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爱泼斯坦回忆录》——以独特视角见证中国
1
作者 张彦 《今日中国》 2004年第5期49-51,共3页
世界上,像中国革命这样吸引着各国的仁人志士如此执着地投入.甚至甘愿为之献出终身,实属罕见。像加拿大的白求恩、新西兰的路易·艾黎、美国的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和马海德,英国的克鲁克夫妇。
关键词 爱泼斯坦回忆录 记者 新闻报道 中国 生平
下载PDF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问世
2
《对外大传播》 2004年第4期59-59,共1页
4月28日,爱泼斯坦回忆录《见证中国》座谈会在中国外文局礼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参加会议并讲话。外宣办副主任、外文局局长蔡名照、常务副局长周明伟、副局长兼局总编辑黄友义、外文局... 4月28日,爱泼斯坦回忆录《见证中国》座谈会在中国外文局礼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参加会议并讲话。外宣办副主任、外文局局长蔡名照、常务副局长周明伟、副局长兼局总编辑黄友义、外文局前任领导及新世界出版社、《今日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爱泼斯坦 新闻工作者 法国 回忆录
下载PDF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连载之六)
3
作者 爱泼斯坦 贾宗谊 《对外大传播》 2004年第8期26-27,共2页
我同宋庆龄、同保卫中国同盟及其在各地的后续组织的关系持续了40年。宋庆龄在1981年逝世前,选择我撰写她的传记。为什么宋庆龄不在别处,而是在香港创办保卫中国同盟?这是因为遭受战火蹂躏的中国内地受到双重封锁。一重封锁是由于日本... 我同宋庆龄、同保卫中国同盟及其在各地的后续组织的关系持续了40年。宋庆龄在1981年逝世前,选择我撰写她的传记。为什么宋庆龄不在别处,而是在香港创办保卫中国同盟?这是因为遭受战火蹂躏的中国内地受到双重封锁。一重封锁是由于日本侵略者控制了海岸线。另一个正在发展的封锁是蒋介石政府禁止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和根据地供应物资,甚至医疗用品也不让供应,同时压制报道他们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取得的种种胜利和成就。保卫中国同盟的任务是打破这两种封锁,保证任何一方都不至于被不公正地剥夺通向外界并使外界听到它的声音的权利。——摘自《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中国 爱泼斯坦 回忆录
下载PDF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连载之七)
4
作者 爱泼斯坦 贾宗谊 《对外大传播》 2004年第9期22-23,共2页
在江西南部的赣州专区,迪恩和我采访了时任专员的蒋经国。他是蒋介石的儿子,曾在苏联留学多年。在20世纪20年代末,他曾公开谴责他的父亲是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反动分子。现在,他同父亲和解了,但仍然谈论并实施某些城市改革,包括在他这个... 在江西南部的赣州专区,迪恩和我采访了时任专员的蒋经国。他是蒋介石的儿子,曾在苏联留学多年。在20世纪20年代末,他曾公开谴责他的父亲是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反动分子。现在,他同父亲和解了,但仍然谈论并实施某些城市改革,包括在他这个地区支持"工合"运动。不过,没有多久,他就像大多数其他国民党官僚一样,大肆逮捕"工合"运动人士和迫害共产党人。后来我才知道,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期间,小蒋和邓小平曾经是同学。由于他们是班上两个身材最小的人,所以点名的时候,他们俩总是并排站在最后。几十年以后,蒋经国当了台湾政权的"总统",继承他曾宣布不承认的父亲蒋介石。——摘自《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爱泼斯坦 贾宗谊 回忆录
下载PDF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连载之八)
5
作者 爱泼斯坦 贾宗谊 《对外大传播》 2004年第10期20-21,共2页
从1940年初到1941年春,我在重庆的这一年中,重庆和整个国民党地区的形势急剧恶化。对日本的抵抗有气无力。压迫和贪污之风加剧。内战的危险日增,从反动派的偶尔挑衅发展为全国性的威胁。甚至国民党政权的宣传官员也满腹牢骚。广播电台... 从1940年初到1941年春,我在重庆的这一年中,重庆和整个国民党地区的形势急剧恶化。对日本的抵抗有气无力。压迫和贪污之风加剧。内战的危险日增,从反动派的偶尔挑衅发展为全国性的威胁。甚至国民党政权的宣传官员也满腹牢骚。广播电台英语部的头头彭乐山,曾经当过基督教青年会的秘书,他以前毫无怨言地为国民党作宣传,现在却沮丧地对我说:"我厌倦了。1938年我们在电台广播新闻、进行宣传时,我们自己是相信的,并且受到鼓舞。那时我们工作起来,轻松愉快。现在,我们老觉得,我们是在胡说八道。"--摘自《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爱泼斯坦 回忆录 翻译作品
下载PDF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连载之四)
6
作者 爱泼斯坦 贾宗谊 《对外大传播》 2004年第6期20-21,共2页
1938年4月,我从充满乐观气氛的武汉去前线采访,目睹了自抗日战争开始以来中国正规军取得的第一次胜利。这一胜利使全国振奋,把高昂的情绪推向顶点。台儿庄位于江苏和山东两省交界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作战,而远在北方的共产党游击队则... 1938年4月,我从充满乐观气氛的武汉去前线采访,目睹了自抗日战争开始以来中国正规军取得的第一次胜利。这一胜利使全国振奋,把高昂的情绪推向顶点。台儿庄位于江苏和山东两省交界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作战,而远在北方的共产党游击队则切断日军的交通线,拦阻敌人的增援,这是在统一战线中互相配合的成效。——摘自《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泼斯坦 生平事迹 新闻宣传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下载PDF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连载之五)
7
作者 爱泼斯坦 《对外大传播》 2004年第7期22-23,共2页
我在广州停留期间,具有高度原则性、受人尊敬而又风度高雅的宋庆龄两次来到广州。她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遗孀。她在民族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亲临广州,是有深刻意义的,因为她在中国近两个重要时期都曾在这个城市生... 我在广州停留期间,具有高度原则性、受人尊敬而又风度高雅的宋庆龄两次来到广州。她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遗孀。她在民族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亲临广州,是有深刻意义的,因为她在中国近两个重要时期都曾在这个城市生活和工作过。一次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叶国古老的君主制以后,继续努力保持革命的势头;另一次是准备进行1924—1927年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大革命。——摘自《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中国 宋庆龄 战地记者 广州 革命斗争
下载PDF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连载之十五 全文终)
8
作者 爱泼斯坦 沈苏儒 +1 位作者 贾宗谊 钱雨润 《对外大传播》 2005年第7期61-64,F003,共5页
1968年,“文化大革命”进入所谓“清理阶级队伍”的阶段,无数人被抓起来,其中不少人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地遭此厄运,邱茉莉和我就是如此。
关键词 爱泼斯坦 回忆录 “文化大革命” 中国 1968年
下载PDF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连载之十二)
9
作者 爱泼斯坦 沈苏儒 +1 位作者 贾宗谊 钱雨润 《对外大传播》 2005年第4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爱泼斯坦 回忆录 连载 日本军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 日本侵略 法西斯 国民党
下载PDF
世纪中国的见证人——爱泼斯坦
10
作者 尹均生 蔡根娣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5期99-102,137,共5页
爱泼斯坦是著名国际记者。二战时期担任英、美多家通讯社记者,热情地报道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建设》总编辑,并加入中国国籍。他一生出版了十多部新闻和报告文学著作,是世纪中国大变革的见证人。研究他走过的... 爱泼斯坦是著名国际记者。二战时期担任英、美多家通讯社记者,热情地报道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建设》总编辑,并加入中国国籍。他一生出版了十多部新闻和报告文学著作,是世纪中国大变革的见证人。研究他走过的道路和他的新闻观,对新闻工作者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泼斯坦 见证中国 新闻观
下载PDF
写在《爱泼斯坦回忆录》出版前的故事
11
作者 张彦 《对外大传播》 2004年第3期13-15,共3页
爱泼斯坦一生跨越了二十世纪绝大部分的漫长岁月,又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这期间,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十分重要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阶段。他常对人说:"中国人一般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 爱泼斯坦一生跨越了二十世纪绝大部分的漫长岁月,又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这期间,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十分重要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阶段。他常对人说:"中国人一般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爱国主义。"也就是说,他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局来看中国历史的,同时又将中国历史视为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加以考察。因此,他看问题的视点高,看得远,分析透彻。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根深蒂固。他从小生活在中国人民之中,与他们共同度过悲伤与欢乐,挫折与胜利。在这里,他汲取了他的全部经验。在这里,他选择了中国国籍和选择中国作为永久居住地。在这里,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献身于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泼斯坦回忆录 爱泼斯坦 国际主义 爱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 党员 外宣刊物 理论修养
下载PDF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代表中国的未来”
12
作者 何晶 《中国报道》 2021年第4期50-53,共4页
从“看到雏形”“未来缩影”到深深参与其中,爱泼斯坦感受到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员形象,并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宣传者。1944年5月31日,一个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乘一艘平底木船渡过黄河的奔腾激流”,在船夫雄浑高亢的... 从“看到雏形”“未来缩影”到深深参与其中,爱泼斯坦感受到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员形象,并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宣传者。1944年5月31日,一个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乘一艘平底木船渡过黄河的奔腾激流”,在船夫雄浑高亢的号子声中抵达延安,打破了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长达6年的新闻封锁。时年29岁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以美国《纽约时报》和联合劳动新闻社记者的身份随团考察,从此开启了他与中国共产党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友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传者 《纽约时报》 爱泼斯坦 新闻封锁 陕甘宁边区 中国共产党 革命友谊 见证
下载PDF
从独特视角见证中国
13
作者 张彦 《晚霞》 2004年第9期12-14,共3页
期盼已久的《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终于在迎接这位革命老人90大寿的前夕问世了。这部长达三十余万字、覆盖近百年历史的回忆录的中文译本,出自三位资深翻译家沈苏儒、贾宗谊、钱雨润笔下,由面向全球的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生平 中国 新闻工作
下载PDF
晚年的爱泼斯坦与工合
14
作者 吕宛如 《中国合作经济》 2006年第5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爱泼斯坦 晚年 中国历史 20世纪 见证
下载PDF
陈嘉庚倾资办学的历史见证及对高职教育的启示——以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5
作者 叶丽群 《兰台内外》 2017年第1期47-48,共2页
陈嘉庚先生是近代中国名闻中外的爱国华侨领袖。他在经济、政治、教育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历史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毛泽东主席称赞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今天人们谈到“嘉庚精神”,主要可以概括为他在经商上的诚实守信,经营有方... 陈嘉庚先生是近代中国名闻中外的爱国华侨领袖。他在经济、政治、教育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历史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毛泽东主席称赞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今天人们谈到“嘉庚精神”,主要可以概括为他在经商上的诚实守信,经营有方;在政治上的爱国救亡,为国纾难;在教育上的倾资办学,弦歌不辍。他一生所做的贡献,对中国近代社会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都造成了深远、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弦歌不辍 华侨领袖 中国近代社会 闻中 东南亚地区 历史见证 校董会 实习船 办学思想 南侨回忆录
下载PDF
一个皇朝覆灭的见证——访美读书札记
16
作者 汪义群 《出版广角》 1999年第4期34-34,共1页
当基督教新教在19世纪传入中国时,正值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巨变。那些笃信耶稣的传教士们,在自己的书信日记及回忆录中,把他们的亲身感受真实地记载了下来。他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文字在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仍让人们读来唏嘘不已。... 当基督教新教在19世纪传入中国时,正值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巨变。那些笃信耶稣的传教士们,在自己的书信日记及回忆录中,把他们的亲身感受真实地记载了下来。他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文字在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仍让人们读来唏嘘不已。三年前,当我以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研究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札记 宾夕法尼亚大学 基督教新教 传入中国 来华传教士 回忆录 访问学者 访美 见证 书信
下载PDF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代表中国的未来”
17
作者 何晶 《新华月报》 2021年第13期108-111,共4页
1944年5月31日,一个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乘一艘平底木船渡过黄河的奔腾激流”,在船夫雄浑高亢的号子声中抵达延安,打破了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长达6年的新闻封锁。时年29岁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以美国《纽约时报》和联合劳动新... 1944年5月31日,一个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乘一艘平底木船渡过黄河的奔腾激流”,在船夫雄浑高亢的号子声中抵达延安,打破了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长达6年的新闻封锁。时年29岁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以美国《纽约时报》和联合劳动新闻社记者的身份随团考察,从此开启了他与中国共产党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友谊。爱泼斯坦后来在他自己的自传《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一书中这样描述过这段经历:“在这次几个月的采访中,我不但看到了另一种全民抗战的情景,也看到了一个未来中国的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抗战 《纽约时报》 新闻封锁 爱泼斯坦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陕甘宁边区 革命友谊
原文传递
我亲历的天安门事件
18
作者 施燕平 《各界》 2014年第6期66-68,共3页
施燕平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担任上海《朝霞》负责人之一,《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等职,后进入上海市委“写作组”,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人。《尘封岁月》是施燕平以日记为基础,在耄耋之年完成的回忆录,文字平实... 施燕平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担任上海《朝霞》负责人之一,《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等职,后进入上海市委“写作组”,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人。《尘封岁月》是施燕平以日记为基础,在耄耋之年完成的回忆录,文字平实。该文就选自本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安门事件 《人民文学》 历史见证 中国文学史 七十年代 负责人 副主编 回忆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