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伦理困境:《耶稣的童年》中乌托邦社会的表征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忠青 蔡圣勤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3-136,共4页
西马思潮的乌托邦未来蓝图的构想一度影响了库切在后期创作的大致走向。他的新作《耶稣的童年》借助于叙事性小说这一艺术形式,以刻画一段移民生活为基石,勾勒一幅"乌托邦社会"场景,进而籍此窥察社会中纷繁的伦理现象。本文... 西马思潮的乌托邦未来蓝图的构想一度影响了库切在后期创作的大致走向。他的新作《耶稣的童年》借助于叙事性小说这一艺术形式,以刻画一段移民生活为基石,勾勒一幅"乌托邦社会"场景,进而籍此窥察社会中纷繁的伦理现象。本文依据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从生存伦理、家庭伦理和人际伦理等三个共时维度展开,阐释库切在小说中所要传达的伦理选择之思想内核,以及其博纳的人文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的童年》 库切 伦理学批评 乌托邦
下载PDF
乡归何处——评库切作品《耶稣的童年》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大志 《语文学刊》 2016年第15期57-58,共2页
J·M库切的近作《耶稣的童年》讲述的是"新移民"故事,延续着库切的前几部作品的风格与笔调,小说再次从新的角度叙述流散文学的寻根梦。"偶合家庭"成为当代"世界主义"文学的热议话题,库切则更加关注... J·M库切的近作《耶稣的童年》讲述的是"新移民"故事,延续着库切的前几部作品的风格与笔调,小说再次从新的角度叙述流散文学的寻根梦。"偶合家庭"成为当代"世界主义"文学的热议话题,库切则更加关注现代虚无主义的泛滥。基于人文主义叙事寓意,澳洲现实主义的文学工程得到库切的援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 《耶稣的童年》 流散文学 寻根 偶合家庭
下载PDF
《耶稣的童年》中的身份认同与家园空间
3
作者 张立友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52-54,共3页
《耶稣的童年》是库切对移民生活的深刻反思之作。作家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移民漂泊者对新生活的追寻,揭示了流散者的身份认同困境、对家园空间建构的想象与尝试。流散的本真状态表明,在多元共生的移民文化语境下,流散者只有建构起多维... 《耶稣的童年》是库切对移民生活的深刻反思之作。作家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移民漂泊者对新生活的追寻,揭示了流散者的身份认同困境、对家园空间建构的想象与尝试。流散的本真状态表明,在多元共生的移民文化语境下,流散者只有建构起多维度、普适性的身份认同,才能构建稳定与和谐的理想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的童年》 家园空间 流散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向善的朝圣——《耶稣的童年》中西蒙的伦理困境与救赎 被引量:2
4
作者 罗昊 彭青龙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53-58,共6页
库切新作《耶稣的童年》不仅将其对主人公伦理困境的关注焦点由前期作品中的社会成因转向个人内在道德缺失,且在更深层次上突出了唯我主义的人类畸形伦理与向善的真实不断朝圣这一救赎方案。小说实际描写了西蒙的伦理成长过程,即由最初... 库切新作《耶稣的童年》不仅将其对主人公伦理困境的关注焦点由前期作品中的社会成因转向个人内在道德缺失,且在更深层次上突出了唯我主义的人类畸形伦理与向善的真实不断朝圣这一救赎方案。小说实际描写了西蒙的伦理成长过程,即由最初为惯于臆想他人的唯我思想所迷惑,至此后由自身伦理反思引发的对他人的关注,最终得以尊重他人主体性,不断趋近善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的童年》 库切 伦理 唯我主义 爱欲 性欲 神秘因素
下载PDF
浅析库切《耶稣的童年》中“新移民”现象
5
作者 陆烨 《文教资料》 2017年第35期166-167,205,共3页
《耶穌的童年》是J . M.库切移民澳大利亚之后的最新创作,塑造了西蒙和大卫这两个“新移民”的形象,他们兼移 民与难民两种身份于一身.本文通过阐释新移民现象,着重探讨该群体在寻根过程中产生的自我身份认同困境,从精神困境 的具体表... 《耶穌的童年》是J . M.库切移民澳大利亚之后的最新创作,塑造了西蒙和大卫这两个“新移民”的形象,他们兼移 民与难民两种身份于一身.本文通过阐释新移民现象,着重探讨该群体在寻根过程中产生的自我身份认同困境,从精神困境 的具体表现、困境的根源以及困境之下人物的不同选择三个方面来探索精神突围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家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M.库切 《耶穌的童年 新移民 精神困境
下载PDF
家园与身份的追寻——读库切的作品《耶稣的童年》
6
作者 董艳艳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第26期173-174,共2页
在新移民的国家里,西蒙和大卫被抹除记忆、篡改身份,生活上遭遇种种困境,既不能走出对母国的记忆,又无法融入新国家的文化。因此从后殖民角度出发,分析西蒙和大卫身份缺失的表现及原因,探寻其身份重构的可能。
关键词 《耶稣的童年》 移民 偶合家庭 身份认同
下载PDF
互文性文本实践的新探索——以库切小说《耶稣的童年》为例
7
作者 张磊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26-131,共6页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擅长运用互文手法进行小说创作,2013年的小说新作《耶稣的童年》是其又一典型的互文文本,在互文形式上与库切以往的作品完全不同,其题目体现出副文本性,其人物形象设置与故事情节安排均呈现出与经典文本...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擅长运用互文手法进行小说创作,2013年的小说新作《耶稣的童年》是其又一典型的互文文本,在互文形式上与库切以往的作品完全不同,其题目体现出副文本性,其人物形象设置与故事情节安排均呈现出与经典文本《新约》的隐约对应,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小说文本的意义层次,是对互文性文本实践的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 《耶稣的童年》 《新约》 互文性
下载PDF
“他者”消失之后--论《耶稣的童年》的反模仿性
8
作者 吴敏之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3年第3期71-76,共6页
约翰·库切的《耶稣的童年》被评论界公认为是一部怪异、费解的作品。小说内涵丰富,其语言、情节的简单与寓意的复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小说的故事世界叛离现实经验的世界,呈现出强烈的不真实感。有鉴于此,本文将聚焦小说中空间、... 约翰·库切的《耶稣的童年》被评论界公认为是一部怪异、费解的作品。小说内涵丰富,其语言、情节的简单与寓意的复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小说的故事世界叛离现实经验的世界,呈现出强烈的不真实感。有鉴于此,本文将聚焦小说中空间、人物和事件的反模仿性,并分别从诺维拉城市空间、生活在诺维拉的移民群体和大卫的“新生活”经历三方面展开论述。本文认为小说表达了库切对一个他者消失的移民世界的文学想象和预言,通过摹绘这个世界的反模仿性,库切进一步抒发了他对西方世界对待移民,尤其是来自不发达地区移民的社会态度和政治策略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 《耶稣的童年》 反模仿 他者 移民
原文传递
诺维拉的难民困境——解读《耶稣的童年》中的“裂缝”
9
作者 朱德全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3年第1期20-33,共14页
在2013年出版的小说《耶稣的童年》中,库切用平实的语言、简单的人物结构与情节讲述了一个费解又耐人寻味的故事。本文聚焦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裂缝”意象,结合德里达的伦理学著作《论好客》对其进行解读,以期剖析库切的创作意图。通... 在2013年出版的小说《耶稣的童年》中,库切用平实的语言、简单的人物结构与情节讲述了一个费解又耐人寻味的故事。本文聚焦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裂缝”意象,结合德里达的伦理学著作《论好客》对其进行解读,以期剖析库切的创作意图。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西蒙、大卫以及他们投靠的避难地诺维拉所代表的三种视角,本文认为,小说家通过刻画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诺维拉这块“无有之地”的遭遇,展现了难民群体在真实世界的普遍生存困境;难民对“绝对好客”的希冀与避难地社会“有条件好客”之间的冲突是小说中“裂缝”这一意象产生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 德里达 难民 《耶稣的童年》 《论好客》
原文传递
《耶稣的童年》中的后现代难民书写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腊宝 卜杭宾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84,共9页
《耶稣的童年》是库切移居澳大利亚后出版的第四部小说。作为一部难民问题小说,该作品的语言、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十分简单,然而,在貌似普通的现实主义叙事中,库切设置了一系列极具后现代意味的情节,而这些情节显然是为了探讨一个更加... 《耶稣的童年》是库切移居澳大利亚后出版的第四部小说。作为一部难民问题小说,该作品的语言、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十分简单,然而,在貌似普通的现实主义叙事中,库切设置了一系列极具后现代意味的情节,而这些情节显然是为了探讨一个更加深刻和严肃的主题。本文结合利奥塔的后现代理论,通过聚焦小说的一个地名(避难地"诺维拉")、一个核心情节(托孤认母)和一个神秘物件(小主人公的魔法披肩)中的元小说特征,深入揭示小说在平淡的外表下努力影射的难民遭遇,尤其是儿童难民在避难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心灵体验。《耶稣的童年》以特有的后现代手法呈现了一个儿童难民在避难迁徙过程中的双重创伤,体现了库切对于全球化时代难民问题的深切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 《耶稣的童年》 后现代表征 儿童难民 创伤 影射
原文传递
走出牢笼之后——从《耶稣的童年》看库切小说的创作轨迹 被引量:1
11
作者 段枫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CSSCI 2018年第1期99-104,共6页
在《耶稣的童年》中,库切通过对“乌有之邦”诺维拉的构建,探讨了人类在摆脱历史创伤之后,如何从历史的记忆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发现普世规则和善意之外的个体生命的愉悦,从而建设某种新生活这一重要问题,这标志着库切小说创作一个新阶... 在《耶稣的童年》中,库切通过对“乌有之邦”诺维拉的构建,探讨了人类在摆脱历史创伤之后,如何从历史的记忆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发现普世规则和善意之外的个体生命的愉悦,从而建设某种新生活这一重要问题,这标志着库切小说创作一个新阶段的到来。为了揭示这一被以往评论忽视的主题,本文挖掘了“历史”一词在《耶稣的童年》中被赋予的全新内涵,考察了库切在焦点人物西蒙的意识和其他人物声音之间形成的对话和碰撞,最后分析了大卫这一“逃生艺术家”形象,试图说明这个特立独行的孩子象征的,并非耶稣式的救世主,而是某种“挣脱锁链”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 《耶稣的童年》 历史与记忆 伦理生活
原文传递
论库切小说《耶稣的童年》中的好客(英文)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垠喆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44,共10页
库切的小说《等待野蛮人》、《伊丽莎白·考斯特罗》、《慢人》、《凶年纪事》等较早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接待外人或难民的问题,而2013年出版的小说《耶稣的童年》似乎更深层地触及了这类问题。本文试图将这部小说与德里达《... 库切的小说《等待野蛮人》、《伊丽莎白·考斯特罗》、《慢人》、《凶年纪事》等较早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接待外人或难民的问题,而2013年出版的小说《耶稣的童年》似乎更深层地触及了这类问题。本文试图将这部小说与德里达《论好客》中的"外人问题"和"好客/不好客指南"进行对读,探讨库切在这部小说中如何应对接待外人的问题。本文通过聚焦于库切小说中的语言和教学问题发现,库切揭示了这些实例总是利用着既有的物质条件,并由此颠覆了德里达关于无条件好客和有条件好客的区分。最后,本文认为,库切的这部小说通过呈现出德里达所言的"好客之道"遭到破坏的外乡荒凉惨淡的情形,提醒世人有必要坚持或者回到柏拉图式的无条件、无节制的好客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 《耶稣的童年》 德里达 好客 外人问题
原文传递
《耶稣的童年》中的难民共通体
13
作者 罗伊丽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2年第1期35-42,共8页
《耶稣的童年》是库切为塑造难民共通体所做的一次文学尝试。但小说中的难民共通体不可简单地定性为“乌托邦”或“反乌托邦”,这不仅是由于两者在小说中既对立又共存的状态消解了单一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阐释机制,更是因为这一难民共通... 《耶稣的童年》是库切为塑造难民共通体所做的一次文学尝试。但小说中的难民共通体不可简单地定性为“乌托邦”或“反乌托邦”,这不仅是由于两者在小说中既对立又共存的状态消解了单一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阐释机制,更是因为这一难民共通体在寄托库切的伦理愿景、彰显小说的现实观照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浸润着布朗肖式的不可通达性。尽管小说中的难民共通体未必能径行直遂地实现,但通过对澳大利亚难民收置政策和生命政治的反思,我们或许能够借文学这一言语事件开启通达他者的新的伦理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 《耶稣的童年》 难民共通体 他者 事件
原文传递
论库切“耶稣系列”小说中乌托邦社会的建构 被引量:2
14
作者 蔡圣勤 吕曰文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8-150,共13页
库切的'耶稣系列'小说《耶稣的童年》和《耶稣的学生时代》以主人公大卫的童年和小学阶段的成长经历为轴心,塑造了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乌托邦社会。本文以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为理论基础,从教育乌托邦、婚姻乌托邦和... 库切的'耶稣系列'小说《耶稣的童年》和《耶稣的学生时代》以主人公大卫的童年和小学阶段的成长经历为轴心,塑造了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乌托邦社会。本文以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为理论基础,从教育乌托邦、婚姻乌托邦和宗教乌托邦等三个维度,对'耶稣系列'中的乌托邦世界进行分析,发现作者通过小说中乌托邦社会的建构,反思并批判了当前西方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而其对乌托邦社会建构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内心的乌托邦理想,鼓励人们超越现存世界的种种桎梏,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从而实现人的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 乌托邦 希望哲学 《耶稣的童年》 《耶稣的学生时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