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0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馆》的两个英译本的文化差异与隐喻翻译研究
1
作者 孟慧敏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7-130,共4页
在全球化进程推动下,跨文化交流成为一种常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由于各种文化的差异性,翻译活动并非易事,特别是对富有特定文化色彩的文学作品来说,译者需要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 在全球化进程推动下,跨文化交流成为一种常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由于各种文化的差异性,翻译活动并非易事,特别是对富有特定文化色彩的文学作品来说,译者需要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而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对比老舍先生《茶馆》两个英译本的文化差异与隐喻翻译,加强文化差异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英译本 文化差异 隐喻翻译
下载PDF
《茶馆》中的服饰与道具解读
2
作者 郑三林 《中学语文》 2024年第12期95-96,共2页
文学经典有不同的解读角度,本文以《茶馆》剧作为例,从服饰与道具的写实意义、服饰与道具的写意解析及服饰与道具折射的文化三个层面展开探讨,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并推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关键词 《茶馆》 服饰与道具 写实 写意 文化
下载PDF
“湘西”和“京味”:《边城》《茶馆》城乡风情比较探析
3
作者 陈笑 《最小说》 2024年第3期16-18,共3页
《边城》和《茶馆》分别是作家沈从文和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两者都极具鲜明的地方特色,致力于风俗情趣、人情世故等方面的描写。《边城》从乡村入手,以乡村中的风俗人情展现了茶峒的淳朴;而《茶馆》则描写的是北京城的各种风俗人情,描绘... 《边城》和《茶馆》分别是作家沈从文和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两者都极具鲜明的地方特色,致力于风俗情趣、人情世故等方面的描写。《边城》从乡村入手,以乡村中的风俗人情展现了茶峒的淳朴;而《茶馆》则描写的是北京城的各种风俗人情,描绘戊戌变法、军阀混战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历史时期的演变,揭示了近半个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现象,一城一乡,相映成趣,折射出中国城乡的独特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城》 《茶馆》 城乡风情 湘西世界 京味
下载PDF
解读老舍话剧《茶馆》的“矛盾冲突”
4
作者 王娜 《中学语文》 2024年第9期83-85,共3页
重点探究分析老舍话剧《茶馆》第一幕中呈现的各种矛盾冲突,论述不同类型的冲突,包括政治冲突、阶级冲突、文化冲突、伦理和道德冲突以及个人与体制冲突,阐述这些冲突在剧情中的具体体现和作用,助力学生梳理剧情内容,把握角色命运,深入... 重点探究分析老舍话剧《茶馆》第一幕中呈现的各种矛盾冲突,论述不同类型的冲突,包括政治冲突、阶级冲突、文化冲突、伦理和道德冲突以及个人与体制冲突,阐述这些冲突在剧情中的具体体现和作用,助力学生梳理剧情内容,把握角色命运,深入理解话剧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矛盾冲突 类型 作用
下载PDF
《茶馆》的艺术性分析
5
作者 张宇阳 《艺术评鉴》 2024年第3期152-157,共6页
《茶馆》是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三幕话剧,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掌柜王利发的线索,呈现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后的近50年北京社会风貌,以及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变迁。剧中通过叙事方式描绘历史与时代的变迁,不拘泥... 《茶馆》是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三幕话剧,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掌柜王利发的线索,呈现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后的近50年北京社会风貌,以及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变迁。剧中通过叙事方式描绘历史与时代的变迁,不拘泥于中心冲突,展现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史诗性。人物塑造具有类型化与典型化的特点,通过突出外部特性和内涵,创造了具有时代、阶级和职业特征的典型人物。舞台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油画元素,创造出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的画面,同时体现了冲击力和神秘感。艺术特色既借鉴了西方戏剧家布莱希特的理念,又保留中国传统戏曲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茶馆》不仅在艺术创新上有重要影响,也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提供启示,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中国现代戏剧 艺术创新
下载PDF
经典与时代的对话——《茶馆》在苏联及当代俄罗斯的传播与接受
6
作者 于泽姣 董晓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3年第1期79-85,92,共8页
中国现代作家老舍先生的剧作《茶馆》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翘楚之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茶馆》便已进入苏联汉学家和读者的视野。然而,彼时中国学界对《茶馆》创作思想的解读倾向导致这部作品未能在苏联汉学界得到很好的研究。21世纪以来... 中国现代作家老舍先生的剧作《茶馆》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翘楚之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茶馆》便已进入苏联汉学家和读者的视野。然而,彼时中国学界对《茶馆》创作思想的解读倾向导致这部作品未能在苏联汉学界得到很好的研究。21世纪以来,俄罗斯学界在文本译介与学术研究方面对《茶馆》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进行了重新阐释与挖掘。在舞台艺术实践方面,2019年,孟京辉导演的先锋话剧版《茶馆》亮相当代俄罗斯舞台,成为首部在当代俄罗斯上演的老舍话剧作品。这次演出为新时期中俄话剧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现代性 先锋性
下载PDF
“罕见的第一幕”:从场景、叙事到人物、主旨--浅谈《茶馆》(节选)的教学内容选择
7
作者 袁海锋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0-52,80,共4页
老舍的《茶馆》是当代戏剧文学的经典,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节选部分,更是被剧作家曹禺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阅读教学须依体定教,从文体特质入手。面对这“罕见的第一幕”,以“教什么”的教学内容追问,聚焦《茶馆》中场景、... 老舍的《茶馆》是当代戏剧文学的经典,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节选部分,更是被剧作家曹禺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阅读教学须依体定教,从文体特质入手。面对这“罕见的第一幕”,以“教什么”的教学内容追问,聚焦《茶馆》中场景、叙事、人物的精心创设,透视主旨的别样深沉,可行而且必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无界开放场景 片段拼接叙事 局部参与人物 散点共振主旨
下载PDF
译介学视角下文化意象的传递研究——以《茶馆》两个英译本为例
8
作者 夏悦 《现代语言学》 2023年第12期5679-5683,共5页
《茶馆》是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著名话剧,反映了中国由清末到解放前三个时期的社会变化,其中蕴含了很多的文化意象。随着译介学的不断发展,译者更加关注文化差异。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对《茶馆》英若诚和霍华的英译本为例,对其中文化意... 《茶馆》是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著名话剧,反映了中国由清末到解放前三个时期的社会变化,其中蕴含了很多的文化意象。随着译介学的不断发展,译者更加关注文化差异。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对《茶馆》英若诚和霍华的英译本为例,对其中文化意象的传递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来考察这两个英译本是否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本文研究发现,大部分的译文都能够很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并且意识到对文化意象的翻译要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寻求恰当的翻译方法,这样才能使得译本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介学 《茶馆》 文化意象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北京曲剧《茶馆》简介
9
作者 《影剧新作》 2023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剧情简介北京曲剧《茶馆》根据老舍先生同名话剧改编。讲述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苦心经营的茶馆兴旺发达,他八方应酬,改良革新,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所吞没。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 剧情简介北京曲剧《茶馆》根据老舍先生同名话剧改编。讲述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苦心经营的茶馆兴旺发达,他八方应酬,改良革新,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所吞没。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历史变迁,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以及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曲剧 话剧改编 《茶馆》 老舍先生 剧情简介 王利发 改良革新 半封建半殖民地
下载PDF
浅谈《茶馆》中的真实性与倾向性
10
作者 潘传雨 《戏剧之家》 2023年第29期25-27,共3页
在创作中,我们要像老舍先生一样,到社会中进行深入的实践,观察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艺术成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作品更加具有真实性和进步倾向性。当作品有了艺术真实性,其才能具有相应的进步倾向性,而艺术的进步倾向性又... 在创作中,我们要像老舍先生一样,到社会中进行深入的实践,观察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艺术成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作品更加具有真实性和进步倾向性。当作品有了艺术真实性,其才能具有相应的进步倾向性,而艺术的进步倾向性又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真实,只有将二者辩证统一地融汇到作品中,才能更好地揭示时代的主题,反映真实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真实性 倾向性 艺术真实 文艺理论
下载PDF
《茶馆》称谓语研究
11
作者 张子健 《国学(汉斯)》 2023年第4期383-390,共8页
称谓语广泛活跃在古今人们的口语及书面语中,对辅助交际与传达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茶馆》这部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历史背景对其中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称谓语进行了梳理研究,将其细分为亲属称谓语、职业称谓语、通称称谓语、历史... 称谓语广泛活跃在古今人们的口语及书面语中,对辅助交际与传达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茶馆》这部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历史背景对其中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称谓语进行了梳理研究,将其细分为亲属称谓语、职业称谓语、通称称谓语、历史称谓语四类。《茶馆》在使用称谓语上的特点可归结为三点:充分体现人物之间的多方面差距;某些特殊称谓结构使用凸出;时代特点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称谓语 分类 时代背景
下载PDF
老舍《茶馆》人物的类型化创造思考—— 经典名著阅读指导
12
作者 王惠 《文存阅刊》 2023年第6期0046-0048,共3页
《茶馆》作为现实主义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传承了我国传统的戏曲表现形式,也融入了现代主义戏剧内容,通过这种方法的融合,充分展示出《茶馆》的艺术魅力。小学阶段合理引导学生根据名著的特点阅读,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 名著阅读 《茶馆》 人物 类型化创造
下载PDF
论《茶馆》的经典化
13
作者 吉开金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9-54,共6页
《茶馆》作为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其经典地位是在历史化过程中由政治、文化、文学批评、报刊媒介、舞台表演、大众、文学史、学校教育等因素合力建构起来的。它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从文艺界推崇到大众广泛接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 《茶馆》作为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其经典地位是在历史化过程中由政治、文化、文学批评、报刊媒介、舞台表演、大众、文学史、学校教育等因素合力建构起来的。它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从文艺界推崇到大众广泛接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外《茶馆》热,以及自由多元语境下开放包容的《茶馆》这几个阶段,共同呈现出《茶馆》经典化全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经典化 合力建构
下载PDF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老舍《茶馆》对话的弦外之音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林 金鑫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47-150,共4页
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是人们言语交际活动中的重要准则,但是交际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是很常见的。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礼貌、幽默以及修辞效果等。戏剧作品中的对话为了特殊的会话含义,为了营造艺术效果,往往是要违反“... 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是人们言语交际活动中的重要准则,但是交际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是很常见的。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礼貌、幽默以及修辞效果等。戏剧作品中的对话为了特殊的会话含义,为了营造艺术效果,往往是要违反“合作原则”的。老舍的《茶馆》就充满了这种违反“合作原则”的对话,不但没有影响对话的正常进行,反而增加了对话的深义,深刻地反映了社会背景,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性格和故事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茶馆》 戏剧对话
下载PDF
论《茶馆》的现代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军 王金胜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9-51,共3页
长期以来《茶馆》都以其民族特色引起关注,但是这部剧作所表现出的现代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茶馆》的现代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思想层面上的现代意识和形式技巧层面上的现代手法。就观念思想层面的现代性而言,具体表现在作家主体精神的凸... 长期以来《茶馆》都以其民族特色引起关注,但是这部剧作所表现出的现代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茶馆》的现代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思想层面上的现代意识和形式技巧层面上的现代手法。就观念思想层面的现代性而言,具体表现在作家主体精神的凸现、文化反思和思想启蒙上;就形式技巧层面的现代性而言,《茶馆》具有史诗剧的形式特征,且恰当地运用了象征、荒诞,內心独白等现代表现技巧,而这也与老舍的世界性眼光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现代性 现代意识 现代手法 世界眼光
下载PDF
目的明确 翻译充分——评英若诚英译话剧《茶馆》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婷婷 张德让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26-132,共7页
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译文评价的标准。文章以此为出发点,从译文文本的功能,译入语受众的情况,译文文本被接受的时间、地点、传播媒介及其产生与被接受的动机等方面,试评英若诚英译的话剧《茶馆》,并认为其采用了灵活的翻... 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译文评价的标准。文章以此为出发点,从译文文本的功能,译入语受众的情况,译文文本被接受的时间、地点、传播媒介及其产生与被接受的动机等方面,试评英若诚英译的话剧《茶馆》,并认为其采用了灵活的翻译方法,达到了既定的翻译目的,是话剧翻译中的典范之作。从目的论出发探讨译作的成功之处,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翻译行为的性质以及翻译策略选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茶馆》 翻译策略
下载PDF
试析诗性美在戏剧翻译中的再现——以《茶馆》几个特殊表达方式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伟清 唐伟玲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87-90,共4页
诗性美是戏剧语言的基本特点之一,而特殊表达方式的应用往往是创造戏剧语言诗性美的重要手段。因此,戏剧翻译中特殊表达方式的处理往往会影响到诗性美的再现效果。在此以《茶馆》中几个特殊表达方式的两个英译本为基本语料探讨了戏剧翻... 诗性美是戏剧语言的基本特点之一,而特殊表达方式的应用往往是创造戏剧语言诗性美的重要手段。因此,戏剧翻译中特殊表达方式的处理往往会影响到诗性美的再现效果。在此以《茶馆》中几个特殊表达方式的两个英译本为基本语料探讨了戏剧翻译中再现诗性美的一些具体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戏剧语言 戏剧翻译 诗性美 特殊表达方式
下载PDF
可表演性:话剧翻译的座标——评《茶馆》两个版本的翻译 被引量:10
18
作者 聂玉景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49,共3页
话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在翻译时,不仅要使意思表达到位.更重要的是译出来的剧本要适合舞台表演。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可表演性原则.为话剧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一观点也正与英若诚对话... 话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在翻译时,不仅要使意思表达到位.更重要的是译出来的剧本要适合舞台表演。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可表演性原则.为话剧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一观点也正与英若诚对话剧翻译的看法不谋而合。本文以《茶馆》的两个翻译版本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可表演性在话剧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茶馆》 表演性 话剧 版本 文学体裁 舞台表演 英若诚
下载PDF
京味文化的一面镜子——对老舍《茶馆》的一种文化解读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黎明 胡艳玲 《洛阳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85-87,共3页
《茶馆》因其“清明上河图”式的北京市井生活与民俗风情画卷的描绘而散发着浓郁的京味文化气息。由《茶馆》我们可以透视出京味文化重“礼性” ,讲“秩序” ,讲体面 ,求“排场” ,以及追求闲适生活方式的多重特征。京味文化的变动则隐... 《茶馆》因其“清明上河图”式的北京市井生活与民俗风情画卷的描绘而散发着浓郁的京味文化气息。由《茶馆》我们可以透视出京味文化重“礼性” ,讲“秩序” ,讲体面 ,求“排场” ,以及追求闲适生活方式的多重特征。京味文化的变动则隐喻了一个主题 :腐朽“吃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茶馆》 京味文化 生活方式 当代话剧 市井生活 民俗风情 礼性文化 秩序文化
下载PDF
《茶馆》:“驰骋古今,综合中外”的戏剧艺术——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迎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5-79,共5页
在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里,重读《茶馆》,使我再次深感老舍是一位"驰骋古今,综合中外"的高超艺术家,他为我们创造了不同凡响的作品。在《茶馆》里,老舍不仅仅运用了现实主义,而且进行了多种创作方法的尝试,一方面是... 在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里,重读《茶馆》,使我再次深感老舍是一位"驰骋古今,综合中外"的高超艺术家,他为我们创造了不同凡响的作品。在《茶馆》里,老舍不仅仅运用了现实主义,而且进行了多种创作方法的尝试,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戏曲、曲艺的继承,一方面是对西方超现实戏剧的借鉴,真正做到"驰骋古今,综合中外,自成一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史诗剧 人物的单粒感 舞台假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