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的困境与找寻——从《海角七号》到《艋舺》的台湾电影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汝虎 《电影评介》 2011年第6期30-32,共3页
作为近两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两部台湾电影,《海角七号》与《艋舺》具有相似的叙事结构与影像风格,象征当前台湾社会内在的主体混沌与自我认知的困境,亦表达了新一代台湾青年对主体的自我找寻与融合开放的意识形态倾向。
关键词 台湾电影 主体 找寻 《海角七号》 《艋舺》
下载PDF
试论电影《艋舺》二元对立的颠覆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妍 《电影评介》 2010年第4期36-36,共1页
以八十年代台湾黑社会为背景的《艋舺》,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在台湾的黑帮电影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与其他黑帮电影不同,善与恶,生与死,爱与恨的冲突仿佛不是那么明显。从这部影片中,我们也许很难一次看清作者所要表达... 以八十年代台湾黑社会为背景的《艋舺》,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在台湾的黑帮电影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与其他黑帮电影不同,善与恶,生与死,爱与恨的冲突仿佛不是那么明显。从这部影片中,我们也许很难一次看清作者所要表达的友情。每个人对友情的定义不同,没有对与错的对立,有的只是信任、坚持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艋舺》 黑帮电影 二元对立 义气
下载PDF
《艋舺》:台湾电影的新拓展
3
作者 许嫱 周嘉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8-80,共3页
《艋舺》不但让台湾电影提升了国际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对台湾地区本土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鼓舞和启示作用。可以说,《艋舺》实现了台湾电影的新拓展,在保有原有台湾电影文艺、感性等优点的同时,更尽力在剧本、选角、画面、美术、配... 《艋舺》不但让台湾电影提升了国际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对台湾地区本土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鼓舞和启示作用。可以说,《艋舺》实现了台湾电影的新拓展,在保有原有台湾电影文艺、感性等优点的同时,更尽力在剧本、选角、画面、美术、配乐等多方面弥补了台湾电影的欠缺,开创了台湾电影独属《艋舺》的新剧本、新演员、新导演、新音乐等多方创新。本文将具体阐述《艋舺》的"新"以及《艋舺》对台湾地区本土电影发展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新拓展 创新 《艋舺》
下载PDF
台湾电影中的历史和现实——从《海角七号》到《艋舺》
4
作者 崔鲁彬 《电影评介》 2011年第23期35-37,共3页
2008年的《海角七号》带动了处于低迷期台湾电影的发展,借助这股强劲之风,2010年的《艋舺》不负众望。从乡村电影到青春黑帮电影,两部作品反映了台湾的历史,《海角七号》和《艋舺》还反映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实以及殖民记忆消... 2008年的《海角七号》带动了处于低迷期台湾电影的发展,借助这股强劲之风,2010年的《艋舺》不负众望。从乡村电影到青春黑帮电影,两部作品反映了台湾的历史,《海角七号》和《艋舺》还反映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实以及殖民记忆消弱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海角七号》 《艋舺》 历史 本土文化 殖民记忆
下载PDF
越草根,越泪奔——浅谈电影《艋舺》的多元回归
5
作者 林臻 《电影评介》 2010年第23期26-28,80,共4页
以再现八十年代台湾黑道的《艋舺》,不仅创下台湾片史上首日最卖座票房,也是20年来首部挤进春节贺岁档的台产片。这部纯台湾血统的青春动作片,将镜头聚焦于台北早期最富社会活力的地区和黑道派别的角头,绘制出高度浪漫化的街头少年兄弟... 以再现八十年代台湾黑道的《艋舺》,不仅创下台湾片史上首日最卖座票房,也是20年来首部挤进春节贺岁档的台产片。这部纯台湾血统的青春动作片,将镜头聚焦于台北早期最富社会活力的地区和黑道派别的角头,绘制出高度浪漫化的街头少年兄弟的草色年华,呈现了善与恶、爱与恨、生与死的模糊界限以及台湾元素与外来元素的暗涌交错。影片在唤醒观众记忆和博取观众泪水的同时,其建构的台湾气质的多元回归也值得我们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艋舺》 黑道 义气 多元回归 台湾气质
下载PDF
电影《艋舺》中的复杂人物心理塑造分析
6
作者 杨建树 《戏剧之家》 2015年第5X期152-153,共2页
电影《艋舺》讲述了发生在庙口和艋舺的悠悠往事。本文从《艋舺》的两个关键人物——和尚和蚊子入手,对电影中复杂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影片在叙事和人物心理塑造上的多义性。
关键词 《艋舺》 和尚 蚊子 人物心理
下载PDF
台湾贺岁怀旧电影建构之台北“记忆之场”——以《艋舺》《大稻埕》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黄诗娴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9-93,共5页
以《艋舺》《大稻埕》两部取得票房佳绩的贺岁怀旧电影为例,本文讨论其是否能够勾勒都市“记忆之场”,以及其建构的是何种台北的空间历史。两部影片以台北最早的商业繁华地区艋舺、大稻埕为片名,以宣张友情和义气的青春帮派电影以及穿... 以《艋舺》《大稻埕》两部取得票房佳绩的贺岁怀旧电影为例,本文讨论其是否能够勾勒都市“记忆之场”,以及其建构的是何种台北的空间历史。两部影片以台北最早的商业繁华地区艋舺、大稻埕为片名,以宣张友情和义气的青春帮派电影以及穿越时空的爱情喜剧电影为文类,牵涉到地方社群想象、记忆与认同;同时,以一种被刻意制造且渲染的“怀旧”把消费社会的欲望灌注到过去,并投射本土性的关怀;它们增强了万华、大稻埕地区作为旅游景点的文化与经济价值,但其铺陈的历史是碎片化、薄弱化、污名化的,乃至出现“刻板印象”、记忆缺失、消费历史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旧电影 记忆之场 《艋舺》 《大稻埕》 台北
原文传递
文化经济论述下的台湾电影产业样态及其发展趋向辨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吴珮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48,共13页
近期台湾几部指标性之大众市场效应电影如《海角七号》(2008)、《艋舺》(2010)等,全面带动观众支持台湾电影的风潮,形成台湾电影复苏的新样貌。通过运用数据指针可以概括描绘台湾电影市场的供给现状,观察当前台湾电影制作与美商发行体... 近期台湾几部指标性之大众市场效应电影如《海角七号》(2008)、《艋舺》(2010)等,全面带动观众支持台湾电影的风潮,形成台湾电影复苏的新样貌。通过运用数据指针可以概括描绘台湾电影市场的供给现状,观察当前台湾电影制作与美商发行体系的链结、金融资本挹注与跨界合拍电影的实践样态,从而阐明近十年来台湾电影产值结构的变化,如何牵动了制作、发行、映演等产业炼的发展。台湾电影产业的再次起飞,实际上并不脱离近期全球重视文化经济的潮流。艺术与产业之间存在着结构性难题,台湾电影产业虽然由隐然其后的一股文化经济论述力量所主导,但是电影作为一项文化商品,其经济价值乃建立在文化价值之上。台湾电影固有人文价值与美学思辨的迫切与重要性,将成为台湾电影产业前景及新趋向发展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电影产业 电影美学 《海角七号》 《艋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