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8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聊斋》论才
1
作者 王同书 李云 《蒲松龄研究》 2008年第4期11-19,共9页
《聊斋》中的"才"是这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的人、鬼、狐、妖大都知书识字,能诗能文,但看《聊斋》之才,并不只限于他(她)们的文才,还要看到他(她)的从政之才,处世之才,杂艺的才能和军事的才能。《聊斋》作者蒲松龄重才、... 《聊斋》中的"才"是这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的人、鬼、狐、妖大都知书识字,能诗能文,但看《聊斋》之才,并不只限于他(她)们的文才,还要看到他(她)的从政之才,处世之才,杂艺的才能和军事的才能。《聊斋》作者蒲松龄重才、爱才、怜才,蒲松龄论才中高层次设想是只有才德结合、才能结合、才识结合、才学结合、才智结合、才情结合者,才能有好的结果,才能达到"才"的最高境界,只要才而无德、无情者只能是庸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论才 重才 爱才 怜才 才德结合
下载PDF
《聊斋志异》中关帝信仰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研究
2
作者 杨宇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183-189,共7页
《聊斋志异》在书写关帝信仰时,对关帝信仰与其他七种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艺术化的描写。在该书中,关帝信仰作为国家正祀的一面得到凸显,并分别与三类民间信仰产生互动:一是包括周仓信仰和城隍信仰在内的异化的官方信仰,二是包括... 《聊斋志异》在书写关帝信仰时,对关帝信仰与其他七种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艺术化的描写。在该书中,关帝信仰作为国家正祀的一面得到凸显,并分别与三类民间信仰产生互动:一是包括周仓信仰和城隍信仰在内的异化的官方信仰,二是包括雹神信仰和蚩尤崇拜在内的地方神灵信仰,三是包括狐狸崇拜、青蛙神崇拜、猪婆龙崇拜在内的民间动物崇拜。关帝信仰与它们的互动呈现出既有合作与共存、又有管控与压制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 关帝信仰 民间信仰 互动
下载PDF
《聊斋俚曲集》方言字源、音源考
3
作者 李若楠 《蒲松龄研究》 2023年第3期83-91,共9页
《聊斋俚曲集》是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写成的一部中国民间戏曲集,里面保存着众多的方言俗语。以往研究以直接对方言进行阐释为主,较少探索方言的来源。而对方言来源的追溯,不仅有利于分析其字形、读音的变化问题,同时对该词的释义准确与否... 《聊斋俚曲集》是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写成的一部中国民间戏曲集,里面保存着众多的方言俗语。以往研究以直接对方言进行阐释为主,较少探索方言的来源。而对方言来源的追溯,不仅有利于分析其字形、读音的变化问题,同时对该词的释义准确与否有着重要价值。因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择《聊斋俚曲集》中的七处方言作字源、音源上的考释,分析其字形、语音的形成及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俚曲集》 方言 字形 语音 演化
下载PDF
蒲松龄纪念馆藏宣统《聊斋词》考述——兼及聊斋词的发现、整理与刊行
4
作者 田葵 《蒲松龄研究》 2023年第4期107-112,143,共7页
聊斋词初藏于家,仅以手稿本和抄本的形式传播,直到清末才有刊本问世。蒲松龄的词作,不见载于张元撰写的墓表碑阴及其子的行述与祭文中,只在其孙蒲立德的书信里提到有“词稿一册”。清宣统庚戌(1910)年秋,国学扶轮社印行出版石印本《聊... 聊斋词初藏于家,仅以手稿本和抄本的形式传播,直到清末才有刊本问世。蒲松龄的词作,不见载于张元撰写的墓表碑阴及其子的行述与祭文中,只在其孙蒲立德的书信里提到有“词稿一册”。清宣统庚戌(1910)年秋,国学扶轮社印行出版石印本《聊斋词》,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聊斋词刻本,其首页有李秉衡于光绪十二年(1886)撰写的序文。蒲松龄纪念馆收藏的就是这个版本,它是周梦庄先生于1959年捐赠的。1950年,李秉衡提到的《柳泉居士词稿》在西安被高智怡先生发现,他题有《蒲松龄词稿手迹题记》,考证了词稿的流传经过。聊斋词的整理与刊行,推动了聊斋词的普及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聊斋词》 周梦庄 李秉衡 高智怡 《柳泉居士词稿》
下载PDF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藏抄本《聊斋遗文》考述
5
作者 孙晨晨 《蒲松龄研究》 2023年第2期102-116,共15页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藏抄本《聊斋遗文》一册,系民国初年翟左髯所辑,为海内孤本。书前有蒲松龄小传、整理者弁言,正文有记、传、序、谢表等各体文章三十篇,书后附诗六首、聊斋遗稿三则。该抄本有三篇诗文不见路大荒、盛伟辑本收录。此外...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藏抄本《聊斋遗文》一册,系民国初年翟左髯所辑,为海内孤本。书前有蒲松龄小传、整理者弁言,正文有记、传、序、谢表等各体文章三十篇,书后附诗六首、聊斋遗稿三则。该抄本有三篇诗文不见路大荒、盛伟辑本收录。此外,若干文章后附有翟氏的批语,涉及行文笔法、相关史实、抄录来源等。附录中的聊斋遗稿应别有所本,当非蒲松龄撰著。新见遗文对于校补蒲松龄文集及深入考察蒲氏的文学成就皆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聊斋遗文》 抄本 《聊斋志异》
下载PDF
在蒲松龄家乡,聊聊聊斋的那些事儿
6
作者 朱国伟 奔跑吧阿常(摄) 《旅游世界》 2023年第5期24-26,共3页
明崇祯十三年(1640)春天,一个男孩在济南府淄川蒲家庄出生,父亲为这个孩子取名松龄。令蒲家人想不到的是,多年后这个叫蒲松龄的孩子会成为一名文学家,并且写出了一部妇孺皆知的小说《聊斋志异》。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读过《聊斋志异... 明崇祯十三年(1640)春天,一个男孩在济南府淄川蒲家庄出生,父亲为这个孩子取名松龄。令蒲家人想不到的是,多年后这个叫蒲松龄的孩子会成为一名文学家,并且写出了一部妇孺皆知的小说《聊斋志异》。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读过《聊斋志异》小说的朋友或许并不多,但是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看过电视剧《聊斋》、电影《画皮》《聂小倩》《侠女》《婴宁》等影视作品。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播出的电视剧《聊斋》,让蒲松龄和他《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走入了千家万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 《画皮》 蒲家庄 《聊斋志异》 《婴宁》 蒲松龄 济南府 侠女
下载PDF
《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集》语法特点的差异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树铮 孙韵珩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62,共7页
《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集》是明末清初两部重要的文学著作,后者为蒲松龄所作,前者作者 未定。本文比较两书若干语法特点的差异,指出两书作者不可能相同;同时也反映出明末清初山东方言不同 区域的一些语法现象。比较的方面主要有:... 《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集》是明末清初两部重要的文学著作,后者为蒲松龄所作,前者作者 未定。本文比较两书若干语法特点的差异,指出两书作者不可能相同;同时也反映出明末清初山东方言不同 区域的一些语法现象。比较的方面主要有:宾语与补语的位置;助词“可”和“着”;代词“乜”;人称代词;“的”的 特殊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聊斋俚曲集》 语法特点 比较
下载PDF
冯镇峦的“涪陵”籍贯与《聊斋》评点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胜 张勤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34-137,共4页
冯镇峦是清代著名的《聊斋》批评家 ,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人们对他的研究却很不够。本文试图就其籍贯和小说批评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以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 冯镇峦 籍贯 《聊斋》评点 涪陵地区 《聊斋》批评家 小说批评史
下载PDF
《聊斋俚曲》正反疑问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宋开玉 李素英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6-119,共4页
本文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对清初鲁中方言的代表作品《聊斋俚曲》中使用的四种主要的正反疑问句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并结合稍早于聊斋俚曲创作年代的《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材料,着力探讨了“VP不曾”、“VP不VP”以及“VP没V... 本文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对清初鲁中方言的代表作品《聊斋俚曲》中使用的四种主要的正反疑问句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并结合稍早于聊斋俚曲创作年代的《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材料,着力探讨了“VP不曾”、“VP不VP”以及“VP没VP”这三种疑问句式在近代山东方言中的发展,并力求得出其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俚曲》 正反疑问句 历史演变 疑问句式
下载PDF
《聊斋俚曲集》误字举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绍克 赵春阳 《语言科学》 2006年第4期95-101,共7页
根据现存的抄本对《聊斋俚曲集》中的37个字在“路本”、“盛本”、“蒲本”中的误字做了考察,指出其错误根源及性质,并一一做了纠正。
关键词 《聊斋俚曲集》 误字 版本
下载PDF
文言小说图像传播的历史考察——以《聊斋志异》为中心 被引量:7
11
作者 冀运鲁 《兰州学刊》 CSSCI 2009年第6期176-181,共6页
插图艺术在白话通俗小说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小说的插图兴起于晚清刊行的《详注聊斋志异图咏》。《聊斋》插图的出现,对《聊斋》的出版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图咏本、绣像本、连环画,甚至邮票、剪纸都成了... 插图艺术在白话通俗小说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小说的插图兴起于晚清刊行的《详注聊斋志异图咏》。《聊斋》插图的出现,对《聊斋》的出版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图咏本、绣像本、连环画,甚至邮票、剪纸都成了《聊斋》传播的载体,正是这些形式多样的插图本的出现和传播,使得《聊斋》能够同《水浒传》、《西游记》等通俗小说一样进入普通大众的阅读视野,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名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 传播 插图
下载PDF
试论蒲松龄《聊斋俚曲》中曲牌[耍孩儿]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四海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51-54,共4页
蒲松龄《聊斋俚曲》中的曲牌[耍孩儿]是明末清初极为流行的曲牌之一.由于通俗易唱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所以蒲松龄在他的《聊斋俚曲》中大量地使用它,其目的是想让他的作品《聊斋俚曲》和《聊斋》故事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本文对[耍... 蒲松龄《聊斋俚曲》中的曲牌[耍孩儿]是明末清初极为流行的曲牌之一.由于通俗易唱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所以蒲松龄在他的《聊斋俚曲》中大量地使用它,其目的是想让他的作品《聊斋俚曲》和《聊斋》故事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本文对[耍孩儿]一曲的由来作了考证,对曲式结构作了介绍,对词与曲结合部作了分析,对[耍孩儿]一曲的在《聊斋俚曲》中的使用情况作了详细的描述,并对[耍孩儿]一曲在《聊斋俚曲》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聊斋俚曲》 [耍孩儿] 循环曲体
下载PDF
唐人小说之流亚 《聊斋志异》之嫡传——略评《夜雨秋灯续录》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静秋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每读《聊斋》,都难免不为“少赢多命,长病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的蒲松龄扼腕长叹,为纪以来,却寂寂落寞,鲜为人知,几令人有嵇叔夜《广陵散》绝弦之憾!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唐人小说 夜雨秋灯录 《聊斋 清代文言小说 故事情节 蒲松龄 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 语言特色
下载PDF
试论《聊斋》电视系列剧的故事情节改编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凡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5-137,共3页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优秀代表作,一直是后人探讨研究的文学热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聊斋志异》被我国的电视剧艺术家改编成为《聊斋》电视系列剧,该剧创造者在故事情节的改编安排方面体现出不同于原著的...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优秀代表作,一直是后人探讨研究的文学热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聊斋志异》被我国的电视剧艺术家改编成为《聊斋》电视系列剧,该剧创造者在故事情节的改编安排方面体现出不同于原著的现代创新思维。他们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通过序幕的设置、悬念的加强、故事结局的改变等不同方式使该剧的故事情节与原著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取得了较佳的审美效果,并为之后的文学改编类电视剧的实践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聊斋》电视系列剧 故事情节 改编
下载PDF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藏稀见小说两种考略:《刻全像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与《聊斋全图》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蕊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5-113,共9页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庋藏多种明清小说类文献,且不乏版本稀见者。其中,明刊本《刻全像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和清抄本《聊斋全图》二者尤为值得关注。《刻全像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有别于伦敦英国博物院藏本,该本乃文雅堂根据昌远...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庋藏多种明清小说类文献,且不乏版本稀见者。其中,明刊本《刻全像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和清抄本《聊斋全图》二者尤为值得关注。《刻全像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有别于伦敦英国博物院藏本,该本乃文雅堂根据昌远堂刻本、并参照别本刊刻而成,其异文部分或保存了余象斗原刊本的部分原貌。《聊斋全图》,左文右图以图为主,彩图精美,文字部分以小楷抄就。该本与《聊斋图说》风格相似,版本罕见,当成书于鸦片战争(1840)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 《刻全像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 《聊斋全图》
下载PDF
从接受美学看《聊斋》影视作品的艺术魅力 被引量:3
16
作者 姚霁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40-41,共2页
任何一部影视作品艺术价值的评判,除了文本,离不开作品的接受对象——观众的参与。对观众的重视和对观众"期待视野"的研究是接受美学的理论核心,也是解读《聊斋》影视作品艺术魅力的关键。
关键词 接受美学 《聊斋》影视作品 艺术魅力 “期待视野”
下载PDF
《聊斋俚曲集》歇后语汇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庆峰 张金霞 《蒲松龄研究》 2003年第1期59-68,共10页
关键词 《聊斋俚曲集》 歇后语 古代汉语 词汇
下载PDF
《聊斋俚曲集》与《醒世姻缘传》人称代词的差异——兼谈两书的作者问题 被引量:8
18
作者 程志兵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2-35,共4页
《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一直存在争论,通过与具有同样方言特点的《聊斋俚曲集》的人称代词做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书的人称代词使用上有明显的差异。两书人称代词数量、用法、频率的差异,可以为说明《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不是蒲松龄提供更... 《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一直存在争论,通过与具有同样方言特点的《聊斋俚曲集》的人称代词做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书的人称代词使用上有明显的差异。两书人称代词数量、用法、频率的差异,可以为说明《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不是蒲松龄提供更进一步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聊斋俚曲集》 人称代词 比较
下载PDF
从《聊斋俚曲》看明清山东方言里的介词“着” 被引量:3
19
作者 魏红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07-110,共4页
介词"着"产生于魏晋时期,是近代汉语里较为重要的一个介词。后来随着汉语介词系统的发展,介词"着"的部分功能逐渐呈现出了没落的趋势、甚至消失。但是,在明末清初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聊斋俚曲》里这个介词不... 介词"着"产生于魏晋时期,是近代汉语里较为重要的一个介词。后来随着汉语介词系统的发展,介词"着"的部分功能逐渐呈现出了没落的趋势、甚至消失。但是,在明末清初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聊斋俚曲》里这个介词不但仍很兴盛,而且保留了其早期的用法。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当时山东方言内部的地域性特征,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对于研究汉语历史方言和现代方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俚曲》 “着” 明清 山东方言
下载PDF
论《聊斋志异》创造想象的个性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平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74-85,共12页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创造想象 《聊斋 现实人生 心理活动 个性特征 社会现实 非理性 爱情自由 文艺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