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至乐》管窥庄子的生命哲学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飞 《常熟高专学报》 2003年第3期42-43,共2页
庄子从生命哲学的角度阐释了他的价值观、生死观和人生观。他外生死齐万物,理性地批判了附丽于生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引导人们超越自我认识的局限,从而辩证地看待生命的本质。
关键词 庄子 生命哲学 《至乐》 价值观 生死观 人生观 社会意识 生命本质
下载PDF
歌德《席勒的遗骨》与庄子《至乐》中死亡观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远思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51-54,共4页
歌德在悼念挚友的诗作《席勒的遗骨》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诗中凝望头骨的沉思与《庄子·至乐》中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歌德与庄子都表现出对世俗物质生活的鄙弃,坦然面对死亡。他们分别秉承泛神论与"... 歌德在悼念挚友的诗作《席勒的遗骨》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诗中凝望头骨的沉思与《庄子·至乐》中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歌德与庄子都表现出对世俗物质生活的鄙弃,坦然面对死亡。他们分别秉承泛神论与"天人合一"思想,反对教条主义,崇尚自然,二人都主张到自然那里寻求拯救和解脱,从而达到"物我无间"的境界,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席勒的遗骨》 庄子 《至乐》 死亡观
下载PDF
论《庄子·至乐》所见佛教文化因子——兼谈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其霞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3-147,共5页
《庄子·至乐》所见之髑髅非中国之本土文化,而是佛教传入中国南楚以后庄子受到影响而引介入文学创作的。《至乐》篇吸收了佛教文化中以髑髅寄死生一理的文化观念而有所延展,形成了《至乐》篇独特的思想。而《至乐》篇之髑髅佛教文... 《庄子·至乐》所见之髑髅非中国之本土文化,而是佛教传入中国南楚以后庄子受到影响而引介入文学创作的。《至乐》篇吸收了佛教文化中以髑髅寄死生一理的文化观念而有所延展,形成了《至乐》篇独特的思想。而《至乐》篇之髑髅佛教文化因子说明庄子一派文化渊源的多样性,同时说明在道家文化的早期,佛道就已开始融合。此外,《至乐》篇也再次证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最迟当在战国庄子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乐》 佛教传入 文化因子 庄子 中国 时间 本土文化 文学创作
下载PDF
安乐死与中国传统文化 被引量:2
4
作者 沈铭贤 《前进论坛》 1999年第5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庄子 称王称霸的人 《至乐》 观察渗透理论 人文关怀 儒道释 现代诠释学 敦煌壁画
下载PDF
真乐无我——浅析庄子的自然人生
5
作者 吴小东 《阅读与鉴赏(教研)》 2009年第6期29-30,共2页
《逍遥游》中庄子谈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乐》篇中谈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逍遥游》中庄子谈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乐》篇中谈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它们说明庄子的最高人生境界是物我两忘与物我同化.归于自然便是庄子的自然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境界 庄子 无我 《逍遥游》 《齐物论》 至乐 《至乐》 蝴蝶
下载PDF
死生一如的生命情调
6
作者 杜宇民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88-89,共2页
《庄子》一书多寓言、重言和厄言,“以厄言为漫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天下》以下均注篇名),凝聚了荆楚文化里浓厚的神话气息,庄子以象征的笔法点化了自然界的山水禽羽,在生命中饱蘸了田原山川的灵秀。(这同代表中原... 《庄子》一书多寓言、重言和厄言,“以厄言为漫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天下》以下均注篇名),凝聚了荆楚文化里浓厚的神话气息,庄子以象征的笔法点化了自然界的山水禽羽,在生命中饱蘸了田原山川的灵秀。(这同代表中原文化系统的儒学仅以人格安放于山水中间的人本思想正好异趣)在他的濠梁之辩里,蝴蝶梦中无不浸润了这种浪漫仙羽的神韵气赋。 寓言使横际于自然和人之间的隔阂冰释了,人的个体生命融于宇宙生命之中,浑然同体,浩然同流。质言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生一如 庄子 生命情调 寓言 《至乐》 《齐物论》 濠梁之辩 中间的人 生与死 《庄子·天下》
下载PDF
《庄子》外杂篇中的庄子
7
作者 陆建华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55-57,共3页
关键词 《庄子》外 杂篇 惠施 出世与入世 梁惠王 养生 《至乐》 人格独立 木材 “亲亲”
下载PDF
关于庄子后学的流派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蒋荣昌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56-62,共7页
对庄子后学诸流派,治庄学者历来各执一端,聚讼纷纭。明清以来,对庄子后学进行分类的学者数不胜数。刘笑敢同志新近出版的著作《庄子哲学及其演变》集庄学研究之大成,也在对庄子后学的分类上作了很有意义的突破性尝试,认为庄子后学可以... 对庄子后学诸流派,治庄学者历来各执一端,聚讼纷纭。明清以来,对庄子后学进行分类的学者数不胜数。刘笑敢同志新近出版的著作《庄子哲学及其演变》集庄学研究之大成,也在对庄子后学的分类上作了很有意义的突破性尝试,认为庄子后学可以分为“述庄派”、“无君派”和“黄老派”。本文则试图根据作者自己的粗浅研究,对庄子后学流派作出新的划分。 一、关于划分流派的逻辑线索 根据刘笑敢同志的有力考证(本文作者硕士论文前半部分亦对此有补充说明),《庄子》内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则出自庄子后学之手。在内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后学 养生主 庄子学派 终极价值 帝王 无君 异化 内篇 《至乐》 《骈拇》
下载PDF
老庄生死观之比较
9
作者 李雁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7-60,共4页
有关老庄学说之异同,今人已从世界观、方法论、社会政治思想及哲学上的本体论、认识论等各方面多有论述。本文拟就老子与庄子的生死观作一比较分析,以探讨二者的区别及其意义。 “死生亦大矣。”(《庄子·田子方》)如何看待这一问... 有关老庄学说之异同,今人已从世界观、方法论、社会政治思想及哲学上的本体论、认识论等各方面多有论述。本文拟就老子与庄子的生死观作一比较分析,以探讨二者的区别及其意义。 “死生亦大矣。”(《庄子·田子方》)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将会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样,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流派也会在生死观上有所不同。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一步的研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老子与庄子的思想体系。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言老庄,非仅指老聃、庄周其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庄周 《至乐》 贵生 天地 子曰 楚文化 哲学 《老子》 生与死
下载PDF
试论庄子追求的理想人格
10
作者 王国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3期5-8,共4页
试论庄子追求的理想人格王国胜作为一个贫困的隐士,一个没落的贵族,庄子深刻地体会到了自己在社会变革面前的无能为力,他不愿受当时统治者的牢笼,表明了自己的隐士品格和高傲精神。他主张“重生贵己”,顺应自然,但是,不管如何“... 试论庄子追求的理想人格王国胜作为一个贫困的隐士,一个没落的贵族,庄子深刻地体会到了自己在社会变革面前的无能为力,他不愿受当时统治者的牢笼,表明了自己的隐士品格和高傲精神。他主张“重生贵己”,顺应自然,但是,不管如何“重生贵己、人总是要死的,死与“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理想人格 “真人” 人生哲学 精神自由 安时处顺 《至乐》 《齐物论》 物质财富 仁义道德
下载PDF
略论庄子的人格与文格
11
作者 贾秀英 《高校教育管理》 1983年第3期21-25,共5页
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庄周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成了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从此儒道两家的“有为”与“无为”的思想,互为补充,潜移默化了两千多年.虽然道家思想没能象儒家思想那样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但庄子的人格和文格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有... 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庄周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成了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从此儒道两家的“有为”与“无为”的思想,互为补充,潜移默化了两千多年.虽然道家思想没能象儒家思想那样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但庄子的人格和文格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有同志断言庄子是个“名副其实的悲观主义者”,“消极影响甚大”.因而认为“思想内容消极,甚至反动的作品,而带有很强的艺术性,也不应排斥,应当从艺术技巧方面去借鉴.我们对待《庄子》的散文,也应当本着这样的态度.”我认为任何时代的任何文学家或诗人,他们在研读前人的作品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文格 人格 《庄子》 庄周 惠施 腐鼠 《至乐》 寓言 黑暗现实
下载PDF
庄子的生死观刍议 被引量:8
12
作者 秦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38-43,共6页
关键词 庄子生死观 生死问题 大宗师 “命” 悦生恶死 道论 《庄子》 人类中心主义 《至乐》 《齐物论》
原文传递
庄、惠之“辩”管窥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振纲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54,共6页
《庄子》中多次述及惠施的言论行事。惠施是庄子的诤友,喜辩且善辩,他曾多次与庄子发生争辩,如《逍遥游》中与庄子围绕瓠瓜、大樗展开的“有用”与“无用”之辩,《德充符》篇末与庄子关于人“有情”还是“无情”之辩,《秋水》中与... 《庄子》中多次述及惠施的言论行事。惠施是庄子的诤友,喜辩且善辩,他曾多次与庄子发生争辩,如《逍遥游》中与庄子围绕瓠瓜、大樗展开的“有用”与“无用”之辩,《德充符》篇末与庄子关于人“有情”还是“无情”之辩,《秋水》中与庄子“游于濠梁之上”的“鱼乐”之辩,《至乐》中庄子妻死、惠施吊唁时与庄子关于临尸而歌当否之辩,《徐无鬼》中庄子为揭示人性自以为是的弱点与惠施的对话等。庄、惠之间的这些辩难,幽默中夹带着尖刻,由于发生在智者之间,属于智者的逗机调侃,往往很有理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 《庄子》 《逍遥游》 《秋水》 《至乐》 惠施 徐无鬼 智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