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中国天台宗《观音经》的注释
1
作者 菅野博史 张文良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共8页
考察了中国天台宗关于《观音经》(《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注释书《观音玄义》《观音义疏》《法华文句》之《观音品》注的内容。对佐藤哲英、平井俊荣所说的吉藏说的影响问题、注释书的成立问题、各注释书的构成与内容做了... 考察了中国天台宗关于《观音经》(《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注释书《观音玄义》《观音义疏》《法华文句》之《观音品》注的内容。对佐藤哲英、平井俊荣所说的吉藏说的影响问题、注释书的成立问题、各注释书的构成与内容做了简单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经》 天台宗 《观音玄义》 《观音义疏》 《法华文句》
下载PDF
以茶文化为代表的温州鼓词英译探析——以《观音采茶》选译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钿 陈晓东 倪考梦 《福建茶叶》 2023年第6期156-158,共3页
温州鼓词,又称“瞽词”或“盲词”,是浙南地区最大的曲艺种类之一。作为温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鼓词创造了一系列以“茶”为主题的鼓词曲目。本文通过介绍温州鼓词与茶文化,结合曲艺语言的特点,对温州鼓词名曲《观音采茶》进行选译... 温州鼓词,又称“瞽词”或“盲词”,是浙南地区最大的曲艺种类之一。作为温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鼓词创造了一系列以“茶”为主题的鼓词曲目。本文通过介绍温州鼓词与茶文化,结合曲艺语言的特点,对温州鼓词名曲《观音采茶》进行选译,对翻译方法进行分析,提炼温州鼓词里的茶文化精髓,对外传播好温“鼓词之声”和“茶文化”,提高瓯越地区文化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鼓词 曲艺语言 《观音采茶》
下载PDF
从“法华观音”到“华严观音”——莫高窟第464窟后室壁画定名及其与前室壁画之关系考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元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32,共13页
关于莫高窟第464窟后室所绘的“观音现身”画面,学界一直认为是一铺观音经变。但近年有研究者提出新说,认为是据《大乘庄严宝王经》所绘,故而将其定名为大“乘庄严宝王经变”,并推论南壁所绘“上师”人物形象为该经中提到的“阿苏啰”... 关于莫高窟第464窟后室所绘的“观音现身”画面,学界一直认为是一铺观音经变。但近年有研究者提出新说,认为是据《大乘庄严宝王经》所绘,故而将其定名为大“乘庄严宝王经变”,并推论南壁所绘“上师”人物形象为该经中提到的“阿苏啰”、诸多头戴冠饰的形象为“日天”“月天”诸天神。文章通过详细比较、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定名,并对敦煌发现的西夏文《观音经》绘图刻本进行研究后认为,后室“观音现身”是根据《法华经·观音普门品》所绘,仍然是一铺观音经变,画面中出现所绘“国师”或“帝师”形象很可能与窟主个人有关。并在此基础上认为,后代只重绘了前室和甬道,而有意保留后室壁画,很可能是考虑到“观音现身”与“善财童子寻访善知识”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进行了融通,而原本的“法华观音”也就转变为“华严观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现身 《大乘庄严宝王经》 西夏文《观音经》 西夏文《华严经》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下载PDF
绝境中的信仰质询与女性殉道——以《风声》《碧罗雪山》《观音山》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丹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1年第3期138-142,共5页
近期电影《风声》《碧罗雪山》《观音山》中均出现了对信仰意义的质询现象,且都在特设的绝境中表现出女性对生命弃绝和信仰皈依的一致性。事实上,相近的女性选择却分别服务于以商业、艺术、主流艺术为差异诉求的三类影片美学需要,于是,... 近期电影《风声》《碧罗雪山》《观音山》中均出现了对信仰意义的质询现象,且都在特设的绝境中表现出女性对生命弃绝和信仰皈依的一致性。事实上,相近的女性选择却分别服务于以商业、艺术、主流艺术为差异诉求的三类影片美学需要,于是,本文拟以信仰质询与女性殉道为契机论证当下青年电影的先锋性和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质询 女性殉道 《风声》 《碧罗雪山》 《观音山》
下载PDF
未知生 焉知死——通过《观音山》浅析色彩和电影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闫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2-143,共2页
2011年3月3日,由著名青年导演李玉执导,著名演员范冰冰、港台传奇女星张艾嘉倾力加盟的电影《观音山》在国内上映,影片在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奖和最佳艺术贡献将,女主角范冰冰凭借此片荣获最佳女主角。李玉的影片体... 2011年3月3日,由著名青年导演李玉执导,著名演员范冰冰、港台传奇女星张艾嘉倾力加盟的电影《观音山》在国内上映,影片在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奖和最佳艺术贡献将,女主角范冰冰凭借此片荣获最佳女主角。李玉的影片体现出对小人物的关注,善于用镜头表现出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观音山》中导演通过四个人物的命运向观众传达一种坚持信仰、学会爱与被爱的力量,而导演在影片中对色彩运用的熟练掌握,也为影片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打下基础。本文通过影片《观音山》浅析色彩和电影表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山》 生死 信仰 色彩 电影
下载PDF
电影《观音山》的女性主义美学表达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凌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96-98,共3页
电影《观音山》通过一个与"困惑"有关的故事,做出了对于生命、青春的艺术表达。在这一过程中,电影故事显示出女性主义美学的审美特征。通过两性形象的颠覆及关系的纠结、断裂、零碎、矛盾、灰暗的审美价值的呈现,强调女性生... 电影《观音山》通过一个与"困惑"有关的故事,做出了对于生命、青春的艺术表达。在这一过程中,电影故事显示出女性主义美学的审美特征。通过两性形象的颠覆及关系的纠结、断裂、零碎、矛盾、灰暗的审美价值的呈现,强调女性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精神的自由,完成了女性对于自身存在及价值实现的探索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山》 女性主义美学 审美价值 困惑
下载PDF
《观音山》:都市游魂的救赎之路 被引量:1
7
作者 周聚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72-73,共2页
《观音山》讲述了南风、丁波、肥皂三个高考落榜青年和京剧演员常月琴的情感纠葛,试图以"爱"、理解、温情和重建生活信仰穿透青春叛逆的迷惘与丧子之痛的沉沦,在大都市的丛林法则下寻求重建心灵秩序、摆脱精神枷锁进而实现自我救赎的... 《观音山》讲述了南风、丁波、肥皂三个高考落榜青年和京剧演员常月琴的情感纠葛,试图以"爱"、理解、温情和重建生活信仰穿透青春叛逆的迷惘与丧子之痛的沉沦,在大都市的丛林法则下寻求重建心灵秩序、摆脱精神枷锁进而实现自我救赎的可能途径,并追问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等终极命题,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深刻的思想启示,较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山》 都市游魂 精神归宿
下载PDF
从世俗焦虑到终极苦难的叩问——对李玉电影《观音山》文本的透视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小平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44-47,共4页
李玉的《观音山》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从第五代导演对历史文化进行清理和第六代导演对当下社会、政治、人情关照的视域里超拔出来,镜头从世俗的坚硬外表切入,探进生命的深渊进行超越式书写。它把电影的现实关怀拔升到叩... 李玉的《观音山》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从第五代导演对历史文化进行清理和第六代导演对当下社会、政治、人情关照的视域里超拔出来,镜头从世俗的坚硬外表切入,探进生命的深渊进行超越式书写。它把电影的现实关怀拔升到叩问个体终极命运的高度,表达了生命的无常感和悲怆感,这使《观音山》在中国电影中具有超凡脱俗的品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者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观音山》 世俗焦虑 超越式书写 生命的偶然性与无常感
下载PDF
电影《观音山》对死亡意识的思辨独白
9
作者 杨文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9-110,共2页
2011年3月,由李玉编导,范冰冰、张艾嘉等主演的《观音山》,以深沉的笔调,通过对后现代性艺术、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精神状态等的描绘,突出了后现代社会人的孤独和无奈,凸显了死亡主题,有着浓厚的死亡意识。在苦苦追寻死亡真谛的过程中,... 2011年3月,由李玉编导,范冰冰、张艾嘉等主演的《观音山》,以深沉的笔调,通过对后现代性艺术、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精神状态等的描绘,突出了后现代社会人的孤独和无奈,凸显了死亡主题,有着浓厚的死亡意识。在苦苦追寻死亡真谛的过程中,剧中人物通过死亡的深度体验,得到体悟并对生命反思,从而达到对生命的珍视和关爱,并让主人公最终超越死亡,走向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意识 死亡体验 回归现实 思辨独白 《观音山》
下载PDF
意指延伸与图式转化:符号学视域下《观音·猿·鹤图》研究
10
作者 赵娜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0-46,共7页
《观音·猿·鹤图》①为日本国宝,三联立轴组屏,南宋时期禅僧牧溪创作.本文尝试以符号学作为解牛刀,对其进行解构,将观音、鹤、猿作为具象符号意指延伸进行解读;从中日两国文化和宗教语境的差异切入,还原了图像传播过程与方式,... 《观音·猿·鹤图》①为日本国宝,三联立轴组屏,南宋时期禅僧牧溪创作.本文尝试以符号学作为解牛刀,对其进行解构,将观音、鹤、猿作为具象符号意指延伸进行解读;从中日两国文化和宗教语境的差异切入,还原了图像传播过程与方式,即随着地域与语境的转化,三联组屏的图像形式是应日本的茶道文化而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猿·鹤图》 符号学 禅修 观音信仰 三联屏
下载PDF
颓废的青春颓废的爱——电影《观音山》的“青春叙事”
11
作者 赵雅妮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85-86,共2页
相比《老男孩》与《山楂树之恋》,《观音山》不是“青春怀旧”,而是当下社会年轻人生存境况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有些残酷的“青春故事”,影片中的人物在不断的失去之中,迷茫于生存的无聊、迷茫于青春的未来与方向、迷茫于生还是死... 相比《老男孩》与《山楂树之恋》,《观音山》不是“青春怀旧”,而是当下社会年轻人生存境况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有些残酷的“青春故事”,影片中的人物在不断的失去之中,迷茫于生存的无聊、迷茫于青春的未来与方向、迷茫于生还是死的痛苦抉择。影片在展现追求青春的浪漫与激情释放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的脆弱与不幸,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或者颓废的青春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山》 “青春叙事” 青春怀旧 “颓废青春”
下载PDF
被颠覆的“父亲”——兼及《观音会》
12
作者 周明全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9期37-41,共5页
包倬的《观音会》,延续了自"五四"以来对父亲的概念式书写。自"五四"后,儿子对父亲的反抗,已经不再是亲情内部的摩擦,文学叙述中的反父亲,其实质隐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反抗。倡导回归传统,首先应从还原父亲的真实形象... 包倬的《观音会》,延续了自"五四"以来对父亲的概念式书写。自"五四"后,儿子对父亲的反抗,已经不再是亲情内部的摩擦,文学叙述中的反父亲,其实质隐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反抗。倡导回归传统,首先应从还原父亲的真实形象开始。而作为年轻的书写者,应将笔触伸向生活内部,揭示出生活的痛感,这样的写作,才是写作的大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倬 《观音会》 父亲形象 重构
下载PDF
天津松竹斋刊印《观音经》考辩
13
作者 王孺童 《法音》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观音经》 天津松竹斋 佛教文化 《大明真言》
原文传递
析电影《观音山》中的音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昕欣 白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45-146,共2页
电影《观音山》是2011年3月上映的一部诠释自由、温暖、真爱和快乐而简单生活的影片。该片是李玉导演与范冰冰的二度合作,加上张艾嘉的加盟,为影片增色不少。《观音山》获得了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该片的作曲及音乐制作为作曲家裴... 电影《观音山》是2011年3月上映的一部诠释自由、温暖、真爱和快乐而简单生活的影片。该片是李玉导演与范冰冰的二度合作,加上张艾嘉的加盟,为影片增色不少。《观音山》获得了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该片的作曲及音乐制作为作曲家裴曼·雅思达尼亚,片中还运用了《战》《蓝莲花》《大约在冬季》《一场游戏一场梦》《不再让你孤单》等歌曲。主题曲《辞》由韩寒填词、范晓萱作曲、范冰冰演唱而变得备受关注。影片整体配乐流行时尚,诠释着青春与梦想、寻找爱与得到爱、狂野与激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山》 《战》 摇滚 《辞》
下载PDF
电影《观音山》的象征符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禹冰 徐晓村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9-90,共2页
象征作为超越现实、提升影像艺术品质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对物象原型进行主观化的建构来形成具有某种指向性的“联想的整体”,发现和表述世界的意义,从而形成具有符号意义的价值影像。影片《观音山》运用象征手法,以火车、铁轨和观... 象征作为超越现实、提升影像艺术品质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对物象原型进行主观化的建构来形成具有某种指向性的“联想的整体”,发现和表述世界的意义,从而形成具有符号意义的价值影像。影片《观音山》运用象征手法,以火车、铁轨和观音山作为象征符,完美地诠释了生死和信仰的宏大主题,女性导演李玉一如既往地在电影中渗透着人文关怀,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女性对生命和信仰的理解。影片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做到了平衡,成为当年华语影坛的一匹黑马,中国文艺片的成功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符 火车铁轨 《观音山》
下载PDF
《观音山》:将残酷青春电影进行到底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瑞东 《电影评介》 2011年第7期31-32,41,共3页
票房时代李玉的《观音山》已不再是一部纯粹的作者电影,和她之前的三部电影相比,由于摄影、剪辑、音乐等制作环节的全面提升,制片人与导演都努力在艺术/个人表达与商业/市场需求之间寻找着一种平衡,制作出一种高级的商业电影,一种中国... 票房时代李玉的《观音山》已不再是一部纯粹的作者电影,和她之前的三部电影相比,由于摄影、剪辑、音乐等制作环节的全面提升,制片人与导演都努力在艺术/个人表达与商业/市场需求之间寻找着一种平衡,制作出一种高级的商业电影,一种中国式类型化的文艺片。《观音山》就是这样的:残酷青春电影,由于其故事题材本身的话题性与戏剧性和容易被文艺化,导演热衷于此,并将之沦为冲击博人眼球的奖项及取得票房利润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山》 残酷青春电影 写实主义 商业化文艺片
下载PDF
自由的生命之诗——评电影《观音山》 被引量:2
17
作者 董鑫 《电影评介》 2011年第11期57-57,61,共2页
电影《观音山》中,不同人物的角色特征与命运走向诠释出生命价值在身体与心灵二元世界中的建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和音响色调表现了社会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件,平凡中却蕴藉着对人生和生命的深沉思考,看似平常的叙述中蕴藏着巨大的情... 电影《观音山》中,不同人物的角色特征与命运走向诠释出生命价值在身体与心灵二元世界中的建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和音响色调表现了社会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件,平凡中却蕴藉着对人生和生命的深沉思考,看似平常的叙述中蕴藏着巨大的情绪能量,穿透着平静的表层,将这种人生状态表达于极致。影片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书写了一首充满诗意的自由之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山》 自由人生 生命之诗
下载PDF
论女导演电影中女性凝视的存在与价值——以《观音山》为例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影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01-103,共3页
电影作为现代性的视觉审美对象而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其中的凝视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其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自然关系,而恰恰是一种复杂意义的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关系。《观音山》是李玉导演女性主义电影中的一树奇葩,因而作为以第二性为母... 电影作为现代性的视觉审美对象而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其中的凝视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其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自然关系,而恰恰是一种复杂意义的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关系。《观音山》是李玉导演女性主义电影中的一树奇葩,因而作为以第二性为母题的《观音山》中的凝视更具复杂的社会—文化关系。文章以李玉的《观音山》为例,分析女导演电影中女性凝视的存在与价值,最终谈及女性本位的重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山》 女性凝视 李玉 存在与价值
下载PDF
信仰与生命的对话:《观音山》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小妍 《电影评介》 2011年第11期55-56,共2页
影片《观音山》把民族文化和文化全球化之间的对抗和消解潜藏在常越琴与南风、丁波、肥皂之间由冲突到和解的过程中,在表层的人物命运故事之下讲述中国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苏醒并重新起步的寓言。自我救赎下有信仰的活着是李玉用影像抚... 影片《观音山》把民族文化和文化全球化之间的对抗和消解潜藏在常越琴与南风、丁波、肥皂之间由冲突到和解的过程中,在表层的人物命运故事之下讲述中国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苏醒并重新起步的寓言。自我救赎下有信仰的活着是李玉用影像抚平创伤之时,为每个人寻找的精神归宿。其实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信仰,真正的信仰终将定格于自己内心的苏醒和强大,而最有意义的莫过于没有拯救的拯救才是真正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山》 全球化 民族文化 信仰
下载PDF
电影《观音山》的流浪青春叙事
20
作者 张旭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17-119,共3页
青春期的叛逆一直是青春片着力探索和描绘的部分,这是在特定时期产生的极为特殊的心理状态。充满叛逆的青春期是一个逐渐成为成人的蜕变时期,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但以他们自身的节奏与整个世界和社会磨合、妥协。青春期的... 青春期的叛逆一直是青春片着力探索和描绘的部分,这是在特定时期产生的极为特殊的心理状态。充满叛逆的青春期是一个逐渐成为成人的蜕变时期,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但以他们自身的节奏与整个世界和社会磨合、妥协。青春期的叛逆到极致即是肉体和精神的出逃和流浪,李玉执导的影片《观音山》就将镜头对准了从家庭中出逃的三个迷惘的年轻人,贴近社会现实的故事情节、实验意识强烈的情绪化镜头语言,都值得被深入研究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玉 《观音山》 流浪青春 青春电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