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耶路撒冷去来》中的以色列地方书写
1
作者 敬南菲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60-71,共12页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在犹太民族记忆、复国主义意识形态、游客猎奇心理以及西方知识体系框架下写就的《耶路撒冷去来》,蕴含着他对古老犹太家园的恋地情感、对现代犹太国家的支持、对中东“异域”风情的欲望、对巴勒斯坦的“他...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在犹太民族记忆、复国主义意识形态、游客猎奇心理以及西方知识体系框架下写就的《耶路撒冷去来》,蕴含着他对古老犹太家园的恋地情感、对现代犹太国家的支持、对中东“异域”风情的欲望、对巴勒斯坦的“他地”想象。贝娄在游记中书写的“地方”既非对以色列毫无根据的臆想,也不是对地理现实的客观呈现,而是旅行主体受先在经验影响,对异地的理解、阐释与塑形,与一套指涉真实空间的话语生产体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去来》 以色列 美国犹太人 地方
原文传递
全球化进程与一代人的精神自救——评徐则臣的长篇新作《耶路撒冷》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勇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4-138,共5页
尽管可以从“边缘人”的角度继续解读《耶路撒冷》(《当代》二0一三年第六期),徐则臣的这部长篇新作还是让我们想到了很多。作者一直念兹在兹地表示要“到世界去”,这一诉求在新作中不知不觉被置换成“到耶路撒冷去”。虽说“世界... 尽管可以从“边缘人”的角度继续解读《耶路撒冷》(《当代》二0一三年第六期),徐则臣的这部长篇新作还是让我们想到了很多。作者一直念兹在兹地表示要“到世界去”,这一诉求在新作中不知不觉被置换成“到耶路撒冷去”。虽说“世界”并不等于“耶路撒冷”,其间的精神脉络仍有迹可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 人的精神 徐则臣 全球化进程 长篇 自救 “世界” “边缘人”
下载PDF
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评徐则臣长篇新作《耶路撒冷》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惠 陈树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1期108-112,共5页
《耶路撒冷》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丰富的意义空间阐释"我"与"我们",借助出走与回归,原罪与救赎的原型模式,书写出独属于"我们这一代"("70后")的心灵史诗。通过对初平阳等人精神褶皱的层层展示,... 《耶路撒冷》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丰富的意义空间阐释"我"与"我们",借助出走与回归,原罪与救赎的原型模式,书写出独属于"我们这一代"("70后")的心灵史诗。通过对初平阳等人精神褶皱的层层展示,《耶路撒冷》表现出当下"70后"写作的一种新突破:充满历史反省精神的个体私语写作。在将大历史、大社会处理成氤氲的精神背景之时,徐则臣向个体精神世界的内在痛苦发掘意味着新的写作维度。徐则臣的个体精神私语始终与外部世界血脉相通,以内在之"我"沉淀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之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 70后 历史反省精神 个体私语写作
下载PDF
无处置放的乡愁——论索尔·贝娄的《耶路撒冷去来》 被引量:2
4
作者 武跃速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48,共13页
《耶路撒冷去来》是索尔·贝娄创作的一篇重要散文,记录了作家在耶路撒冷三个月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体现了一个作家对世界历史政治的关注。作为现代美国犹太人、作家和知识分子,贝娄面对耶路撒冷这个政治、宗教、军事激烈冲... 《耶路撒冷去来》是索尔·贝娄创作的一篇重要散文,记录了作家在耶路撒冷三个月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体现了一个作家对世界历史政治的关注。作为现代美国犹太人、作家和知识分子,贝娄面对耶路撒冷这个政治、宗教、军事激烈冲突的敏感地带,表现出价值层面的矛盾纠结,也传递出犹太人无处置放的乡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耶路撒冷去来》 政治 身份 乡愁
原文传递
徐则臣文学版图的合并再生——从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谈起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欣玥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1期113-116,共4页
"京漂系列"和"花街系列"是徐则臣小说世界中基本公认的两大版块,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用"回乡"模式将花街与北京两大空间的书写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引入了全新的空间"耶路撒冷",勾勒出主人公... "京漂系列"和"花街系列"是徐则臣小说世界中基本公认的两大版块,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用"回乡"模式将花街与北京两大空间的书写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引入了全新的空间"耶路撒冷",勾勒出主人公与"成长花街——出走北京——重返花街——到耶路撒冷去——到世界去"的路线。文学空间的板块扩张实则与徐则臣对历史的思考相互映衬,在北京与花街通过"回乡"模式合并的表象之下,是《耶路撒冷》为70后一代人的独特历史著书立传的明确意识。通过"内历史"与"外历史"的双轨并行的方式,徐则臣探讨了一代人建构自身的精神信仰、寻求历史主体性和合法性等命题,以"出走"的姿态让自己的创作通向了更广阔的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 70后 历史
下载PDF
《耶路撒冷史》中的安条克之战史料译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向鹏 《古代文明》 CSSCI 2010年第3期94-102,共9页
《耶路撒冷史》是记载十字军最为详尽的历史文献之一,在详述战争进程的同时,亦反映出宗教、军事、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安条克之战,是第一次十字军的关键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苏珊·B.爱丁顿的校勘为现行标准本。... 《耶路撒冷史》是记载十字军最为详尽的历史文献之一,在详述战争进程的同时,亦反映出宗教、军事、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安条克之战,是第一次十字军的关键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苏珊·B.爱丁顿的校勘为现行标准本。对安条克之战史料的译注,目的是提供更贴近于原文的中文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史》 安条克 十字军 译注
下载PDF
“信仰再追寻”——徐则臣小说《耶路撒冷》析论 被引量:1
7
作者 于萌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36-140,共5页
徐则臣的小说《耶路撒冷》书写了一代人对信仰的"再次追寻"。在这艰苦跋涉的旅途背后,若隐若现着的"信仰"勾连起历史遗留下的心理阴影;而与此同时消费时代里的泥沙俱下又彻底颠覆了过往的种种寄托。作者书写着乡土... 徐则臣的小说《耶路撒冷》书写了一代人对信仰的"再次追寻"。在这艰苦跋涉的旅途背后,若隐若现着的"信仰"勾连起历史遗留下的心理阴影;而与此同时消费时代里的泥沙俱下又彻底颠覆了过往的种种寄托。作者书写着乡土故里的厚重历史内涵,借助西方宗教文化的思想形式为外衣,最终暗示这群中年人将再次寻得"信仰",并以坚韧笃信的情怀引领下一代。精心设计的结构使得这一旅程处处浸润着生活的辛酸与苦闷。分析《耶路撒冷》中的"信仰再追寻"现象,可窥得近年来文学作品中记述信仰问题的潜在动向,也相信可以为方兴未艾的新世纪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 信仰 再追寻
下载PDF
“从‘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则臣作品研讨会”会议全程实录
8
作者 李惠 王爱军 +8 位作者 陈楠 鲍湘佳 蒋金 季晓燕 郭峥嵘 胡飞 邢莹莹 魏惠惠 吴慧慧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3-105,共13页
作家徐则臣,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2014年先后荣获"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作为徐则臣的母校,淮阴师范学院于2014年10月11日,举办"从‘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则臣作品研讨会",邀集... 作家徐则臣,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2014年先后荣获"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作为徐则臣的母校,淮阴师范学院于2014年10月11日,举办"从‘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则臣作品研讨会",邀集来自北京、上海、河北和省内十多位著名作家、评论家齐聚淮安,对于徐则臣的作品和创作进行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街” “京漂” 《耶路撒冷 70后作家
下载PDF
从《耶路撒冷》到《王城如海》:“70后”的精神转向与叙事嬗变
9
作者 曹霞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25-31,共7页
与《耶路撒冷》相比,《王城如海》呈现出了不同的叙事特征:在精神的象征物上,从"域外符号"转换为"中国意象";在精神脉络的设置上,从"到世界去"转换为"归来";在叙事维度上,从"成长记忆&qu... 与《耶路撒冷》相比,《王城如海》呈现出了不同的叙事特征:在精神的象征物上,从"域外符号"转换为"中国意象";在精神脉络的设置上,从"到世界去"转换为"归来";在叙事维度上,从"成长记忆"转换为"现实面向"。在这种种不同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以及精神体悟与生命意识的拓深,"70后"的书写正在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 《王城如海》 精神转向 叙事嬗变 “70后”
下载PDF
历史主义、物的美学与命运共同体——论徐则臣《耶路撒冷》与《北上》的历史书写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希帅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6-134,共9页
《耶路撒冷》和《北上》是徐则臣历史写作的代表作。两部长篇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既写出了总体性历史的波澜壮阔,又书写了大历史褶皱中个人的人生经验。在思想层面上,徐则臣对考古学、历史学和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小说中呈现了历... 《耶路撒冷》和《北上》是徐则臣历史写作的代表作。两部长篇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既写出了总体性历史的波澜壮阔,又书写了大历史褶皱中个人的人生经验。在思想层面上,徐则臣对考古学、历史学和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小说中呈现了历史之物与当代人丰富的情感联系,展示了历史的有情面向。在文学的现实关怀层面上,它们都着力通过书写我们的历史,在文学世界中召唤出了一个想象的命运共同体,以此克服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孤独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 《北上》 历史主义 物的美学 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寻找信仰救赎之路——评徐则臣长篇《耶路撒冷》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雪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8-81,共4页
《耶路撒冷》以一群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年代年轻人的逃离与重返故乡之路为核心,旨在通过历史与自我、时间与记忆、内在生命与外在现实的多重关系,并融合70后的焦虑困惑来探寻这一代人的经验与精神脉络,构筑出"一代人的心灵史"... 《耶路撒冷》以一群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年代年轻人的逃离与重返故乡之路为核心,旨在通过历史与自我、时间与记忆、内在生命与外在现实的多重关系,并融合70后的焦虑困惑来探寻这一代人的经验与精神脉络,构筑出"一代人的心灵史",以此辐射到当下社会,深入挖掘现代人复杂的现实与精神生活,寻找一条共同的信仰救赎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 信仰救赎 幽暗厄境 精神之乡
下载PDF
出走与回望:一代人的成长史——读徐则臣《耶路撒冷》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希帅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20-124,共5页
徐则臣长篇新作《耶路撒冷》运用"归乡模式",通过"70后"初平阳们的回忆,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一套"70后"成长史的话语体系。在这套话语体系中,他嵌入了诸多"70后"作家写作的关键词:"时代与自... 徐则臣长篇新作《耶路撒冷》运用"归乡模式",通过"70后"初平阳们的回忆,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一套"70后"成长史的话语体系。在这套话语体系中,他嵌入了诸多"70后"作家写作的关键词:"时代与自我""漂泊与寻找""反思与重建"。这一切使得《耶路撒冷》成为一本极有历史感与现实感的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 70后 成长史
下载PDF
一代人的灵魂救赎与自我成长——论徐则臣的《耶路撒冷》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振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4-158,共5页
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在一个"出走—回乡—出走"的叙事模式中书写了一群"70后"青年的精神信仰史和心灵救赎史。城市"局外人"和故乡"陌生人"的身份让"70后"初平阳成了无根的漂泊者,... 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在一个"出走—回乡—出走"的叙事模式中书写了一群"70后"青年的精神信仰史和心灵救赎史。城市"局外人"和故乡"陌生人"的身份让"70后"初平阳成了无根的漂泊者,到耶路撒冷去成了他寻找精神信仰的旅行目标。《耶路撒冷》在理想主义的信仰叙事中暗含了一个"70后"群体灵魂救赎和自我成长的叙事,人生是不完美的,人性是不完善的,人要真诚面对自我、面对生命以求真正的成长与成熟。《耶路撒冷》采取了复调式的叙事结构,这种复合型文体与"70后"心灵史的书写具有同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 “70后” 灵魂救赎 自我成长 复调小说
下载PDF
个人在场的信仰与充满荒原意识的救赎——论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兼及一种代际意识写作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希帅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0期17-24,共8页
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以都市理想主义者的生活创伤和精神困境作为问题意识的来源,是徐则臣对理想主义的再次思考。在观察徐则臣对理想主义的思考上,集中于探讨景天赐之死和耶路撒冷对初平阳的意义。由此,指出信仰的个人在场的价... 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以都市理想主义者的生活创伤和精神困境作为问题意识的来源,是徐则臣对理想主义的再次思考。在观察徐则臣对理想主义的思考上,集中于探讨景天赐之死和耶路撒冷对初平阳的意义。由此,指出信仰的个人在场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在对代际共同体和意识共同体的质疑中,也指出信仰救赎的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 理想主义 个人在场 代际共同体 意识共同体 信仰救赎
下载PDF
历史、记忆、认同——论徐则臣的《耶路撒冷》与《北上》 被引量:3
15
作者 薛蒙 《长江文艺评论》 2021年第3期97-103,共7页
徐则臣的早期创作集中于“成长的故乡”和“漂泊的北京”两个地标,多注重现实的人文关怀。而近年来随着《耶路撒冷》和《北上》的问世,标志着徐则臣开始进入了对记忆、历史等领域的思索,两部小说单行本的腰封上分别印着“70后的成长史,... 徐则臣的早期创作集中于“成长的故乡”和“漂泊的北京”两个地标,多注重现实的人文关怀。而近年来随着《耶路撒冷》和《北上》的问世,标志着徐则臣开始进入了对记忆、历史等领域的思索,两部小说单行本的腰封上分别印着“70后的成长史,一代人的心灵史”“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的宣传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则臣 心灵史 《耶路撒冷 早期创作 宣传语 成长史 人文关怀 记忆
下载PDF
包容·内倾·自省——论徐则臣小说《耶路撒冷》之江南文化三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熊玫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117-121,135,共6页
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讲述了江南文化影响下的“花街”三代人的聚合离变的故事。小说以秦淮河边花街作为地域形态的叙述主轴,又以整个中国社会在现代化历史情境中的变动为因辐射到更具有参照意义的远方世界,其广阔的时空把握能力显示了7... 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讲述了江南文化影响下的“花街”三代人的聚合离变的故事。小说以秦淮河边花街作为地域形态的叙述主轴,又以整个中国社会在现代化历史情境中的变动为因辐射到更具有参照意义的远方世界,其广阔的时空把握能力显示了70后作家对于中国文化形态之江南文化的眷恋和思考。就小说的故事本身而言,江南文化三性突出地表现为:江南文化之包容性、江南文化之内倾性及江南文化之自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 江南文化 包容性 内倾性 自省性
下载PDF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叙事与反思——《老生》与《耶路撒冷》的比较浅论
17
作者 黄萍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72-76,共5页
《老生》和《耶路撒冷》这两部长篇小说都试图通过对中国近百年社会发展的关注与呈现来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得与失。但两者也显现出题材选择、叙述结构、小说中人物主体性的处理及中国未来想象等诸多差异。由此,两部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老生》和《耶路撒冷》这两部长篇小说都试图通过对中国近百年社会发展的关注与呈现来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得与失。但两者也显现出题材选择、叙述结构、小说中人物主体性的处理及中国未来想象等诸多差异。由此,两部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聚吸力也存在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生》 《耶路撒冷 乡村 城市 现代化 主体性
下载PDF
浅析“运河”意象的多重象征内涵——以徐则臣《耶路撒冷》和《北上》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靖玮 《西部学刊》 2019年第19期121-125,共5页
《耶路撒冷》和《北上》是70后作家徐则臣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两部作品故事发生的背景均为江苏淮安的运河沿岸,"运河"意象在徐则臣笔下有着多重的象征内涵和文化意蕴:作为路的运河,联通着历史与当下,勾连古今人事,承载着无... 《耶路撒冷》和《北上》是70后作家徐则臣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两部作品故事发生的背景均为江苏淮安的运河沿岸,"运河"意象在徐则臣笔下有着多重的象征内涵和文化意蕴:作为路的运河,联通着历史与当下,勾连古今人事,承载着无数乡民"到世界去"的朴素愿景;作为指南针的运河,不仅指示着世界的方向,更标示出一种"向世界"的精神力量;作为镜子的运河,映照着个人的内心波澜,展现着时代的风云变幻,承接历史,面向当下,迎接未来;作为文化密码的运河,哺育着两岸庞大的乡土中国,也为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 象征 徐则臣 《耶路撒冷 《北上》
下载PDF
当代文学中的“青年进城”叙事——以《人生》《城市战车》《耶路撒冷》为例
19
作者 刘雯卉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200-206,共7页
在当代文学中,发生于不同阶段的“青年进城”叙述能折射出时代的变化。本文将以路遥《人生》、邱华栋《城市战车》、徐则臣《耶路撒冷》为主,来分析不同时代的青年走进城市的源动力在于何处,进城之后他们面临了何种精神危机,又如何得到... 在当代文学中,发生于不同阶段的“青年进城”叙述能折射出时代的变化。本文将以路遥《人生》、邱华栋《城市战车》、徐则臣《耶路撒冷》为主,来分析不同时代的青年走进城市的源动力在于何处,进城之后他们面临了何种精神危机,又如何得到救赎。这三个文本对以上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将它们纵向比较,又可以看到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现代性、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话语在中国的交织及作家对这种种思潮的思考和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进城 《人生》 《闯入者》 《耶路撒冷
下载PDF
耶路撒冷:有故事的老城
20
作者 马晓燕 《党政论坛》 2009年第24期37-37,共1页
耶路撒冷每一块石头都藏着一段故事。它面孔神秘,表情丰富,时而平静,时而喧闹,让人难以看透。
关键词 《耶路撒冷:有故事的老城》 当代作品 马晓燕 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