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的民众动员策略与种族心态——以三份《讨满洲檄》的文本为讨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昭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2-144,共3页
《讨满洲檄》以中华国民军政府名义颁布,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天讨》本、日档本以及湖北都督府本三篇檄文,一以贯之,一方面体现出革命运动从动员、起义、失败,到再动员、再起义、再失败,直到走向革命高潮的曲折过程;另一方面则说明,... 《讨满洲檄》以中华国民军政府名义颁布,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天讨》本、日档本以及湖北都督府本三篇檄文,一以贯之,一方面体现出革命运动从动员、起义、失败,到再动员、再起义、再失败,直到走向革命高潮的曲折过程;另一方面则说明,尽管孙中山、章太炎、黄兴等核心人物多次解释过"排满"革命不是仇满,更不是种族仇杀,但这种先进的革命主张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从檄文看,"排满"并不是简单地反对满族统治,而是把满人视做不同于中国人的外人,要求把他们赶回老家去。甚至于,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反对满族的情绪更趋偏激。革命不只是理性,还需要激情。作为民众动员的策略,讨满檄文激发起了汉人的种性,达到了鼓动革命的效果;但其中所流露出来的种族心态,却一度导致了对革命的误解,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讨满洲檄》 民众动员 种族心态
下载PDF
语言文字与革命动员:“杨萧三谕”与《讨满洲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莹 李玉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72,158,159,共13页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乃清末“反满”色彩最为浓烈的两次革命,其动员文本蕴含着浓厚的政治语言特征。以太平军之“杨萧三谕”与同盟会之《讨满洲檄》相较可见,双方均强调夷夏之辨,但其历史观与立论依据截然不同:前者奉“上帝”为中国...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乃清末“反满”色彩最为浓烈的两次革命,其动员文本蕴含着浓厚的政治语言特征。以太平军之“杨萧三谕”与同盟会之《讨满洲檄》相较可见,双方均强调夷夏之辨,但其历史观与立论依据截然不同:前者奉“上帝”为中国之缔造者,并以基督教教义为立论基础;后者则尊黄帝为始祖,以三民主义为核心。就表达逻辑而言,两组檄文皆继承了传统檄文“罪彼扬己”的基本框架,然后者更为理性,在逻辑链条的建构中加入了对以往革命运动经验教训的反思。而从措词、修辞及文风、语气等语言技巧方面来看,两组檄文皆长于辞章之术,其中“杨萧三谕”不无“诬过其虐”之嫌,《讨满洲檄》则注重“征验”,讲究理性。是以从语言学角度重审两份檄文,可见文字本身即具有革命动员的功能,而语言技术水平的高下则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不过,两组檄文的语义又有明显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革命思想发展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萧三谕” 《讨满洲檄》 革命动员 语言文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