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刘熙载视角分析苏轼和王安石的一场论辩——兼谈苏王之辩对应用文写作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江艳 《秘书》 2019年第4期46-55,共10页
1069年,苏轼与王安石为科举考试这一'经国之大业'展开了一场辩论,影响后世800多年。虽然没有直接交锋,但是其中的成败得失,对于今人研究应用文写作,和向深处探究应用文的本源问题,以及从清代学者刘熙载所谓'取法'和'... 1069年,苏轼与王安石为科举考试这一'经国之大业'展开了一场辩论,影响后世800多年。虽然没有直接交锋,但是其中的成败得失,对于今人研究应用文写作,和向深处探究应用文的本源问题,以及从清代学者刘熙载所谓'取法'和'立处'的研究视角去探究应用文写作者应有的学养,颇具启发和借鉴意义。应用文写作者不但需注意读者对象,要有'读者意识',而且需深入探究如何取法以构建学养根基;应用文写作者不但要有对文章的整体把控能力,更要有以人为本的问题意识,立处要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苏轼 王安石 论辩 《议学校贡举状》
下载PDF
“以文取士”何以“知人之才”——宋神宗时期科举制度革废辩论之解析
2
作者 肖鹏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5-140,共6页
宋神宗熙宁二年展开了一场有关科举制度革废的大讨论,其结果是维护现行科举制度的观点占了上风。在"君相无知人之才,朝廷无责实之政"的客观实情之下,科举制度恰恰是相对比较优越的选官制度,当时各种革废科举制度的方案非但无... 宋神宗熙宁二年展开了一场有关科举制度革废的大讨论,其结果是维护现行科举制度的观点占了上风。在"君相无知人之才,朝廷无责实之政"的客观实情之下,科举制度恰恰是相对比较优越的选官制度,当时各种革废科举制度的方案非但无法解决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反而会导致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议学校贡举状》 以文取士 知人之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