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顺学而“生”——以《认识负数》教学为例
1
作者 冯胜 《湖北教育》 2022年第2期36-37,共2页
小学数学“养学课堂”教学的“开、探、联、融、生”五步教学模式,定位了课堂的主体是人,认为数学课堂要饱含“养”的韵味,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和成长力量的内生。笔者以《认识负数》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利用“五步养学”模式,帮助学生在... 小学数学“养学课堂”教学的“开、探、联、融、生”五步教学模式,定位了课堂的主体是人,认为数学课堂要饱含“养”的韵味,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和成长力量的内生。笔者以《认识负数》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利用“五步养学”模式,帮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完成“经验的数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自主建构 《认识负数》 数学课堂 数学化 课堂的主体 五步教学模式
下载PDF
《认识负数》课堂教学片段赏析
2
作者 徐凤玲 《广西教育》 2013年第45期47-47,共1页
让数学思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是新课标的要求。数学的本质是要让学生从看似无序的变化中找到有序的规律,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最朴素的数学思想。但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却一直是笔者苦苦思考的问题之一,难以释然。在市级... 让数学思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是新课标的要求。数学的本质是要让学生从看似无序的变化中找到有序的规律,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最朴素的数学思想。但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却一直是笔者苦苦思考的问题之一,难以释然。在市级观摩课中,《认识负数》这节课无意中为笔者打开了一扇窗户。在此分享几个精彩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负数》教学片段 数学思想赏析
下载PDF
从具体到抽象,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负数》教学与思考
3
作者 章秋悦 《教育视界》 2022年第23期66-68,共3页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和基础,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数学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认识负数》一课的教学,需从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建立概念表象;对比辨析,剖析概念本质;数形结合,构建概念网络,引导学生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从...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和基础,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数学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认识负数》一课的教学,需从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建立概念表象;对比辨析,剖析概念本质;数形结合,构建概念网络,引导学生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深入理解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负数》 抽象思维 生活经验 数形结合
下载PDF
回归知识原点 读懂教材“乾坤”——苏教版五上《认识负数》一课的教学与思考
4
作者 赵小进 《江苏教育》 2020年第81期55-57,60,共4页
教材作为重要的数学课程资源,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素材、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新课改后的苏教版教材更是从学生出发,情景的设置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设计更加具有开放性,探究活动的开展更加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具有很... 教材作为重要的数学课程资源,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素材、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新课改后的苏教版教材更是从学生出发,情景的设置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设计更加具有开放性,探究活动的开展更加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反观当下,很多教师一味追求创新,摒弃教材,执教的课也常出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教材 知识原点 知识体系 《认识负数》
下载PDF
让数学概念更直观--以《认识负数》教学为例
5
作者 邓培红 《湖北教育》 2021年第11期75-75,共1页
《认识负数》是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一课。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负数,笔者用形象而又直观的实际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班"取材,引入教学。对小学生而言,负数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学生从来没有... 《认识负数》是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一课。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负数,笔者用形象而又直观的实际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班"取材,引入教学。对小学生而言,负数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开课伊始,笔者从班级卫生打分入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负数。首先,笔者出示六(1)班、六(2)班上周的卫生评分--六(1)班做得很好,在平均分上奖5分;六(2)班做得稍差,在平均分上扣5分;然后,请学生回答"应该如何给两个班记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课 数学概念 六年级数学 《认识负数》 负数 平均分 小学生 引入教学
下载PDF
分层体验 丰满数感--以《认识负数》教学为例
6
作者 王春林 《湖北教育》 2021年第20期68-69,共2页
在小学阶段,“负数”的学习是对学生数感的一次提升。在认识负数以前,学生接触到的数大多表示“多”与“少”,而负数是有相对性的,它不仅表示“多”与“少”,还表示一种状态。下面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中《认识负数... 在小学阶段,“负数”的学习是对学生数感的一次提升。在认识负数以前,学生接触到的数大多表示“多”与“少”,而负数是有相对性的,它不仅表示“多”与“少”,还表示一种状态。下面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中《认识负数》为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负数的概念,丰富数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感 《认识负数》 负数 小学阶段 人教版数学 第一单元 数的概念 如何引导
下载PDF
《认识负数》一课的问题设计
7
作者 李德 《广西教育》 2013年第21期58-59,共2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项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数学课堂中,创设好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项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数学课堂中,创设好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根据问题去全面思考,鼓励他们勇于寻根问底,追寻问题的本质与核心,探究知识问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思维的纵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负数》 问题设计 教学环节 思维发展
下载PDF
基于经验 主动建构--《认识负数》教学设计(一)
8
作者 徐妍 《小学教学设计》 2023年第2期40-42,共3页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4页。【教学过程】一、课前调查,找准学情【设计意图】: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客观存在,并被广泛应用,学生对负数并不是一无所知。关注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有了”什么,是精准施教的起点。
关键词 主动建构 课前调查 学情 教学设计 负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 《认识负数》
原文传递
当“老教材”遇上“新课标”--兼评两则《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9
作者 周卫东 《小学教学设计》 2023年第2期46-49,共4页
关于“认识负数”这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较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发生了较大变化。
关键词 新课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教学设计 《认识负数》 老教材 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原文传递
基于“学生问题”解决的概念教学--《认识负数》教学设计(二)
10
作者 姚晶晶 《小学教学设计》 2023年第2期43-46,共4页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4页。[教学过程]一、基于经验,提出问题.1.唤醒经验。师:今天学习一个新内容--认识负数。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或是听到过负数?生:温度计上有很多负数。生:电梯里的按钮上有负1层、负2层。
关键词 概念教学 教学设计 负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 《认识负数》 (二) 温度计
原文传递
知识的生长需要一片“开阔地”--《认识负数》教学实录及思考
11
作者 周卫东 《小学教学设计》 2020年第20期98-100,共3页
在网络上捜索到的《认识负数》教学实录与反思真不少,广大教师似乎都很青睐这一课题。在高观点视角下,“认识负数”这一内容该怎么提出独特的思考与见解呢?我认为:应该为学生寻找一片知识生长的“开阔地”,这样才能给他们带来数学课堂... 在网络上捜索到的《认识负数》教学实录与反思真不少,广大教师似乎都很青睐这一课题。在高观点视角下,“认识负数”这一内容该怎么提出独特的思考与见解呢?我认为:应该为学生寻找一片知识生长的“开阔地”,这样才能给他们带来数学课堂应有的新颖生动、灵动深刻的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实录 《认识负数》 数学课堂 认识负数 知识生长 新颖生动 思考与见解 灵动
原文传递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12
作者 陈李勇 《小学教学设计》 2021年第2期96-98,共3页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6页。[教学过程]一、交流:关于负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1.谈话:今天学习《认识负数》。关于负数,大家都知道什么?生:负数比零小。(板书:负数<0)生:温度计上有负数,电梯里有负数,海拔里也有负.....生:3-5...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6页。[教学过程]一、交流:关于负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1.谈话:今天学习《认识负数》。关于负数,大家都知道什么?生:负数比零小。(板书:负数<0)生:温度计上有负数,电梯里有负数,海拔里也有负.....生:3-5=-2。师:看来减法算式也能产生负数。(板书:温度、楼层、海拔.存款、减法算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法算式 教学设计 《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负数 板书 人教版 温度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