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9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文化理解中的名称系统——谈《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的译名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谢国先 《铜仁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98-103,共6页
民族志写作中的命名过程表现了民族志学者对异文化的认识;民族志翻译中的译名过程则表明了译者对作者的研究成果的认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虽然大致正确地传达了原作的主要思想内容,但细节误译较多。在译名方面,这个译本的主要问题... 民族志写作中的命名过程表现了民族志学者对异文化的认识;民族志翻译中的译名过程则表明了译者对作者的研究成果的认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虽然大致正确地传达了原作的主要思想内容,但细节误译较多。在译名方面,这个译本的主要问题是译名错误较常见,译名极不统一。对这个译本的译名问题进行讨论,或可有助于读者对原著内容的准确理解,并提醒译者重视学术翻译中的忠实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理解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译名 问题
下载PDF
探析国外多民族和谐共居的文化生态研究方法——以《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的研究方法为例
2
作者 张鼎良 刘国华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13期208-,210,共2页
国外多民族和谐共居的文化心态研究方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是一部影响很大的社会学著作,探究此书的研究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探析 和谐共居 文化心态 研究方法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下载PDF
读《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3
作者 李治兵 杨杰 《广东蚕业》 2018年第4期111-111,115,共2页
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美拉尼西亚新几内亚群岛土著人之事业及冒险活动的报告》在描述特罗布里恩人的"库拉"交换制度时,用了仅一半的篇幅描述其神话和巫术,这些巫术通过特有的仪式展示,以原始制度的方式主... 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美拉尼西亚新几内亚群岛土著人之事业及冒险活动的报告》在描述特罗布里恩人的"库拉"交换制度时,用了仅一半的篇幅描述其神话和巫术,这些巫术通过特有的仪式展示,以原始制度的方式主宰着特罗布里恩群岛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分析,这些原始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调适、指导和组织生产、强化群体认同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制度 特罗布里恩群岛人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
下载PDF
西太平洋中中新世转型的天文轨道周期特征
4
作者 王海峰 邓希光 +1 位作者 易亮 何高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20,共2页
中中新世气候转型是一次深刻的全球降温事件,地球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冷圈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理解新生代全球气候突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太平洋GC18沉积柱样完整记录了中中新世15~11 Ma的沉积记录。本研... 中中新世气候转型是一次深刻的全球降温事件,地球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冷圈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理解新生代全球气候突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太平洋GC18沉积柱样完整记录了中中新世15~11 Ma的沉积记录。本研究基于该柱样精确的年代学框架,开展了岩芯地球化学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中中新世转型 天文轨道周期
下载PDF
热带中西太平洋大眼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5
作者 张健 刘文俊 +3 位作者 王佚兮 王啸 石建高 叶旭昌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3,共12页
利用漂流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3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2°03′~11°17′S,163°14′~173°35′E)的大眼金枪鱼进行了取样,对其中886尾进行了繁殖生物学测定。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多元有... 利用漂流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3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2°03′~11°17′S,163°14′~173°35′E)的大眼金枪鱼进行了取样,对其中886尾进行了繁殖生物学测定。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圆形统计方法,分析个体叉长等生物因素、渔获水深和月度等时空因素对繁殖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雄性和雌性平均叉长分别为(132.2±19.1)cm和(125.4±16.8)cm。取样群体中,雌雄比为0.54±0.74,且叉长与雌雄比具有负相关(r=−0.263,P=0.016),叉长大于140 cm后,雄性占主导。GLM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指数(GSI)与叉长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方关系,即个体GSI随着叉长增加,当雄性和雌性叉长分别达到130~140 cm和140~150 cm后,GSI随叉长下降。基于圆形统计发现,月度对个体GSI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雄性GSI上半年较下半年高(正弦显著,P<0.001),而雌性GSI年末和年初高于年中(余弦显著,P=0.021)。有序多元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成熟度随叉长显著增加(P<0.001),雄性性腺成熟度在5—7月较高(余弦显著,P=0.004)。此外,栖息水层对雄性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正相关,P<0.001)。雄性和雌性个体50%性成熟叉长分别为(96.13±1.24)cm和(104.93±2.60)cm。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了解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科学养护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繁殖生物学 圆形统计 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 热带中西太平洋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海洋热浪在2020~2022三年拉尼娜事件爆发背景下的演变特征、爆发机制及其影响研究
6
作者 郑飞 张小娟 曹庭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6-390,共15页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持续增长的海洋热浪事件(marine heat waves,MHW)对气候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其中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是MHW特征显著变化的典型区域。本文基于已建立的MHW高分辨率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大...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持续增长的海洋热浪事件(marine heat waves,MHW)对气候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其中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是MHW特征显著变化的典型区域。本文基于已建立的MHW高分辨率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美国宇航局(NASA)Aqua卫星和生物地球化学Argo浮标提供的叶绿素-a浓度资料,利用统计分析和奇异值分解(SVD)等方法,探讨了2020~2022年西太平洋暖池MHW的演变特征、爆发机制及其生态影响。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MHW的爆发频率和强度等在近30年显著增加,其特征属性的变化与连续La Ni?a事件的爆发密切相关。尤其在2020~2022年连续三年La Ni?a事件背景下,西太平洋暖池区MHW爆发频次达到全球最高,且其覆盖面积、爆发频次、总天数、累积强度均是1982年以来最显著的。通过对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混合层热收支的分析,2020~2022年期间MHW爆发主要是净海表热通量中的向下短波辐射项和海洋动力过程中的纬向平流项共同主导。此外,研究也揭示了在西太平洋暖池区域,MHW与海洋生态指标叶绿素-a浓度时空尺度上呈现负相关协同变化的特征,尤其是2020~2022年的MHW事件使该区域海洋上层浮游生物量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热浪 三年拉尼娜 西太平洋暖池 爆发机制 海洋生态影响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自由群鲣资源丰度序列的振荡模态分析
7
作者 王月 杨晓明 朱江峰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6-274,共9页
为掌握中西太平洋自由群鲣(Katsuwonus pelamis)资源的波动周期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振荡的响应关系,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1990—2019年中西太平洋自由群鲣的标准化后CPUE时间序列进行振荡周期分解;并用时滞分析方法,获得各波动周... 为掌握中西太平洋自由群鲣(Katsuwonus pelamis)资源的波动周期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振荡的响应关系,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1990—2019年中西太平洋自由群鲣的标准化后CPUE时间序列进行振荡周期分解;并用时滞分析方法,获得各波动周期和环境周期相应关系强度和相位差。结果表明:1)自由群鲣资源种群波动可以认为是0.3 a、0.6 a、1.5 a、3.5 a和5.5 a等多个周期的振荡叠加综合效应表现。其中0.3 a和0.6 a为资源的季节性波动特征,相对影响较小;而1.5 a和3.5 a的年际波动对中西太平洋自由群鲣资源变动影响较大(累积方差解释率为46.96%)。2)自由群鲣资源的振荡是环境振荡和鲣生物周期综合作用的反映,其1.5 a的振荡和鲣的初次性成熟年龄有关;3.5 a的振荡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有关。3)3.5 a的振荡与尼诺指数相关系数为0.61,相位差8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群鲣 振荡模态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时滞分析 西太平洋
下载PDF
西太平洋台风活动对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8
作者 王顼 张立凤 +2 位作者 王羱 刘洋 谢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7-520,共14页
基于1979~2020年(42年)降水及台风资料,利用常用的统计方法和随机森林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台风对我国西北地区东部(33°N~45°N,93°E~110°E,ENWC)降水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台风频数和降水量都出现峰值的7、8、9月,出... 基于1979~2020年(42年)降水及台风资料,利用常用的统计方法和随机森林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台风对我国西北地区东部(33°N~45°N,93°E~110°E,ENWC)降水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台风频数和降水量都出现峰值的7、8、9月,出现在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对台风期间的ENWC平均日降水(TP)有影响。7月份台风的位置和强度对降水影响显著,8月份台风的位置、强度和频数对降水都有影响,9月份影响较小。台风的影响具有地域选择性,不同的月份这种选择性不同,对不同等级降水的影响也不同。其影响主要表现在EOF分解的第二模态以及强降水和极强降水等级上,这说明了台风不是影响TP的主要因素,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和非线性的,台风的出现是通过影响东亚地区中高纬度的槽脊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低纬度低涡的强度和位置来形成有利于降水的条件,从而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强度。相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建立的降水模型能更好地拟合出降水分布和强度,这说明台风对TP的影响主要是非线性的,且降水强度越强,非线性作用越明显。同时,随机森林模型也显示出台风的位置是影响ENWC降水的最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东部 降水 西太平洋台风 随机森林方法
下载PDF
西太平洋维嘉海山埋藏型富钴结壳生长速率初步研究
9
作者 赵斌 何高文 马维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01-103,共3页
富钴结壳是一种水成成因,生长在海底岩石或岩屑表面的皮壳状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主要分布于CCD以上、最低含氧层(OMZ)中或以下800~2500 m水深之间的类叠层石结构,具典型的层状结构,奇特的韵律性生长剖面蕴含着其生长过程中所保留下来... 富钴结壳是一种水成成因,生长在海底岩石或岩屑表面的皮壳状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主要分布于CCD以上、最低含氧层(OMZ)中或以下800~2500 m水深之间的类叠层石结构,具典型的层状结构,奇特的韵律性生长剖面蕴含着其生长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古海洋演化和古环境信息(任江波等,2013;王彦美等,2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维嘉海山 埋藏型富钴结壳 生长速率
下载PDF
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对次季节-季节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影响
10
作者 胡榕 李建平 侯兆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100,共16页
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条件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定量估计了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和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指数(RMM指数)可预报期限,量化了季节内IPCO对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贡献,深入研究了季节内IPCO演变... 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条件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定量估计了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和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指数(RMM指数)可预报期限,量化了季节内IPCO对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贡献,深入研究了季节内IPCO演变下S2S尺度可预报期限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与RMM指数相比,季节内IPCO指数可预报性更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1天左右,比RMM指数高出2周以上;(2)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最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0天以上,其中季节内IPCO是该地区的主要可预报性来源之一,其贡献达到6天,占总可预报期限的25%以上;(3)随着季节内IPCO的演变,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有空间结构变化,表现为可预报期限异常的传播和振荡。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期限正负异常沿季节内IPCO传播路径,一支以赤道中西印度洋为起点北传至印度半岛,一支向东传播,经过海洋性大陆到赤道西太平洋后向北传播,到达日本南部。同时,可预报性异常的传播在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表现出反向变化的特征,形成东西两极振荡,当季节内IPCO向正位相发展时,东印度洋具有更强的可预报性,西太平洋具有更弱的可预报性,反之亦然。季节内IPCO的发展(衰退)可使东印度洋(西太平洋)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更强,表明模式预报技巧对此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 S2S尺度可预报性 热带季节内振荡 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
下载PDF
北赤道逆流影响的热带西太平洋秋冬转换期海表叶绿素浓度与ENSO循环
11
作者 高微 马本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共10页
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的发生、发展中,北赤道逆流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北赤道逆流的变化如何影响海洋水文生态条件的变化过程尚不清楚。本文以位于热带西太平洋的北赤道逆流影响区为研究海区,分析... 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的发生、发展中,北赤道逆流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北赤道逆流的变化如何影响海洋水文生态条件的变化过程尚不清楚。本文以位于热带西太平洋的北赤道逆流影响区为研究海区,分析了2006-2022年ENSO循环期间研究区不同阶段秋冬转换期水文生态气候条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赤道逆流源区及其路径上存在海表叶绿素浓度高值条带,这是由北赤道逆流从其源区携带的和新几内亚海岸潜流携带的营养物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棉兰老冷穹上升流也会对其营养盐供给产生较大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热带西太平洋西风事件增多,北赤道逆流增强,大量表层水东移,研究区海平面降低,深水向浅层补给增加,深层冷水上抬,共同增强的北赤道逆流、新几内亚海岸流、新几内亚海岸潜流和棉兰老冷穹上升流将更多的养分从水平和垂直层面输送到海面,导致海面叶绿素浓度和原位有机碳总量显著增加。拉尼娜事件发生时,北赤道逆流影响区生态水文气候条件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的变化特征几乎相反,但其变化程度弱于厄尔尼诺时期,共同减弱的北赤道逆流、新几内亚海岸潜流和棉兰老冷穹上升流使从水平和垂直层面输送到海面的养分显著减少,导致海面叶绿素浓度和原位有机碳总量显著降低。本文提出了北赤道逆流影响区水文生态气候条件演化对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响应机制模型,这有利于进一步分析ENSO循环在局地生态效应和水文气候演化中的作用,对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赤道逆流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海洋环境要素 热带西太平洋
下载PDF
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与中国大陆东部强震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刁守中 李霞 +1 位作者 王志才 崔华伟 《华南地震》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对1586年以来的西太平洋火山带VEI≥5级火山大喷发与中国大陆东部M≥6强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大陆东部一般滞后半年至5年开始强震丛集,且火山连续性大喷发后大陆东部可能出现强震活动高潮或丛集活... 对1586年以来的西太平洋火山带VEI≥5级火山大喷发与中国大陆东部M≥6强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大陆东部一般滞后半年至5年开始强震丛集,且火山连续性大喷发后大陆东部可能出现强震活动高潮或丛集活动时间增长及频度增加现象;强震平静时段一般在火山间歇期内,且强震最长平静期与火山最长间歇期同步。由此认为,火山的大喷发--间歇性活动,显示了西太平洋火山带相关板块运动及上地幔热对流的微动态(10~20年左右尺度)的韵律性活动过程,这可能是大陆东部强震韵律性活动的“节拍器”,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是大陆东部强震丛集活动的警报“哨声”,但不是“触发”或“诱发”了大陆东部的强震丛集活动。对火山带大喷发后强震丛集活动预测方法进行了探索,估计了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VEI 5级大喷发后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火山带 大喷发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 强震丛集 “哨声”
下载PDF
晚第四纪热带西太平洋Noelaerhabdaceae科颗石长度和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3
作者 孙晗杰 Beaufort Luc +4 位作者 安佰正 李铁刚 常凤鸣 南青云 黄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47,共10页
选取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北部边缘西菲律宾海本哈姆高原(Benham Rise)MD06-3050站位的柱状样沉积物样品,利用双向圆偏光法拍摄并合成图像,通过SYRACO人工智能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和计算Noelaerhabdaceae科颗石的平均长度和平均质量。研究结... 选取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北部边缘西菲律宾海本哈姆高原(Benham Rise)MD06-3050站位的柱状样沉积物样品,利用双向圆偏光法拍摄并合成图像,通过SYRACO人工智能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和计算Noelaerhabdaceae科颗石的平均长度和平均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自35万年以来,Noelaerhabdaceae科平均颗石长度和质量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两者的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均不明显。根据颗石长度和质量计算得到的颗石钙化作用指标曲线与前两者的变化趋势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说明研究海区颗石的平均质量和长度均可作为指示颗石藻钙化作用程度的指标。通过与冰芯记录的大气pCO_(2)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发现在大气pCO_(2)浓度较高的冰期终止期以及间冰期早期,该科颗石的钙化作用相对较低,表明pCO_(2)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颗石藻的钙化作用。此外,对颗石的平均长度和质量进行23 ka周期滤波,两滤波曲线的变化与北纬15°夏季平均日照辐射曲线的变化较为一致,指示了地球天文轨道参数对颗石藻演化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石质量 颗石长度 晚第四纪 西太平洋
下载PDF
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的重力导纳分析以及对其形成机制的启示
14
作者 陈文文 胡敏章 +2 位作者 张锦昌 林婧雪 张旭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4-103,共10页
本文利用卫星重力数据和海底地形数据对大塔穆火山开展详细的重力导纳分析。结果显示大塔穆火山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是1~3 km,指示火山形成于洋中脊之上,符合低重力异常和洋中脊三联点的构造背景。Airy均衡模型和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推... 本文利用卫星重力数据和海底地形数据对大塔穆火山开展详细的重力导纳分析。结果显示大塔穆火山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是1~3 km,指示火山形成于洋中脊之上,符合低重力异常和洋中脊三联点的构造背景。Airy均衡模型和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推算的大塔穆火山的平均地壳厚度是11~17 km,最厚处拥有一个约30 km的地壳根,与实际地震观测结果基本一致。大塔穆火山的超厚洋壳不同于正常洋中脊,目前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是比较合理的成因模式。研究还发现大塔穆火山底下存在一个质量缺失的低密度区,这个区域可能是残留岩浆房造成的结果,与火山中心的地球化学特征、地震波速异常以及广泛的后期火山活动相吻合。另外,这个低密度区提供浮力支撑火山中心隆起,可能导致火山侧翼因差异性沉降而产生正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洋底高原 海底火山 重力均衡 导纳分析 有效弹性厚度 质量载荷
下载PDF
城市化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对中国复合热浪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焕妍 沈新勇 +3 位作者 董伟 赵亮 罗亚丽 王咏青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131,共13页
基于黑球湿球温度识别了中国复合热浪,并定量分析了城市化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对中国复合热浪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1979—2019年中国复合热浪的发生天数、强度和影响范围都在逐步上升,尤其在2010年以后出现跃升,比20世... 基于黑球湿球温度识别了中国复合热浪,并定量分析了城市化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对中国复合热浪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1979—2019年中国复合热浪的发生天数、强度和影响范围都在逐步上升,尤其在2010年以后出现跃升,比20世纪80年代增大了4倍左右;城市化快速发展和西太副高增强协同加剧了中国复合热浪;较早发展的城市化对热浪天数、强度、范围增长的贡献分别是9.2%、12.5%、7.5%,而同期西太副高的增强对三类热浪指数有约30%的正贡献,甚至在考虑全球变暖对西太副高的加强作用时,西太副高的贡献增至70%左右。这表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全球变暖背景下增强的西太副高的协同作用可以解释80%以上21世纪初中国复合热浪的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热浪 城市化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协同作用
下载PDF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启示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兴贵 李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45-49,共5页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人类学领域最有影响的民族志著作之一。它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意义:在参与观察中理解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文化现象与人的行为的分析必须在整体的视野中完成;田野调查必须注重"勤、细...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人类学领域最有影响的民族志著作之一。它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意义:在参与观察中理解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文化现象与人的行为的分析必须在整体的视野中完成;田野调查必须注重"勤、细、全、深"四个方面的环节;参与观察对象的选择必须是能够反映文化整体意义的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的航海 田野调查 参与观察 整体观
下载PDF
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大眼金枪鱼摄食生态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石肖飞 武孝慈 +3 位作者 王佚兮 王啸 石建高 张健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9,共11页
为了解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摄食生态学特性,利用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期间,对该海域(2°03′S~11°17′S、163°14′E~173°35′E)的682尾大眼金枪鱼进行了食性分析... 为了解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摄食生态学特性,利用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期间,对该海域(2°03′S~11°17′S、163°14′E~173°35′E)的682尾大眼金枪鱼进行了食性分析,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和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圆形统计方法分析了叉长、性别、性腺指数等生物因素以及渔获水深、月相等时空因素对摄食生态位宽度和摄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叉长范围在81~195 cm的大眼金枪鱼雌雄个体的性别比例为1∶1.85;2)空胃率为25.4%,而在非空胃的个体胃含物中,枪乌贼属(Loligo sp.)、虾类和沙丁鱼属(Sardina sp.)的出现频率较高,依次为40.3%、39.7%、30.1%;3)个体摄食强度以0~2级为主,空胃率随着叉长的增加而增加,高摄食强度的比例随着渔获水深的增加而增加;4)方差分析(ANOVA)结果显示,性别、叉长、月相等因素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渔获水深对J具有显著影响(P=0.024);5)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个体摄食强度随着叉长和性腺指数(P=0.030)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渔获水深的增加而增加(P=0.002),在满月阶段摄食强度较高而在新月前后摄食强度较低(边际显著,P=0.0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中西太平洋 大眼金枪鱼 摄食强度 生态位宽度 月相 渔获水深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模拟中西太平洋鲣自由鱼群栖息地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汪伟松 唐未 +2 位作者 龚一赫 王学昉 李玉伟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1,共11页
由于漂流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ng device,FAD)的大量使用对金枪鱼种群带来的负面效应,金枪鱼围网渔业转向捕捞自由群成为发展趋势,因此开展鲣(Katsuwonus pelamis)自由群的栖息地利用研究非常必要。使用2016—2020年中西太平洋... 由于漂流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ng device,FAD)的大量使用对金枪鱼种群带来的负面效应,金枪鱼围网渔业转向捕捞自由群成为发展趋势,因此开展鲣(Katsuwonus pelamis)自由群的栖息地利用研究非常必要。使用2016—2020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统计的月度金枪鱼渔业数据和不同层的水温(SST、Temp_(200))、海表盐度(SSS)、溶解氧浓度(DO_(0)、DO_(50)、DO_(200))、东西向海流速度(EV)、南北向海流速度(NV)、混合层深度(MLD)、叶绿素a浓度(CHL_(0)、CHL_(50)、CHL_(100)、CHL_(200))共13个环境变量,通过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模拟鲣自由群的栖息地分布及其月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模型测试和训练集的AUC值及灵敏度值均大于0.90,真实技巧统计值大于0.80,模型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可用于鲣的栖息地适宜性模拟;SST和DO200是影响鲣自由群栖息地偏好的关键因子,最适范围分别为30~31℃、114~153 mmol·m^(−3)。研究期内,鲣自由群高适宜栖息地主要靠近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海域,不同时期向东延伸的范围有较大变化,经度差达到6°。研究结果可为中国金枪鱼围网船队进行鲣自由群中心渔场的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栖息地适宜性 自由鱼群 西太平洋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围网鲣鱼CPUE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冯虎年 陆化杰 汪金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的】探究中西太平洋围网鲣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2017―2021年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金汇58轮”中西太平洋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生产统计的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面温度、叶绿素a... 【目的】探究中西太平洋围网鲣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2017―2021年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金汇58轮”中西太平洋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生产统计的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面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面高度等环境数据,应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对鲣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fishing 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逐步回归分析CPUE与各因子的差异显著性,利用软件Arcgis10.7对标准化后鲣鱼CPUE进行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叠加分析。【结果】经度和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面高度)对鲣鱼CPUE均有显著影响(P<0.05),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面温度表现为极显著影响(P<0.01),海表面温度对CPUE的影响最显著,其次为叶绿素a浓度、经度、海表面高度;2017―2021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年均CPUE最大值(46.59 t/网)出现在2018和2020年,月均最大值(51.79 t/网)出现在2月,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5.0°S―5.0°N、165.0°E―180.0°E;鲣鱼平均CPUE较大值(>42.25 t/网)出现在5.5°―4.5°S,166.5°―168.5°E;1.5°―0.5°S,166.5°―173.5°E;1.5°―0.5°S,173.5°―169.5°W四点连成的海域内。【结论】鲣鱼渔场最适海表面温度为29.25~30.25℃,最适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0.138~0.171 mg/m3,最适海表面高度为65.00~75.6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西太平洋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暖池时空变动及其对鲣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泓羽 汪金涛 +4 位作者 陈新军 蒋明峰 许子安 雷林 吕泽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3-180,共8页
中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鲣(Katsuwonus pelamis)渔场。为合理开发和利用中西太平洋围网鲣自由鱼群的渔业资源,根据1995—2019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的围网鲣数据计算资源丰度指数,得出渔场重心,并结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 中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鲣(Katsuwonus pelamis)渔场。为合理开发和利用中西太平洋围网鲣自由鱼群的渔业资源,根据1995—2019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的围网鲣数据计算资源丰度指数,得出渔场重心,并结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洋尼诺指数(Oceanic Niño Index,ONI)进行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可用于表征自由鱼群渔场重心的资源丰度,且与暖池重心经度以及右边缘经度有显著相关性;渔场重心与暖池指标(暖池重心经度与右边缘经度)的相对位置以及变动趋势在不同气候模式下存在差异,而在同一气候模式中相同。结果表明,渔场重心可通过暖池重心的变化进行预测,而通过构建暖池场与自由鱼群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关系发现,暖池右边缘能够与自由鱼群的空间分布产生联系,为商业性捕捞围网鲣自由鱼群提供渔场边界的指示,为其资源开发与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鱼群 暖池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 西太平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