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艾略特《荒原》里的音景 |
文玲霞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
0 |
|
2
|
“灵芝”与“奇葩”:赵萝蕤《荒原》译本艺术管窥 |
黄宗英
邓中杰
姜君
|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4 |
9
|
|
3
|
荒原的轮回——艾略特《荒原》的文化哲学主题分析 |
马汉广
陶萍
|
《求是学刊》
CSSCI
|
1997 |
6
|
|
4
|
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艾略特创作《荒原》之根源 |
陈淑仪
苑辉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4
|
|
5
|
艾略特《荒原》的时空主题研究 |
林玉蓉
刘立辉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6
|
情陷荒原 别样凄凉——哈代的《还乡》和艾略特的《荒原》 |
于淼
金栩竹
|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7
|
《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 |
江群
蔡玉辉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4
|
|
8
|
对死亡的追问和对永生的祈愿———再论《荒原》的死亡意识 |
包礼祥
丁世忠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9
|
艾略特的《荒原》——现代主义文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
史小妹
王惠玲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2 |
2
|
|
10
|
瓶子中的先知──对《荒原》题词的解读 |
罗志野
方克平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3
|
|
11
|
《荒原》早期译介:文化语境与译者阐释——兼论文学翻译与文学接受 |
董洪川
|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4 |
12
|
|
12
|
以其人之论,解其作品涵义之谜——探讨《荒原》中的客观对应物 |
胡其林
文美莲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3
|
“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论艾略特的《荒原》 |
曾艳兵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03 |
7
|
|
14
|
“晦涩正是他的精神”——赵萝蕤汉译《荒原》直译法互文性艺术管窥 |
黄宗英
|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9 |
3
|
|
15
|
《荒原》诸中文译本对原作多层架构的再现 |
苏艳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6
|
西比娜隐喻——对《荒原》题辞的解释 |
罗志野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
|
|
17
|
《荒原》中译本的文化意识与翻译选择比较 |
周发忠
袁志明
|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CAS
|
2016 |
1
|
|
18
|
论《荒原》的结构方式 |
聂月芳
王卫东
|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
2001 |
2
|
|
19
|
从《荒原》看托马斯·艾略特诗歌的陌生化手法 |
汤金霞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3
|
|
20
|
再论T.S.艾略特《荒原》中的信仰危机和宗教救赎 |
殷定芳
|
《长沙大学学报》
|
2011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