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课文”的角度解读课文——以《行道树》教学为例
1
作者 程东文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10年第10期41-42,共2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习惯说进行“文本解读”。其实,语文课程中的文本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它不仅是原始的“作者文本”,也不仅是普通的“读者文本”,而应该属于一种“课程文本”,简单说就是“课文”。我们将语文课程体现... 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习惯说进行“文本解读”。其实,语文课程中的文本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它不仅是原始的“作者文本”,也不仅是普通的“读者文本”,而应该属于一种“课程文本”,简单说就是“课文”。我们将语文课程体现于这篇文章的总体要求称之为“课”,体现“课”的要求的载体的具体文本称之为“文”,“课”与“文”有机结合的产物才可以称之为“课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解读 阅读教学 《行道树》 课文 语文课程 新课程背景 课程文本 “文”
下载PDF
《行道树》教学实录
2
作者 代德凯 方传念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行道树》 教学实录 初中 语文教学 评析 师生互动 人本主义
下载PDF
生命价值的沉思——《行道树》解读
3
作者 王春燕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行道树》 初中 语文教学 课文赏析
下载PDF
英译《行道树》
4
作者 胡霞 《俪人(教师)》 2014年第4期281-281,共1页
原文作者介绍: 张晓风,1941年出生。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名家。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行道树》是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 原文作者介绍: 张晓风,1941年出生。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名家。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行道树》是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全文466个字,却蕴涵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道树》 英译 作者介绍 人的生命 东吴大学 心路历程 生命价值 张晓风
下载PDF
一声叹息——关于《行道树》的删节
5
作者 罗琼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49,共1页
关键词 《行道树》 删节 本来面目 张晓风 七年级 人教版 课文 细微 字词 文章
下载PDF
一声叹息——关于《行道树》的删节解读
6
作者 罗琼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行道树》 语文教学 课文 编者 七年级 字词 人教版 原文 段落 文章
下载PDF
“悲凉”不只为“烟尘”——试谈《行道树》中“悲凉”的含义
7
作者 温新成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行道树》 教师用书 教师教学用书 七年级 《语文》 人教版 一行 悲凉 散文 台湾作家
下载PDF
多一些诗意 少一些失意——我对《行道树》一课的点滴感悟
8
作者 董晓颖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13年第9期25-25,共1页
人生是琐碎而又冗长的,但我们在这琐碎而冗长的人生中却能品出很多兴味来。有心时,山山水水都是平平仄仄的诗,风风雨雨也是缠缠绵绵的曲。所以。一颗充满诗意的心灵,会更容易拥抱温暖,感受幸福。而这种幸福感的培养,也应是广大教... 人生是琐碎而又冗长的,但我们在这琐碎而冗长的人生中却能品出很多兴味来。有心时,山山水水都是平平仄仄的诗,风风雨雨也是缠缠绵绵的曲。所以。一颗充满诗意的心灵,会更容易拥抱温暖,感受幸福。而这种幸福感的培养,也应是广大教师们义不容辞的教育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道树》 诗意 感悟 失意 教育职责 幸福感 人生 教师
下载PDF
多一点人间烟火,多一分共鸣思考——《行道树》教学札记
9
作者 吴先杰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13年第10期61-61,共1页
教学《行道树》,很多教师都会关注张哓风《行道树》的原文,将两者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它们的不同。有人认为,《行道树》原文是一个文学文本,而课文《行道树》是一个教学文本,有具体的要求与约束。的确,从文学作品的解读过程看,... 教学《行道树》,很多教师都会关注张哓风《行道树》的原文,将两者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它们的不同。有人认为,《行道树》原文是一个文学文本,而课文《行道树》是一个教学文本,有具体的要求与约束。的确,从文学作品的解读过程看,其在不同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文本形式——作者写作时,文章是作者文本;进入到普通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文章是属于每一个读者的读者文本;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时,文章又成为了“课文”,成为了“教学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道树》 教学札记 烟火 共鸣 文学文本 普通读者 中学语文教材 教学文本
下载PDF
“悲凉”是为“烟尘”吗?——试谈《行道树》中“悲凉”的真正含义
10
作者 温新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5年第6期48-48,共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行道树》是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借物抒情散文。这篇散文的第三段有这么一句:“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关于这句话,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树木的感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行道树》是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借物抒情散文。这篇散文的第三段有这么一句:“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关于这句话,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可见,教师用书把“悲凉的点缀”中的“悲凉”的意思简单地理解为“城市充满烟尘”而悲凉。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肤浅,尚待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道树》 悲凉 烟尘 含义 教师教学用书 抒情散文 台湾作家 教师用书 张晓风 第七课 七年级 人教版 城市 短文 地理
下载PDF
披文得意·探究底里·运思及物——《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导学创意
11
作者 冯大海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8年第5期28-29,共2页
[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初中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往往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深刻的思想... [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初中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往往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次真好》 《行道树》 创意 导学 及物 运思 探究学习 学情分析
下载PDF
关注自然,讴歌生命——《行道树》超前阅读
12
作者 胡善恩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3年第3期7-9,共3页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作。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行道树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质朴而真挚的语言,道尽了奉献者真实而坦诚的胸襟,引发人们对人生、对生...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作。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行道树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质朴而真挚的语言,道尽了奉献者真实而坦诚的胸襟,引发人们对人生、对生命深深的思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文章,看作者从普通的行道树身上,获得了怎样的生命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道树》 人的生命 自然 阅读 讴歌 著名作家 生命感悟 张晓风
下载PDF
明亮你的双眸——谈谈《行道树》课题的失美
13
作者 李钰琰 《语文教学之友》 2005年第11期32-33,共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行道树》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张晓风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行道树的自白,揭示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读着这样“亦秀亦豪”的文章是一种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行道树》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张晓风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行道树的自白,揭示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读着这样“亦秀亦豪”的文章是一种美的享受。但遗憾的是文章的课题与内容之间存在着脱节,使文、题之间无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相互依托的和谐美,笔者以为以“行道树”作为选文的题目大大地削弱了文章的和谐美。理由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道树》 课题 借物抒情 拟人手法 人生哲理 和谐美 七年级 人教版 张晓风
下载PDF
初中语文“文本还原”原则例谈——以《行道树》、《羚羊木雕》为例
14
作者 吴先杰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3年第3期57-59,共3页
翻开初中语文书,看到许多课文下方的注释,有这样的注释:本文选自哪里,有改动或有删改。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语文书上看到的许多文章都是经过编者改动的,我们看到的都不是原文。对于课本中的这些文章,我们称之为文本,或者是教学文本,他们... 翻开初中语文书,看到许多课文下方的注释,有这样的注释:本文选自哪里,有改动或有删改。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语文书上看到的许多文章都是经过编者改动的,我们看到的都不是原文。对于课本中的这些文章,我们称之为文本,或者是教学文本,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既然课文是一种教学文本,那么就有它的具体的要求和约束。而原文它可能是一个文学文本,对它的解读决定于作者的创作思路和读者的当下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文本 初中语文 《羚羊木雕》 《行道树》 还原 文学作品 文学文本 创作思路
下载PDF
语文课堂评价语有效运用的教研与实践——以《行道树》一课为例
15
作者 王凤刚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13年第9期21-25,共5页
在铁力市教育局开展有效课堂建设年活动的影响下,铁力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各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研讨深入的教研活动。在此活动的背景下,铁力市第三中学根据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语文课堂评价语有效运用的主题研究,... 在铁力市教育局开展有效课堂建设年活动的影响下,铁力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各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研讨深入的教研活动。在此活动的背景下,铁力市第三中学根据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语文课堂评价语有效运用的主题研究,并邀请全市初中语文教师参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期我们将呈现此次活动的部分内容,希望能为教师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有效运用 教研活动 评价语 《行道树》 课堂教学评价 实践 教师进修
下载PDF
《行道树》课堂实录及评点
16
作者 康念菊 戴伟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2年第6期12-14,共3页
课程改革正紧锣密鼓地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积极实验 ,特别是今年秋季将有 3 0 %的七年级 (初中一年级 )学生使用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 ,到底该怎么样教、该怎么样学 ,虽然已有规定 ,但落实到操作层面 ,确非易... 课程改革正紧锣密鼓地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积极实验 ,特别是今年秋季将有 3 0 %的七年级 (初中一年级 )学生使用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 ,到底该怎么样教、该怎么样学 ,虽然已有规定 ,但落实到操作层面 ,确非易事。为了帮助广大读者用好课程标准 ,用好实验教材 ,我们先刊发几篇人教版 (《行道树》《黄河 ,母亲河》)、苏教版 (《问题与讨论》)的课例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同时也期望更多的一线实验教师和教研人员把您的教学设计 (课例 )及试教研究成果寄给我们。来稿请写明“课程改革纵横”字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道树》 中学教育 语文教学 教学设计 课程改革 新课导入
下载PDF
生活里来生活里去——《行道树》课堂实录
17
作者 庄荣生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06年第7期39-41,共3页
关键词 体验生活 《行道树》 课堂实录 解读文本 联系生活 读写结合 以写促读 以读促写
下载PDF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模式——《行道树》的课堂模式
18
作者 胡晓妮 《陕西教育(教学)》 2012年第6期17-17,共1页
基于我近年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教学模式,具体环节如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在导课前,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的课程标准,向学生出示或说明这堂课三维的学... 基于我近年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教学模式,具体环节如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在导课前,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的课程标准,向学生出示或说明这堂课三维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的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三个维度,三个方面,要尽量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只有做到了这些方面,会对导课带来极大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课堂模式 《行道树》 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 教学工作 教学模式 导入新课
下载PDF
《行道树》教学设计
19
作者 风菲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3年第8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教学过程 《行道树》 教学设计
下载PDF
痛并快乐着——《行道树》哲理探微
20
作者 柯利斌 《语文教学之友》 2005年第8期27-27,共1页
《行道树》是一篇借物抒怀的哲理性散文。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揭示“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品读着这样“亦秀亦豪”的文章,我们的内心... 《行道树》是一篇借物抒怀的哲理性散文。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揭示“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品读着这样“亦秀亦豪”的文章,我们的内心始终被一种高尚的情怀、深沉的哲理所感染,我们不得不为行道树那无私的奉献精神所折服,不能不为作者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哲理性的语言而心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道树》 哲理性散文 中学 语文 阅读鉴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