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新打开“阶级”的视野——长篇小说《艳阳天》再解读
1
作者 张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5,213,共12页
长篇小说《艳阳天》系浩然以自己在顺义、昌乐等地农村经历为原型撰写而成,是当时主流文学史家眼中“阶级论”痕迹最为严重的作品之一,而“阶级论”确实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艳阳天》的认识主要局限于... 长篇小说《艳阳天》系浩然以自己在顺义、昌乐等地农村经历为原型撰写而成,是当时主流文学史家眼中“阶级论”痕迹最为严重的作品之一,而“阶级论”确实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艳阳天》的认识主要局限于“阶级论”且聚焦于其负面制约效果之上,难免有过于相信詹姆逊所言意识形态“遏制策略”的嫌疑。实则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内涵比我们目前所理解的要更加深刻、复杂,更能深入“现实的个人”及其所置身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艳阳天》也在阶级话语的面影之下隐藏着更为广阔、芜杂的世界。只有重新打开“阶级”的视野,我们才能充分面对《艳阳天》所揭示的生气饱满的“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众生相,以及马克思主义难以解释的以关系和权力为核心的乡村中国复杂政治经济生态和生存逻辑。然而,《艳阳天》并不止于自然主义地呈现权力与关系,其目的仍在创构新的以平等为前提、兼通“小”“大”的文化共同体,这使之成为所谓“机械社会主义”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文艺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值得今日学界重新辨识、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艳阳天 浩然 乡村社会 阶级话语 权力关系 共同体
下载PDF
论《艳阳天》中的阶级斗争想像与乡村生活再现 被引量:3
2
作者 叶君 《学术论坛》 2003年第5期93-97,共5页
在《艳阳天》中,阶级斗争想像和乡村日常生活再现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基本叙述层面。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出作者在处理对阶级斗争理念的俯就与对乡村日常生活的热爱的表达两难中所产生的行为悖论。本文力图规避价值判断,以细读的方式从... 在《艳阳天》中,阶级斗争想像和乡村日常生活再现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基本叙述层面。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出作者在处理对阶级斗争理念的俯就与对乡村日常生活的热爱的表达两难中所产生的行为悖论。本文力图规避价值判断,以细读的方式从小说中把握出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切换与挤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活 《艳阳天 阶级斗争理念 长篇小说 创作风格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叙事结构的演变——以《三里湾》、《创业史》、《艳阳天》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静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35-38,44,共5页
叙述结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是作家对叙述对象的主观安排。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叙事结构由于作家不同的文学观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而出现不同范型:《三里湾》以家庭为纽带的平行交错结构;《创业史》以内部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放射结构... 叙述结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是作家对叙述对象的主观安排。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叙事结构由于作家不同的文学观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而出现不同范型:《三里湾》以家庭为纽带的平行交错结构;《创业史》以内部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放射结构;《艳阳天》以敌我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放射结构。从三部作品叙事结构的演变中人们不仅看到那个时期"左"倾社会思潮和政治文化规范对作家创作心态的日益严重的干预过程,而且看到在政治权利话语的挤压下,充满亲情、乡情的日常生活叙事一步一步地退场,作家的主体意识也逐渐失落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叙事结构 《三里湾》 《创业史》 《艳阳天
下载PDF
论《艳阳天》《金光大道》的经典化历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晓红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9-12,共4页
《艳阳天》《金光大道》的经典化是当代文学体制下,政治权力、作家和文本、传播机制共同运作的结果。在作者、读者、评论互动的文学场域中,讨论了"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作家"浩然及其代表作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社... 《艳阳天》《金光大道》的经典化是当代文学体制下,政治权力、作家和文本、传播机制共同运作的结果。在作者、读者、评论互动的文学场域中,讨论了"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作家"浩然及其代表作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文学经典,如何体现十七年和文革文学的经典文学运作机制以及浩然小说经典化历程中的独特主体性因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艳阳天 《金光大道》 经典化 主体性
下载PDF
《艳阳天》:权力斗争的日常传奇 被引量:2
5
作者 阎浩岗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57-60,65,共5页
《艳阳天》所表现的主要矛盾冲突并非"阶级斗争",而是萧长春、马之悦之间的权力斗争、品格意志之争。所谓"阶级斗争"其实只是萧马权力之争的附属物,政治风云的变幻只是他们斗争的背景,"阶级斗争"只是刷... 《艳阳天》所表现的主要矛盾冲突并非"阶级斗争",而是萧长春、马之悦之间的权力斗争、品格意志之争。所谓"阶级斗争"其实只是萧马权力之争的附属物,政治风云的变幻只是他们斗争的背景,"阶级斗争"只是刷在作品表层的一层油漆。作品中"反面人物"马之悦的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性格比较鲜明独特。该书对正直人格的歌颂、对坚强意志的赞美、对进取精神的肯定,今天仍具正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艳阳天 权力斗争 日常传奇
下载PDF
政治、民间与性别视角中的《艳阳天》乡村女性形象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彦凤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7年第4期26-29,共4页
浩然的农业合作化小说《艳阳天》在有限的乡村空间和短暂的特殊时间里浓缩了大容量的有关政治、阶级、革命等意识形态化的宏大政治叙事,自然宁静的乡村民间世界在政治风云变幻中上演幕幕紧张的政治阶级斗争情景剧。其中塑造的四种不同... 浩然的农业合作化小说《艳阳天》在有限的乡村空间和短暂的特殊时间里浓缩了大容量的有关政治、阶级、革命等意识形态化的宏大政治叙事,自然宁静的乡村民间世界在政治风云变幻中上演幕幕紧张的政治阶级斗争情景剧。其中塑造的四种不同类型的乡村女性形象包含了不同的道德等级,其背后蕴含着政治、民间、性别等复杂话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艳阳天 乡村女性形象 复合视角 意义
下载PDF
政治文化视野中的乡村民间世界——浩然《艳阳天》的人物类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彦凤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4年第12期35-38,2,共4页
浩然的农业合作化小说《艳阳天》在政治文化视野的观照下,将特定时代乡村民间世界的乡村人物设置为正、反、中三种人物类型,隶属不同谱系。在塑造正面人物时存在后来"文革文学"创作中"三突出"的创作倾向;在塑造反... 浩然的农业合作化小说《艳阳天》在政治文化视野的观照下,将特定时代乡村民间世界的乡村人物设置为正、反、中三种人物类型,隶属不同谱系。在塑造正面人物时存在后来"文革文学"创作中"三突出"的创作倾向;在塑造反面人物时则有丑化、漫画化的趋势;在塑造属于中间派别的落后人物时因创作者的乡村民间生活经验而使其显出鲜活真实、丰富复杂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艳阳天 政治文化 民间世界 人物类型
下载PDF
《艳阳天》读解
8
作者 吴迪 《社会科学论坛》 2013年第1期147-155,共9页
一、取消土地分红:第二次土改《艳阳天》写的是《金光大道》之后的故事,但是写、拍在《金光大道》之前。江青对它称赞不已。而浩然更喜欢《金光大道》。推其原因,大约是《艳阳天》过分地迎合了60年代的精神,更像他自己说的那种“政... 一、取消土地分红:第二次土改《艳阳天》写的是《金光大道》之后的故事,但是写、拍在《金光大道》之前。江青对它称赞不已。而浩然更喜欢《金光大道》。推其原因,大约是《艳阳天》过分地迎合了60年代的精神,更像他自己说的那种“政策宣传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艳阳天 《金光大道》 读解 土地分红 60年代 宣传品 故事 浩然
下载PDF
泛意识形态时代的英雄神话——从《艳阳天》、《金光大道》看文革时期小说的叙事策略
9
作者 潘超青 《三明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62-65,共4页
文章试图通过细读文革时期小说的典型文本《艳阳天》和《金光大道》,分析其叙事模式的具体特征,勾勒出英雄人物形象在十七年文学中的沿革过程以及最终形成蜕变的内在机制,探讨英雄故事与史诗性追求的内在一致性和现实虚幻性,分析英雄神... 文章试图通过细读文革时期小说的典型文本《艳阳天》和《金光大道》,分析其叙事模式的具体特征,勾勒出英雄人物形象在十七年文学中的沿革过程以及最终形成蜕变的内在机制,探讨英雄故事与史诗性追求的内在一致性和现实虚幻性,分析英雄神话在文本形式上如何参与到文革小说范式的建构中,并最终形成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艳阳天 《金光大道》 英雄神话 叙事策略
下载PDF
从《艳阳天》人物塑造看浩然的真实观
10
作者 刘晓红 《宜宾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43-47,共5页
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理论突出的是"倾向性",强调对历史和阶级、阶级斗争做现实正确的描写。作为工农兵作家出身的浩然,形成了这样的真实观:加强思想改造是具备写出真实作品的主观条件;作家在对社会生活进行描写时,必须以阶级的... 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理论突出的是"倾向性",强调对历史和阶级、阶级斗争做现实正确的描写。作为工农兵作家出身的浩然,形成了这样的真实观:加强思想改造是具备写出真实作品的主观条件;作家在对社会生活进行描写时,必须以阶级的观点为指导去写生活的光明和积极一面,才能写出反映真实生活的作品。结果,在《艳阳天》中,作者的人物塑造存在人物精神力度缺失、人物情感逻辑为阶级斗争服务、政治性话语越位人物文化身份等问题,造成人物形象真实力度受损。因此,作家的主观"真实"认知情感并不能代表这个"真实"能够达到纯粹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艳阳天 人物塑造 真实性 真实观
下载PDF
《艳阳天》再解读史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秀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6-59,共4页
新时期初《艳阳天》被解读为对农村阶级斗争图解的政治教科书而遭到冷遇。但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各种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观念涌现,对《艳阳天》的评价,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两种态度;在评价方法上,既有坚持原来的现实主义或是社会—历... 新时期初《艳阳天》被解读为对农村阶级斗争图解的政治教科书而遭到冷遇。但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各种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观念涌现,对《艳阳天》的评价,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两种态度;在评价方法上,既有坚持原来的现实主义或是社会—历史—政治的批评方法的,但更多的是从不同角度对《艳阳天》的再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艳阳天 浩然现象 再解读
下载PDF
艺术中的“真实”、时间与风景——《艳阳天》再解读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云雷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67,共11页
浩然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他的创作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其间有过成功与辉煌,也有过落寞与争论。在"十七年""文革""新时期"等不同时段,浩然都写出了重要的作品,《艳阳天》《金光大... 浩然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他的创作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其间有过成功与辉煌,也有过落寞与争论。在"十七年""文革""新时期"等不同时段,浩然都写出了重要的作品,《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都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品。《艳阳天》是浩然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小说之一,但迄今为止,学界对这一作品的评价却陷入简单的二分法,即一方面肯定其"生活气息浓厚",另一方面认为阶级斗争理论对小说整体造成了伤害。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这一思路做出超越,即一方面具体分析历史真实在文本中是如何生成了艺术真实,又如何与意识形态的要求相混杂,产生了特定时期的代表性文本;另一方面通过对小说时间处理、结构方式、风景描写的分析,探讨其作为一部艺术作品的创造性与独特性,恢复其文学经典的定位,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创作方式可能具有的启发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艳阳天 艺术真实 《金光大道》 文学经典 阶级斗争理论 二分法 艺术作品 风景描写
下载PDF
“日常”反抗:《艳阳天》与《弱者的武器》对比研究
13
作者 王晓红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50-53,共4页
《艳阳天》是描写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代表作品,全书共有三部,其中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在作品中,农民们面对阶级利益与运动产生的矛盾有着各自不同的体现与表达方式,其中有部分农民对"合... 《艳阳天》是描写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代表作品,全书共有三部,其中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在作品中,农民们面对阶级利益与运动产生的矛盾有着各自不同的体现与表达方式,其中有部分农民对"合作化"运动持反对态度并采取了不同的反抗方式。文章以美国学者詹姆斯·C·斯科特田野调查的研究文本《弱者的武器》中的理论来探索在《艳阳天》中"农业合作化"的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两种意识形态象征平衡下的权力之争,重点分析部分农民反抗"合作化"运动的"日常"形式是如何呈现的,并对这种反抗的"日常"形式对改革运动所造成的深层影响进行简要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艳阳天 《弱者的武器》 权力 “日常”反抗
下载PDF
《艳阳天》的经典化再解读
14
作者 王大威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2-95,共4页
浩然问题颇具争议,暴露出学界在建立新的规范稳定的文学批评方法来探讨浩然作品经典性问题时存在的困境。《艳阳天》的经典化解读方式应兼顾本质与建构二者共生的视角,即探求《艳阳天》是怎样在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共生互补的条件之下成... 浩然问题颇具争议,暴露出学界在建立新的规范稳定的文学批评方法来探讨浩然作品经典性问题时存在的困境。《艳阳天》的经典化解读方式应兼顾本质与建构二者共生的视角,即探求《艳阳天》是怎样在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共生互补的条件之下成为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艳阳天 本质主义 建构主义
下载PDF
长篇小说《艳阳天》创作的前前后后
15
作者 熊坤静 郜雪群 《党史博采(上)》 2013年第7期36-38,共3页
浩然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艳阳天》,根据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塑造了众多可信可爱、真实生动的农民形象,勾勒出农业合作化时期生机盎然的生活画卷,表达了社会主义永远是"艳阳天"的坚定信念:该小说面世... 浩然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艳阳天》,根据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塑造了众多可信可爱、真实生动的农民形象,勾勒出农业合作化时期生机盎然的生活画卷,表达了社会主义永远是"艳阳天"的坚定信念:该小说面世后,深得读者喜爱尤其是广大农民喜爱.从而一举奠定了浩然作为我国当代著名"农民作家"的地位那么,《艳阳天》这部畅销全国、享有盛誉的红色文学经典究竞是如何诞生的。其背后叉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艳阳天 长篇小说 农业生产合作社 创作 农民形象 农业合作化 社会主义 农民作家
下载PDF
浩然的再发现与《艳阳天》的再评价
16
作者 康斌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0年第4期11-19,共9页
作家浩然与《艳阳天》之所以在1970年代声名再起,根源在于激进文化力量的重新发现、征用和推崇.首先,浩然在1966年后曾受一定冲击并在较长时间内失去了写作和出版的机会,其后借机1971年召开的北京出版工作座谈会,《艳阳天》得以再版并... 作家浩然与《艳阳天》之所以在1970年代声名再起,根源在于激进文化力量的重新发现、征用和推崇.首先,浩然在1966年后曾受一定冲击并在较长时间内失去了写作和出版的机会,其后借机1971年召开的北京出版工作座谈会,《艳阳天》得以再版并获得一定关注.而经1974年中央媒体的重新阐释,《艳阳天》方才成为时人追捧的杰作.但浩然及其作品在1970年代文学中的空间和地位有限,不可能与"样板戏"并驾齐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浩然 《艳阳天 "文革"文艺 1970年代
下载PDF
论农业合作化题材长篇小说的深层结构——以《创业史》、《艳阳天》、《金光大道》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惠雁冰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7-133,共7页
 在1950年代到1970年代合作化题材长篇小说中, 在文本表层的政治意义秩序之外, 还存在着另一个意义秩序。这个意义秩序以“诱惑”与“抗拒”、“斗法”与“救赎”及“丑角”与“莽汉”的叙述方式潜伏在文本底层, 守持着传统小说的艺术...  在1950年代到1970年代合作化题材长篇小说中, 在文本表层的政治意义秩序之外, 还存在着另一个意义秩序。这个意义秩序以“诱惑”与“抗拒”、“斗法”与“救赎”及“丑角”与“莽汉”的叙述方式潜伏在文本底层, 守持着传统小说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农业合作化题材 《金光大道》 《创业史》 《艳阳天 深层结构 70年代 50年代 政治意义 叙述方式 艺术魅力 传统小说 秩序 文本 救赎
原文传递
“十七年”乡村叙事的“神话”症候——以《三里湾》、《创业史(第一部)》、《艳阳天》为线索的考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位俭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4-90,共7页
1952年的春天,赵树理又来到他熟悉的太行山里“深入生活”,他在山西长冶专区一个叫川底村的地方和农民“在一口锅里搅了两年的稀稠”,他所了解到的“互助组”转化为“合作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构成了日后小说《三里湾》所反映的主... 1952年的春天,赵树理又来到他熟悉的太行山里“深入生活”,他在山西长冶专区一个叫川底村的地方和农民“在一口锅里搅了两年的稀稠”,他所了解到的“互助组”转化为“合作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构成了日后小说《三里湾》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三里湾》写成于1955年上半年,在《人民文学》上连载以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是针对这部小说,赵树理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里湾》 “十七年” 《艳阳天 乡村叙事 创业史 症候 神语 《人民文学》
原文传递
曹禺和他自编自导的影片《艳阳天》 被引量:2
19
作者 舒晓鸣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2-134,共3页
谈到曹禺的创作,经常忽略了他自编自导的影片《艳阳天》。虽然《艳阳天》就编剧而论,比不上其高峰期的剧作《雷雨》、《日出》和《北京人》,但要想研究曹禺编、导、演多方面的成就,他留下的唯一一部自编自导的影片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 《艳阳天 影片 自导 曹禺 《北京人》 《雷雨》 《日出》 高峰期
原文传递
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物”与“心”——关于《艳阳天》的一种读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羽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9-159,共11页
20世纪60年代激进化后的文学表达关联于"物"的难题。这一难题关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又中介于当时的政教机制,并由后者提供规范性的解决途径。《艳阳天》中诸种人物对于物的感觉、评价乃至扬弃的策略,迂回地... 20世纪60年代激进化后的文学表达关联于"物"的难题。这一难题关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又中介于当时的政教机制,并由后者提供规范性的解决途径。《艳阳天》中诸种人物对于物的感觉、评价乃至扬弃的策略,迂回地关联着历史实践的难题。物质享受的正当性在叙事中有其位置,然而此刻的物质享受又受到政治-伦理的中介,同时,物质扬弃有着审美的解决途径。而小说对于萧长春卷入交换活动的简化处理,尤其是萧与赶集群众之间的叙述距离,正是那一时期社会形式的诗学表达。从萧长春这一"当家人"形象中亦可读解出"新人"之"心"的特质。小说叙事却不经意地暴露了:由"物"之命题带出的矛盾以及"心"之改造的困难,远比文学自身的解决路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 “物”的难题 《艳阳天 “当家人”形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