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子铭》与东汉的老子观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玲娣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12-115,120,共5页
东汉末年边韶奉命为桓帝祀老而做的《老子铭》,是现存最早对老子的祭祀活动和神化历程详加记载的材料。桓帝祭祀老子,和西汉重视老子的政治意义不同,东汉推崇的老子是兴国广嗣、存神养性、意在凌云的养生意义上的老子。铭文内容不仅反... 东汉末年边韶奉命为桓帝祀老而做的《老子铭》,是现存最早对老子的祭祀活动和神化历程详加记载的材料。桓帝祭祀老子,和西汉重视老子的政治意义不同,东汉推崇的老子是兴国广嗣、存神养性、意在凌云的养生意义上的老子。铭文内容不仅反映了东汉末年朝廷和民间神化老子的事实和根源,而且也反映了作者边韶对待老子神化历程的理性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老子铭》 边韶 东汉
下载PDF
汉代老子神化过程略论——以《史记》《列仙传》和《老子铭》为中心
2
作者 王亚龙 《老子学刊》 2022年第2期88-103,共16页
《史记·老子传》的资料主要来自此前的黄老之学,老子“修道而养寿”,“道”主要指黄老“道德”之学,老子之长寿并非出于方士之附会,而是源于修行“道德”、保养精神。《列仙传》所描述的为东汉中期黄老养性成仙之学中的老子形象,... 《史记·老子传》的资料主要来自此前的黄老之学,老子“修道而养寿”,“道”主要指黄老“道德”之学,老子之长寿并非出于方士之附会,而是源于修行“道德”、保养精神。《列仙传》所描述的为东汉中期黄老养性成仙之学中的老子形象,老子不仅是“好养精气”之神仙,也取代黄帝而成为黄老之学的中心人物,成为神仙方术的主要来源和求仙方士崇拜的偶像。《老子铭》阐述了“好道者”、边韶、班固和汉桓帝等四种老子观,包含了东汉末期对老子的各种认识。“好道者”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而生”的至高之神,既是对《列仙传》中老子神性的延续与深化,对汉末五斗米道对老子的崇奉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从《史记》《列仙传》至《老子铭》,大致反映了老子在两汉时期不断神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史记》 《列仙传》 《老子铭》
原文传递
《汉语大字典·补遗》不释、误释字考释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宝忠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4-38,共5页
徐中舒先生主编.湖北四川两省联合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是迄今为止收字最多的一部字书。该书正文收字53723个,补遗收字955个,共计54678个。收入补遗当中的字,大部分为冷僻字、异体字、形误字。在这955个字中,编者明确注明音义未详的有2... 徐中舒先生主编.湖北四川两省联合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是迄今为止收字最多的一部字书。该书正文收字53723个,补遗收字955个,共计54678个。收入补遗当中的字,大部分为冷僻字、异体字、形误字。在这955个字中,编者明确注明音义未详的有28字,缺音者56字,缺义者1字,音义俱缺者10字,共计95字。此外,补遗中尚存在一些训释欠妥的字。今仅就笔者所知,对补遗中不释之字及训释欠妥之字考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遗 汉语大字典 误释 云光 音义 形误 墓志 字正 训释 《老子铭》
下载PDF
唐《符璘碑》碑主姓氏考 被引量:2
4
作者 裘樟松 《东南文化》 CSSCI 1991年第Z1期139-139,共1页
唐《符璘碑》碑主姓氏,碑文作“苻”,两《唐书》作“符”.《金石文字记》对此有议论,定其为“符”姓.《金石萃编》、《陕西金石志》、《八琼室金石补正》、《环宇访碑录》等据碑文引录为“苻”.可见此碑主姓氏尚无定论.符璘事迹,两《唐... 唐《符璘碑》碑主姓氏,碑文作“苻”,两《唐书》作“符”.《金石文字记》对此有议论,定其为“符”姓.《金石萃编》、《陕西金石志》、《八琼室金石补正》、《环宇访碑录》等据碑文引录为“苻”.可见此碑主姓氏尚无定论.符璘事迹,两《唐书》俱入《忠义传》.碑文与《传》比较,碑文详而《传》略.欧阳修、宋祁编撰《新唐书》时,是否见过《符璘碑》拓本.未见史载.然《传》所记多与碑文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姓氏 碑文 两《唐书》 《金石萃编》 金石文字 《新唐书》 欧阳修 《老子铭》 《齐乘》 周公姬旦
下载PDF
汉画所见存思术考——兼论《老子中经》对汉画的文本化继承 被引量:7
5
作者 姜生 冯渝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21,共10页
存思是后世道教中长期流传不衰的修仙术,然其早期渊源形态如何向为一疑。基于汉墓画像资料与道经所存相关文本资料的交叉研究,可以证明"历藏内视"的存思术在东汉社会之流行及其表现形态。汉墓画像中的某些歌舞图及"四灵... 存思是后世道教中长期流传不衰的修仙术,然其早期渊源形态如何向为一疑。基于汉墓画像资料与道经所存相关文本资料的交叉研究,可以证明"历藏内视"的存思术在东汉社会之流行及其表现形态。汉墓画像中的某些歌舞图及"四灵在旁"类图像,正是同时代《王子乔碑》、《帝尧碑》及《老子铭》所记当时社会中流行的"弦琴以歌太一"、"覃思以历丹田"之类存思修炼活动的图像表达;"歌舞"之目的在于"以歌太一"、"以乐却灾","四灵在旁"则表示存思"坐忘"以复归浑沌不死。从《老子中经》则可发现对应于武氏祠左石室"雷公出行图"的文本依据,由此进一步确证部分汉画所蕴涵的内炼属性,并揭示《老子中经》对汉画所代表东汉宗教思想的文本化继承。通过汉墓图像与今存原始道教文献的准确对接,不仅可以明确判断汉画的宗教实质,更可具体呈现曾经盛行于世而沉淀于墓中的炼仙之术,再现隐藏于汉画背后的历史信息,打开观察、理解汉代精神世界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 存思术 历藏内视 《老子铭》 《帝尧碑》 《王子乔碑》 《老子中经》
原文传递
《濑乡记》辑考
6
作者 李玉诚 《中国地方志》 2020年第4期24-34,M0003,M0004,共13页
崔玄山《濑乡记》,一卷,大约成书于北魏后期,时间上限为太昌元年(532)或北周宣政元年(578)以后,时间下限最晚为隋大业初年以前,可能散佚于南宋中后期,目前尚存大约20条遗文,3条相关内容,总计23条,主要集中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 崔玄山《濑乡记》,一卷,大约成书于北魏后期,时间上限为太昌元年(532)或北周宣政元年(578)以后,时间下限最晚为隋大业初年以前,可能散佚于南宋中后期,目前尚存大约20条遗文,3条相关内容,总计23条,主要集中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太上老君年谱要略》等书,南宋以后学者引用《濑乡记》之文,皆未超出以上诸书范围。《濑乡记》所录“李母碑”对研究六朝道教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对于解决郦道元《水经注》所载“李母冢碑”与《太平御览》卷1所录“王阜《老子圣母碑》”的关系,以及汉代道教史等问题,参考价值并不十分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玄山 《濑乡记》 《李母碑》 《老子圣母碑》 《老子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