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薤露》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巫东攀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93-96,共4页
《薤露》,乐府《相和曲》名,是古代的丧歌.从古流传至今,范围相当广。它最早是田歌,后逐渐从田歌分离出来形成几个流向,一支长期流传于民间,逐渐演化成丧歌;一支以田歌的形式继续存在;一支被文人承袭,流向宫廷乐府。《薤露》音调受方言... 《薤露》,乐府《相和曲》名,是古代的丧歌.从古流传至今,范围相当广。它最早是田歌,后逐渐从田歌分离出来形成几个流向,一支长期流传于民间,逐渐演化成丧歌;一支以田歌的形式继续存在;一支被文人承袭,流向宫廷乐府。《薤露》音调受方言制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薤露》 古代 挽歌 《乐府题解》 体裁 田歌 丧歌 艺术特点
下载PDF
汉乐府《薤露》本事及演变考论
2
作者 冷卫国 董方伯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0-129,共10页
关于《薤露》本事,历来说法不一,存在诸多误解。梳理纷繁复杂的历史文献,正本清源,可知:影响较大的出自《左传》说和出自宋玉《对楚王问》说均不能成立,其本事应是汉代初年田横自杀、门人送葬。《薤露》产生之后,沿着雅化和俗化两个方... 关于《薤露》本事,历来说法不一,存在诸多误解。梳理纷繁复杂的历史文献,正本清源,可知:影响较大的出自《左传》说和出自宋玉《对楚王问》说均不能成立,其本事应是汉代初年田横自杀、门人送葬。《薤露》产生之后,沿着雅化和俗化两个方向演变。前者在音乐方面逐渐向朝廷雅乐靠近,在文本方面逐渐文人化、个人化;后者则表现为作为丧歌的《薤露》在民间一直传唱不衰,至今在楚地仍流传着作为农事歌使用的《薤露珠》和作为丧歌使用的《薤上露》。考察《薤露》本事及演变,有助于深化古代社会各阶层文学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从而丰富学界对乐府音乐、乐府文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文人化 乐府文学 《薤露》 雅化 丧歌 社会各阶层 宋玉
原文传递
张骏《薤露行》散论
3
作者 庆振轩 刘维维 《社科纵横》 2010年第9期70-73,共4页
本文对张骏《薤露行》一诗的创作时间及创作题旨进行了细致探析。
关键词 张骏 《薤行》
下载PDF
三曹诗对乐府古辞的继承与演变——以《薤露行》为例
4
作者 崔建荣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22-24,共3页
曹操、曹植虽仍沿用乐府旧题进行创作,但又对旧题进行了不拘一格的改造。以《薤露行》为例,可看出曹操和曹植的乐府诗继承了古辞的"悲情"和"朝露"之感。但在题材与叙述视角上均有所演进,在题材方面:古辞的丧歌,曹... 曹操、曹植虽仍沿用乐府旧题进行创作,但又对旧题进行了不拘一格的改造。以《薤露行》为例,可看出曹操和曹植的乐府诗继承了古辞的"悲情"和"朝露"之感。但在题材与叙述视角上均有所演进,在题材方面:古辞的丧歌,曹操用其写时事,曹植用其抒发己怀;在叙述视角方面:古辞重在吟咏他人之事,曹操除了着重吟咏他人之事外,参入了个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到了曹植就表现为着重抒发自我的理想与情感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曹植 《薤行》 题材 叙述视角 继承与演变
下载PDF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5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4年第2期12-12,共1页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出自战国时期著名辞赋家宋玉的《对楚王问》。在《对楚王问》中,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吗?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呢?”宋玉回答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出自战国时期著名辞赋家宋玉的《对楚王问》。在《对楚王问》中,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吗?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呢?”宋玉回答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玉 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 战国时期 《对楚王问》 辞赋家 《薤露》
下载PDF
廪嘎人丧堂歌与古代薤露歌渊源考
6
作者 谭必友 田级会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2-100,共9页
秦汉以降,有关《阳阿》、《薤露》古歌的记载就消失了。尽管后人还创作了大量的《薤露》歌,但毕竟都只能算是后代文人的个人创作,而真正的《薤露》古歌却无从寻觅。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但田野调查材料证明这种古歌不但没有消失,... 秦汉以降,有关《阳阿》、《薤露》古歌的记载就消失了。尽管后人还创作了大量的《薤露》歌,但毕竟都只能算是后代文人的个人创作,而真正的《薤露》古歌却无从寻觅。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但田野调查材料证明这种古歌不但没有消失,而且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浸染,一直存在到今天。这就是武陵山腹地属于土家族一支的廪嘎人还在演唱的《丧堂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薤露》 廪嘎人 《丧堂歌》 文化穿越
原文传递
读《拟挽歌辞三首》札记
7
作者 李文初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S1期76-79,共4页
关键词 陶渊明 《挽歌诗》 《挽歌》 《自祭文》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文选》 自然法 《薤露》 梁启超 写作时间
下载PDF
“挽歌”词源考 被引量:2
8
作者 振亚 《辞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41-142,共2页
“挽歌”词源考振亚《辞源》释云:“即‘歌’。古人送葬执绋挽丧车前行的人,所唱哀悼死者的诗歌,如《薤露》《蒿里》之属。《后汉书·五行志》──《服妖》‘其后天下大乱’《注补》引《风俗通》:‘酒酣之后,续以挽歌。……挽... “挽歌”词源考振亚《辞源》释云:“即‘歌’。古人送葬执绋挽丧车前行的人,所唱哀悼死者的诗歌,如《薤露》《蒿里》之属。《后汉书·五行志》──《服妖》‘其后天下大乱’《注补》引《风俗通》:‘酒酣之后,续以挽歌。……挽歌,执绋相偶和之者,’晋陆机、陶潜、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挽歌 《薤露》 词源 《辞源》 泰山 汉书·五行志 《乐府诗集》 庄子 《事物纪原》 大宗师
下载PDF
《宋玉答襄王问》的讨论──难得糊涂?
9
作者 黄展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难得糊涂 比喻 具体行为 道德人格 脱离群众 《巴人》 《薤露》 《阳春》 《下里》 特立独行
下载PDF
多层的传播载体,独特的文化氛围——先秦荆楚民歌初探之一
10
作者 何兴楚 金家兴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6年第S1期31-38,共8页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清奇奔放的荆楚文学,是一股浪花翻卷的强流。其中,先秦荆楚民歌可谓千姿百态,摇曳生辉。尽管在汉儒、宋儒,清儒中有些人囿于地域政治偏见,对她缺乏应有的认识,但是,这并不能掩盖直接从儒家经典和诸子文中所...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清奇奔放的荆楚文学,是一股浪花翻卷的强流。其中,先秦荆楚民歌可谓千姿百态,摇曳生辉。尽管在汉儒、宋儒,清儒中有些人囿于地域政治偏见,对她缺乏应有的认识,但是,这并不能掩盖直接从儒家经典和诸子文中所透露的荆楚民歌曾经大放光芒的事实。而自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在文学殿堂里出现之后,其本体向人们所昭示的,不仅是思想意蕴的博大精深及其对诗歌创作的解放,她所展示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样成为古今论者说不尽的话题,且观照的视野涵盖着楚声、楚巫、楚乐、楚舞、楚事、楚物、楚风,尤其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焦点集中在楚风上,清代出现的《楚风补》可谓此中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载体 文化氛围 《九歌》 荆楚 民歌 《吕氏春秋·古乐篇》 祝融 《薤露》 图腾崇拜 《下里》
下载PDF
薤露已成歌
11
作者 李开周 《中国烹饪》 2007年第12期96-97,共2页
“薤”这个名字远比“藠头”要洗练,远比“小根蒜”要有内涵,远比其他菜名更适宜进入文人的话语。
关键词 小根蒜 菜名 藠头 饮食文化 饮食心理学 《薤露》 歌曲
原文传递
从乐论府诗的选录看《文选》 被引量:6
12
作者 曹道衡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4-23,共10页
(一) 关于《文选》中选录乐府诗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文选》中,虽在“诗”这一部分中设有“乐府”这一类,但其关于“乐府”的概念是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以及我们今天所一般理解的“乐府诗”有所不同。
关键词 《乐府诗集》 《文选》 选录 乐论 《薤露》 “诗” 郭茂倩 挽歌
原文传递
以悲为美
13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7-37,共1页
太子御览》卷五五二引《风俗通义》:“灵帝日寸,京师宾婚嘉会,……续以挽歌。”而《宋书·范晔传》记载其毒兴过分即唱挽歌。又《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大将军梁商在永和六年三月上巳大会宾客于洛水,“商与亲昵酣饮极欢,及... 太子御览》卷五五二引《风俗通义》:“灵帝日寸,京师宾婚嘉会,……续以挽歌。”而《宋书·范晔传》记载其毒兴过分即唱挽歌。又《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大将军梁商在永和六年三月上巳大会宾客于洛水,“商与亲昵酣饮极欢,及酒阑倡罢,继以《薤露》之歌,坐中闻者,皆为掩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悲为美 《风俗通义》 《薤露》 后汉书 挽歌 记载
原文传递
灵魂歌手
14
作者 卫书 王泽宇 《中华文化画报》 2018年第7期46-53,共8页
挽歌早在《诗经》中即有收录,大致可推断在西周初年已有挽歌;《左传》中的《虞殡》是目前学界公认的最早的挽歌,记录时间是鲁哀公十一年,即至晚在春秋末期,挽歌已经有广泛应用;秦未,田横自杀,其门人创作两首挽歌为他送行:《薤... 挽歌早在《诗经》中即有收录,大致可推断在西周初年已有挽歌;《左传》中的《虞殡》是目前学界公认的最早的挽歌,记录时间是鲁哀公十一年,即至晚在春秋末期,挽歌已经有广泛应用;秦未,田横自杀,其门人创作两首挽歌为他送行:《薤露》《蒿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手 灵魂 《诗经》 《左传》 春秋末期 《薤露》 挽歌 鲁哀公
原文传递
对楚王问
15
作者 张国瑞 《当代学生(读写)》 2015年第3期41-41,共1页
【参考译文】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异乡人,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 【参考译文】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异乡人,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用商声刻画羽声,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能应和的人也就越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王 参考译文 《巴人》 《薤露》 《白雪》 《阳春》 都城 异乡人
原文传递
成语溯源
16
作者 不悔 《散文诗(下半月.校园文学)》 2016年第8期41-41,共1页
【阳春白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敷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关键词 成语 《对楚王问》 《白雪》 《薤露》 《阳春》 国中 宋玉
原文传递
曹植《惟汉行》之创作动机
17
作者 刘丽丹(翻译) 《乐府学》 2022年第2期125-136,共12页
如其乐府题所示,曹植的《惟汉行》是基于曹操的相和歌辞《薤露·惟汉二十二世》创作而成。附有曹操歌辞的《薤露》,是于魏国而言十分特别的宫廷组曲《相和》中的一曲,为其创作新歌辞是一个特例。然而,除此以外,曹植另有一首名为《... 如其乐府题所示,曹植的《惟汉行》是基于曹操的相和歌辞《薤露·惟汉二十二世》创作而成。附有曹操歌辞的《薤露》,是于魏国而言十分特别的宫廷组曲《相和》中的一曲,为其创作新歌辞是一个特例。然而,除此以外,曹植另有一首名为《薤露行》的乐府诗,同样与曹操的《薤露》相关联。那么,曹植为何要特意创作两次《薤露》的歌辞呢?本文通过揭示曹植《惟汉行》的主题和成立时期,以探明其为何必然是一首再次基于曹操《薤露·惟汉二十二世》而创作的乐府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惟汉行》 《薤行》 《薤·惟汉二十二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