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刊《西厢记》佚本管窥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人和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8年第2期30-37,共8页
明刊《西厢记》佚本管窥张人和元杂剧《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剧作的巨擘,也是中国古典名剧中版本最多的一个。其中尤以明代刊本种类最繁,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迄今所知,《西厢记》明刊本约有六十多种,现存四十余种,约有四分之一已经... 明刊《西厢记》佚本管窥张人和元杂剧《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剧作的巨擘,也是中国古典名剧中版本最多的一个。其中尤以明代刊本种类最繁,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迄今所知,《西厢记》明刊本约有六十多种,现存四十余种,约有四分之一已经失传;其中有许多刊本在历史上产生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王骥德 文征明 太和正音谱 王实甫 曲词 《永乐大典》 《录鬼簿》 西厢 《中原音韵》
下载PDF
《西厢记》的折子戏改本及其改编规律(上)
2
作者 罗冠华 《社科纵横》 2012年第4期99-100,共2页
《西厢记》折子戏改本在故事情节、音乐形式、科诨宾白、人物形象和结构体制上进行了改写。内容的改变导致改本的体制从全本变为折子戏。改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舞台表演和观众接受。
关键词 《西厢记 “南西厢 “北西厢 折子戏
下载PDF
“契约”视阈下二人转《大西厢》的叙事策略
3
作者 赫亚红 刘赫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68-73,共6页
从唐代《莺莺传》到抒情诗剧《西厢记》,再到二人转《大西厢》,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契约"叙事模式在发生不同的变化。相较而言,从叙事的角色、功能以及母题来看,二人转《大西厢》情节精简,冲突单一,崔莺莺人物性格大胆主动,... 从唐代《莺莺传》到抒情诗剧《西厢记》,再到二人转《大西厢》,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契约"叙事模式在发生不同的变化。相较而言,从叙事的角色、功能以及母题来看,二人转《大西厢》情节精简,冲突单一,崔莺莺人物性格大胆主动,热烈奔放。这一变化反映了东北观众特有的审美期待以及接受心理,唤醒了观众群体的创世神话原型意象体验,激起了观众内心中具有狂欢性质的沉醉和迷狂,实现了观众内在深层的情感诉求和精神满足,由此形成了二人转《大西厢》区别于其他"西厢"故事的土野本质和艺术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大西厢》 “契约”叙事 接受美学
下载PDF
《西厢记》杂剧存本知见录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钢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0年第2期41-45,21,共6页
本目录所收,原则上限于刻本(包括石印、铅排),钞本择要收录数种,下限至清末.著录内容包括:书名、卷帙、评注者姓名、刊刻者及年代.藏家或出处.书名据卷首所题,所题不完善,则据封面或书口;卷帙指正文,附录不计;然附录原已编卷者,如贯华堂... 本目录所收,原则上限于刻本(包括石印、铅排),钞本择要收录数种,下限至清末.著录内容包括:书名、卷帙、评注者姓名、刊刻者及年代.藏家或出处.书名据卷首所题,所题不完善,则据封面或书口;卷帙指正文,附录不计;然附录原已编卷者,如贯华堂本,计入.评点者姓氏,多有伪托,以考证未有定论,姑一仍其旧;另未署姓氏而可考者,补之;金圣叹评简称金评.刊刻年代不明者,略加估计,插入适当位置.清初以前善本.尽量著录各处收藏情况;以后普通本,仅据所见之本标明藏家;藏家中“图书馆”三字省略,如“北京”指“北京图书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杂剧 才子书 西厢 石印 明万历 巾箱本 周昂 刻木 乾隆 朱墨套印本
下载PDF
《西厢》欢郎述论
5
作者 李梦希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3期76-86,共11页
莺莺之弟、崔家男丁欢郎自《莺莺传》起一直广泛存在于各种《西厢》题材小说、戏剧、曲艺、美术作品中,直接、间接出现于出场报门、赴斋祭相、寺围谋计、谢恩悔婚、事漏拷红等重要关目。从《莺莺传》《商调蝶恋花》中容甚温美的崔门弱子... 莺莺之弟、崔家男丁欢郎自《莺莺传》起一直广泛存在于各种《西厢》题材小说、戏剧、曲艺、美术作品中,直接、间接出现于出场报门、赴斋祭相、寺围谋计、谢恩悔婚、事漏拷红等重要关目。从《莺莺传》《商调蝶恋花》中容甚温美的崔门弱子,到《董西厢》中亲切可感的畅好台孩、《王西厢》中存在弱化的螟蛉小厮,再到《李西厢》中过于老成的相府舍人、《田西厢》中好学擅问的读书幼童,欢郎形象一脉相承又几经变迁。欢郎之于《西厢》有历史、社会方面存在的必要,各作者在一定取舍中运用欢郎推动剧情发展、塑造其他人物,形成了各有优劣、丰富有致的欢郎形象的多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欢郎 《西厢记 《莺莺传》 《董西厢》 《南西厢》
下载PDF
改编《西厢记》的设想与实践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少波 《文艺研究》 1983年第2期42-52,共11页
早在六十年代初,我就想把王实甫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重新改编成昆剧搬上舞台。二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动笔。去年春节茶会上,与李紫贵,李达同志欢晤,叙及此事,李达同志作为北方昆曲剧院负责人,以该院明确方针任务后,正要大... 早在六十年代初,我就想把王实甫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重新改编成昆剧搬上舞台。二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动笔。去年春节茶会上,与李紫贵,李达同志欢晤,叙及此事,李达同志作为北方昆曲剧院负责人,以该院明确方针任务后,正要大力进行古典名著的推陈出新,力促其成。紫贵同志自告奋勇担任此剧导演,遂有合作之约。我于五月动笔,七月打印成稿,曾分送给有关专家征求意见。特邀傅雪漪同志作曲,八月曲成,九月开始排演。由蔡瑶铣饰崔莺莺,许凤山饰张珙,董瑶琴饰红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设想与实践 红娘 《莺莺传》 王实甫 西厢 崔莺莺 封建礼教 西厢 改编本
下载PDF
戏剧段落的表演功能——《南西厢·寄柬》表演分析
7
作者 邹译瑶 《剧影月报》 2023年第2期55-56,共2页
《西厢记·寄柬》为明代李日华所撰写的传奇本《南西厢记》中的一折,讲述老夫人赖婚之后,张生和莺莺害了相思病,红娘以一封书柬帮两人互试心意,传情达意。《寄柬》全折的唱腔主要以【降黄龙】接【黄龙衮】的简套构成,这样的用法多... 《西厢记·寄柬》为明代李日华所撰写的传奇本《南西厢记》中的一折,讲述老夫人赖婚之后,张生和莺莺害了相思病,红娘以一封书柬帮两人互试心意,传情达意。《寄柬》全折的唱腔主要以【降黄龙】接【黄龙衮】的简套构成,这样的用法多以短套的形式出现,如《寄柬》中连用五支【黄龙衮】,即使在文学本中也极为少见。这六支曲子均为红娘一人演唱,因此在表演中,综合舞台元素,注重节奏变化,丰富表演内容,以避免表演的重复和死板,是这折戏表演编排的难点。充分发挥不同段落中的表演功能,在表演的细节中推动情节,完成叙述前情、塑造人物、点明主旨的作用,是这折戏表演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 西厢记 传情达意 张生 莺莺 推动情节 红娘 李日华
下载PDF
金代文学的代表——《董西厢》
8
作者 张春山 《运城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40-42,共3页
提起金代文学,人们会自然想到元好问和董解元。元好问的诗词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可谓是金代文学的双壁。然而提起《西厢记》,都知道王实甫的《西厢记》,甚至也知道李日华、陆天池的《南西厢》、杨国宾、汤世潆的《东西厢》,对... 提起金代文学,人们会自然想到元好问和董解元。元好问的诗词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可谓是金代文学的双壁。然而提起《西厢记》,都知道王实甫的《西厢记》,甚至也知道李日华、陆天池的《南西厢》、杨国宾、汤世潆的《东西厢》,对董解元的《董西厢》却知之甚少,甚至不知诸《西厢》就是源于《董西厢》,犹如人们忽视了青出于蓝一样。《董西厢》是“戏文之鼻祖”,“院本模范”,是金人的一代文献。我们不能忽视对它的研究。 一、《董西厢》对《莺莺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 董解元 《西厢记 金代 《莺莺传》 汤世潆 王实甫 李日华 元杂剧 西厢
下载PDF
二人转《大西厢》对元杂剧《西厢记》的价值重构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大博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5-151,共7页
二人转《大西厢》虽为元杂剧《西厢记》的"地域化变体",但从元杂剧《西厢记》到二人转《大西厢》却发生了多维度的价值重构。本文试从主题意蕴、表演风格、接受心理三个维度阐释二人转《大西厢》对元杂剧《西厢记》的价值重构。
关键词 《西厢记》《大西厢》 二人转 价值重构
原文传递
制造私情:《西厢记》张生、红娘关系的庸俗化与读者接受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志勇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0-131,共12页
红娘是《西厢记》中帮助莺莺和张生爱情走向圆满的关键人物,然而明代的“南西厢”和戏曲选本将其与张生的关系庸俗化,在递简喊娘、闯棋求媾、跳墙搂红、佳期值守、红娘教学等五个节点上制造他们的私情。红娘与张生的私情改变了剧中的人... 红娘是《西厢记》中帮助莺莺和张生爱情走向圆满的关键人物,然而明代的“南西厢”和戏曲选本将其与张生的关系庸俗化,在递简喊娘、闯棋求媾、跳墙搂红、佳期值守、红娘教学等五个节点上制造他们的私情。红娘与张生的私情改变了剧中的人物关系、主题思想和文本性质,生成“尊元守正”与“化雅就俗”两种接受路径。这两种路径是读者群体分化的直接体现,对应着《西厢记》经典性“建构”和“消解”的不同面向。张生、红娘关系在明清时期被庸俗化的个案,揭示了15—19世纪数百年间《西厢记》读者分化的历史脉络与文本变异的内外机制,深化了对古代戏曲名作接受史复杂性与丰富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张生 古代戏曲 西厢 莺莺 戏曲选本 红娘 庸俗化
原文传递
从《西厢记》到二人转《大西厢》的审美变异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大博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2-148,共7页
本文以二人转《大西厢》为切入点,试从戏剧冲突设置、人物形象塑造、剧本语言等角度将二人转《大西厢》与文人《西厢记》进行比较,并着力阐发《西厢记》整合于二人转和东北地域文化之后而发生的审美变异。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 二人转 审美变异
原文传递
《西厢记》的版本系统概观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人和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16-223,共8页
在迄今所知四千七百余种古代戏曲作品中,就刊本之多,没有任何一部剧作能够与《西厢记》相比。据不完全统计,仅明刊本就有六十多种,清刊本也不在少数,这些刊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相互间的关系也十分错综复杂。尤其是明清两代,随着北曲杂... 在迄今所知四千七百余种古代戏曲作品中,就刊本之多,没有任何一部剧作能够与《西厢记》相比。据不完全统计,仅明刊本就有六十多种,清刊本也不在少数,这些刊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相互间的关系也十分错综复杂。尤其是明清两代,随着北曲杂剧的衰微和南曲传奇的兴盛,受时代潮流的影响,许多翻刻者又根据传奇的体式,对《西厢记》的体例做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增删改动,这样就使《西厢记》离本来面貌越来越远,其版本状况更加纷繁混乱。因此,要条分缕析清理出一个切合实际的《西厢记》版本流变系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这一系统的整理又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使我们对于错综复杂的《西厢记》版本系统以及各种刊本的优劣有较清晰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认清《西厢记》的本来面目及其在流传过程中所受南戏传奇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所知见的明刊本及具有代表性的清刊本为据,对《西厢记》的版本系统略做梳理,以就正于方家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元杂剧 版本系统 西厢 徐士范本 李卓吾 络丝 金圣叹 杂剧体例 标目
原文传递
戏曲传播与文化认同新论 以《西厢记》在闽南的传播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骆婧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94,共3页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文化战略的全面铺展,文学传播研究渐成热点,并涌现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概论》《宋代文学传播探源》《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文学传播学引论》《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集刊)《晚明文人的文化传播研究》等一...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文化战略的全面铺展,文学传播研究渐成热点,并涌现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概论》《宋代文学传播探源》《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文学传播学引论》《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集刊)《晚明文人的文化传播研究》等一批相关著作。戏曲研究领域,则有《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中国戏曲传播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戏曲传播 西厢 文学传播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西厢记》的折子戏改本及其改编规律(下)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冠华 《大舞台》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27,共3页
《西厢记》折子戏的改编,首先反映了编选者强调音律的"曲本位"的观念,改本在文人的干预下走向音律的规范化。编选者受到"沈汤之争"的影响,他们想借改编来调和戏曲音律、文采和意趣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次,删改次要... 《西厢记》折子戏的改编,首先反映了编选者强调音律的"曲本位"的观念,改本在文人的干预下走向音律的规范化。编选者受到"沈汤之争"的影响,他们想借改编来调和戏曲音律、文采和意趣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次,删改次要的曲文,有助于增强剧本的戏剧性,突出主要人物和情节,让矛盾冲突更集中。通过增入抒情性和叙事性的曲辞,让"有戏"之处焕发更多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南西厢 “北西厢 改本 折子戏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的叙事时间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赫亚红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6-131,共6页
《大西厢》是一出传统的二人转正戏,自其创作之初便深受观众的喜爱与追捧,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剧本的精妙创制。二人转《大西厢》作为适用于舞台演出的底本,创作者在叙事技巧的运用上煞费苦心,而其中叙事时间的巧妙安排更是匠心独具。... 《大西厢》是一出传统的二人转正戏,自其创作之初便深受观众的喜爱与追捧,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剧本的精妙创制。二人转《大西厢》作为适用于舞台演出的底本,创作者在叙事技巧的运用上煞费苦心,而其中叙事时间的巧妙安排更是匠心独具。创作者有意使倒叙介入叙事,在时间的倒错中交代故事原委、理清叙事线索;叙述详略得当,概述、场景、省略轮番上阵,在动态的叙述时距中塑造人物形象;墙意象以及与其相关的事件被反复叙述,表现少男少女们对于爱情的美好期待和大胆追求。剧本暗合观众的审美预期,给人以无限的憧憬与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厢》 倒叙 场景 省略 叙述频率
原文传递
评蒋星煜《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
16
作者 徐振贵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15-123,共9页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名著之一,她在国内外的评论之多,流传之广,是中国其他古典戏曲名著都无法比拟的。早在明代,就有《西厢记》与《琵琶记》的优劣之争,而且,一直继续到清代。解放以后,《西厢记》研究也是热门话题,“西学”即使不...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名著之一,她在国内外的评论之多,流传之广,是中国其他古典戏曲名著都无法比拟的。早在明代,就有《西厢记》与《琵琶记》的优劣之争,而且,一直继续到清代。解放以后,《西厢记》研究也是热门话题,“西学”即使不如“红学”轰动,也已是毋庸置疑的客观存在。其中,引人注目的研究者就是蒋星煜先生。在1987年的全国《西厢记》学术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充分肯定了他的研究成果,希望他把“西学”的旗帜高举起来。而蒋先生果真不负众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文献学研究 李卓吾 “西学” 徐士范本 汤显祖 明刊本 徐奋鹏 王骥德 西厢
原文传递
斩断捆绑人性的枷锁——二人转《西厢》与王实甫《西厢记》人物性格美学之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子馥 《华夏文化论坛》 2011年第1期68-78,共11页
本文是从比较美学的视野研究二入转《大西厢》与王实甫《西厢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与人性的超越。着重阐述二人转文学的审美特征,它生动鲜活地凝聚和塑造东北人那种强悍、潇洒、奔放、疏野的性格,揭示东北女性婚爱解放的狂热的追求。... 本文是从比较美学的视野研究二入转《大西厢》与王实甫《西厢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与人性的超越。着重阐述二人转文学的审美特征,它生动鲜活地凝聚和塑造东北人那种强悍、潇洒、奔放、疏野的性格,揭示东北女性婚爱解放的狂热的追求。在王实甫"有情的终成眷属,,的基础上,斩断了捆绑人性的枷锁,展开广阔的人性视野,展示人性解放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大西厢》 王实甫《西厢记 人物性格 比较美学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三千六百句疏正(十一)
18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2-149,共8页
第十一章"诗书巧合西厢记"——民间诗剧之典范文本二人转诞生以来,经受了风吹雨打寒冬酷暑的磨砺,如今已是艺术成就斐然,表演名家辈出,演艺资源丰富,声誉流传广泛。以"唱说扮舞绝"的"四功""一绝&quo... 第十一章"诗书巧合西厢记"——民间诗剧之典范文本二人转诞生以来,经受了风吹雨打寒冬酷暑的磨砺,如今已是艺术成就斐然,表演名家辈出,演艺资源丰富,声誉流传广泛。以"唱说扮舞绝"的"四功""一绝""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为完整的艺术体系矗立于艺术百花园中,吐放着芳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家辈出 西厢记 二人转 《大西厢》 成就斐然 七十二 诗剧 巧合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三千六百句疏正(五)
19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4-149,共6页
第五章听之静情之动心声之鸣——《西厢·听琴》的艺术特色《莺莺听琴》一折戏,其结构不仅是《大西厢》的精彩之最,说它是二人转艺术的经典之文本也不为过。其故事母体源自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五折,其调... 第五章听之静情之动心声之鸣——《西厢·听琴》的艺术特色《莺莺听琴》一折戏,其结构不仅是《大西厢》的精彩之最,说它是二人转艺术的经典之文本也不为过。其故事母体源自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五折,其调是:[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厢》 崔莺莺 《西厢记 二人转 子弟书
原文传递
二人转《大西厢》三千六百句疏正(六)
20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9-155,共7页
第六章莺莺写书七百言吐出闺秀春心情二人转《大西厢》故事中的“莺莺写书”说白了就是写封信。崔莺莺用了700多句写了这封长信,这一折戏不仅让我们鉴赏到二人转艺人对剧目的编演的艺术功力,也是破解《大西厢》何缘3600句之多的密码。
关键词 二人转 艺术功力 莺莺 《大西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