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传统的履新与反叛——从《莫洛伊》看贝克特的“反小说”形式实验 被引量:2
1
作者 韩保宪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06-108,共3页
英国现代小说家贝克特的作品进行反传统的“反小说”形式实验,其大胆的表现手法令世人瞩目。他所刻画的不同的人物往往代表着不同的人格面具和心理层面,其作品特别关注的是小说的形式实验和小说艺术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 实验小说 《莫洛伊》 贝克特 英国
下载PDF
《莫洛伊》中“视域融合”下的残疾书写
2
作者 秦明利 陈伊琳 《外语教育研究》 2022年第1期68-75,共8页
残疾与非残疾人的冲突是贝克特小说《莫洛伊》的焦点,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为这一对立提供了解决路径。本文以亚历山德拉·坦卡德提出的四种残疾书写模型为出发点,分别揭示贝克特小说《莫洛伊》中残疾的“内视域”与“外视域”,... 残疾与非残疾人的冲突是贝克特小说《莫洛伊》的焦点,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为这一对立提供了解决路径。本文以亚历山德拉·坦卡德提出的四种残疾书写模型为出发点,分别揭示贝克特小说《莫洛伊》中残疾的“内视域”与“外视域”,从而阐明非残疾人所创立的话语体系与残疾的不适配性的根源。通过立足点转换,贝克特以更广阔的“历史视域”消解了身体残疾与“精神”残疾的边界,将残疾视为一种个人与社会交互的变量,为以残疾书写来重新认识残疾、关切残疾人生存状况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洛伊》 亚历山德拉·坦卡德模型 残疾书写 视域融合
下载PDF
从《莫洛伊》看虚幻与现实中游走的“自我”
3
作者 高燕 凌海 《黑河学院学报》 2016年第7期143-144,147,共3页
《莫洛伊》是20世纪实验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贝克特将"旅行"与"寻找"与小说的叙述结合,以叙述的方式展现除了旅行与寻找自我的过程,旅行的结束就是这部小说的结尾。贝克特通过这部小说展示自己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 《莫洛伊》是20世纪实验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贝克特将"旅行"与"寻找"与小说的叙述结合,以叙述的方式展现除了旅行与寻找自我的过程,旅行的结束就是这部小说的结尾。贝克特通过这部小说展示自己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的精神运动,并阐述了一个新的小说叙述观——作者创作过程其实是一次发掘最真实的自我,展现个人意识的过程,是一次深刻的与灵魂对话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洛伊》 贝克特 虚幻精神世界 现实世界
下载PDF
贝克特《莫洛伊》中的“镜像写作” 被引量:4
4
作者 曹波 姚忠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80,共4页
在《莫洛伊》中,贝克特将主题之一设定为模糊不清的镜像,将叙事的结构原则设定为镜像反射,使小说分裂为互为镜像的两部分叙事,并使两位叙事者之间的镜像关系和路人A与C之间的镜像关系叠加起来,构成复杂的反射模式。小说中结构对称的餐... 在《莫洛伊》中,贝克特将主题之一设定为模糊不清的镜像,将叙事的结构原则设定为镜像反射,使小说分裂为互为镜像的两部分叙事,并使两位叙事者之间的镜像关系和路人A与C之间的镜像关系叠加起来,构成复杂的反射模式。小说中结构对称的餐刀架就是其镜像反射模式的物象,具有"缠线板"的功能。本质上,"镜像写作"就是关于问题主题在镜像阶段的认同困境的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洛伊》 拉康精神分析学 镜像关系
原文传递
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塞缪尔·贝克特《莫洛伊》之双重文本解读 被引量:6
5
作者 王雅华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49,共9页
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和元小说的层面对贝克特三部曲的第一部《莫洛伊》进行剖析和解读 ,以展示其主人公心灵生活更广泛更重要的、甚至无意识的领域 ,进而揭示贝克特对人的本质和对作家艺术创作本质的深刻思考。该小说不仅描写了两个主人... 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和元小说的层面对贝克特三部曲的第一部《莫洛伊》进行剖析和解读 ,以展示其主人公心灵生活更广泛更重要的、甚至无意识的领域 ,进而揭示贝克特对人的本质和对作家艺术创作本质的深刻思考。该小说不仅描写了两个主人公莫洛伊和莫兰寻找母亲和寻找自我的旅行 ,同时也记述了一个作家构思小说的心路历程 :一个作家的创作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真实自我 ,即潜意识的自我 ,并实现意识主体与意识客体、理性与非理性的交流和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缪尔·贝克特 理性 非理性 《莫洛伊》 莫兰 旅行 "反小说" 小说构思
原文传递
《莫洛伊》中莫兰的退行性自我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姚忠 曹波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5-92,共8页
很大程度上,贝克特的小说三部曲模仿了其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在首篇《莫洛伊》中,莫兰寻找莫洛伊的旅程实际上是他从"象征界"回溯到"想象界"去探索自我的旅程。期间,他感到自己像耶稣一样殉难了,无法保持"父... 很大程度上,贝克特的小说三部曲模仿了其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在首篇《莫洛伊》中,莫兰寻找莫洛伊的旅程实际上是他从"象征界"回溯到"想象界"去探索自我的旅程。期间,他感到自己像耶稣一样殉难了,无法保持"父性"和与圣父、圣子的"三位一体"。脱下在"象征界"披上的文明外衣后,他发现本真的自我和"母亲莫洛伊"并无二致。正如该小说的两部分叙事构成镜像关系,莫兰和莫洛伊也互为镜像,但因镜面或照镜者自身的瑕疵,这一镜像模糊不清,无助于对照镜者辨别自我的身份。"退化"后的莫兰和颓废的莫洛伊都还是"问题主体",离末篇《无法称呼的人》当中"没有主体的潜意识的世界"尚有距离,是贝克特"失败"文学观的化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洛伊》 自我探索 退化 殉难 镜像关系
原文传递
当代年轻人的痛点
7
作者 刘冲 《特别关注》 2023年第3期19-19,共1页
萨缪尔·贝克特的小说《莫洛伊》与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都是1955年出版的。这两部作品,其主角刚好分别对应了二战以后我们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衰老”与“年轻”:莫洛伊象征“文明之漫长衰朽历程的最后一程”,而洛丽塔象征今... 萨缪尔·贝克特的小说《莫洛伊》与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都是1955年出版的。这两部作品,其主角刚好分别对应了二战以后我们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衰老”与“年轻”:莫洛伊象征“文明之漫长衰朽历程的最后一程”,而洛丽塔象征今天终于得以统治世界的青年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洛丽塔 萨缪尔·贝克特 《莫洛伊》 小说《洛丽塔》 年轻人 象征
下载PDF
莫洛伊恋母的困境与游戏 被引量:1
8
作者 曹波 姚忠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4-93,共10页
在贝克特的小说《莫洛伊》中,由于父亲的缺场或无能,莫洛伊在寻母旅程中一路玩弄恋母游戏,表现出许多跟母亲有关的恋物癖症状;但鉴于母亲的堕落和乱伦的危害,他又借污秽学对母亲大肆谩骂,表现出典型的厌女症状和对父亲法则的最终服从。... 在贝克特的小说《莫洛伊》中,由于父亲的缺场或无能,莫洛伊在寻母旅程中一路玩弄恋母游戏,表现出许多跟母亲有关的恋物癖症状;但鉴于母亲的堕落和乱伦的危害,他又借污秽学对母亲大肆谩骂,表现出典型的厌女症状和对父亲法则的最终服从。在笔者看来,莫洛伊是一个从"象征界"向"想象界"退化的"问题主体",其叙事中的种种谜团和杂耍似的游戏都是其恋母困境外化而成的"梦意象",和作者"身处子宫的记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洛伊》 精神分析学 恋母情结 困境 游戏
原文传递
莫兰的殉难及与莫洛伊的镜像关系
9
作者 姚忠 曹波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76,共4页
在贝克特的小说《莫洛伊》中,莫兰先是具有鲜明的"象征界"特征,接到寻找莫洛伊的命令后就开始像耶稣一样遭受殉难;在寻觅的旅途中,他的自我逐步退化成莫洛伊的模样。通过与路人A和C的相遇,隔离在两部分叙事中的莫兰和莫洛伊... 在贝克特的小说《莫洛伊》中,莫兰先是具有鲜明的"象征界"特征,接到寻找莫洛伊的命令后就开始像耶稣一样遭受殉难;在寻觅的旅途中,他的自我逐步退化成莫洛伊的模样。通过与路人A和C的相遇,隔离在两部分叙事中的莫兰和莫洛伊也构成了令人沮丧的镜像关系。笔者认为,该小说展现的是由"家庭三角"定义的"婴儿主体"的身份在昏暗的镜面中的复杂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洛伊》 莫兰 殉难 镜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