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及其审美教学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江林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66-69,共4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 ,主要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对语言艺术来说 ,审美鉴赏首先是“披文以入情” ,激发联想和想象 ,建构相应的新的艺术形象 ,从而获得审美快感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西厢记·长亭送别》那优美典雅、生动...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 ,主要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对语言艺术来说 ,审美鉴赏首先是“披文以入情” ,激发联想和想象 ,建构相应的新的艺术形象 ,从而获得审美快感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西厢记·长亭送别》那优美典雅、生动活泼、抒情意味浓郁、个性化突出的语言 ,体会王实甫“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而后从品味唱词和诵读唱词入手 ,让学生领会戏曲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长亭送别》 语言艺术 审美教学 中学 语文教学 戏曲语言
下载PDF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文学性与舞台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韩丽霞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53,共3页
中国古代戏曲,既是“曲”,也是“戏”。剧作家代剧中人言,所谓“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手则握笔,口则登场”。(李渔《闲情偶寄》)所以,成功的戏曲作品不仅是可供阅读鉴赏的优秀之作,更是出色的可以搬演的场上之曲。
关键词 舞台性 文学性 西厢记 送别 中国古代戏曲 《闲情偶寄》 阅读鉴赏
下载PDF
从《西厢记·长亭送别》看元杂剧的离别——兼与诗词、小说、外国戏剧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晓丽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6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外国戏剧 元杂剧 离别 诗词 小说 《西厢记·长亭送别》 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花间美人 情景并茂——《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描写艺术
4
作者 张敏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63-66,共4页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一颗明珠,也是我国古代戏剧文学奇葩。其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碗,深得骚人之趣。最脍炙人口的一折《长亭送别》,景物、人物情态、人物语言描写精彩纷呈,修辞技巧丰富多彩,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关键词 《西厢记·长亭送别》 描写艺术 情景交融 情态传神 性格典型 修辞丰富
下载PDF
从《西厢记·长亭送别》看中国古典诗、词、曲的抒情艺术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雯莉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10-10,29,共2页
关键词 《西厢记·长亭送别》 中国 古典诗词 古典戏曲 抒情艺术
下载PDF
两情若是久长时,也在朝朝暮暮——《西厢记·长亭送别》写景赏析
6
作者 李殿林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06年第12期30-31,共2页
景一:十里长事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关键词 西厢记 赏析 写景 送别
下载PDF
戏剧化语言·价值观冲突·剧场性结构——试论《西厢记·长亭送别》文本的戏剧性
7
作者 陈鸿秀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7年第4期78-81,共4页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杂剧中的著名片段,抒写的是男女主角被迫分离的愁绪,人物关系相对平和。然透过诗意的曲词、凄美的意境等文学性成分,我们依然感受到蕴含其中的不同层面的戏剧性成分,具体呈现为:一是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杂剧中的著名片段,抒写的是男女主角被迫分离的愁绪,人物关系相对平和。然透过诗意的曲词、凄美的意境等文学性成分,我们依然感受到蕴含其中的不同层面的戏剧性成分,具体呈现为:一是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戏剧化语言的运用;二是主要人物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上存在着冲突;三是场景布局体现出一定的"剧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送别》 戏剧语言 价值观 剧场性
下载PDF
秋景、别事、愁情——论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意境美
8
作者 付优 《克拉玛依学刊》 2010年第3期285-285,287,共2页
《西厢记·长亭送别》通过提炼典型意象,描摹人物心理和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熔铸成了以秋景、别事、愁情为基础的意境美.达到了王国维提出的“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之标准,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有... 《西厢记·长亭送别》通过提炼典型意象,描摹人物心理和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熔铸成了以秋景、别事、愁情为基础的意境美.达到了王国维提出的“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之标准,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有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别 意境美 秋景 别事 愁情
下载PDF
中学戏曲篇目教学内容确定的路径--以《西厢记·长亭送别》为例
9
作者 颜廷发 李凌云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25,共3页
确定教学内容是语文备课的前提,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中学戏曲篇目,在教学内容确定时,除了要从教材角度整体观照、从学情角度确定着力点外,还应根据文体,以体定教,或从课后学习提示入手,助力完成。
关键词 戏曲篇目 送别 教学内容 确定
下载PDF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语汇
10
作者 程士元 《戏剧之家》 2019年第7期15-16,共2页
一部堪称千古绝唱的《西厢记·长亭送别》,其情景交融的文字描述中不经意蕴藏着美不胜收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语汇。由此衍生出古典文学中的诗意审美与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视觉传达之间的密切关系。一方面,文字的诗意审美孕育着戏剧影... 一部堪称千古绝唱的《西厢记·长亭送别》,其情景交融的文字描述中不经意蕴藏着美不胜收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语汇。由此衍生出古典文学中的诗意审美与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视觉传达之间的密切关系。一方面,文字的诗意审美孕育着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创作灵感,其艺术想象可以连通美术设计思路;另一方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为文字的诗意审美呈现出多维的视觉图像,其创意设计能够借鉴美学修辞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别 诗意审美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下载PDF
多情自古伤离别——《西厢记·长亭送别》艺术魅力浅析
11
作者 余康发 《景德镇高专学报》 1996年第3期76-78,共3页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见于唐元稹写的小说《莺莺传》。金代时,艺人董解元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其形式属说唱文学。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创作加工成《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其中的第...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见于唐元稹写的小说《莺莺传》。金代时,艺人董解元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其形式属说唱文学。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创作加工成《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其中的第四本第三折(俗称“长亭送别”),曲尽“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情致和意蕴,警绝深至,堪称全剧的“戏眼”,成为辉耀艺坛的千古绝调,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别 莺莺 张生 《西厢记 艺术魅力 老夫人 《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 戏眼 夕阳
下载PDF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写景艺术
12
作者 苗应奎 《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 2007年第2期90-91,共2页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一首情真意切的诗,一支动人心弦的歌,一幅景色清丽的画。“长亭送别”紧接第二折,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来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送别,作者以暮秋景物为人物活动的环境,渲染出一派萧瑟凄...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一首情真意切的诗,一支动人心弦的歌,一幅景色清丽的画。“长亭送别”紧接第二折,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来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送别,作者以暮秋景物为人物活动的环境,渲染出一派萧瑟凄冷的气氛,把男女主人公的离愁别绪烘托得格外浓郁。作者借景造境,由境生情,融情于景,情境相生。通过为女主人公谱写的一支支细腻传神、清丽华美的曲词。让她吟咏出内心颤动着的那种复杂的感情旋律,倾吐出与心上人惜别的那份依恋、幽怨、担忧和祝愿.展示出她珍重爱情。向往美好生活的青春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送别 写景艺术 女主人公 离愁别绪 美好生活 清丽
下载PDF
简论《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曲辞的绘画美
13
作者 陆静一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7年第12期61-63,共3页
元代王实甫所作的杂剧《西厢记》,是“古典四大名剧”之一,其第四本第三折又称《长亭送别》,描写了崔莺莺与张生分别时的动人情景,其中的曲辞极具美感.通过整体感知,并结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于“境界说”的阐释:以是否具有画面感... 元代王实甫所作的杂剧《西厢记》,是“古典四大名剧”之一,其第四本第三折又称《长亭送别》,描写了崔莺莺与张生分别时的动人情景,其中的曲辞极具美感.通过整体感知,并结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于“境界说”的阐释:以是否具有画面感评判词的一流二流,我们发现,《长亭送别》为后人所传颂的原因,是因其具有绘画美而体现出的美学思想,而绘画美最突出之处,与词联系最为紧密的便是其曲辞,本文通过借用绘画中的几个相通要素挖掘其曲辞表现出的几种美,包括色彩、线条及质感,涉及视、听、感等多方面,解读其带来的审美体验,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综合美.课文曾入选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的语文课本中,可见其地位.这折戏最能体现王实甫“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曹雪芹曾借林黛玉之口赞其“曲辞警人,余香满口”,所言非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别》 《西厢记 绘画美 曲辞 简论 《人间词话》 “境界说” 内容与形式
下载PDF
闪耀批判性思维光芒的网状拓扑式课堂——王实甫《西厢记》选段《长亭送别》课堂实录及解析
14
作者 许尧 《文教资料》 2017年第21期38-40,共3页
通过对古典戏剧选段的课堂教学实录及解析,探索高中语文网状拓扑式课堂构建的可能性.以及这种课堂形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提升。如何准确选取关键词和陈述性知识建构是思维品质的基础,是网状拓扑式课堂课前预习与初步思考的关键... 通过对古典戏剧选段的课堂教学实录及解析,探索高中语文网状拓扑式课堂构建的可能性.以及这种课堂形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提升。如何准确选取关键词和陈述性知识建构是思维品质的基础,是网状拓扑式课堂课前预习与初步思考的关键点,是本文重点呈现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网状拓扑式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送别》
下载PDF
从《长亭送别》探析《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被引量:2
15
作者 施桂芳 《语文天地》 2009年第12期21-22,共2页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问美人”的艺术风格。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先来看看前人对本文的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送别》 语言艺术 艺术语言 情景交融 环境氛围 诗情画意 艺术风格
下载PDF
从《长亭送别》看《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16
作者 郑咸 《远程教育杂志》 1988年第2期19-20,共2页
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艺术,受到历代文人的交口称赞。元末明初的贾仲明《凌波仙》词说他“作词章,风韵美”,“《西厢记》天下夺魁。”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碗,深得骚人之趣。”《红楼梦》的... 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艺术,受到历代文人的交口称赞。元末明初的贾仲明《凌波仙》词说他“作词章,风韵美”,“《西厢记》天下夺魁。”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碗,深得骚人之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宝玉、黛玉之口,称《西厢记》是“真正的好文章”,“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第23回)。这些评论,都着重指出了这部杰作的语言艺术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语言艺术 送别》 《太和正音谱》 《红楼梦》 元末明初 王实甫 贾仲明
下载PDF
以写带读教《西厢》——《长亭送别》课堂实录
17
作者 陈杰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第8期26-27,共2页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厢记》里《长亭送别》这折戏。其实《长亭送别》这折戏的情节很简单,就是崔莺莺一家在长亭与进京赶考的张生饯别,没多少要讨论的,所以今天这堂课我们集中精力赏析这折戏里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唱词。大家知道,书页...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厢记》里《长亭送别》这折戏。其实《长亭送别》这折戏的情节很简单,就是崔莺莺一家在长亭与进京赶考的张生饯别,没多少要讨论的,所以今天这堂课我们集中精力赏析这折戏里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唱词。大家知道,书页上凡是字稍大一些、前面有方括号括着曲牌名的都是崔莺莺唱的曲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别》 课堂实录 西厢 《西厢记 崔莺莺 女主人公 集中精力 学习
下载PDF
万种离愁 无限情思:<<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18
作者 徐子方 《剧影月报》 2000年第1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艺术赏析 <<西厢记>> <<送别>> 折子戏 戏曲
全文增补中
时间意识与王西厢《长亭送别》的意境营造
19
作者 吴艳玲 《戏剧之家》 2016年第20期45-45,47,共2页
王实甫《西厢记》中《长亭送别》艺术效果的意境营造,与时间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送别的时间背景衬托,还是送别过程中感情抒发凸显,都能看到人物内心时间意识所带来的情绪紧张。正是这种对时间的共同感受,使得读者容易与作品产生... 王实甫《西厢记》中《长亭送别》艺术效果的意境营造,与时间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送别的时间背景衬托,还是送别过程中感情抒发凸显,都能看到人物内心时间意识所带来的情绪紧张。正是这种对时间的共同感受,使得读者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成就了作品的经典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意识 西厢 送别》
下载PDF
《董西厢》与《王西厢》“长亭送别”比较谈
20
作者 周均东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18-20,共3页
爱是一种综合性的幸福。“长亭送别”是对这种“幸福”的疯狂摧毁。其间,《董西厢》通过对崔、张情爱属性的大胆张扬,使纯情与功名相融、浪漫与拘谨相混的莺莺由传统的原始雏型逐渐成长为了鲜活的艺术形象。《王西厢》则在审慎继承的基... 爱是一种综合性的幸福。“长亭送别”是对这种“幸福”的疯狂摧毁。其间,《董西厢》通过对崔、张情爱属性的大胆张扬,使纯情与功名相融、浪漫与拘谨相混的莺莺由传统的原始雏型逐渐成长为了鲜活的艺术形象。《王西厢》则在审慎继承的基础上,使艺术化了的莺莺出落得更加丰满,更具有美的特质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送别 情爱婚姻 美学意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