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6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文化理解中的名称系统——谈《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的译名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谢国先 《铜仁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98-103,共6页
民族志写作中的命名过程表现了民族志学者对异文化的认识;民族志翻译中的译名过程则表明了译者对作者的研究成果的认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虽然大致正确地传达了原作的主要思想内容,但细节误译较多。在译名方面,这个译本的主要问题... 民族志写作中的命名过程表现了民族志学者对异文化的认识;民族志翻译中的译名过程则表明了译者对作者的研究成果的认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虽然大致正确地传达了原作的主要思想内容,但细节误译较多。在译名方面,这个译本的主要问题是译名错误较常见,译名极不统一。对这个译本的译名问题进行讨论,或可有助于读者对原著内容的准确理解,并提醒译者重视学术翻译中的忠实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理解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译名 问题
下载PDF
探析国外多民族和谐共居的文化生态研究方法——以《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的研究方法为例
2
作者 张鼎良 刘国华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13期208-,210,共2页
国外多民族和谐共居的文化心态研究方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是一部影响很大的社会学著作,探究此书的研究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探析 和谐共居 文化心态 研究方法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下载PDF
读《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3
作者 李治兵 杨杰 《广东蚕业》 2018年第4期111-111,115,共2页
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美拉尼西亚新几内亚群岛土著人之事业及冒险活动的报告》在描述特罗布里恩人的"库拉"交换制度时,用了仅一半的篇幅描述其神话和巫术,这些巫术通过特有的仪式展示,以原始制度的方式主... 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美拉尼西亚新几内亚群岛土著人之事业及冒险活动的报告》在描述特罗布里恩人的"库拉"交换制度时,用了仅一半的篇幅描述其神话和巫术,这些巫术通过特有的仪式展示,以原始制度的方式主宰着特罗布里恩群岛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分析,这些原始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调适、指导和组织生产、强化群体认同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制度 特罗布里恩群岛人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
下载PDF
西太平洋中中新世转型的天文轨道周期特征
4
作者 王海峰 邓希光 +1 位作者 易亮 何高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20,共2页
中中新世气候转型是一次深刻的全球降温事件,地球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冷圈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理解新生代全球气候突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太平洋GC18沉积柱样完整记录了中中新世15~11 Ma的沉积记录。本研... 中中新世气候转型是一次深刻的全球降温事件,地球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冷圈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理解新生代全球气候突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太平洋GC18沉积柱样完整记录了中中新世15~11 Ma的沉积记录。本研究基于该柱样精确的年代学框架,开展了岩芯地球化学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中中新世转型 天文轨道周期
下载PDF
热带中西太平洋大眼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5
作者 张健 刘文俊 +3 位作者 王佚兮 王啸 石建高 叶旭昌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3,共12页
利用漂流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3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2°03′~11°17′S,163°14′~173°35′E)的大眼金枪鱼进行了取样,对其中886尾进行了繁殖生物学测定。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多元有... 利用漂流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3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2°03′~11°17′S,163°14′~173°35′E)的大眼金枪鱼进行了取样,对其中886尾进行了繁殖生物学测定。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圆形统计方法,分析个体叉长等生物因素、渔获水深和月度等时空因素对繁殖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雄性和雌性平均叉长分别为(132.2±19.1)cm和(125.4±16.8)cm。取样群体中,雌雄比为0.54±0.74,且叉长与雌雄比具有负相关(r=−0.263,P=0.016),叉长大于140 cm后,雄性占主导。GLM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指数(GSI)与叉长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方关系,即个体GSI随着叉长增加,当雄性和雌性叉长分别达到130~140 cm和140~150 cm后,GSI随叉长下降。基于圆形统计发现,月度对个体GSI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雄性GSI上半年较下半年高(正弦显著,P<0.001),而雌性GSI年末和年初高于年中(余弦显著,P=0.021)。有序多元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成熟度随叉长显著增加(P<0.001),雄性性腺成熟度在5—7月较高(余弦显著,P=0.004)。此外,栖息水层对雄性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正相关,P<0.001)。雄性和雌性个体50%性成熟叉长分别为(96.13±1.24)cm和(104.93±2.60)cm。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了解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科学养护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繁殖生物学 圆形统计 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 热带中西太平洋
下载PDF
基于LSTM的气候变化对中西太平洋围网黄鳍金枪鱼和鲣CPUE影响的滞后效应
6
作者 张健 宋厚成 +1 位作者 刘文俊 石建高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72,共11页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大洋性高度洄游物种,也是全球大洋性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种群分布和资源密度容易受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影响,且存在响应滞后。为了探索气候变化对中西太平洋海域(WC...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大洋性高度洄游物种,也是全球大洋性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种群分布和资源密度容易受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影响,且存在响应滞后。为了探索气候变化对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低龄黄鳍金枪鱼和鲣群体影响及滞后效应,本研究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分析了海洋尼诺指数(ONI)对1982年至2021年间WCPO围网黄鳍金枪鱼和鲣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影响,利用不同时间步长模拟不同滞后期(0~12个月)下CPUE对ONI响应。结果表明:LSTM适用于对黄鳍金枪鱼和鲣等大洋性种群资源密度与ONI等环境因素间滞后效应的分析;WCPO赤道南北不同海域围网黄鳍金枪鱼和鲣CPUE对ONI的响应存在滞后,且不同海域的最佳滞后期均为12个月;最佳滞后期与渔获群体年龄相当,表明WCPO黄鳍金枪鱼和鲣的繁殖能力或幼鱼存活率易受到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动影响,表现出时长为捕捞年龄的滞后时间。研究方法与结果为后续开展WCPO关键物种群体分布研究提供了资源变动机制上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海洋尼诺指数 滞后效应 LSTM 西太平洋
下载PDF
基于静止气象卫星监测西太平洋火山活动
7
作者 赵文化 张月维 赵芯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34-1239,1279,共7页
利用自主开发的静止气象卫星实时热点监测系统所积累的西太平洋2020~2023年卫星热点监测数据,结合全球火山活动计划(GVP)发布的全新世火山列表数据,在分析火山活动热辐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静止气象卫星热点观测数据的火山活动... 利用自主开发的静止气象卫星实时热点监测系统所积累的西太平洋2020~2023年卫星热点监测数据,结合全球火山活动计划(GVP)发布的全新世火山列表数据,在分析火山活动热辐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静止气象卫星热点观测数据的火山活动监测算法,通过聚类识别技术从卫星热点数据中提取火山热点并计算火山热辐射指数。对比分析火山监测结果与GVP火山活动报告可知,该算法的火山活动识别率约为90%。漏报火山主要位于印度尼西亚地区,受火山活动类型和热带对流云系的影响。根据火山热点地理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可以估算熔岩流蔓延方向、距离和速度。卫星火山热点监测数据在实时运行模式下可以作为输入因子之一驱动火山活动预报模型实时发布火山预警信息,其历史数据还可以作为高时间分辨率数据源支持火山活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气象卫星 卫星遥感 实时监测 西太平洋 火山活动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海洋热浪在2020~2022三年拉尼娜事件爆发背景下的演变特征、爆发机制及其影响研究
8
作者 郑飞 张小娟 曹庭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6-390,共15页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持续增长的海洋热浪事件(marine heat waves,MHW)对气候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其中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是MHW特征显著变化的典型区域。本文基于已建立的MHW高分辨率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大...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持续增长的海洋热浪事件(marine heat waves,MHW)对气候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其中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是MHW特征显著变化的典型区域。本文基于已建立的MHW高分辨率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美国宇航局(NASA)Aqua卫星和生物地球化学Argo浮标提供的叶绿素-a浓度资料,利用统计分析和奇异值分解(SVD)等方法,探讨了2020~2022年西太平洋暖池MHW的演变特征、爆发机制及其生态影响。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MHW的爆发频率和强度等在近30年显著增加,其特征属性的变化与连续La Ni?a事件的爆发密切相关。尤其在2020~2022年连续三年La Ni?a事件背景下,西太平洋暖池区MHW爆发频次达到全球最高,且其覆盖面积、爆发频次、总天数、累积强度均是1982年以来最显著的。通过对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混合层热收支的分析,2020~2022年期间MHW爆发主要是净海表热通量中的向下短波辐射项和海洋动力过程中的纬向平流项共同主导。此外,研究也揭示了在西太平洋暖池区域,MHW与海洋生态指标叶绿素-a浓度时空尺度上呈现负相关协同变化的特征,尤其是2020~2022年的MHW事件使该区域海洋上层浮游生物量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热浪 三年拉尼娜 西太平洋暖池 爆发机制 海洋生态影响
下载PDF
试论16—19世纪西太平洋贸易航线上的摩洛海盗
9
作者 刘自强 罗琦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00-108,124,共10页
摩洛海盗是以菲律宾南部诸岛为基地,对过往船只以及菲律宾北部地区进行劫掠的团体。摩洛海盗的兴起,既是16世纪大帆船贸易开通以来西太平洋地区海上贸易繁荣的产物,也是菲律宾南部的穆斯林政权与西班牙人矛盾激化的结果。为了打击西班... 摩洛海盗是以菲律宾南部诸岛为基地,对过往船只以及菲律宾北部地区进行劫掠的团体。摩洛海盗的兴起,既是16世纪大帆船贸易开通以来西太平洋地区海上贸易繁荣的产物,也是菲律宾南部的穆斯林政权与西班牙人矛盾激化的结果。为了打击西班牙人和维护自身的生存,摩洛海盗四处劫掠,其主要活动包括劫掠商船、洗劫城镇和掠夺奴隶,从而对西太平洋地区的贸易航线和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然而,19世纪以来,苏禄国内经济的衰落导致对奴隶需求的减少,从而使摩洛海盗丧失了出海劫掠的内在动力;而在苏禄国外,英国、西班牙、荷兰等国在军事上对摩洛海盗开展频繁打击,最终导致在东南亚海域纵横近三百年的摩洛海盗走向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19世纪 西太平洋贸易航线 摩洛海盗 西班牙 菲律宾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入渔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10
作者 蒋明峰 陈新军 +6 位作者 吕泽华 汪金涛 雷林 许子安 林泓羽 贺海平 贾海滨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69,共10页
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是典型的过洋性渔业,资源、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会影响远洋渔业企业对入渔国的选择。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巴布亚新几内亚、马绍尔群岛、瑙鲁、基里巴斯等5个中西太平洋入渔国为对象,在以往资源分布、入渔风险... 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是典型的过洋性渔业,资源、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会影响远洋渔业企业对入渔国的选择。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巴布亚新几内亚、马绍尔群岛、瑙鲁、基里巴斯等5个中西太平洋入渔国为对象,在以往资源分布、入渔风险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入渔指标体系。体系以远洋渔业企业入渔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包含资源状况、经济成本、入渔风险3个一级指标及8个二级指标。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统计数据及远洋渔业企业调研资料,以2017—2021年入渔各沿海国的入渔效益为例对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验证,验证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差异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瑙鲁是入渔评分最高的国家,历年分值均在65分以上,且评分波动较小;其次为基里巴斯、密克罗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3者评分略低于瑙鲁,且稳定性相对较差。马绍尔群岛入渔评分最低,历年均在65分以下。各一级指标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资源状况(0.479)、经济成本(0.372)、入渔风险(0.149);各二级指标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资源丰度(0.265)、作业天单价(0.171)、寻鱼时间(0.151)、适宜栖息地面积比(0.148)、社会稳定性(0.078)、国家外交关系(0.071)、高经济价值种类占比(0.066)、转场时间(0.050)。研究结果为我国远洋渔业企业进行入渔决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渔 指标体系 西太平洋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自由群鲣资源丰度序列的振荡模态分析
11
作者 王月 杨晓明 朱江峰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6-274,共9页
为掌握中西太平洋自由群鲣(Katsuwonus pelamis)资源的波动周期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振荡的响应关系,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1990—2019年中西太平洋自由群鲣的标准化后CPUE时间序列进行振荡周期分解;并用时滞分析方法,获得各波动周... 为掌握中西太平洋自由群鲣(Katsuwonus pelamis)资源的波动周期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振荡的响应关系,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1990—2019年中西太平洋自由群鲣的标准化后CPUE时间序列进行振荡周期分解;并用时滞分析方法,获得各波动周期和环境周期相应关系强度和相位差。结果表明:1)自由群鲣资源种群波动可以认为是0.3 a、0.6 a、1.5 a、3.5 a和5.5 a等多个周期的振荡叠加综合效应表现。其中0.3 a和0.6 a为资源的季节性波动特征,相对影响较小;而1.5 a和3.5 a的年际波动对中西太平洋自由群鲣资源变动影响较大(累积方差解释率为46.96%)。2)自由群鲣资源的振荡是环境振荡和鲣生物周期综合作用的反映,其1.5 a的振荡和鲣的初次性成熟年龄有关;3.5 a的振荡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有关。3)3.5 a的振荡与尼诺指数相关系数为0.61,相位差8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群鲣 振荡模态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时滞分析 西太平洋
下载PDF
西太平洋台风活动对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12
作者 王顼 张立凤 +2 位作者 王羱 刘洋 谢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7-520,共14页
基于1979~2020年(42年)降水及台风资料,利用常用的统计方法和随机森林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台风对我国西北地区东部(33°N~45°N,93°E~110°E,ENWC)降水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台风频数和降水量都出现峰值的7、8、9月,出... 基于1979~2020年(42年)降水及台风资料,利用常用的统计方法和随机森林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台风对我国西北地区东部(33°N~45°N,93°E~110°E,ENWC)降水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台风频数和降水量都出现峰值的7、8、9月,出现在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对台风期间的ENWC平均日降水(TP)有影响。7月份台风的位置和强度对降水影响显著,8月份台风的位置、强度和频数对降水都有影响,9月份影响较小。台风的影响具有地域选择性,不同的月份这种选择性不同,对不同等级降水的影响也不同。其影响主要表现在EOF分解的第二模态以及强降水和极强降水等级上,这说明了台风不是影响TP的主要因素,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和非线性的,台风的出现是通过影响东亚地区中高纬度的槽脊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低纬度低涡的强度和位置来形成有利于降水的条件,从而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强度。相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建立的降水模型能更好地拟合出降水分布和强度,这说明台风对TP的影响主要是非线性的,且降水强度越强,非线性作用越明显。同时,随机森林模型也显示出台风的位置是影响ENWC降水的最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东部 降水 西太平洋台风 随机森林方法
下载PDF
西太平洋维嘉海山埋藏型富钴结壳生长速率初步研究
13
作者 赵斌 何高文 马维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01-103,共3页
富钴结壳是一种水成成因,生长在海底岩石或岩屑表面的皮壳状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主要分布于CCD以上、最低含氧层(OMZ)中或以下800~2500 m水深之间的类叠层石结构,具典型的层状结构,奇特的韵律性生长剖面蕴含着其生长过程中所保留下来... 富钴结壳是一种水成成因,生长在海底岩石或岩屑表面的皮壳状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主要分布于CCD以上、最低含氧层(OMZ)中或以下800~2500 m水深之间的类叠层石结构,具典型的层状结构,奇特的韵律性生长剖面蕴含着其生长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古海洋演化和古环境信息(任江波等,2013;王彦美等,2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维嘉海山 埋藏型富钴结壳 生长速率
下载PDF
AMO对ENSO与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年际关系的年代际调制作用
14
作者 袁钰 徐海明 +1 位作者 马静 张彤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共16页
海洋热浪是发生在海洋上的极端高温事件,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影响。文章采用1960—2020年第五代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ERA5)和英国气象局哈德... 海洋热浪是发生在海洋上的极端高温事件,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影响。文章采用1960—2020年第五代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ERA5)和英国气象局哈德来中心全球海冰和海洋表面温度资料集(Hadley centre global sea i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HadISST)以及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CESM1)北大西洋理想试验数据等,通过相关、合成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与次年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年际关系的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二者关系发生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ENSO与次年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月数的年际关系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二者年际关系发生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成因。当AMO处于正位相时,ENSO与次年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当AMO处于负位相时,上述二者相关关系不再显著;2)AMO主要通过调控ENSO事件的强度进而影响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的异常响应,从而进一步影响ENSO与次年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之间的关系。当AMO处于负(正)位相时,相对较强(弱)的ENSO事件通过强(弱)风–蒸发–海温正反馈过程,使得ENSO事件次年初夏西北太平洋地区产生位置相对偏东(西)、强度相对偏强(弱)的异常反气旋/气旋。异常反气旋/气旋的位置和强度导致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的分布在AMO正、负位相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夏海洋热浪 西太平洋 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西北太平洋异常气旋/反气旋
下载PDF
西太平洋M2海盆区巨型底栖动物分布及其与结核赋存条件的关系研究
15
作者 刘莉红 何雪宝 吴燕红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5-404,共10页
深海平原和海盆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部分区域海底沉积物上赋存有大量的多金属结核,结核不仅增加了海底栖息地复杂性和空间异质性,也为附着生物提供硬质基底,形成了特殊的深海底栖生态系统。本研究利用深海摄像技术获取的高清海底... 深海平原和海盆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部分区域海底沉积物上赋存有大量的多金属结核,结核不仅增加了海底栖息地复杂性和空间异质性,也为附着生物提供硬质基底,形成了特殊的深海底栖生态系统。本研究利用深海摄像技术获取的高清海底图像,分析了西太平洋北京先驱多金属结核合同区M2-B1区块巨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对结核大小和覆盖率的响应。结果发现了9门25个类群巨型底栖动物,包括多孔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刺胞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苔藓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原生动物门等,平均密度为0.19 ind./m^(2)。西太平洋巨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与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CC区)基本一致,平均密度略低于CC区。多金属结核的覆盖率和结核粒径大小是该区动物类群密度的主要环境驱动因素,巨型底栖动物密度整体与多金属结核覆盖率呈正相关关系,与结核粒径呈负相关关系;而不同动物门类密度与结核覆盖率和粒径的关系存在多种模式,多孔动物和棘皮动物密度随结核覆盖率增加而增加,刺胞动物和软体动物在结核覆盖率大于64%后随结核覆盖率增加而增加,棘皮动物和刺胞动物密度在粒径大于3.15 cm后保持稳定不变。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该区域巨型底栖动物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将可为未来深海采矿环境影响评估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巨型底栖动物 分布特征 多金属结核覆盖率 海底影像分析 西太平洋
下载PDF
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异常特征及气候影响分析
16
作者 何剑桥 任雪娟 《气象科学》 2024年第4期603-615,共13页
利用1979—2021年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跳异常特征,研究了不同传播方向的热带大气低频信号对盛夏西太副高北跳异常的可能影响,探讨了西太副高北跳异常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 利用1979—2021年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跳异常特征,研究了不同传播方向的热带大气低频信号对盛夏西太副高北跳异常的可能影响,探讨了西太副高北跳异常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盛夏期间,在西太副高北跳偏早年的北跳之前三候里,海洋性大陆地区和西太平洋低纬度地区的OLR场表现为异常的低频对流抑制逐渐北传和西北传,伴随着对流层低频非绝热加热负异常传播到副热带地区,从而在副热带到中纬度西北太平洋呈现出低频正位势高度异常,有利于盛夏期间西太副高北跳。在盛夏西太副高北跳偏晚年的北跳之前三候里,副热带西太平洋OLR为对流抑制异常的逐候增强并西北传,对应的对流层非绝热加热负异常也逐渐西北传,并激发出北太平洋上空的低频波列,该低频波列中的中纬度异常反气旋西移,有利于西太副高北跳。在盛夏西太副高北跳偏早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更易出现极端高温,东北、黄淮和江南地区更易发生持续性强降水;在偏晚年,我国西南和江南地区更易出现极端高温,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易出现强度更强的持续性强降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 极端高温 持续性强降水
下载PDF
热带中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增暖对西太平洋台风的影响
17
作者 张权 明静 《自然科学》 2024年第5期812-822,共11页
本文利用NOAA重建的海表面温度资料、JTWC的台风数据集,以及NCEP/NCAR发布的再分析资料,探讨了热带中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对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热带中太平洋的海温相较于1950~1979年的平均状况,在20世纪80年代... 本文利用NOAA重建的海表面温度资料、JTWC的台风数据集,以及NCEP/NCAR发布的再分析资料,探讨了热带中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对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热带中太平洋的海温相较于1950~1979年的平均状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年代际突变,突变后海温增暖;2) 在此突变后,西太平洋的台风及强台风生成频率有所增加,但强度变化并不显著;此外,台风生成区域在地理上呈现出向东向南的扩展趋势,而登陆区域则向西向北移动;3) 热带中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通过调控一系列与台风生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大气环流、辐射通量等气象要素,对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增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研究为理解台风活动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未来的气候预测和台风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decadal change of SST in the tropical central Pacific on the typhoon activit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using the reconstructed SST data from NOAA, the typhoon dataset from JTWC, and the reanalysis data released by NCEP/NCAR.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ST in the tropical central Pacific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interdecadal abrupt change in the mid~1980s compared with the average condition from 1950 to 1979, and the SST warmed up after the abrupt change. 2) After this abrupt change, the frequency of typhoons and strong typhoons generated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increased, but the change in intensity was not significant;moreover, the typhoon generating region geographically showed an expansion trend from east to south, while the landfalling region moved from west to north. 3)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SST in the tropical central Pacific Oce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enhancement of typhoon activitie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by regulating a serie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such a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radiation fluxe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yphoon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se studies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typhoon activity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uture climate prediction and typhoon war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中太平洋海温 年代际突变 西太平洋台风
下载PDF
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对次季节-季节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影响
18
作者 胡榕 李建平 侯兆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100,共16页
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条件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定量估计了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和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指数(RMM指数)可预报期限,量化了季节内IPCO对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贡献,深入研究了季节内IPCO演变... 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条件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定量估计了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和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指数(RMM指数)可预报期限,量化了季节内IPCO对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贡献,深入研究了季节内IPCO演变下S2S尺度可预报期限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与RMM指数相比,季节内IPCO指数可预报性更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1天左右,比RMM指数高出2周以上;(2)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最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0天以上,其中季节内IPCO是该地区的主要可预报性来源之一,其贡献达到6天,占总可预报期限的25%以上;(3)随着季节内IPCO的演变,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有空间结构变化,表现为可预报期限异常的传播和振荡。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期限正负异常沿季节内IPCO传播路径,一支以赤道中西印度洋为起点北传至印度半岛,一支向东传播,经过海洋性大陆到赤道西太平洋后向北传播,到达日本南部。同时,可预报性异常的传播在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表现出反向变化的特征,形成东西两极振荡,当季节内IPCO向正位相发展时,东印度洋具有更强的可预报性,西太平洋具有更弱的可预报性,反之亦然。季节内IPCO的发展(衰退)可使东印度洋(西太平洋)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更强,表明模式预报技巧对此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 S2S尺度可预报性 热带季节内振荡 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
下载PDF
北赤道逆流影响的热带西太平洋秋冬转换期海表叶绿素浓度与ENSO循环
19
作者 高微 马本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共10页
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的发生、发展中,北赤道逆流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北赤道逆流的变化如何影响海洋水文生态条件的变化过程尚不清楚。本文以位于热带西太平洋的北赤道逆流影响区为研究海区,分析... 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的发生、发展中,北赤道逆流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北赤道逆流的变化如何影响海洋水文生态条件的变化过程尚不清楚。本文以位于热带西太平洋的北赤道逆流影响区为研究海区,分析了2006-2022年ENSO循环期间研究区不同阶段秋冬转换期水文生态气候条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赤道逆流源区及其路径上存在海表叶绿素浓度高值条带,这是由北赤道逆流从其源区携带的和新几内亚海岸潜流携带的营养物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棉兰老冷穹上升流也会对其营养盐供给产生较大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热带西太平洋西风事件增多,北赤道逆流增强,大量表层水东移,研究区海平面降低,深水向浅层补给增加,深层冷水上抬,共同增强的北赤道逆流、新几内亚海岸流、新几内亚海岸潜流和棉兰老冷穹上升流将更多的养分从水平和垂直层面输送到海面,导致海面叶绿素浓度和原位有机碳总量显著增加。拉尼娜事件发生时,北赤道逆流影响区生态水文气候条件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的变化特征几乎相反,但其变化程度弱于厄尔尼诺时期,共同减弱的北赤道逆流、新几内亚海岸潜流和棉兰老冷穹上升流使从水平和垂直层面输送到海面的养分显著减少,导致海面叶绿素浓度和原位有机碳总量显著降低。本文提出了北赤道逆流影响区水文生态气候条件演化对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响应机制模型,这有利于进一步分析ENSO循环在局地生态效应和水文气候演化中的作用,对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赤道逆流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海洋环境要素 热带西太平洋
下载PDF
2022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环流特征及其成因
20
作者 徐昌龙 赵晶 +1 位作者 冯景瑜 张昊 《气象灾害防御》 2024年第3期7-11,共5页
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逐月海温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指数资料,分析了2022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环流特征,并找出其成因。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较好地反映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特征;6... 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逐月海温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指数资料,分析了2022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环流特征,并找出其成因。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较好地反映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特征;6月欧亚中高纬度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呈“西低东高”型分布,东亚大槽较常年同期略偏强,东北冷涡活动频繁,导致6月吉林省降水异常偏多;6—8月500 hPa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环流形势转为“两脊一槽”型,东亚大槽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明显偏强、偏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对流层低层偏南风正距平显著,助推高温天气的维持;菲律宾和南海上空反气旋环流引导水汽向长江以北输送,导致我国南方降水偏少;2022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是全球变暖背景、拉尼娜事件持续、TIOD负位相引起对流层环流异常、黑潮区海温异常偏高、南亚高压加强偏北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大气环流 降水 高温 海温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