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学而时习”对孔子哲学的奠基意义——对《论语》首章的尝试性解读 被引量:8
1
作者 郭美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107,共7页
作为整部《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传统注疏都关注于"学"字,而且以"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学而时习"的真意。其实,"学"作为"觉或悟"... 作为整部《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传统注疏都关注于"学"字,而且以"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学而时习"的真意。其实,"学"作为"觉或悟"、"习"作为"行",从注目于"行"本身的角度,"学而时习"的首要意蕴在于强调了人自身源初行动与对此行动之主体性觉悟的统一:一方面是不间断的行动中的觉悟,一方面是觉悟着的不间断的行动之展开。这一源初状态及其后续展开,具有一种不可诘问的源初肯定性,所以为深沉而内在的"悦";后文朋友相与之外在的乐、一般他者不知的无动于衷(不愠),就是在一种递减的意义上昭示"学而时习"的这一奠基意义。如此,它奠定着整个《论语》哲学或孔子哲学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首章 学而时习 觉-悟
下载PDF
《论语》首章初探
2
作者 王向东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7,共7页
《论语》首章三句话,是理解《论语》的一把总钥匙。这三句话,提出了学者治学的总则,作出了孔子一生的总结,形成了《论语》一书的总纲。这三句话,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提出的治学"三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首章三句话,是理解《论语》的一把总钥匙。这三句话,提出了学者治学的总则,作出了孔子一生的总结,形成了《论语》一书的总纲。这三句话,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提出的治学"三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第一境界,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第二境界,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第三境界,即能够感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这三句话概括出孔子一生发展的轨迹,给人展示出一个真实的孔子。一部《论语》,其实就写了孔子三件事:一是他怎样追求他的理想,二是他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三是他怎样看待别人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首章 孔子治学“三境界” 《论语》一书的总纲
下载PDF
教学与他者的伦理:《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被引量:4
3
作者 柯小刚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5-120,共6页
《论语》的阅读者已经不可能回到孔子与弟子相与切磋言谈的教学共同体中去了,然而,编纂者的文字书写却可以邀请无穷的未来读者参与到先王经典的持续生成中去。"子曰"不称"孔子曰",蕴含了《论语》处在经传之间的这... 《论语》的阅读者已经不可能回到孔子与弟子相与切磋言谈的教学共同体中去了,然而,编纂者的文字书写却可以邀请无穷的未来读者参与到先王经典的持续生成中去。"子曰"不称"孔子曰",蕴含了《论语》处在经传之间的这种中介位置。从这个位置而来,"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和"人不知而不愠"的仁恕,从一开始就为《论语》的教学之道奠定了面向他者敞开的伦理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学而》首 教学 他者 朋友 仁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