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空入有:论华严宗对中观学的继承与改造——以《肇论中吴集解令模钞》为例
被引量:
2
1
作者
丁建华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4-150,共7页
《肇论集解令模钞》是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的作品,是对《肇论中吴集解》的再注释,后者虽然不是净源所着,但却是他理解《肇论》的重要思想来源,故以此二书来考察净源是如何理解《肇论》的,并在阐释的过程中对于中观学又是如何继承...
《肇论集解令模钞》是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的作品,是对《肇论中吴集解》的再注释,后者虽然不是净源所着,但却是他理解《肇论》的重要思想来源,故以此二书来考察净源是如何理解《肇论》的,并在阐释的过程中对于中观学又是如何继承与改造的。基于真如宗与般若宗的立场及机宜不同,僧肇与净源在观"不迁"上形成种种差别:僧肇的能观为般若,净源之能观为真心,两者皆非有非无,但是在论述过程当中,僧肇与净源根据机宜分别强调了非有与非无的一面,僧肇多以遮遣诸法自性为要,净源则更乐于肯定空性之真、常。两者所要遣除的对象也有差别,僧肇以遣除凡夫的虚妄分别为主,净源则认为二乘滞空故示"不迁"。之所以所破不同,原因在于真心与般若的所观不同,两者都以真谛"不迁"为所观,但是僧肇与净源阐发的真谛各有偏重,僧肇偏重于自性空,净源偏重于空性真、常,其理论基础在于两者的二谛观不同,僧肇以能观的凡、圣差别建立二谛,净源则以性相区分二谛。僧肇之所以依凡圣立二谛,是希望通过对作为真谛的"不迁"的论述,揭示诸法无自性,昭示空义;净源则以性不迁而依持因行、果报不迁,立修者之信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肇论集解令模钞》
晋水净源
物不迁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从空入有:论华严宗对中观学的继承与改造——以《肇论中吴集解令模钞》为例
被引量:
2
1
作者
丁建华
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4-150,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六祖坛经>对勘集释"(项目编号:14CZJ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肇论集解令模钞》是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的作品,是对《肇论中吴集解》的再注释,后者虽然不是净源所着,但却是他理解《肇论》的重要思想来源,故以此二书来考察净源是如何理解《肇论》的,并在阐释的过程中对于中观学又是如何继承与改造的。基于真如宗与般若宗的立场及机宜不同,僧肇与净源在观"不迁"上形成种种差别:僧肇的能观为般若,净源之能观为真心,两者皆非有非无,但是在论述过程当中,僧肇与净源根据机宜分别强调了非有与非无的一面,僧肇多以遮遣诸法自性为要,净源则更乐于肯定空性之真、常。两者所要遣除的对象也有差别,僧肇以遣除凡夫的虚妄分别为主,净源则认为二乘滞空故示"不迁"。之所以所破不同,原因在于真心与般若的所观不同,两者都以真谛"不迁"为所观,但是僧肇与净源阐发的真谛各有偏重,僧肇偏重于自性空,净源偏重于空性真、常,其理论基础在于两者的二谛观不同,僧肇以能观的凡、圣差别建立二谛,净源则以性相区分二谛。僧肇之所以依凡圣立二谛,是希望通过对作为真谛的"不迁"的论述,揭示诸法无自性,昭示空义;净源则以性不迁而依持因行、果报不迁,立修者之信愿。
关键词
《肇论集解令模钞》
晋水净源
物不迁论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空入有:论华严宗对中观学的继承与改造——以《肇论中吴集解令模钞》为例
丁建华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5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