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原与人》:叙述可靠性与伦理情怀
1
作者 宋向阳 周靖波 《艺术探索》 CSSCI 2021年第2期117-122,共6页
话剧《荒原与人》属典型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之间形成戏剧张力。该剧还运用了多重聚焦、视角越界、套层叙述等多种叙述策略,是当代戏剧最为复杂微妙的叙事文本之一。作者对叙述策略的选择是带有伦理意义的行为。叙... 话剧《荒原与人》属典型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之间形成戏剧张力。该剧还运用了多重聚焦、视角越界、套层叙述等多种叙述策略,是当代戏剧最为复杂微妙的叙事文本之一。作者对叙述策略的选择是带有伦理意义的行为。叙述人在整体可靠的叙述中,出现局部的不可靠,这是"失落的一代"怀疑精神的表征,也折射出叙述人灵魂的复杂性。剧中隐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悲悯,对有过失甚至有罪之人的叹息,而这正是叙事伦理的题中应有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与人》 叙述可靠性 伦理情怀 叙事伦理
下载PDF
话剧《荒原与人》简介:
2
《戏剧之家》 2007年第4期204-205,共2页
在辽阔的黑土地,国与国的边境线旁,两条河流穿过落马湖,那里其实是一片重沼泽,沼泽边是一望无际的落马湖荒原。荒原在夕照的霞光里优美而荒凉,垦荒队员们的爱情是这个寂寞的荒原上最娇艳的花朵。
关键词 《荒原与人》 简介 话剧 黑土地 边境线 沼泽
下载PDF
在“荒原”中寻找“人”——话剧《荒原与人》的存在主义意蕴
3
作者 黄锦璇 《戏剧之家》 2022年第9期3-6,共4页
《荒原与人》是当代剧作家李龙云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知青”为题材,试图通过落马湖知青的境遇来反映人类共同的本质,并借此来传达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本文通过萨特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即“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存在先于... 《荒原与人》是当代剧作家李龙云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知青”为题材,试图通过落马湖知青的境遇来反映人类共同的本质,并借此来传达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本文通过萨特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即“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存在先于本质”以及“自由抉择”来探析李龙云话剧《荒原与人》中的存在主义意蕴,即在荒诞世界中发现虚无、承担虚无以及超越虚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龙云 《荒原与人》 存在主义 虚无 萨特
下载PDF
索南才让中篇小说《荒原上》中的一种追求
4
作者 哈斯其木格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4年第2期216-220,共5页
中篇小说《荒原上》深入地展现了人们在荒凉的草原上对于丰富精神世界的不懈探索和追求。文中索南才让选择荒原作为故事的背景,描述了六名牧民在大自然的荒芜、日常生活的荒芜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荒芜中所展现的各种追求。从精神、情感... 中篇小说《荒原上》深入地展现了人们在荒凉的草原上对于丰富精神世界的不懈探索和追求。文中索南才让选择荒原作为故事的背景,描述了六名牧民在大自然的荒芜、日常生活的荒芜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荒芜中所展现的各种追求。从精神、情感和快乐这三个维度出发,深入挖掘荒芜世界中人性的光辉与生命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上》 索南才让 追求
下载PDF
现代文明的两副面孔:索南才让《荒原上》《我是一个牧马人》的双重叙事进程研究
5
作者 梁增凯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索南才让小说作品常以我国西部游牧民族生活为写作背景,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暗交错的双重叙事进程。《荒原上》和《我是一个牧马人》在描绘人与自然、现代文明和谐共生的显性叙事进程背后,在文本细读中可以发现并行着一条作者反... 索南才让小说作品常以我国西部游牧民族生活为写作背景,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暗交错的双重叙事进程。《荒原上》和《我是一个牧马人》在描绘人与自然、现代文明和谐共生的显性叙事进程背后,在文本细读中可以发现并行着一条作者反思人、自然、现代文明三者间相互对立的叙事暗流。此外,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内容中存在大量的叙事断裂和文本政治无意识,以此为中心的细读方法的探索,可以为当代小说隐性进程的阐发提供切入点和新的理论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南才让 双重叙事进程 隐性进程 政治无意识 《荒原上》
下载PDF
夹缝中的自我救赎——《荒原狼》中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矛盾
6
作者 张睿迪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2期16-18,94,共4页
《荒原狼》从认识和分析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尤其是德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矛盾出发,到找到自我救赎的方法为止。黑塞用严厉的笔触将当代人的生活形态揭露出来,同时深刻分析内藏“荒原狼”的人的真实想法,这一做法在当时引起了争议。但是,... 《荒原狼》从认识和分析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尤其是德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矛盾出发,到找到自我救赎的方法为止。黑塞用严厉的笔触将当代人的生活形态揭露出来,同时深刻分析内藏“荒原狼”的人的真实想法,这一做法在当时引起了争议。但是,这部作品的意义不只在于批判,更在于探索和建构。黑塞本人的创作目的,实际上是通过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矛盾的分析,探索如何进行自我救赎,最终指向的是疗愈而非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狼》 黑塞 知识分子 精神矛盾 自我救赎
下载PDF
“草原到荒原”:生命的三种形态——索南才让《荒原上》的生命体验
7
作者 哈斯其木格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3年第4期54-58,共5页
索南才让小说所呈现的“荒原”图景是对人类生命形态的指射,作者以独特的叙事取向,将物质空间指向精神空间,以荒原书写触摸了生命的多重形态。小说《荒原上》中,作为空间意象的荒原既以“物质空间”的方式承载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以“... 索南才让小说所呈现的“荒原”图景是对人类生命形态的指射,作者以独特的叙事取向,将物质空间指向精神空间,以荒原书写触摸了生命的多重形态。小说《荒原上》中,作为空间意象的荒原既以“物质空间”的方式承载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以“精神空间”的方式展现着生命的形态。作者在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交替叙事中展现了生命的三种形态,即喧哗与孤独——生命的社会形态、寻找和失落——生命的自然形态、死亡与救赎——生命的精神形态,共同表现出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上》 索南才让 生命 形态
下载PDF
小说《荒原问道》:从文化书写到哲学追问
8
作者 田宝祥 《唐都学刊》 2023年第3期84-89,共6页
西北作家徐兆寿创作的《荒原问道》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现实主义小说文本。称其为现实主义小说文本,是基于其浓厚的乡土情怀与沉重的家园意识;至于深刻的哲学意蕴,则是基于其围绕“道”与“存在”等哲学范畴而展开的若干反思,如宇... 西北作家徐兆寿创作的《荒原问道》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现实主义小说文本。称其为现实主义小说文本,是基于其浓厚的乡土情怀与沉重的家园意识;至于深刻的哲学意蕴,则是基于其围绕“道”与“存在”等哲学范畴而展开的若干反思,如宇宙、死亡、语言、知识、道德、自由等。传统的观念体系遭遇自由主义、多元主义的挑战,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体何以重建自我的精神世界、现代性视域下的社会主体何以实现思想观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小说《荒原问道》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也是其哲学反思所指向的终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问道》 乡土情怀 家园之识 文化书写 哲学追问
下载PDF
生态矛盾·爱情困顿·命运无常——索南才让《荒原上》的三重悲剧
9
作者 张晓萍 黄毅 《高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120-127,共8页
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青海高原的作家,索南才让一直关注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始终将所有的笔触落脚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书写时代变革下的人生百态,以及人与物的相互平衡。他真实再现了当代牧民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展现了人与人、人与动物... 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青海高原的作家,索南才让一直关注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始终将所有的笔触落脚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书写时代变革下的人生百态,以及人与物的相互平衡。他真实再现了当代牧民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展现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爱恨情仇、矛盾纠葛等复杂情绪。在其叙事结构中,无形中隐含了多重悲剧色彩。《荒原上》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讲述了到青海荒原上灭鼠的经历。在灭鼠的同时,经历纯美的爱情,收获真挚的友情,同时也重识了青年们鲜为人知的悲惨命运。索南才让通过荒原上深刻体察“灭鼠队”一行六人的言行举止,投注于变化的现实场景,裹挟于事件中的人,在茫茫孤寂的荒原上,六人不断改变自己,重识自己,同时也超越了自己。小说集中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青年追寻爱情的现实困顿以及人生命运的变幻无常等三重悲剧,聚焦草原人民面对生死存亡的真实处境和人生意义的精神探寻,思考人在生命过程中如何面对悲剧的降临与苦难的超越。在温情叙事中凸显出作者对生态、爱情、命运的关照,重构普通人平凡而独特的生命历程,审视小人物辛酸而又“崇高”的人生片段,从而使小说具有生命思考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南才让 《荒原上》 生态矛盾 爱情困顿 命运无常
下载PDF
荒原:“人类世”空间规定图式
10
作者 章晓宇 王新越 《外语教育研究》 2023年第4期50-55,共6页
“荒原”作为“人类世”空间的规定图式,从文学哲学叙事的维度规定了人类世的还原性、实存性以及关联性。依此预设研究路径,首先,将“荒原”概念置放于“人类世”语境下加以考察,结合艾略特诗歌《荒原》,定性“荒原”概念作为符合“人... “荒原”作为“人类世”空间的规定图式,从文学哲学叙事的维度规定了人类世的还原性、实存性以及关联性。依此预设研究路径,首先,将“荒原”概念置放于“人类世”语境下加以考察,结合艾略特诗歌《荒原》,定性“荒原”概念作为符合“人类世”语境下的重要文学哲学叙事方式;其次,解析“荒原”概念并将其重构为“人类世”空间性意象图式;最后,建构“荒原”作为“人类世”空间的规定图示,点明荒原的世界性本质,并剖析其成为未来哲学发生场域的内在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荒原 未来哲学 空间图式
下载PDF
艾略特《荒原》里的音景
11
作者 文玲霞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2-29,共8页
艾略特以其诗人的敏锐,将《荒原》里呈现的主调音、信号音、标志音和寂静无声四类音景与诗中的图景有机结合,以音景特有的震撼力与弥漫性弥补了文本表象中静态图景缺乏活力的缺陷,“有声有色”地向读者展现了犹如但丁《神曲》里地狱一... 艾略特以其诗人的敏锐,将《荒原》里呈现的主调音、信号音、标志音和寂静无声四类音景与诗中的图景有机结合,以音景特有的震撼力与弥漫性弥补了文本表象中静态图景缺乏活力的缺陷,“有声有色”地向读者展现了犹如但丁《神曲》里地狱一般的现代伦敦城市生活,批判了工业化进程中现代城市的堕落、颓废和麻木,承载了诗人对现代人走出精神荒芜之地的探索。从音景角度重读《荒原》,以期能够引起读者由此关注因重视觉细节而被忽视的音景细节,从而拓宽《荒原》文本意义感知的途径,加深对这一经典名著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荒原 音景 主调音 信号音 标志音 寂静无声
下载PDF
向朽而生——从《荒原狼》看黑塞的心灵救赎之路
12
作者 王晓昀 《艺术科技》 2023年第20期111-113,共3页
黑塞的作品始终关注个体的生命,不仅疗愈自己在战争中的心灵危机,还承担着作家的社会使命,为身陷乱世的人找寻一条救赎之路。文章第一节从黑塞的人生经历出发,分析其浪漫情怀的形成及战争对其精神世界的重塑,探讨黑塞救赎意识的产生,并... 黑塞的作品始终关注个体的生命,不仅疗愈自己在战争中的心灵危机,还承担着作家的社会使命,为身陷乱世的人找寻一条救赎之路。文章第一节从黑塞的人生经历出发,分析其浪漫情怀的形成及战争对其精神世界的重塑,探讨黑塞救赎意识的产生,并结合作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思想观念,解读其长篇小说《荒原狼》;第二节着眼于黑塞的浪漫主义情结,以《荒原狼》中枯朽的社会现实为对象,探讨其中奏响的浪漫的挽歌,分析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中工业文明对人性和理智造成的冲击,并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观出发,探讨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重创;第三节从个人主义出发,将视角聚焦到腐朽的群氓社会中的个体,探讨守旧者和反战者在大众文化和民族沙文主义中进退维谷的困境,哈里最终作出了和群氓一样的抉择,表现了群氓社会中群体意志的至高无上,也反映了个体在群氓社会中的艰难处境;第四节从黑塞圆融和谐的思想入手,分析作品中频繁提到的“不朽者之笑”,探讨黑塞在调和荒原狼和世界的矛盾过程中提出的幽默哲学。从黑塞到荒原狼,作者在社会的枯朽现状下奏响浪漫的挽歌,在群氓的腐朽面目中表现个体的两难,最后沉入个体心灵的底层,给出“向朽而生”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塞 《荒原狼》 救赎 信仰
下载PDF
精神分析视角下《荒原狼》中的人物形象研究
13
作者 张世卉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1期22-24,共3页
《荒原狼》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一经发表便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荒原狼》中,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人格十分复杂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作为理论框架,从本我、自... 《荒原狼》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一经发表便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荒原狼》中,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人格十分复杂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作为理论框架,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角度分析小说主人公哈里·哈勒尔的人格结构,探究主人公精神危机的原因,以及其对救赎之路的追寻。通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分析文本,小说人物的心理构造与内心世界将进一步得到阐释,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饱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狼》 精神分析 本我 自我 超我
下载PDF
“灵芝”与“奇葩”:赵萝蕤《荒原》译本艺术管窥 被引量:10
14
作者 黄宗英 邓中杰 姜君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76-83,共8页
赵萝蕤先生曾经说,直译法是她从事文学翻译的唯一方法,其理论根据是形式与内容相互统一的原则。虽然内容最终决定形式,但是形式也是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赵萝蕤先生认为,在翻译严肃的文学作品时,译者首先必须深刻全面地研究作家及... 赵萝蕤先生曾经说,直译法是她从事文学翻译的唯一方法,其理论根据是形式与内容相互统一的原则。虽然内容最终决定形式,但是形式也是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赵萝蕤先生认为,在翻译严肃的文学作品时,译者首先必须深刻全面地研究作家及其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认识、感情力度、创作目的和特点;其次,必须具备两种语言的较高水平,才能较好地体现作者风格和表达作品内容;第三,必须谦虚谨慎,忘我地向原作学习。通过赵萝蕤先生1936年《荒原》译本手稿与国内出版的几个《荒原》译本之间的比较与分析,本文探讨赵萝蕤先生坚持用直译法翻译严肃的文学作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萝蕤 《荒原 直译法
下载PDF
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艾略特创作《荒原》之根源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淑仪 苑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96-100,108,共6页
《荒原》表达了艾略特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说它是"个人"的迷惘,因为它是一部艾略特个人的"心灵史";而它所反映出的文明的危机、世界的幻灭和人的绝望,正是对"文化"迷惘的体现。文章从艾略特本人的生... 《荒原》表达了艾略特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说它是"个人"的迷惘,因为它是一部艾略特个人的"心灵史";而它所反映出的文明的危机、世界的幻灭和人的绝望,正是对"文化"迷惘的体现。文章从艾略特本人的生活状态、婚姻状态和宗教思想等方面入手,在对《荒原》所折射出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出艾略特创作《荒原》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荒原 迷惘 根源 个人 文明
下载PDF
荒原的轮回——艾略特《荒原》的文化哲学主题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汉广 陶萍 《求是学刊》 CSSCI 1997年第6期95-98,共4页
荒原的轮回——艾略特《荒原》的文化哲学主题分析马汉广陶萍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做为现代主义文学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新异而独特的表现手法,更主要的在于它以丰富的象征意蕴和完整的意象体系... 荒原的轮回——艾略特《荒原》的文化哲学主题分析马汉广陶萍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做为现代主义文学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新异而独特的表现手法,更主要的在于它以丰富的象征意蕴和完整的意象体系“把宇宙压缩成一个球,使它滚向一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荒原 文化哲学 主题分析 意义世界 历史意识 现实世界 荒原世界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价值尺度
下载PDF
艾略特《荒原》的时空主题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玉蓉 刘立辉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6-60,共5页
《荒原》的伦敦丧失了城市本应具有的神圣空间和中心属性,蜕变为以混沌和无序为表征的世俗空间;《荒原》的宇宙元素也脱离了神圣属性,构筑起一幅地狱空间的运行图式。同样,《荒原》的时间体系丧失了正常运转功能,增强了诗歌的地狱和死... 《荒原》的伦敦丧失了城市本应具有的神圣空间和中心属性,蜕变为以混沌和无序为表征的世俗空间;《荒原》的宇宙元素也脱离了神圣属性,构筑起一幅地狱空间的运行图式。同样,《荒原》的时间体系丧失了正常运转功能,增强了诗歌的地狱和死亡表现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荒原 空间 时间
下载PDF
情陷荒原 别样凄凉——哈代的《还乡》和艾略特的《荒原》 被引量:4
18
作者 于淼 金栩竹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0-92,共3页
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期最后一位也是最著名的一位小说家,他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丰碑,曾被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他以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继承和发扬了英国文学传统,又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融合了现代意识和现代情愫... 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期最后一位也是最著名的一位小说家,他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丰碑,曾被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他以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继承和发扬了英国文学传统,又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融合了现代意识和现代情愫,成为英国文学中一座承上启下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还乡》 哈代 艾略特 英国文学史 维多利亚时期 现实主义创作 莎士比亚
下载PDF
《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 被引量:4
19
作者 江群 蔡玉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703-708,共6页
考察了艾略特《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发现七个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望文生译"、混译和不译的问题,导致"文化传真"的失效和"读者接受"的困难;探究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在... 考察了艾略特《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发现七个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望文生译"、混译和不译的问题,导致"文化传真"的失效和"读者接受"的困难;探究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态度和方法,讨论了文学作品中宗教典故翻译的一般性原则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宗教典故翻译 文化传真 读者接受
下载PDF
对死亡的追问和对永生的祈愿———再论《荒原》的死亡意识 被引量:2
20
作者 包礼祥 丁世忠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6-88,共3页
艾略特的《荒原》所渲染的死亡意识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概括力,既展示了西方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荒芜,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终极意义的思考。作品所表现的死亡不是生命存在的否定形式,而是现代人实现形而上的生命永恒和形而下的灵魂救赎的... 艾略特的《荒原》所渲染的死亡意识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概括力,既展示了西方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荒芜,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终极意义的思考。作品所表现的死亡不是生命存在的否定形式,而是现代人实现形而上的生命永恒和形而下的灵魂救赎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死亡 救赎 永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