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识东、南、西、北》教学案例
1
作者 黄崇飞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年第7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教学案例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教材分析 小学 数学教学 三年级 下册 实验教科书 《认识东、南、西、北》 人教版
下载PDF
华南“南钨北扩”、“东钨西扩”及其找矿方向探讨 被引量:70
2
作者 王登红 陈郑辉 +2 位作者 黄国成 武国忠 陈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2-329,共8页
钨是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但十年前被列入紧缺资源。华南是我国钨矿的集中产地,尤其是南岭的石英脉型黑钨矿闻名于世,赣南也被称为世界百年"钨都"。但是,近5年来皖南东源、赣北大湖塘、滇东南等大型钨矿的相继发现和成功勘探,... 钨是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但十年前被列入紧缺资源。华南是我国钨矿的集中产地,尤其是南岭的石英脉型黑钨矿闻名于世,赣南也被称为世界百年"钨都"。但是,近5年来皖南东源、赣北大湖塘、滇东南等大型钨矿的相继发现和成功勘探,新探明的资源储量可望占到总资源储量的1/4以上。这样,南钨北扩、东钨西扩将成为目前和今后钨矿勘查和钨工业布局的新方向。加强江西北部大湖塘、香炉山,浙江西部千亩田、夏色岭,安徽南部东源、东至岩、百丈岩,湖南东部邓埠仙、砖头坳、高坳背,广东北部和尚田,广东西部大绀山,广西东北部水岩坝、大明山及云南东南部南秧田一带钨矿的成矿规律研究,期望能够取得找矿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矿 成矿规律 西 找矿方向
下载PDF
方位词东西与南北的不对称性及成因探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卜海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0-112,共3页
东西南北是最基本的四个方位词。在汉语中,东西与南北表现出很大的不对称性,这体现在东西与南北的语义功能、造词能力、语法意义、排列顺序上。造成这种不对称性的成因包括人类认知、造字理据、我国地理环境和民族心理等。
关键词 方位词 西 不对称性
下载PDF
“东”“西”“南”“北”初始义新探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83-86,共4页
关于"东""西""南""北"的初始义,学界至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若仅从"东""西""南""北"的字形理据来考察,难免仁者见仁。如若结合其声韵特点和语义域特... 关于"东""西""南""北"的初始义,学界至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若仅从"东""西""南""北"的字形理据来考察,难免仁者见仁。如若结合其声韵特点和语义域特点来考察,可以发现:"东""西"的本义均与太阳运动有关,"东"的本义为太阳从地面上升起,"西"的本义为太阳落下的景象。"南""北"的本义则借用其他义而来,"南"原本指瓦制之乐器,其音当从暖而来,"北"的本义为二人相背,"南""北"的方向义与太阳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 初始义 语义域
下载PDF
“南”、“北”为什么可与东、西“通”? 被引量:2
5
作者 阿尔丁夫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34-38,共5页
清人顾祖禹在回答阎若璩提出的有关历史地理的问题时说:"凡地理,言‘南’可与东通,言‘北’可与西通……余自是触处洞然。"可是"南"、"北"为什么可与东、西相通呢?阎若璩没有进一步问,即便问,估计顾祖禹... 清人顾祖禹在回答阎若璩提出的有关历史地理的问题时说:"凡地理,言‘南’可与东通,言‘北’可与西通……余自是触处洞然。"可是"南"、"北"为什么可与东、西相通呢?阎若璩没有进一步问,即便问,估计顾祖禹也不一定能回答上来。何新先生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也不得要领。其实,北半球回归线以北的人类主要族群都曾使用过一种依照面对日出方向朝阳者的体位确定四方的方式及其确定的A、B两种类型四方概念。其中,B种类型四方概念恰好以"南"(即今之东)为四方之首,连称则为"南"(=东)、"西"(=南)、"北"(=西)、"东"(=北),故"南"、"北"可与东、西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照面向日出方向朝阳者 体位 确定四方方式 B种类型 ”(=) 西”(=) ”(=西) ”(=)
下载PDF
“东……西……”格式初探——兼与“南……北……”格式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孟祥英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94-97,共4页
《现代汉语词典》及《应用汉语词典》中都收了"东……西……"格式,而未收"南……北……"格式。通过考察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的现代汉语部分,得到"东……西……"格式的词语481个,嵌入... 《现代汉语词典》及《应用汉语词典》中都收了"东……西……"格式,而未收"南……北……"格式。通过考察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的现代汉语部分,得到"东……西……"格式的词语481个,嵌入格式中的成分约有431个是动词。可见,与动词组合是"东……西……"格式最主要的语法特征。嵌入格式中的动词以语义上具有自主性的行为动词为主;动词之间具有同义、近义或类义等语义关系;由格式构成的词语多具有表示"动作持续或反复"的语法意义以及形象色彩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格式 …………”格式 意义
下载PDF
汉英“东”“西“”南“”北”文化内涵及其对比研究
7
作者 凤娇 《教育教学论坛》 2010年第33期137-137,共1页
汉英方位词既有表示地理方位的作用,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载体。所以为了加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减少交流过程中因社会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本文将比较"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汉英方位词既有表示地理方位的作用,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载体。所以为了加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减少交流过程中因社会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本文将比较"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 文化内涵 差异 对比
下载PDF
《诗经》中的“东、西、南、北”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金安辉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83-85,共3页
《诗经》中大量的“东西南北”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表示方位 ,还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及情感色彩 ,体会出这层含义 ,对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诗经》不无裨益。《诗经》中的这些方位词对以后的中国诗歌发展也起到很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西 方位文化 诗歌意象
下载PDF
试论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顺序——应先易后难;先东后西,先南后北
9
作者 黄让堂 《资源科学》 1980年第2期90-98,共9页
我国幅员辽阔,水热同季,对作物生长极为有利,但耕地和水源在地区分布上不够均匀。全国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7万亿立米,其中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闽、浙、两广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5%,而径流量却占全国的60%;黄河、淮河、海河流域,... 我国幅员辽阔,水热同季,对作物生长极为有利,但耕地和水源在地区分布上不够均匀。全国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7万亿立米,其中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闽、浙、两广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5%,而径流量却占全国的60%;黄河、淮河、海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6%,而径流量却只占全国的4.9%。南方水多,华北水少,西北尤其干旱。因此,从全局出发,在全国范围内,调用南方多余的水来解决北方地区水源不足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 建设顺序 西 江水 调工程 次生盐碱化 水源 灌溉 黄河
下载PDF
“东”、“西”、“南”、“北”古今词义试析
10
作者 王忠丽 《职大学报》 2010年第1期119-120,共2页
东、西、南、北由象形文字本义延伸为方位词之义以及具有尊卑词义,这一演变过程印证了汉民族传统制度、习俗的文化内涵的长期延续。
关键词 西 古今 词义 试析
下载PDF
“方向的顺时针90°移位”差错与平面四方观念中的B种类型——同日本学者大叶升一先生商榷,兼谈北半球人类方向的演变 被引量:3
11
作者 阿尔丁夫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56-66,共11页
日本学者大叶升一从元朝、伊利汗国文献中网罗了10个"方向的顺时针90°移位"的例子。若是将这10个例子中涉及的方向标在今地图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话,即可发现,整个方位超前了90°。这就是"方向的顺时针90°移... 日本学者大叶升一从元朝、伊利汗国文献中网罗了10个"方向的顺时针90°移位"的例子。若是将这10个例子中涉及的方向标在今地图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话,即可发现,整个方位超前了90°。这就是"方向的顺时针90°移位"。东亚和西亚的文人为什么会犯"同一错误"呢?在他看来,他们所共同依据的札马剌丁从伊利汗国带到元朝的《回回图子》本身便存在这种错误。笔者认为,"方向的顺时针90°移位"根本不是什么"错误",而是由于确定四方方式的不同导致的差异。现行的四方仿佛是根据面南者的体位确定的,而10个例子及我提出的若干个例子则仿佛是根据面向东者的体位确定的。迄今尚不为学界所知的后一种确定四方的方式确定的四方,先是使用前右后左,我称之为A种类型;后是使用南西北东作为今天东南西北的名称,我称之为B种类型。大叶升一和我举出的例子,全是B种类型四方概念的反映。B种类型四方概念中的"南"、"北",对应今天四方概念中的东、西;"东"、"西",对应今天四方概念中的北、南。二者之间只存在形式上的差异,而不存在实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朝 伊利汗国文献 方位错误 回回图子 面向日出方向者 体位 确定四方方式 西
下载PDF
《蒙古秘史》不能证明13世纪时蒙古人已改为“面向南”确定四方 被引量:2
12
作者 阿尔丁夫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6-72,共7页
对《蒙古秘史》中使用的四方概念,必须区分哪些是蒙古人使用的,哪些则不是。只能根据蒙古人当时使用的四方概念来判断其确定四方的方式。《蒙古秘史》不能证明当时蒙古人已改为"面向南"确定四方,只能证明它"面向南"... 对《蒙古秘史》中使用的四方概念,必须区分哪些是蒙古人使用的,哪些则不是。只能根据蒙古人当时使用的四方概念来判断其确定四方的方式。《蒙古秘史》不能证明当时蒙古人已改为"面向南"确定四方,只能证明它"面向南"确定两翼。事实证明,13世纪时的蒙古人使用的仍然是根据"面向东"者的体位确定的四方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 确定四方 确定两翼 “面向 ”() 西”() ”(西) ”()
下载PDF
浅谈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文化蕴含
13
作者 谷素萍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205-207,共3页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作为语言要素之一的词汇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一些特殊文化因素。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就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不仅表达空间概念,...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作为语言要素之一的词汇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一些特殊文化因素。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就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不仅表达空间概念,而且负载了汉民族所特有的伦理尊卑、情感悲喜、褒贬敬谦等文化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词 东、西、南、北 文化 内涵
原文传递
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空间非均匀分布与前期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黎娟 黄青兰 +1 位作者 李熠 韩世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8—2007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NEC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NOAA提供的第2套扩展重建海温资料,从区域整体角度确定了近30 a(1978—2007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采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经验...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8—2007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NEC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NOAA提供的第2套扩展重建海温资料,从区域整体角度确定了近30 a(1978—2007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采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经验正交函数)分析,讨论了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空间非均匀分布特征,着重研究了影响江淮梅雨空间非均匀分布的前期海温关键区及关键时段。结果表明:全区一致梅雨旱涝与前期冬季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附近的海温异常有密切的联系。当前期冬季该海域海温偏高时,冬季风偏弱,对应后期梅雨一致偏涝,反之则偏旱。5月南海至台湾和菲律宾以东附近海温偏低,江淮流域梅雨量偏多,反之则偏少。梅雨的南北反相分布与前期秋冬季中印度洋的海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前一年10月至当年1月中印度洋海温偏高时,梅雨期850 hPa江淮之间易形成切变线,有利于梅雨区"南旱北涝",反之则"南涝北旱"。梅雨的东西反相分布与前期秋、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关系密切,ENSO事件有可能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西位置,从而引起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梅雨东西分布反相。前期秋季和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年(对应ENSO暖事件),西太副高位置偏西,有利于梅雨区"东旱西涝",反之则"东涝西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旱(涝)涝(旱) 旱(涝)西涝(旱) 海温
下载PDF
甲骨文中的四方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晓明 宋芸 +1 位作者 乔永刚 宋秀英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346-358,共13页
通过植物形态及作物遗传育种的研究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认定甲骨文的东西南北四方是用薏苡的形态学及植物地理学特征来描述和象形,是薏苡图腾崇拜的反映。
关键词 甲骨文 薏苡 西
下载PDF
浅谈自然方位词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佳娣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第2期28-29,共2页
本文认为“东、西、南,北”及组合类型应该定义为“自然方位词”,这些词是以自然界的事物为参照物的。方位观念与民族文化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体现在自然方位词上,汉民族的方位词有着尊卑的象征,最后本丈对自然方位... 本文认为“东、西、南,北”及组合类型应该定义为“自然方位词”,这些词是以自然界的事物为参照物的。方位观念与民族文化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体现在自然方位词上,汉民族的方位词有着尊卑的象征,最后本丈对自然方位词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方位词 东、西、南、北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假借与通假
17
作者 王笑琴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79-80,共2页
从东西南北等字入手,方方面面话假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字”的特点;假借与通假的异同,共同点:依声表事借音表义:不同点: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则类似于错别字;假借的意又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关键词 假借 通假 方位名词 西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servoir oolitic dolomite in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培元 谭秀成 +5 位作者 刘宏 马腾 罗冰 姜兴福 于洋 靳秀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3263-3274,共12页
A series of marine natural gas fields were recently discovered in oolitic dolomites of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 The mechanism forming these reservoir dolom... A series of marine natural gas fields were recently discovered in oolitic dolomites of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 The mechanism forming these reservoir dolomites is debatable, limiting the ability to characterize these reservoir successfull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presentative Dukouhe, Luojiazhai, and Puguang areas, this issue was addressed by examining the distribution,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dolomite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tudy to date was provided. Dolomitization occurred at a very early stage of diagenesis, as shown by the petr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rock fabric. Vadose silt, which is composed primarily of dolomitic clasts, is found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ores of the oolitic dolomit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overlying strata were subjected to dolomitization when the Feixianguan formation was located in the vadose zone. Therefore, it may be inferred that the dolomitization which occurred before the formation was exposed to meteoric condition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lomite indicate that dolomitization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seepage reflux. The degree of dolomitization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evaporative lagoon. Furthermore, the type and porosity of the dolomite vary in different zones of the upward-shoaling sequence, with the porosity 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the highest layer to the lowest layer. This reflect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lomitization and seawater evaporation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dolomite. Geochemical analysis provided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lomitization fluid and the coeval seawater. The 87Sr/86Sr and 813C isotopes, as well as the abundances of trace elements, Fe and Mn, indicate that seawater concentrated by evaporation acted as the dolomitization fluid. Thes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dolomitization most likely occurred in a semi-closed diagenetic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main mechanism of oolitic dolomite formation is seepage reflux, which occurred at an early stage of dia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early exposure seepage reflux DOLOMITIZATION Sichuan Basin northeastern Sichuan
下载PDF
Drought over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Results of RegCM3 被引量:5
19
作者 LIU Ke JIANG Da-Bang MA Jian-Yo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年第6期509-513,共5页
Based on 150-year simulations of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3, under the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SRES) A1B scenario, the effective drought index (EDI) is used to project the future drought change in... Based on 150-year simulations of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3, under the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SRES) A1B scenario, the effective drought index (EDI) is used to project the future drought change in China. During the baseline period 1986-2005, RegCM3 was found to reliably simulat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drought over the country. Over the 21st century, the regionally averaged EDI should increase, corresponding to a decrease of drought, while the probability of extreme drought events should increase. Geographically, drought should clearly increase in Northeast China,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Southwest China, and southern Tibet but decrease in most parts of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DROUGHT EDI REGCM3
下载PDF
Weakening of Winter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Signal in Spring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3
20
作者 ZHOU Bo-Tao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3年第5期248-252,共5页
In this stud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in winter (DecemberFebruary) and the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m China (SCP) in the following spring (March-May) was investigated.Resu... In this stud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in winter (DecemberFebruary) and the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m China (SCP) in the following spring (March-May) was investigated.Results showed an interdecadal change,from strong to weak connection,in their connection.Before the early 1980s,they were highly correlated,with a strong (weak) winter NAO followed by an increased (decreased) spring SCP.However,after the early 1980s,their relationship was weakened significantly.This unstable relationship may be linked to the climatological change of East Asian jet.Before the early 1980s,the wave train along the Asian jet propagated the NAO signal eastward to East Asia and affected local upper-tropospheric atmospheric circulation.A strong NAO in winter led to an anomalous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t the south side of 30°N in East Asia in spring,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of SCP.In contrast,after the early 1980s,the wave train pattern along the Asian jet extended eastward due to strengthening of the climatological East Asian jet.Correspondingly,the NAO-related East Asi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shifted eastward,thereby weakening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spring SCP and the winter NA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rn China interdecadal chang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