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的“重心”——从克莱斯特的《论木偶戏》讲起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洪体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4期119-122,共4页
克莱斯特的《论木偶戏》是一篇有趣的美学论文,其中提出的艺术的"重心"思想对于理解艺术之为艺术启示了一条独特的门径。这种思想不仅超越了当时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美学和艺术实践,而且跟从19世纪末开始的现代派艺术运动相... 克莱斯特的《论木偶戏》是一篇有趣的美学论文,其中提出的艺术的"重心"思想对于理解艺术之为艺术启示了一条独特的门径。这种思想不仅超越了当时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美学和艺术实践,而且跟从19世纪末开始的现代派艺术运动相当吻合,不仅如此,也跟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息息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斯特 《论木偶戏》 艺术 重心
下载PDF
论克莱斯特《论木偶戏》中的雅俗文化冲突
2
作者 卢盛舟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共6页
《论木偶戏》是德国著名经典作家克莱斯特的名篇之一,相关研究众说纷纭,但大多局限于美学和诗学上的解读。文章尝试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对该文及其原初语境——克莱斯特主编的《柏林晚报》——进行观照,借此提供一种对《论木偶戏》一文... 《论木偶戏》是德国著名经典作家克莱斯特的名篇之一,相关研究众说纷纭,但大多局限于美学和诗学上的解读。文章尝试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对该文及其原初语境——克莱斯特主编的《柏林晚报》——进行观照,借此提供一种对《论木偶戏》一文全新的理解路径,并展现雅俗文化的对抗关系对克莱斯特写作该文的影响;并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试图以《论木偶戏》为范例,说明文本、媒介和语境间的流通交换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斯特 席勒 《论木偶戏》 《柏林晚报》 大众文化
下载PDF
在木偶的重心中跳舞——《马斯戴特儿童时期的爱情》的互文性解读
3
作者 徐畅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5年第1期32-40,共9页
《马斯戴特儿童时期的爱情》是奥地利年轻作家克雷门斯·赛茨的一部短篇小说,本文从该作品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论木偶戏》之间的互文关系入手,通过剖析其意义生成机制而进入其意涵层面,以此揭示作品在人... 《马斯戴特儿童时期的爱情》是奥地利年轻作家克雷门斯·赛茨的一部短篇小说,本文从该作品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论木偶戏》之间的互文关系入手,通过剖析其意义生成机制而进入其意涵层面,以此揭示作品在人文关怀上与德语文学传统之间所具有的一方面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又质疑反思的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意义生成 《论木偶戏》 文化文本 社会
原文传递
梦游的“木偶”——克莱斯特文学中的自由乌托邦
4
作者 龚乐宁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0-96,共7页
《论木偶戏》和《洪堡亲王》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的理论随笔和著名戏剧,汇聚了作家较为成熟的美学和哲学思想。其中,"纯真"的"木偶"和"梦游"的洪堡亲王在自由视角下具有互文性,呼... 《论木偶戏》和《洪堡亲王》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的理论随笔和著名戏剧,汇聚了作家较为成熟的美学和哲学思想。其中,"纯真"的"木偶"和"梦游"的洪堡亲王在自由视角下具有互文性,呼应了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之争的时代论辩,书写出人的自由困境,具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内向性的特点。在两个文本的关联性阐释中可以发现,克莱斯特通过对德国古典主义美学的背离与挑战,展现出意识与无意识、秀美与"造作""纯真"与有罪、情感与法律等一系列传统对立概念构成的张力场。这些紧张关系在现代语境下则演变为主人公的自由困境,"木偶""梦游"的最终靶向乃是同时代人文思潮中人性和解的自由问题:能"与神比肩"的木偶非人能企及,因而洪堡亲王仅于"梦游"中方获天然的自由。在国家中,他通过道德自治(理性)寻得自由的栖居,却也依附于爱国情感(感性)等偶然性的参与。克莱斯特文本的一元论方案赋予自由以现实观照下的乌托邦底色,体现出18、19世纪西方社会的现代之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斯特 《论木偶戏》 《洪堡亲王》 自由乌托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