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与文本喻指:亨利·盖茨美国非裔文学批评的理论视角
1
作者 段丽丽 陈后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73-81,共9页
鉴于黑人在美国的特殊经历,美国非裔文学批评无论将视角聚焦于传统还是文本都会引起较大争议,而亨利·盖茨的批评理论却始终围绕两者展开。一方面,他追溯黑人土语传统,确立非裔文本的语言喻指与非洲传统的关系;另一方面,他通过“喻... 鉴于黑人在美国的特殊经历,美国非裔文学批评无论将视角聚焦于传统还是文本都会引起较大争议,而亨利·盖茨的批评理论却始终围绕两者展开。一方面,他追溯黑人土语传统,确立非裔文本的语言喻指与非洲传统的关系;另一方面,他通过“喻指”和“表意”之间同一性中的差异性关系命名非裔文学理论,试图消解非裔文本与西方传统的对立。同时,在“保护传统的完整性”名义下,盖茨克服了把非裔文本隔离于当代批评理论大环境的片面做法。对传统与文本喻指以及两者关系的强调表明盖茨的美国非裔文学理论兼具历史批评和美学批评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文本喻指 亨利·路易斯·盖茨 美国非裔文学批评
下载PDF
“文学性”与文学批评美学范式的重建
2
作者 周海波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7,共9页
“文学性”不断成为文学批评活动中的热点话题,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当下文学批评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呈现出理论批评界对社会问题、学术问题、文学问题的重大关切。如何在新的文学批评范式下建构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依... “文学性”不断成为文学批评活动中的热点话题,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当下文学批评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呈现出理论批评界对社会问题、学术问题、文学问题的重大关切。如何在新的文学批评范式下建构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依然是讨论的焦点。从“重写文学史”到“文学性”问题的讨论,表现出因为文学性的缺失或非文学性因素的增强而引发的焦虑,与此同时,相关文学理论或批评方法诸如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等的引入,但往往出现与其问题讨论初衷不尽一致的现象。因此,在文学批评活动中,重建文学批评话语及其美学范式,是“文学性”问题讨论的重要目标,如何回到文学常识,在价值重构中重建文学性,是一个需要直面并回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学批评 美学范式 价值重构
下载PDF
从对屈原的评价看初唐的文学批评思想
3
作者 戴永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4-99,共6页
初唐人对屈原的评价表现出阶段性的变化:从肯定其“忠贞”精神,赞誉其诗“气质高丽”;到褒扬其忠正、赞美其诗才,却抨击“礼乐之道,坠于斯文”;再到褒扬其抒写真情,“不虚美”“不隐恶”,又斥责其诗“婉丽浮侈”。对屈原评价的阶段性差... 初唐人对屈原的评价表现出阶段性的变化:从肯定其“忠贞”精神,赞誉其诗“气质高丽”;到褒扬其忠正、赞美其诗才,却抨击“礼乐之道,坠于斯文”;再到褒扬其抒写真情,“不虚美”“不隐恶”,又斥责其诗“婉丽浮侈”。对屈原评价的阶段性差异,反映出初唐近百年间在文学复古与新变之间的摇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评价 初唐 文学批评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知识化、艺术化与美育功能的实现
4
作者 王德胜 宋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1,共11页
“文学批评的知识化”主要指批评主体以概念、范畴和相关理论体系为主要工具,以文学认知为最高目的的批评趋向及其特征。“文学批评的艺术化”则强调以文艺创作的形式呈现人的生命体验与内在激情。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性传统经由现代... “文学批评的知识化”主要指批评主体以概念、范畴和相关理论体系为主要工具,以文学认知为最高目的的批评趋向及其特征。“文学批评的艺术化”则强调以文艺创作的形式呈现人的生命体验与内在激情。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性传统经由现代学术的改造,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而理想的现代诗性批评范式,为作为美育的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具体可能性。重建文学批评的表达方式、批评指向及其有效性问题,在于通过反思文学批评的知识化维度,在新的操作平台上重建文学批评的艺术化之维,在此基础上发挥其作为美育的制度化保障及其“以美化人”的美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知识化 艺术化 诗性批评 美育功能
下载PDF
论李健吾不同时期文学批评的“趣味”体现
5
作者 徐敏 王茜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5-49,共5页
“趣味”是李健吾“心灵探险”式的文学批评和通脱超逸艺术文风的内在体现。他在文学批评中强调“趣味”,主要表现在其趣味式的鉴赏态度和趣味影响下的批评原则上。“趣味”体现在李健吾批评的不同阶段,无论是其20世纪30年代以《咀华集... “趣味”是李健吾“心灵探险”式的文学批评和通脱超逸艺术文风的内在体现。他在文学批评中强调“趣味”,主要表现在其趣味式的鉴赏态度和趣味影响下的批评原则上。“趣味”体现在李健吾批评的不同阶段,无论是其20世纪30年代以《咀华集》为代表的充满个性的文学批评,还是40年代以《咀华二集》为代表的自觉加入现实标准的文学批评,或者是建国后在时代政治主题下以阶级标准为主的文学批评,李健吾都以其“趣味”维护了文学性。“趣味”见证了李健吾前期咀华风格的繁盛与后期咀华风格的黯然,“趣味”使李健吾在文学批评中始终坚守文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文学批评 趣味
下载PDF
论陈寅恪“了解之同情”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和限度
6
作者 徐楠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5期4-15,125,共13页
将陈寅恪“了解之同情”说合理应用于文学批评,有益于以“考据”与“移情”兼重的姿态,正视文学现象的历史性品格、开显文学批评应有之“作者”视角,为思考“文本含义”的特征、思考文学评价的多元可能提供有益启示。该说在文学批评中... 将陈寅恪“了解之同情”说合理应用于文学批评,有益于以“考据”与“移情”兼重的姿态,正视文学现象的历史性品格、开显文学批评应有之“作者”视角,为思考“文本含义”的特征、思考文学评价的多元可能提供有益启示。该说在文学批评中的限度主要表现为:泥于历史主义思维模式,窄化有关创作真相的诠释空间;执着于还原创作真相,对文学现象其他要素关注不够;在衡量文学批评的水准时,时常体现出“作者中心主义”立场,部分结论有独断之嫌。进入文学批评的“了解之同情”,应保持对文学现象“审美性”的合理理解,在关注作者问题的同时,形成对单一批评视角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解之同情 文学批评 意义 限度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变革问题研究
7
作者 颜敏 陈海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6,共7页
在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方法论变革是一种重要的批评现象。1985年被称为“方法论年”,其形成是由多种力量推动的。其时,文学批评生态被改造,文学批评话语及话语体系有了新的建构。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变革在... 在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方法论变革是一种重要的批评现象。1985年被称为“方法论年”,其形成是由多种力量推动的。其时,文学批评生态被改造,文学批评话语及话语体系有了新的建构。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变革在根本意义上是新时期之初文学观念、文学批评理念变化的基本体现,它实现了批评方法从一元到多元的深刻变革,彰显出一种时代性的、难能可贵的理论品格,其与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协和一致,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体性等现代性价值诉求。这一变革有力地冲击了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模式,开启了新时期文学批评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并为当下文学批评理论探索包括文学批评主体性建设、批评话语与话语体系的建构及文学批评学科意识的持续增强等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变革 新时期文学批评 创新发展 批评主体性 批评话语与话语体系
下载PDF
文学批评,首先是学会做一个能够反思的人——刘阳扬文学批评印象
8
作者 何平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今天,青年批评家的成长几乎很少不被纳入大学学术制度范畴。既然大家都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做学位论文和写学术文章的风潮,那么唯一可以选择的也许是从做什么样的学位论文开始自己的学术道路。这里,至少有两条路可选:被规训和抵抗规训。走... 今天,青年批评家的成长几乎很少不被纳入大学学术制度范畴。既然大家都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做学位论文和写学术文章的风潮,那么唯一可以选择的也许是从做什么样的学位论文开始自己的学术道路。这里,至少有两条路可选:被规训和抵抗规训。走前一条路或能迅速“折现”,而后一条路则可能是砥砺和自我探索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学术道路 学位论文 规训 大学学术 探索之路 批评
下载PDF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三说
9
作者 甘文平 胡新颖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2期5-12,共8页
20世纪以来,西方批评家乔治·斯坦纳、雷蒙德·威廉斯和特里·伊格尔顿先后比较明确地表达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看法。从整体上看,斯坦纳强调文学的倾向性及其对批评家的贡献,但忽视了马克思和普列汉诺夫... 20世纪以来,西方批评家乔治·斯坦纳、雷蒙德·威廉斯和特里·伊格尔顿先后比较明确地表达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看法。从整体上看,斯坦纳强调文学的倾向性及其对批评家的贡献,但忽视了马克思和普列汉诺夫的观点;威廉斯凸显文学的本体论特质,却没有提及马克思的学说;伊格尔顿突出文学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以及文学语言的社会意义,而遗漏了普列汉诺夫的贡献。与此同时,以上“三说”都将唯物史观作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思想。有鉴于此,我们只有将三者一并考虑,才有可能更近距离地触摸到该体系的全景图。持续引介、研究和总结该领域的相关资源,对我们从宏观上审视和把握其本源样态与发展文脉,以及从微观上洞悉其丰富内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话语体系 批评实践 唯物史观 意识形态 语言观
下载PDF
在神游与对话中行稳致远——卢桢文学批评印象
10
作者 刘波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我和卢桢2007年相识于天津南开园,他先我一年随罗振亚老师攻读博士学位,是我的师兄。实际上,他年龄比我小,大家亲切地喊这位小师兄阿卢。卢桢的家学教养特别好,非常典型,也相当明显,他有着同代人中少见的稳重谦逊。后来,我知道他少年时... 我和卢桢2007年相识于天津南开园,他先我一年随罗振亚老师攻读博士学位,是我的师兄。实际上,他年龄比我小,大家亲切地喊这位小师兄阿卢。卢桢的家学教养特别好,非常典型,也相当明显,他有着同代人中少见的稳重谦逊。后来,我知道他少年时便是尖子生,从本科到博士,一路保送,妥妥的学霸一枚。卢桢待人接物温文尔雅,总让我联想到孔孟之道。但我想强调的是卢桢的另一面,他可爱、时尚,怀有一颗浪漫与狂野的心。我曾看过他一些模样潇洒的照片,或长发飘飘,或纵身跃起,那一瞬间的影像定格其实反映出卢桢对生活的感悟力和创造力。在循规蹈矩的生活中,去探索有趣的世界,去塑造有趣的灵魂,我认为这才是更真实的卢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学位 罗振亚 尖子生 文学批评 同代人 另一面 孔孟之道 创造力
下载PDF
在历史和当下之间——臧晴文学批评印象
11
作者 韩松刚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在文学批评欢愉而激越的当下,臧晴的文学批评似乎并不那么主流。热门的文学现象、热闹的文学话题、热点的作家作品,几乎都不在她的研究视域之内。与之相对应,她的文学批评就少了那种“在场”的躁动、变幻和绮丽,而多了“不在场”的冷静... 在文学批评欢愉而激越的当下,臧晴的文学批评似乎并不那么主流。热门的文学现象、热闹的文学话题、热点的作家作品,几乎都不在她的研究视域之内。与之相对应,她的文学批评就少了那种“在场”的躁动、变幻和绮丽,而多了“不在场”的冷静、充分和理智。和一般的女性批评者比起来,臧晴的文字克制而理性,既没有一味赞美的冲动,又没有忘我哀伤的情调,有的是一种渗透到生命中的知识性和学理性。她是天生乐观的“学院派”。在臧晴身上,你看不到那种被学术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紧迫感,也看不出那种在文字领地上孤独爬梳的艰辛感,研究和批评已构成她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她的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既是文学的促进,又是生命的促成,从而形成了她独具个人风格的研究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学理性 个人风格 在场 欢愉 作家作品 研究视域 学院派
下载PDF
当代江苏文学批评的美学经验、范式衍变与艺术贡献研究
12
作者 刘成才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4-89,共16页
当代江苏文学批评不断推动着江苏文学创作,共同促进当代江苏文学的兴盛与繁荣。借助健全的文学制度形成的良好批评生态,当代江苏文学批评与创作良性互动,与思潮共生和促发,成为引领文学思潮的风向标,提供了独特的美学经验。从重人性人... 当代江苏文学批评不断推动着江苏文学创作,共同促进当代江苏文学的兴盛与繁荣。借助健全的文学制度形成的良好批评生态,当代江苏文学批评与创作良性互动,与思潮共生和促发,成为引领文学思潮的风向标,提供了独特的美学经验。从重人性人情的批评范式到重创作个性的批评范式再到重学理的批评范式,当代江苏文学批评在不同的范式衍变中形成多元发展、美学各异的批评新格局。当代江苏文学批评更以守正创新的批评风韵、强烈的文体自觉和鲜明的主体意识,为重构新时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做出了艺术贡献。当代江苏文学批评是江苏批评家介入生活、介入现实、介入社会的重要凭藉,也是讲述江苏故事、传达江苏经验、传承优秀文化的有机载体,更是文学批评社会建设行动力的重要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文学批评 美学经验 范式衍变 艺术贡献
下载PDF
文学批评标准中国范式之刍议
13
作者 刘巍 李诺亚方舟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文学批评的内涵是批评者基于个人的前经验对文本进行体验性理解,基于自身的理论素养,对文本中的价值、意义进行识别和判断的过程。它作为运动性美学活动和批判性反思活动,对文艺创作具有指引和疏导的作用。在整体的文学评价体系中,中国... 文学批评的内涵是批评者基于个人的前经验对文本进行体验性理解,基于自身的理论素养,对文本中的价值、意义进行识别和判断的过程。它作为运动性美学活动和批判性反思活动,对文艺创作具有指引和疏导的作用。在整体的文学评价体系中,中国文学批评标准有其独特范式,同时也处于有待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阶段。文学批评的中国范式首先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长期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占据着现代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现当代文艺理论思想略显黯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艺理论 文艺创作 中国范式 文学批评标准 文学评价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批判性反思 体验性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文学性维度及其限度
14
作者 王兆胜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48,共11页
文学批评的文学性要在审美意义上实现增值,需要打破现有观念与规约,进入一个多维度的理解空间。这包括天、地、人、文、心五个维度,并且需要进入“天地道心”“文心”“人心”之中。以“天地之道”超越“人之道”,以“人之道”“文心”... 文学批评的文学性要在审美意义上实现增值,需要打破现有观念与规约,进入一个多维度的理解空间。这包括天、地、人、文、心五个维度,并且需要进入“天地道心”“文心”“人心”之中。以“天地之道”超越“人之道”,以“人之道”“文心”“人心”克服天地之道的局限,才能充分发挥文学批评的本体性、文学性、精神性。从多维度理解文学批评的文学性也要注意强化贴近文本、透入心灵、突显育化,否则就容易陷入空洞玄虚、知识崇拜、理论固化的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文学 多维度 增值 限度
下载PDF
文学批评视角下的饮食文化研究——《舌尖上的身份:美国南方女性小说中的饮食、自我与社会》述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娜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0-25,共6页
《舌尖上的身份:美国南方女性小说中的饮食、自我与社会》是一部体例较为规范的学术著作,选取的是当代食学的重要分野——文学饮食研究领域,此书为文学批评视角下的饮食文化研究提供了借鉴:一方面,透过五部于20世纪40—80年代由美国南... 《舌尖上的身份:美国南方女性小说中的饮食、自我与社会》是一部体例较为规范的学术著作,选取的是当代食学的重要分野——文学饮食研究领域,此书为文学批评视角下的饮食文化研究提供了借鉴:一方面,透过五部于20世纪40—80年代由美国南方女性小说家创作的饮食书写探讨美国南方社会,研究其文化传承和地方特色、社会交往和人情世故、身份认同和社会层级、地区饮食文化的挑战与演变。另一方面,总结了文学饮食研究的价值和难点,即基于田野调查法,以跨学科的视角探讨食物在社会和文化中的角色是值得尝试的研究路径,同时从海量文学作品中挑选合适的材料是文学饮食研究的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南方女性小说 文学批评 饮食文化 文学饮食研究 身份认同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学理论创新与文学批评实践
16
作者 兰轲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22-127,共6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理论何来、批评何为的问题需要被重新思考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生成要植根于文学实践中,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文艺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借助于更广泛的译介,积极创造本土化、形象化的文论术语,构建中国特色... 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理论何来、批评何为的问题需要被重新思考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生成要植根于文学实践中,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文艺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借助于更广泛的译介,积极创造本土化、形象化的文论术语,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理论体系。文学批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铺路架桥的重要作用,关注文学本身,阐发文学的语言、形象、情节之美,紧扣时代精神,发挥价值导向作用,构建中国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召唤无愧于新时代的伟大艺术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学理论创新 文学批评实践
下载PDF
论李健吾文学批评本色观
17
作者 邓琪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9-43,共5页
在李健吾三四十年代的批评文章中,“本色”一词被使用的频率极高。其指称对象包含了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大文学活动要素,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创造和接受的始终。以“本色”为批评内核,观照文学作品并进行批评实践;将“真诚”“性情... 在李健吾三四十年代的批评文章中,“本色”一词被使用的频率极高。其指称对象包含了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大文学活动要素,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创造和接受的始终。以“本色”为批评内核,观照文学作品并进行批评实践;将“真诚”“性情”“自我”“印象”等中西文论观念巧妙结合,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具特色的批评家。李健吾在承续中国古代传统文艺思想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西方文论中对于文学和批评的现代认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批评体系。这为当下建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范的文艺理论体系提供了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文学批评 本色
下载PDF
重构与前瞻: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逻辑基点与发展路向
18
作者 韩雄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8-239,共12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在价值体系建构、理论资源吸纳、方法路径拓展、评奖机制完善、批评论著生成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本体建构乏力、批评失当等实质性问题。为此,重审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元概念,将“中国性”“儿... 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在价值体系建构、理论资源吸纳、方法路径拓展、评奖机制完善、批评论著生成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本体建构乏力、批评失当等实质性问题。为此,重审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元概念,将“中国性”“儿童性”“文学批评”作为批评话语建构的逻辑支点,有助于廓清批评立场、明确学科基石、拓展研究思路,增强其内涵建设。未来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应从学科基础出发,不断完善对中国特色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话语体系的本体建构。在纵向上,统合“主体性”与“整体性”,深度推进中国儿童文学批评融入中国新文学批评的历史版图。在横向上,秉持“以中为本”“化西为中”理念,在促进世界儿童文学共同繁荣中展现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国际视野与国家本位。在具体批评实践中,要敢于“讲真话”“谈不足”,以文学批评助推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传播大发展大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文学批评 学科体系 中国性 儿童性 儿童精神
下载PDF
本雅明“生产性”文学批评的建构与真理救赎
19
作者 蒋继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0-86,共7页
在20世纪文学批评史上,瓦尔特·本雅明是一位极具思想性和创造性的批评家。面对人类经验结构的变化以及文学批评在德国被忽视的窘状,本雅明通过对文学的关注与反思,将“有创见地评价”作为批评的任务,尤其通过对巴洛克悲悼剧的研究... 在20世纪文学批评史上,瓦尔特·本雅明是一位极具思想性和创造性的批评家。面对人类经验结构的变化以及文学批评在德国被忽视的窘状,本雅明通过对文学的关注与反思,将“有创见地评价”作为批评的任务,尤其通过对巴洛克悲悼剧的研究,将文学批评置于碎片的意义重构位置,提出批评不是对作品简单地发表意见,而是以一种辩证思维的方式洞悉其中深藏不露的内容,把为每一件艺术品提供的历史内容变成哲学真理,使批评成为意义阐释、价值重构和真理救赎的独特方式,彰显批评的“生产性”要义以及文本内在的生产机制。这一切意在打捞弥赛亚踪迹,拯救现象世界中的真理内容,即以神学的方式获得救赎并走向真理层面。由此,本雅明意义上的“艺术生产”不只是创作者一极对文学技术的重视,还是阅读者、批评者一极作为文本的生产者,实施作品的意义生成过程。这显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绝不是某种单向度的理论,而是充满着内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生产性” 文学批评 真理
下载PDF
当代批评的文学性深化——以“寻根文学批评”为例
20
作者 王晴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3,共7页
1980年代中期,社会科学领域面临着思想方法的变革,文学批评由社会学、阶级论、道德论主导向多元化、多维度的批评范式转化,当代文学批评自觉走向了复杂与深刻。“寻根文学批评”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批评的文学性深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 1980年代中期,社会科学领域面临着思想方法的变革,文学批评由社会学、阶级论、道德论主导向多元化、多维度的批评范式转化,当代文学批评自觉走向了复杂与深刻。“寻根文学批评”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批评的文学性深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性诉求日益稀薄,文学批评的焦虑也可以理解文学性研究缺席的焦虑。基于此,当下的文学研究不仅要指出文本本身的复杂性,更要彰显出文学研究本身的复杂性,这也是在距离“杭州会议”发生四十年后的今天,重审“寻根文学”“寻根意识”以及“寻根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批评 文学 寻根文学 寻根意识 寻根文学批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