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2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略特《荒原》里的音景
1
作者 文玲霞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2-29,共8页
艾略特以其诗人的敏锐,将《荒原》里呈现的主调音、信号音、标志音和寂静无声四类音景与诗中的图景有机结合,以音景特有的震撼力与弥漫性弥补了文本表象中静态图景缺乏活力的缺陷,“有声有色”地向读者展现了犹如但丁《神曲》里地狱一... 艾略特以其诗人的敏锐,将《荒原》里呈现的主调音、信号音、标志音和寂静无声四类音景与诗中的图景有机结合,以音景特有的震撼力与弥漫性弥补了文本表象中静态图景缺乏活力的缺陷,“有声有色”地向读者展现了犹如但丁《神曲》里地狱一般的现代伦敦城市生活,批判了工业化进程中现代城市的堕落、颓废和麻木,承载了诗人对现代人走出精神荒芜之地的探索。从音景角度重读《荒原》,以期能够引起读者由此关注因重视觉细节而被忽视的音景细节,从而拓宽《荒原》文本意义感知的途径,加深对这一经典名著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荒原》 音景 主调音 信号音 标志音 寂静无声
下载PDF
“灵芝”与“奇葩”:赵萝蕤《荒原》译本艺术管窥 被引量:9
2
作者 黄宗英 邓中杰 姜君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76-83,共8页
赵萝蕤先生曾经说,直译法是她从事文学翻译的唯一方法,其理论根据是形式与内容相互统一的原则。虽然内容最终决定形式,但是形式也是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赵萝蕤先生认为,在翻译严肃的文学作品时,译者首先必须深刻全面地研究作家及... 赵萝蕤先生曾经说,直译法是她从事文学翻译的唯一方法,其理论根据是形式与内容相互统一的原则。虽然内容最终决定形式,但是形式也是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赵萝蕤先生认为,在翻译严肃的文学作品时,译者首先必须深刻全面地研究作家及其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认识、感情力度、创作目的和特点;其次,必须具备两种语言的较高水平,才能较好地体现作者风格和表达作品内容;第三,必须谦虚谨慎,忘我地向原作学习。通过赵萝蕤先生1936年《荒原》译本手稿与国内出版的几个《荒原》译本之间的比较与分析,本文探讨赵萝蕤先生坚持用直译法翻译严肃的文学作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萝蕤 《荒原》 直译法
下载PDF
荒原的轮回——艾略特《荒原》的文化哲学主题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马汉广 陶萍 《求是学刊》 CSSCI 1997年第6期95-98,共4页
荒原的轮回——艾略特《荒原》的文化哲学主题分析马汉广陶萍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做为现代主义文学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新异而独特的表现手法,更主要的在于它以丰富的象征意蕴和完整的意象体系... 荒原的轮回——艾略特《荒原》的文化哲学主题分析马汉广陶萍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做为现代主义文学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新异而独特的表现手法,更主要的在于它以丰富的象征意蕴和完整的意象体系“把宇宙压缩成一个球,使它滚向一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荒原》 文化哲学 主题分析 意义世界 历史意识 现实世界 荒原世界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价值尺度
下载PDF
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艾略特创作《荒原》之根源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淑仪 苑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96-100,108,共6页
《荒原》表达了艾略特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说它是"个人"的迷惘,因为它是一部艾略特个人的"心灵史";而它所反映出的文明的危机、世界的幻灭和人的绝望,正是对"文化"迷惘的体现。文章从艾略特本人的生... 《荒原》表达了艾略特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说它是"个人"的迷惘,因为它是一部艾略特个人的"心灵史";而它所反映出的文明的危机、世界的幻灭和人的绝望,正是对"文化"迷惘的体现。文章从艾略特本人的生活状态、婚姻状态和宗教思想等方面入手,在对《荒原》所折射出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出艾略特创作《荒原》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荒原》 迷惘 根源 个人 文明
下载PDF
艾略特《荒原》的时空主题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林玉蓉 刘立辉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6-60,共5页
《荒原》的伦敦丧失了城市本应具有的神圣空间和中心属性,蜕变为以混沌和无序为表征的世俗空间;《荒原》的宇宙元素也脱离了神圣属性,构筑起一幅地狱空间的运行图式。同样,《荒原》的时间体系丧失了正常运转功能,增强了诗歌的地狱和死... 《荒原》的伦敦丧失了城市本应具有的神圣空间和中心属性,蜕变为以混沌和无序为表征的世俗空间;《荒原》的宇宙元素也脱离了神圣属性,构筑起一幅地狱空间的运行图式。同样,《荒原》的时间体系丧失了正常运转功能,增强了诗歌的地狱和死亡表现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荒原》 空间 时间
下载PDF
情陷荒原 别样凄凉——哈代的《还乡》和艾略特的《荒原》 被引量:4
6
作者 于淼 金栩竹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0-92,共3页
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期最后一位也是最著名的一位小说家,他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丰碑,曾被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他以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继承和发扬了英国文学传统,又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融合了现代意识和现代情愫... 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期最后一位也是最著名的一位小说家,他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丰碑,曾被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他以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继承和发扬了英国文学传统,又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融合了现代意识和现代情愫,成为英国文学中一座承上启下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还乡》 哈代 艾略特 英国文学史 维多利亚时期 现实主义创作 莎士比亚
下载PDF
《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 被引量:4
7
作者 江群 蔡玉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703-708,共6页
考察了艾略特《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发现七个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望文生译"、混译和不译的问题,导致"文化传真"的失效和"读者接受"的困难;探究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在... 考察了艾略特《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发现七个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望文生译"、混译和不译的问题,导致"文化传真"的失效和"读者接受"的困难;探究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态度和方法,讨论了文学作品中宗教典故翻译的一般性原则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宗教典故翻译 文化传真 读者接受
下载PDF
对死亡的追问和对永生的祈愿———再论《荒原》的死亡意识 被引量:2
8
作者 包礼祥 丁世忠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6-88,共3页
艾略特的《荒原》所渲染的死亡意识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概括力,既展示了西方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荒芜,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终极意义的思考。作品所表现的死亡不是生命存在的否定形式,而是现代人实现形而上的生命永恒和形而下的灵魂救赎的... 艾略特的《荒原》所渲染的死亡意识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概括力,既展示了西方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荒芜,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终极意义的思考。作品所表现的死亡不是生命存在的否定形式,而是现代人实现形而上的生命永恒和形而下的灵魂救赎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死亡 救赎 永生
下载PDF
艾略特的《荒原》——现代主义文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被引量:2
9
作者 史小妹 王惠玲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3期139-142,共4页
从象征形象创作、时空顺序的错位与跳跃、意识流等三个方面解读了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分析了《荒原》新异、独特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 ,丰富的象征意蕴和完整的意象体系。
关键词 象征主义 意识流 时空顺序 文学评论 诗歌 写作方法 现代主义文学 艾略特 《荒原》
下载PDF
瓶子中的先知──对《荒原》题词的解读 被引量:3
10
作者 罗志野 方克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113-118,共6页
《荒原》被认为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诗篇之一。这里对该诗的题词作了整体阐释。因为《荒原》作者是新批评理论的创始人,他主张诗歌创作时不表现诗人人格,诗应当是非人格的。本文在分析题词同时,有根据地认为在《荒原》中诗人有意... 《荒原》被认为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诗篇之一。这里对该诗的题词作了整体阐释。因为《荒原》作者是新批评理论的创始人,他主张诗歌创作时不表现诗人人格,诗应当是非人格的。本文在分析题词同时,有根据地认为在《荒原》中诗人有意无意地渗透进了他个人的人格,他个人的感情。同时文章还探讨了一些有关难以解决的语言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荒原》 西比拉 Sibylla 维芬
下载PDF
《荒原》早期译介:文化语境与译者阐释——兼论文学翻译与文学接受 被引量:12
11
作者 董洪川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42-46,共5页
文学翻译是文学接受的重要部分,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在文学翻译选择中起着决定作用。本文以《荒原》在中国的最初译介为研究对象,阐明中国文化语境的内在需求和认同是译介《荒原》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论述第一个《荒原》汉译者赵萝蕤对... 文学翻译是文学接受的重要部分,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在文学翻译选择中起着决定作用。本文以《荒原》在中国的最初译介为研究对象,阐明中国文化语境的内在需求和认同是译介《荒原》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论述第一个《荒原》汉译者赵萝蕤对《荒原》的理解和阐释探讨了中国翻译家对这部经典作品的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翻译 接受
下载PDF
以其人之论,解其作品涵义之谜——探讨《荒原》中的客观对应物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其林 文美莲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66,共4页
评论界对《荒原》的文本解读方式很多,提出的见解也存在诸多分歧。为深入理解作品的真正涵义,应该将作家的文论同他的作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也就是从艾略特本人的文学批评理论出发,尽可能准确地诠释作品中的“客观对应物”。
关键词 《荒原》 客观对应物 解读
下载PDF
“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论艾略特的《荒原》 被引量:7
13
作者 曾艳兵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21-27,共7页
解读和评价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的路径很多 ,但有一条既不难走 ,又有意思 ,这就是将长诗的题辞当作入门的钥匙。该诗的那句拉丁语题词 ,概括或浓缩了全诗的主旨 :即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就是那种“西比尔式”的“不生不... 解读和评价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的路径很多 ,但有一条既不难走 ,又有意思 ,这就是将长诗的题辞当作入门的钥匙。该诗的那句拉丁语题词 ,概括或浓缩了全诗的主旨 :即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就是那种“西比尔式”的“不生不死、即生即死、生不如死 ,死即是生”的荒原状态。诗人自己对长诗歌的解释和注释是必要的 ,但也不是最可靠的 ;最可靠的理解和解释应当到文本本身去寻找 ,而艾略特的文本又进一步证实了长诗题词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西比尔 艾略特 诗歌 荒原状态 英国
下载PDF
“晦涩正是他的精神”——赵萝蕤汉译《荒原》直译法互文性艺术管窥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52-59,共8页
艾略特认为我们的现代文明是多样和复杂的,而且描写这种多样和复杂的现代文明的诗歌艺术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和复杂的,因此诗人'必须是费解的'。关于汉译艾略特《荒原》一诗的'难处',赵萝蕤先生在其译后记中表达了三个方... 艾略特认为我们的现代文明是多样和复杂的,而且描写这种多样和复杂的现代文明的诗歌艺术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和复杂的,因此诗人'必须是费解的'。关于汉译艾略特《荒原》一诗的'难处',赵萝蕤先生在其译后记中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是'这首诗本身的晦涩';第二是译文的体裁和文体问题;第三是这首诗的译文'需要注释'。本文在研读艾略特关于'感受力涣散''历史意识''个性消灭'等核心诗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荒原》中译本的比较释读,窥见赵萝蕤先生文学翻译'直译法'在互文性统一方面的独到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感受力涣散 历史意识 个性消灭 直译 互文性
下载PDF
《荒原》诸中文译本对原作多层架构的再现 被引量:2
15
作者 苏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2-96,共5页
对《荒原》6个中译本的翻译批评表明,富含神话—原型、具备多层架构的作品的译本批评应树立层次意识:通过文字考据分析汉字的神话思维表象将为评论译者选词提供新视角;情感传达及神话或宗教内涵的统一是译作审美意象再造效果的评价要素... 对《荒原》6个中译本的翻译批评表明,富含神话—原型、具备多层架构的作品的译本批评应树立层次意识:通过文字考据分析汉字的神话思维表象将为评论译者选词提供新视角;情感传达及神话或宗教内涵的统一是译作审美意象再造效果的评价要素;象征内涵的传达和隐喻系统的连贯是衡量译作原型意象再造效果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荒原》 翻译批评 神话—原型 层次意识 审美意象 原型意象
下载PDF
西比娜隐喻——对《荒原》题辞的解释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志野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10-11,47+58,共4页
一般读《荒原》的人都不读题辞,即使读了题辞,也不去思考。其实,题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诗人往往在题辞中放一个隐喻,用以告诉读者整篇诗的主题。读者有时读了题辞,并且对其中某一部分感到兴趣,但对隐喻的整体意义反而忽视。作者... 一般读《荒原》的人都不读题辞,即使读了题辞,也不去思考。其实,题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诗人往往在题辞中放一个隐喻,用以告诉读者整篇诗的主题。读者有时读了题辞,并且对其中某一部分感到兴趣,但对隐喻的整体意义反而忽视。作者选择作品正文前的题辞不是随便的,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艾略特 莎士比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 资本主义 宗教观 拉丁文 《红楼梦》 分析心理学 死的愿望
下载PDF
《荒原》中译本的文化意识与翻译选择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发忠 袁志明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00-103,共4页
《荒原》是现代诗歌史上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其中译本甚多。文章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从译者文化意识下的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由此证实了译者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会影响译作对原... 《荒原》是现代诗歌史上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其中译本甚多。文章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从译者文化意识下的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由此证实了译者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会影响译作对原作文化内涵的传达,从而决定译作的质量;最后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的文化语境对三个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文本选择的影响,从而揭示了翻译过程不仅是译者与原作者思想交融的过程,更是两种语言文化交际的过程,进而说明译者在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时应该积极有效地传达原作文化,呈现文化多样性,满足不同读者群的审美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中译本 文化意识 翻译选择
下载PDF
论《荒原》的结构方式 被引量:2
18
作者 聂月芳 王卫东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36-39,共4页
分析本世纪最负盛名的诗歌《荒原》的结构方式。作者认为,有关繁殖神崇拜的神话是《荒原》的“骨架”,诗歌中丰富而意蕴深远的意象是《荒原》的“血肉”,诗歌中的中心人物泰瑞西士是《荒原》的“灵魂”。
关键词 《荒原》 艾略特 结构方式 繁殖神崇拜 水意象 泰瑞西士形象 美国 诗歌 文学评论
下载PDF
从《荒原》看托马斯·艾略特诗歌的陌生化手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汤金霞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26-128,共3页
陌生化手段的运用增加了诗歌《荒原》的美感,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该诗歌的难度。托马斯·艾略特在《荒原》中主要采用了两种陌生化手段,一种是语言技巧,另一种是非语言技巧。语言技巧包括在诗歌中插入异国语言、运用童谣和打油诗... 陌生化手段的运用增加了诗歌《荒原》的美感,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该诗歌的难度。托马斯·艾略特在《荒原》中主要采用了两种陌生化手段,一种是语言技巧,另一种是非语言技巧。语言技巧包括在诗歌中插入异国语言、运用童谣和打油诗以及设置人物提问。非语言技巧包括引用典故和对照。探究这些语言技巧和非语言技巧,可以突破陌生化手法给该诗歌设置的理解障碍,更好地欣赏陌生化给诗歌带来的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艾略特 《荒原》 陌生化 语言技巧 非语言技巧
下载PDF
再论T.S.艾略特《荒原》中的信仰危机和宗教救赎 被引量:5
20
作者 殷定芳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89-91,共3页
艾略特个人精神世界的崩溃与长期宗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他对人类得到救赎的渴望,使他常常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诗歌《荒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贫困,以及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淡薄,表现了一代青年对... 艾略特个人精神世界的崩溃与长期宗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他对人类得到救赎的渴望,使他常常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诗歌《荒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贫困,以及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淡薄,表现了一代青年对一切的幻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荒原》 信仰危机 精神颓废 救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