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认语言学视角下《论语》中的成语英译——以辜鸿铭和理雅各译本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徐丽 董洋萍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3期27-29,共3页
本文以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运用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对译本中不同类型的成语英译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翻译方法所达到成语英译效果,以期能对后续翻译实践提供启发。
关键词 《论语》译本 成语英译 体认语言学
下载PDF
从两种《论语》英译本看译者的主体性
2
作者 王静 卞建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75-177,共3页
文章对阿瑟.韦利《论语》译本和林语堂《孔子的智慧》汇编译本中的一个语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典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问题作出思考,指出翻译即选择,其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角度不同,所采取的表达方式不同... 文章对阿瑟.韦利《论语》译本和林语堂《孔子的智慧》汇编译本中的一个语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典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问题作出思考,指出翻译即选择,其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角度不同,所采取的表达方式不同,在具体核心单位的翻译处理方法上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瑟·韦利 林语堂 《论语》译本 对比研究 译者主体性
下载PDF
走近《论语》——浅析《论语》两个海外英译本
3
作者 薛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0期103-104,共2页
在《论语》英译当中,Thomas Cleary与Arthur Waley两位译家都对孔子的思想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译文的表达也精益求精,力求忠实通顺,并尽力保留原文的风格,译文许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并不是说,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就很到家。... 在《论语》英译当中,Thomas Cleary与Arthur Waley两位译家都对孔子的思想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译文的表达也精益求精,力求忠实通顺,并尽力保留原文的风格,译文许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并不是说,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就很到家。基于此,选取《论语》的部分选段,就两位大家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译本 威译 克译
下载PDF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文化解读
4
作者 杨若柳 《长治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76-79,共4页
《论语》一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代表之作,其翻译作品版本众多,其中传播效果最优的当属辜鸿铭先生的《论语》译本。这一作品能被西方受众广泛接受的原因在于辜鸿铭先生关照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他对《论语》中孔门弟子进... 《论语》一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代表之作,其翻译作品版本众多,其中传播效果最优的当属辜鸿铭先生的《论语》译本。这一作品能被西方受众广泛接受的原因在于辜鸿铭先生关照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他对《论语》中孔门弟子进行文化缺省,对古代名士进行文化替换,对文章含义进行文化填充,因而得到了西方广大受众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译本 辜鸿铭《论语》译本 文化解读
下载PDF
两个《论语》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洪涛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120-122,共3页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外译,特别是英译,一直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理雅各和韦利的两个《论语》英译本是英语国家较为通行的译本,在国外汉学界也影响较大,但两个译本却有所不同。表现在:(1)语言风格...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外译,特别是英译,一直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理雅各和韦利的两个《论语》英译本是英语国家较为通行的译本,在国外汉学界也影响较大,但两个译本却有所不同。表现在:(1)语言风格的不同:理译语言古朴典雅,行文结构接近原文;韦译语言口语化,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似;(2)理译对《论语》基本核心词多采用阐释译法;韦译则采取通篇统一的译法;(3)对原文存在不同理解和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译本 对比研究 翻译动机 翻译策略
下载PDF
江户和明治时期《论语》日译本的变化及其原因探讨
6
作者 陈镠霏 黄文溥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0年第4期65-70,共6页
《论语》在日本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国内和日本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从翻译与政治、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探讨《论语》日译本的研究较少。通过调查比较江户和明治时期大量《论语》日译本的训点标注、注释、训读方法后... 《论语》在日本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国内和日本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从翻译与政治、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探讨《论语》日译本的研究较少。通过调查比较江户和明治时期大量《论语》日译本的训点标注、注释、训读方法后发现:由于教育水平的发展,明治时期出现了许多使用片假名进行全文标注的译本;明治时期出现了很多《论语》的注释译本,在“东洋道德”原则的延续下,基于朱子集注进行的注释译本仍然占到了大多数;明治时期对于《论语》的训读中出现了更加远离归化、更为“异化”的方法,对《论语》的训读更多地趋向关注文本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译本 汉文训读 训点标注 注释
下载PDF
《论语》理译本成功背后权力的介入
7
作者 荣觅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62-164,共3页
顺应翻译学的权力转向,文章探讨《论语》理雅各译本成功的原因。该译本一经面世就赢得了当时读者的接受,这是由于理译本分别符合了西方的传教士、殖民者和汉学家这三类主要读者的阅读要求,这三类读者分别代表了三大权力:宗教权力、政治... 顺应翻译学的权力转向,文章探讨《论语》理雅各译本成功的原因。该译本一经面世就赢得了当时读者的接受,这是由于理译本分别符合了西方的传教士、殖民者和汉学家这三类主要读者的阅读要求,这三类读者分别代表了三大权力:宗教权力、政治权力和文化权力。这些权力对译者的操纵在译文中也有所体现。从《论语》理雅各英译本这一个案,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关系和权力机构是怎样操控翻译事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理译本 宗教权力 政治权力 文化权力
下载PDF
跨文化视阈下明清传教士对《论语》的翻译及传播
8
作者 赵静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50-53,共4页
明清时期,耶稣会士和新教传教士是向西方传播《论语》的主要力量。以跨文化交流为视角,从传教士对儒家思想的“神学化”诠释、中国形象在欧洲的变迁以及中国经典对欧洲的影响等方面探索儒家经典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和影响力。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 儒家思想 传教士 《论语》译本
下载PDF
为什么再一次翻译《论语》?
9
作者 叶翰 郝苏彤(译) 《国际儒学(中英文)》 CSSCI 2024年第3期166-170,197,共6页
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国先秦典籍《论语》,曾一度被翻译成各种西方语言。德国汉学家叶翰在其《论语》德文新译本出版之际,阐明了再次翻译《论语》的重要原因。中国经学注疏传统中本就遗留下一些关于《论语》的训诂难题,耶稣会士的早期... 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国先秦典籍《论语》,曾一度被翻译成各种西方语言。德国汉学家叶翰在其《论语》德文新译本出版之际,阐明了再次翻译《论语》的重要原因。中国经学注疏传统中本就遗留下一些关于《论语》的训诂难题,耶稣会士的早期译本又受到了基督教哲学和西方文化思维的影响,导致汉语术语的译文无法呈现其在原始语境中的丰富内涵;早期《论语》译本还涉及多种西方语言,致使当代读者难以从历史语源学的视角正确理解译文的语义。以“德”为例,找到一种全新的译文以适用于所有原始语境绝非易事,试图在同一个译本中兼容不同的译文更是难上加难。此外,尚有一些以往被忽略的问题有待探讨:第一个是早期经典文本与《论语》之间的文本互涉所呈现出的历史背景问题,第二个是《论语》篇章结构的编排之下隐藏的完整叙事脉络,第三个是《论语》篇题与孔子人生经历、哲学命题之间的微妙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译本 耶稣会士术语 德语文化思维 “德” 文本互涉 文本编纂
原文传递
《论语》在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
10
《传记文学》 2020年第6期63-67,共5页
《论语》在德国的翻译和研究情况,并没有像在法国和英国这么发达。比较有影响的译本,一是由硕特(William Schott,1802-1889)翻译的第一部德译本,二是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翻译的《论语》译本。硕特德译的《论语》名称为Wer... 《论语》在德国的翻译和研究情况,并没有像在法国和英国这么发达。比较有影响的译本,一是由硕特(William Schott,1802-1889)翻译的第一部德译本,二是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翻译的《论语》译本。硕特德译的《论语》名称为Werke des tschinesischen Weisen Kung-fu-dsii und seiner Schiller,直译为中文就是《论语:中国智者孔夫子及其门徒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译本 翻译和研究 译本 卫礼贤
原文传递
耶稣会阅读孔子
11
作者 《中国哲学年鉴》 2016年第1期358-358,共1页
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四书”则成为西方人了解和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重点,成为不同国家的学者们共同的研究对象和思想资源,对于“四书”的研究和阐释已经跨越了国界。该著“引论”研究了耶稣会士的《论语》译本... 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四书”则成为西方人了解和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重点,成为不同国家的学者们共同的研究对象和思想资源,对于“四书”的研究和阐释已经跨越了国界。该著“引论”研究了耶稣会士的《论语》译本,并提出要在宋明理学及文艺复兴思想的背景下去理解这个译本。书中提供了《论语》的三个不同版本:中文原文、1687年的拉丁译文及作者本人所翻译的英译本,并且还提供了很多注释以证明耶稣会士所用文本的来源——主要是朱熹的《四书章句》及张居正的《四书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译本 耶稣会士 中国思想文化 四书 张居正 文艺复兴 译本 宋明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