化十讲》思政课程作为研究载体,充分挖掘江西“红色故事”文化资源,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学引导力、吸引力和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 本课题以“红色故事”融入思政课为切入点,将高专院校学生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将《红色文化十讲》思政课程作为研究载体,充分挖掘江西“红色故事”文化资源,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学引导力、吸引力和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学习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厚植红色基因,做到坚定理想信念,勇担青春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故事 《红色文化十讲》课程 教学探索实践
下载PDF
编剧徐兵眼里的抗战剧《红色》 被引量:1
18
作者 晓胡 《当代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9-79,共1页
9月18日,由徐兵担当编剧的48集抗战悬疑推理大戏《红色》登陆北京、山东、湖北、重庆等四大卫视。该剧以1937年淞沪会战落幕、上海沦为孤岛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位看似普通的会计徐天(张鲁一饰)因帮共产党运送医药物资而卷入了一场腥... 9月18日,由徐兵担当编剧的48集抗战悬疑推理大戏《红色》登陆北京、山东、湖北、重庆等四大卫视。该剧以1937年淞沪会战落幕、上海沦为孤岛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位看似普通的会计徐天(张鲁一饰)因帮共产党运送医药物资而卷入了一场腥风血雨的厮杀中,从而与日本军官影佐斗智斗勇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 抗战 编剧 1937年 共产党
原文传递
浅论影片《红色》中的色彩表达
19
作者 张超 《艺术教育》 2016年第9期246-247,共2页
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被誉为"紫色叙事思想家""电影诗人"。他导演的电影总是带有浓烈的个人印记,深沉而忧郁,不时流露出诗歌一般丰厚的内涵和意味,能够使观众产生无限的沉思和遐想。"红白... 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被誉为"紫色叙事思想家""电影诗人"。他导演的电影总是带有浓烈的个人印记,深沉而忧郁,不时流露出诗歌一般丰厚的内涵和意味,能够使观众产生无限的沉思和遐想。"红白蓝三部曲"中的《红色》为他赢得了众多的褒赞和奖项,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文章对电影《红色》中的色彩,尤其是红色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 色彩表达 象征符号 博爱
原文传递
以《红色》为例浅析抗战题材剧新思路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俊梅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98,共2页
近年来拍摄的抗战题材剧数量很多,但质量堪忧,而同为抗战题材的电视剧《红色》播出之后却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网络评分甚至超过了《士兵突击》等经典剧作。对其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同为抗战题材,但其剧情加入了悬疑、推理情节,拍摄手法... 近年来拍摄的抗战题材剧数量很多,但质量堪忧,而同为抗战题材的电视剧《红色》播出之后却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网络评分甚至超过了《士兵突击》等经典剧作。对其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同为抗战题材,但其剧情加入了悬疑、推理情节,拍摄手法和制作理念采用先进的电影方法,再加上注重人物塑造,特别是情节设计有别于传统模式,因此为抗战题材剧提供了新思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新的题材创新,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 人物塑造 电视剧 人物形象 情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