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读洪诚先生《训诂学》的几点体会
1
作者 滕志贤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74-179,共6页
本文概括了洪诚先生《训诂学》的特点:1.以语言历史发展观点指导训诂学研究;2.充分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和言语的个性化特性;3.以语法为突破口,为训诂学研究指出了新的途径;4.观察细微,思辨缜密;5.强调训诂研究必须结合古代社会文化;6.重视... 本文概括了洪诚先生《训诂学》的特点:1.以语言历史发展观点指导训诂学研究;2.充分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和言语的个性化特性;3.以语法为突破口,为训诂学研究指出了新的途径;4.观察细微,思辨缜密;5.强调训诂研究必须结合古代社会文化;6.重视地下实物资料与传世文献相印证;7.求真求实,学风严谨;8.关注研究动态,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诚 《训诂学》特点
下载PDF
文医交叉课程《训诂学》的教学体会
2
作者 李玉清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394-395,共2页
对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 ,《训诂学》属文、医交叉课程 ,故在讲授时针对中医院校学生文学知识稍弱的特点 ,对教材内容精细加工 ,补充文史背景知识 ,突出中医特色 ,在讲课中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言语生... 对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 ,《训诂学》属文、医交叉课程 ,故在讲授时针对中医院校学生文学知识稍弱的特点 ,对教材内容精细加工 ,补充文史背景知识 ,突出中医特色 ,在讲课中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言语生动 ,脱稿授课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学生参与到授课过程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教学体会 中医教学 交叉边缘学科 文史背景
下载PDF
读《训诂学》的体会
3
作者 李碧绿 《文教资料》 2010年第20期51-52,共2页
文章对《训诂学》一书的章节编排、内容充实、排版编辑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调整、添补、小改等意见和看法,以求对著书《训诂学》的编者或教师的教学,或是读者的学习有所启发。
关键词 《训诂学》 章节编排 内容添补 排版编辑
下载PDF
《训诂学初稿》引文辨误(上)
4
作者 张文国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4-6,共3页
本文指出了《训诂学初稿》一书中存在的衍文、脱文、讹文、出处误等四类引文错误,并对它们进行了辨正。
关键词 《训诂学初稿》 引文 衍文 脱文 讹文 出处误
下载PDF
《训诂学初稿》引文辨误(下)
5
作者 张文国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3,共3页
本文指出了《训诂学初稿》一书中存在的句读标点误、格式误、打印误、语序误、综合错误等五类引文错误,并对它们进行了辨正。
关键词 《训诂学初稿》 引文 句读标点误 格式误 打印误 语序误
下载PDF
《训诂学研究》序
6
作者 蒋冀骋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121-121,共1页
训诂者,解释古代文献语言音义者也。训诂学者,研究训诂体式、内容、方法、流变者也。
关键词 《训诂学研究》 治学精神 语言学
下载PDF
《训诂学初稿》(修订版)引文辨误
7
作者 巩曰国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87-89,共3页
文章从标点、文字和出处三方面辨析了《训诂学初稿》(修订版)在引文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该书在训诂学教学与推广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训诂学初稿》(修订版) 引文 辨误
下载PDF
释“参”——选自《训诂学研究》第七章《要籍简介》之一《说文解字》
8
作者 邓志瑗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103-103,共1页
关键词 《说文解字》 《要籍简介》 《训诂学研究》 徐铉 “参”
下载PDF
《训诂学初稿》献疑
9
作者 张金霞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0-112,F0003,共4页
《训诂学初稿》是一部影响广泛、深受欢迎的训诂学教材,但书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今就其中所存在的有关标点、文字、训诂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来商讨之,以期对该书的进一步完善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 《训诂学初稿》 献疑
原文传递
关于许威汉先生《训诂学教程》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10
作者 黄琳雅 《汉字文化》 2022年第S01期101-103,共3页
许威汉先生的《训诂学教程》是一本重要的大学生训诂学教材,影响甚广,但其中仍有尚不明确的地方。文章提到了其中的几个问题都是值得商榷的,例如关于右文说的定义上下文矛盾的问题,教材里提到的《经传释词》的作者只写王念孙一人而不提... 许威汉先生的《训诂学教程》是一本重要的大学生训诂学教材,影响甚广,但其中仍有尚不明确的地方。文章提到了其中的几个问题都是值得商榷的,例如关于右文说的定义上下文矛盾的问题,教材里提到的《经传释词》的作者只写王念孙一人而不提王引之,这种做法是否恰当的问题,教材中的“郡县”之义到底是“县”的引申还是假借的问题,以及“取”的本义不明确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商榷的。该教材使用者的人数众多,影响较大,其中出现的错误可能会让使用者对训诂学的内容知识产生混乱。因此,笔者希望和其他读者共同探讨其中的问题,予以是正,避免以讹传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教程》 假借 “取”的本义
原文传递
The Biblical Sabbatical Yea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cology: An Exegesis of Exodus 23:10-11
11
作者 Daniel Kwame Bediak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2013年第6期377-380,共4页
Exod 23:10-12 enjoins Israel to keep both a seventh-year Sabbath and a seventh-day Sabbath. The juxtaposition of these two Sabbaths in the text suggest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abbath and ecology, since rest and no... Exod 23:10-12 enjoins Israel to keep both a seventh-year Sabbath and a seventh-day Sabbath. The juxtaposition of these two Sabbaths in the text suggest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abbath and ecology, since rest and nourishment are required both the land and its inhabitants (i.e., humans and beasts). This article exegetically analyzes Exod 23:10-12 and suggests some possible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Accordingly, it is argued that while the biblical sabbatical year seems to have required a rest for the whole land--a practice which may seem impossible today--in modern times heavily cultivated portions of land could be allowed to lie fallow. Instead of overusing particular portions of land with the aid of agro-chemicals, farming systems such as land rotation could fruitfully be practiced. Such a practice may not only allow cultivable lands regain fertility, it may also contribute towards the sustenance of the wild including endangered species. This study may be particularly useful in the African conte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bbatical ECOLOGY LAND CULTIVATION trees.
下载PDF
《洪诚文集》述评
12
作者 薛正兴 《书品》 2001年第3期20-26,共7页
关键词 《训诂学》 书评 洪诚 训诂杂议》 语言学史料 《洪诚文集》
原文传递
On the Doctrinal and 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 of a Buddhist Commentarial Project Commissioned by Ming Taizu
13
作者 Martin Lehnert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4年第2期147-170,共24页
A commentarial project commissioned by emperor Ming Taizu (r.1368-1398) in 1377, which was dedicated to the 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theVajracchedika-prajfiaparamita-sutra, and the Lankavatara-sutra, defined coh... A commentarial project commissioned by emperor Ming Taizu (r.1368-1398) in 1377, which was dedicated to the 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theVajracchedika-prajfiaparamita-sutra, and the Lankavatara-sutra, defined coherent standards of Buddhist learning by reference to early Chinese translations and Indian commentarial litera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a clear-cut basis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clergy, its selective and reductive approach aimed at a standardization of doctrine and homogenization of terminology. Production and purport of the commentarial project are documented in a series of paratexts, prefaces, colophons, production notes and memoranda. They indicate a strong consciousness for the institu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of the production procedure and its benefits for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Buddhist authority. Such decidedly functional under- standing of the institutional aspects of the production of exeges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besides the normativity of doctrinal knowledge the main objective was to establish a basis for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of those who are in the privileged position to select whom they allow to assume authority, and to define the selection standards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g Taizu Buddhist exegesis INSTITUTIONALIZ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